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大明权监魏忠贤的4项历史记录 看看都有哪些呢?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天年间,出了一个专权的大。

在太监这个行当,魏忠贤至少创下了四项记录。

第一,娶妻生女后,中年净身。

大多数太监,都是出身于贫苦家庭,幼年时期,由父母请人为其净身,然后送进宫里谋个前程。

但是,魏忠贤是个例外。

他在进宫前,不仅已经娶了媳妇,而且还生了一个女儿。

魏忠贤是个赌徒。

某日输钱后,顿感人生无望,忽然心中发狠,手起刀落,自己把自己给阉了。

这种“半路出家”的情况,在太监中是独一份儿。

第二,以太监的卑贱之身,竟然被称为“”。

大家知道,古代的被称为“万岁”,那么,魏忠贤的“九千岁”可谓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尊贵得惊天动地。

后来,随着魏忠贤的权柄越发粗重,“九千岁”都不够用了,直接称为“九千九百岁”,真是放肆。

做太监做到“九千九百岁”,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第三,遍地生祠。

大家知道,祠堂是供奉死人的地方。

生祠,则是为活人修建的祠堂。

什么人会得到这个待遇呢?一般是在百姓中口碑卓越的大清官,百姓为了表达爱戴,就会为其修建生祠。

比如的名臣,就有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为其立生祠。

天启六年,浙江巡抚潘汝桢为了讨好魏忠贤,竟然上奏皇帝,要求为魏忠贤立生祠。

皇帝准了。

从此之后,各地的官员们竞相效尤,魏忠贤的生祠就像雨后的小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冒了出来。

请记住潘汝桢这个名字吧。

第四,干儿子干最多。

在我的阅读范围内,魏忠贤这个阉人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拥有干儿子、干孙子最多的人。

一个太监,竟然拥有如此多的后代,也算是一大奇景。

这些干儿子干孙子中,除了一小部分太监外,大部分竟然都是当朝的官员。

大家拜他,无非是四个字:趋炎附势。

礼部尚书顾秉谦,比魏忠贤足足大了18岁。

但在他七十多岁高龄的时候,为了在仕途上更进一步,这个须发皆白的老狗居然领着儿子拜见魏忠贤,然后恬不知耻地说:我本想拜你当干爹,可是我胡子都白了,不太合适,这样吧,我让我儿子拜你当干爷爷。

按辈分,还是个干儿子。

魏忠贤很高兴。

不久后,顾秉谦荣升内阁首辅。

也请记住顾秉谦这个名字吧。

和前面的潘汝桢一起,这二位代表了明末文臣的操守指数。

明亡后,那些排队向献降的大臣们,和这二位是一脉相承的。

天启七年,驾崩,其弟继位,是为崇祯帝。

崇祯元年,小朱皇帝即大办“案”。

魏忠贤自知大势已去,上吊自杀。

之后,崇祯命人碎其尸,挂在城门之上示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太监魏忠贤为什么一定要剔取文官的喉骨?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话是简单的,可是,要产生这样的话所具备的条件是很不容易的凑齐的。众所周知,这是欧洲蒙运动领袖伏尔泰说的一句话。放在中国的古代,“以言获罪”是非常正常的事,是天经地义的,谁叫你嘴上没把门的乱说来着?有时候,甚至不说话都有罪,时期的就搞了一个“腹诽”,在肚子里说也不行。那么,你到底在肚子里说没说坏话呢?其实,你自己也说了不算,他说你说了,你就是说了。网络配图 所以,自古就有把管不住的舌头用大铁钉钉在柱子上,或者干脆割掉喂狗的传统,虽说有这些生动的例子,以及许多类似鲜活的警示,有些人依然管不住嘴巴。同时,古人也慢慢认识到舌头只是一个吐字器官,而喉是一个振动器官,在发音运动中占主导地位,是声源所在。因此,因言获罪所受到的惩处也升级换代了,不仅要小心舌头,还要小心喉骨。 明末的人以“非君”为乐,以“批鳞”,也就是以批评为荣,有的还得到了“批鳞君子”的美名。皇帝是那么好批评的吗?自己管不住嘴巴,那么只好有劳朕来动手了。管你是什么人是什么居心!尽管,东林党人是一批忠诚的皇权卫士,是虔诚的封建伦理纲常的躬行者,不是混蛋暴徒。退一万步讲,哪怕是混蛋暴徒,也得依法惩处,不能由着性子乱砍乱剁。可是,很遗憾,只有顺昌逆亡!先后被捕的有六名东林党官员,史称“六君子”,他们自然是要受尽酷刑的。杨涟死时,“土囊压身,铁钉贯耳”;魏大中在狱中折磨致死,肉身腐烂,仅余白骨;左光斗等人的尸身都已残破不全,爬满蛆虫。网络配图 在他们死后,为了向报功,镇抚司许显纯用刀子剔出他们的喉骨,放在小盒子里面,作为“验明正身”的证据呈于魏忠贤。“剔取喉骨”这种方式是从懿宗开始的,作为处死三品以上官员的证明。魏忠贤把这个传统发扬光大了,他面对喉骨,得意洋洋地说:“诸公,还能上书否?”然后,魏忠贤们创造性地“炙灰下酒”,烧成骨灰,一起争吞下酒。 “剔取喉骨、炙灰下酒”,这种庆功方式,是颇为令人玩味的。魏忠贤们为什么要这样呢?“就因为喉骨生在仁人志士的身躯上,它能把思想变成声音,能提意见,发牢骚,有时还要骂人。喉骨可憎,它太,一张口便大声疾呼,危言耸听,散布不同政见;喉骨可恶,它太能言善辩,一出声便慷慨纵横,凿凿有据,不顾社会效果;喉骨亦可怕,它有时甚至会闹出伏阙槌鼓、宫门请愿那样的轩然大波,让当权者徘徊内廷,握着钢刀咬碎了银牙。”网络配图 魏忠贤们最恨、最怕的,恐怕就是东林党人的喉骨了,喝下泡有骨灰的酒,是为了解恨,做鬼也得让你们做一个哑巴鬼;更是为了压惊,魏忠贤们内心的虚弱、胆怯在他们的残暴、刻毒之中一览无余。魏忠贤们愚蠢而野蛮地以为,东林党人的铮铮铁语是从喉咙和舌头生发出来的,剔取喉骨、炙灰下酒,就一切都消停了。他们不知道,也不懂真正的声源在哪里!他们并不知道这声源来自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追求,“杀身求仁”的崇高气节,来自于“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无畏勇气,来自于忧国忧民的博大心灵。 关于这些,魏忠贤们永远也不会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果崇祯皇帝帝遇上千古奇才张居正为首辅大明朝还会灭亡吗?

这样的假设是在看到为平凡的时候产生的。 崇祯十三年,面对日益严重的局势,发出这样的感慨:板荡之后,而念老臣;播迁之余,而思耆俊。感叹无力挽狂澜之臣,然后为张居正全面平反,恢复他生前的一切荣誉。 虽然在天年间,已经为张居正平反过一次,这次是更彻底的平反,连张居正的都因此而获得官荫。 张家子孙最后也不负皇恩,抗清报国直到死。 网络配图 既然崇祯帝如此渴念社稷之臣,那么在崇祯朝,如果真有张居正或张居正式的人物为首辅,大明还会亡吗? 先看崇祯帝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崇祯帝是个勤政勉励,一心为国,想认真治理天下的,这跟张居正的人生理想特别相符。 而张居正呢,张居正从读书的时候就以天下为己任,最重要的,张居正做事善于变通,而且非常有手段,这些手段都是建立在为国为公的基础上。 比如封贡上面,张居正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最终达成封贡,互市,使得西北边境安宁。 在对待造反的态度上,张居正的主张只有一个——剿,他认为用怀柔之策,需要时间,而大明恰恰是军费紧张,没有时间,并且主张剿匪务尽,后在此基础上怀柔化民,教导民风。 这是他对待一般的地方性叛乱的态度。 这样对比下来的话,如果这二人君臣合作有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1向豪绅勋贵开刀。 大明末年,国家财政困难,又是自然灾害,甚至比年间还要严重,善于理财治国的张居正这么会看不到问题所在,国家财富,上不在君,下不在民,都在中间这些勋戚富绅身上。 从后面明亡看,事实也是这样。 为了国家计,他一定会向豪绅勋贵开刀,指定政策,采取手段,收缴税赋,从而充实国家财政,运用到军事和经济民生上去,去缓解矛盾。 2解决党争。 网络配图 党争在明末的危害太大,张居正如果当权,为了能够如臂使指,自然要任用信得过的,有才华的循吏,牢牢把握住权力端,不说把党争完全解决掉,至少是在他当政的时候,全部由他说了算,不因为党争影响既定的朝廷政策,,这样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效果。 更何况此时已经在向勋贵官绅开刀收税,更要有控制力。 明末臣子表现 3控制住言官。 控制住言官,几乎就是控制了舆论。 清流只会清谈,做事还要用循吏,但是言官职责所在,难免有些人想出名,可是一个言官的弹劾可能引起这个士林的反弹,这对于官员人事,和既定政策的执行,是很危险的。 更可况的言官都是骨头硬,张居正夺情就是例子。 张居正做事会变通,但是变通就会招来非议,舆论太重,难免会。 4流寇不会成气候。 他在朝做首辅的话,会防患于未然,尽量减少矛盾发生。 比如驿站制度,张居正原来是让官员除公事以外,不得使用驿站,减少政府支出和百姓负担,结果崇祯帝时候,裁撤了驿站,虽然说都是为了国家省钱,这太彻底了,谁想出了个。 还有接连的自然灾害,张居正会用尽办法不刺激矛盾的对立和发生,但如果发生了,张居正的态度也是很明确。 如果换成张居正,肯定不会让朝廷或者地方督抚出现允许诈降的情况,除恶务尽,不留后患,这是张居正对待叛乱造反的态度,铁血手腕,在殷正茂平叛广西叛乱的时候,体现的很明显。 李自成,等人,多次,就是用了打不赢就跑,跑不了就诈降的手段,然后再造反,多次死里逃生,比如车厢峡战役。 在崇祯时候,名将迭出,军队也是很有战斗力,但也一样面临没有时间,军费紧张的情况。 所以,他在在明末当政的话,也一定是铁血首辅。强硬手段平叛,不会给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诈降的机会。 5对后金议和。 跟后金议和失败,主要是崇祯没担当,大臣瞎嚷嚷。 换成张居正,知道变通,手段强硬,敢于出面,自然是另一个局面,就如同俺答汗封贡一样。 议和取得喘息的机会,攘外先安内,接着富国强兵,他不会看不到这个情况。 网络配图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大明是不会亡的。 但是,以上毕竟是假设,只假设了好的一面,没有假设坏的一面。 崇祯帝性格多疑,做不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耳根子软,做事情操之过急,还不能担当。 如万历比,这个时候的他比那个小万历要难伺候的多,他想要张居正施展手脚,必须得敢于放权。 张居正必然是会任用明末那些有能力的武将和文官,形成一股绳,自然会招来一定的非议。 明末的官场党争厉害,既得利益者阻力肯定更加严重,张居正要战胜这些势力,非得要皇帝的强大支持,崇祯能靠的住吗? 也许,只要不断的胜利,才能打消崇祯的猜忌。 在崇祯年间为大明做手术,可比万历年间难度要大的多,张居正能否成功,还是要看皇帝具体的配合,总之难度很大,影响明亡的因素太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