刚刚看完一本书《疑案里的中国史》很有意思,跟大家分享。
“古代书写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它可以掩盖一些事实,也可以创造另一些事实。
”这本书从大量古代文献的堆积中辨别真伪、抽丝剥茧,用八个部分,39万字带领读者剥开迷雾、探寻原因。
每个案子都有理有据的分析拆解,兼顾了学术性和趣味性,就好像作者在你面前一步步揭开面纱,娓娓道来一般。
案件结尾作者会从后人亦是观史者的角度,或是发出感叹;或是表达疑虑;或是结论陈述;或是直抒胸臆,无不引人深思、发人警醒,巧妙地与读者建立起了联系,使人印象深刻。
读史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其往往充满着阴差阳错和机缘巧合,轮回辗转,难以预料,戏剧化的人生轨迹从古至今都在不断上演。
秦朝丞相秦国丞相吕不韦奇货可居的“大生意”终是做成,虽然饮鸩自尽不是他期待的结局,但权势滔天十三载也算是不枉此生;宋仁宗虽贵为皇帝却也有着身世谜团,过着有些吊诡的人生;感触最深的还是那“隐太子”李建成,本是才华出众、仁义宽厚的正人君子,奈何生于皇室,古代由掌权者书写,他一生功绩、就这样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甚至遭到歪曲,让人感慨现实有时就是如此荒诞,果真最是无情皇帝家!还有一代奸雄一代奸雄曹操一个冷静克制的乱世奸雄;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时代之子AKA老天爷追着喂饭吃的男人……
许多古代事件的发生看似荒诞诡异,其实都是顺应着滚滚古代长河的水流方向而已。
书中很多故事都揭示了古代循环论、古代人物镜像的百转千回,而这也正是史学的魅力。
无论时间怎么流逝、朝代怎么更迭、文明怎么发展,回首望去,我们总能从古代长河中找到类似的影子,就像《旧唐书·魏徵传》里写到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古代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对古代人物的解读有时却会带有某些主观因素,像《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权威史书也会受到编著者个人好恶的影响。
后人评价能够更客观、全面、真实或许也是因为千载光阴,我们好似从那段古代洪流中抽身而出、置于事外,占得个“旁观者清”。
但转身离去,我们又早已投身于另一股时代浪潮之中!那些在山河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也要留予后人评说了!
“古代,已经没有原因 但我们可以尽可能接近原因”这本书真的做到了!
在创建及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唐高祖的次子李世民居功至伟,而随着权势和名望的日渐攀升,他的野心逐渐膨胀,为争夺储位不断地与兄长太子李建成发生冲突,最终导致“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在这场变故中,李建成和支持他的三弟李元吉都被杀。
李建成为保住太子之位,屡次跟李世民冲突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如愿以偿地获得储位,原太子系成员全部被清除,而李建成的四大心腹-、、薛万彻、冯立,都被迫投降李世民。
那么,这4人在投降后都得到怎样的待遇?最终结局如何? 魏征早年间参加起义,后跟随李密一起降唐,并投入太子李建成帐下效力,担任。
李建成对魏征极为器重,而后者为了帮助太子树立名声,便建议他出兵征讨的余党刘黑闼,从而平定河北、山东等地,使得名望大涨。
不仅如此,魏征还经常劝谏李建成早日对李世民动手,把他驱逐到地方上去,可惜太子没能及时听从,结果酿成最后的悲剧。
魏征之直言敢谏著称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看重魏征的骨鲠忠诚,非但没有追究他挑拨离间之罪,反而对他委以重任。
唐太宗在位期间,魏征以致君尧舜为己任,在大事小情上对唐太宗屡屡,后者虽然常常被冒犯,但每每都能虚心纳谏。
魏征因谏言有功,在太宗朝官至宰相,封公,官爵、名望之高,达人臣之极。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因病去世,终年64岁,死后被追赠为司空、相州都督。
王珪起初侍奉,官至太常治礼郎,后因叔父王頍参与汉王杨谅叛乱受牵连,逃往终南山中避难十余年,直到李渊起兵攻占关中后,才在丞相司录的举荐下,出任唐王世子李建成的谘议参军。
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册立为太子,而备受他器重的王珪则升任太子中允。
王珪侍奉李建成期间,与魏征一起出谋划策,意在帮太子树立名望、驱逐李世民,可惜最终并未阻止李建成被杀、李世民上位的结局。
王珪官至宰相,封郡公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因为欣赏王珪的才能和忠诚,不仅赦免他先前的罪状,而且还屡屡提拔他的官职。
唐太宗在位期间,王珪与魏征一起,均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并因此受到的器重,最终官至宰相,封永宁郡公。
不仅如此,唐太宗为了表示恩宠,还把女儿公主嫁给王珪之子王敬直。
贞观十三年(639年),王珪因病去世,终年69岁,死后被追赠为。
薛万彻是隋朝名将薛世雄第四子,以骁勇善战闻名于世。
隋朝末年,薛万彻依附于幽州军阀,后跟随他一起投降唐朝,并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
玄武门之变中,薛万彻率东宫卫士力战,甚至一度要进攻秦王府,直到李世民派人向他出示李建成的首级,薛万彻才停止战斗,并逃入终南山避难。
李世民上位后,因为欣赏薛万彻的骁勇忠诚,便屡屡派人招降他,最终成功地说服他为自己效力。
薛万彻被唐太宗召为妹夫,并很受重用 唐太宗在位期间,薛万彻多次配合、李勣等人作战,在消灭东、平定薛延陀、征讨等战事中屡建殊功,因功拜右武卫大将军,封武安郡公,并迎娶太宗之妹丹阳公主为妻。
即位后,宰相因与薛万彻不和,便诬陷他“谋反”,准备拥立荆王李元景为帝。
唐高宗被长孙无忌蛊惑,在没有查明真相的情况下,便将薛万彻斩首,时在永徽四年(653年)二月。
冯立出身将门,不仅武艺超群,而且略涉书记,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将领。
李建成做太子时,因为欣赏冯立的能力,便将他引为心腹,并任命其为东宫翊卫车骑将军。
玄武门之变中,冯立在李建成被杀、部属大多逃散的情况下,为了替主公报仇,依然率残军攻打玄武门,并杀死李世民手下骁将敬君弘。
冯立官至广州都督,在任时颇有惠政 等到变乱被平定后,冯立才主动向李世民谢罪,并解释自己负隅顽抗的原因。
李世民对冯立的忠诚无比感慨,不仅赦免他的罪状,而且还将他收入帐下。
唐太宗登基后,率军20万进犯长安,一直打到渭水便桥,此时冯立不畏凶险,仅率百余名迎战,杀伤、俘虏敌军甚多,由是受到唐太宗的嘉奖。
事后,冯立被拔擢为广州都督,在职数年甚有惠政,最终卒于任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621年,打赢的李世民胜利班师,获得了唐高祖李渊的热烈接待。
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允许他在天策府里开府,自置官属。
雄心勃勃的李世民,随即组成了一个约50人的精英团队。
这里面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猛将谋士,如、、、尉迟敬德、程知节、、、、柴绍、罗士信、史万宝、李勣、基等。
那么,既然李世民手下猛将谋士如云,皇太子李建成凭啥与他对抗?事实上,李建成手下也有不少杰出的人才。
比如我们熟知的、,以及薛万彻、冯立等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李建成手下的四大文臣武将。
二 魏征的名字早就进入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人们所熟知。
由于他总是与李世民一起出现,人们误以为他是李世民的老部下。
魏征先前是李建成的人——当然,如果非要抬杠的话,我们只能说,魏征最初是跟李密混。
617年,魏征在中,屡次向李密献计,但都不被使用。
后来,李密被打败,魏征与李密一起又成为窦建德的部下。
再后来,李世民在虎牢关打败窦建德,魏征,又成为的臣子。
这种职位不需要洗马,而是需要向李建成提供计策。
李建成依言而行,斩杀刘黑闼,平定了山东,给自己的履历增加了光鲜的一笔。
他多次劝告李建成,想法把李世民调离都城长安,毕竟一山不容二虎。
李世民即位后,责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魏征是个直性子,他回答:“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三 王珪在进入李建成世子府之前,一直在终南山过着隐居生活。
在丞相司录的推荐下,他来到世子府,担任谘议参军。
王珪性情淡雅,志向深沉,得到李建成的欣赏,颇受重用,历任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等职。
李世民即位后,将王珪和魏征一同招为己用。
王珪担任的职务是谏议大夫,专门给挑刺的。
王珪对李世民说:“陛下开圣虑,纳刍荛,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意思是,只要你,听取谏言,我一定竭尽全力! 在唐朝初期,亲王的权力是很大的。
李世民不高兴了,说:“你们为彰显尊贵,轻视皇子。
”又说:“假如太子不幸死了,亲王就有可能成为皇帝,为何要轻视他们?” 王珪干脆利落地回答:“自周以来,都是子孙相继,不立兄弟!”一席话说得李世民,只好依从王珪所提的建议,减小了亲王的权势。
三 薛万彻出身将门世家,他父亲是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
薛万彻投靠唐朝后,成为皇太子李建成的部属,其兄长薛万均则成为李世民的部下。
在时,薛万彻听说李建成已被射杀,随即率领东宫将士攻打玄武门。
由于玄武门士兵拼死力守,久攻不下,薛万彻打算攻击防守薄弱的秦王府。
就在这危急时刻,尉迟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首级来到,驱散了东宫将士。
薛万彻无奈之下,率数十骑逃到终南山,躲避灾难。
李世民并不怪罪,说:“你这是忠于你的职务,是义士!” 李世民即位后,将薛万彻安排在抗击突厥的第一线。
629年,他被任命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与李勣、李靖、柴绍、李道宗、卫孝杰等六路出击,在李靖的统一节制下,向突厥发起致命打击,最终擒获突厥首领。
其后,薛万彻参与了灭亡吐谷浑、大败薛延陀之役,屡建功勋。
为勉励薛万彻,李世民将妹妹丹阳公主下嫁给他。
有趣的是,薛万彻是一个典型的武夫,不懂男女风情,公主也很害羞,两人“不与同席者数月”。
李世民知道后哈哈大笑,置办酒宴,将一些驸马招进宫中为薛万彻上课,解决了这个尴尬的问题。
四 冯立与薛万彻一样,武艺高强,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深得李建成重视,被任命为东宫翊卫车骑将军。
东宫一片混乱,李建成的左右部属大多逃散。
冯立没有逃,他说:“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当即率部攻打玄武门。
李世民数落他有“阻我骨肉”“杀伤我将士”两大罪状。
冯立不慌不忙地说:“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职之日,无所顾惮。
冯立回去后,对亲信说:“我受到这样大的恩典,幸免于难,今后一定要以死报答(李世民)!” 没过多久,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率领20万大军,一路打到长安附近的渭水便桥。
冯立临危上阵,率领与突厥作战,杀死并俘获很多突厥士兵。
李世民闻讯,感慨不已,拜授其为广州都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