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朝党魏忠贤如何清洗反对自己的东林党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历史上著名的,因当政时酷爱做木工,魏忠贤曾一度把持朝政。

当时的人一直在跟魏忠贤作斗争,这种颇具“党争”性质的斗争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

东林党人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他们一致反对魏忠贤的专权恶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刚开始魏忠贤并不想跟东林党为敌,自己只是个太监,这辈子也不可能当上,再说,东林党人并不好惹,软硬不吃,属于认死理的那种,魏忠贤觉得没必要跟他们结仇。

魏忠贤虽然读书不多,却很有心眼,知道审时度势,因此,他曾百般想与东林党人交好,可是每一次都碰了一鼻子会,被揶揄回来了。

既然做不成朋友,就只能做敌人了。

魏忠贤开始笼络亲信,卖官鬻爵,整个朝廷都安插着他的爪牙。

在旁人看来,东林党人似乎没有什么把柄可抓,是铁板一块,不好下手,但这并不能难道魏忠贤,他首先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汪文言。

这个汪文言是东林党的功臣,他曾用自己的优秀口才,一番番合纵连横之后,把能与东林党抗衡的齐、楚、浙三党全部瓦解了,使东林党一家独大,从此汪文言就成为东林党的高级智囊,地位颇高。

实情的起因源于时任辽东经略的熊廷弼。

在镇守边关时,因与广宁巡抚不和,他将大军全部撤到山海关一代,把广阔的辽东地区拱手让给了后金,熊廷弼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但他不想死,就找来汪文言求救。

要想救熊廷弼,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处在内廷的魏忠贤帮忙,魏忠贤很痛快的答应了,但也提出了个条件,那就是要钱。

熊廷弼给了汪文言四万两银子去内廷打点,可是不知为何,魏忠贤并没有拿到这些银子,最后自然也就没有办成这事,而魏忠贤是不会眼看着一笔刚到手的钱白白流走的,当他得知是汪文言在中间调和的时候,魏忠贤非常愤怒。

魏忠贤马上上书说熊廷弼丧失国土,必须正法,并且把熊廷弼想要通过贿赂以便不死之事抖了出来,他的矛头不仅直指汪文言,而且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汪文言达到扳倒整个东林党的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汪文言被下了大狱,魏忠贤本来以为能从汪文言口里得到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谁知,在监狱里,汪文言被施加各种酷刑,但就是不开口,最后被活活打死。

汪文言被害,东林党看似不可战胜的铜墙,终于出现了一丝裂缝,魏忠贤便开始了除掉整个东林党的行动。

东林党中,还有一个跟魏忠贤斗争的很厉害的人,那就是杨涟。

天二年,时任左副都御史的杨涟上折子弹劾了魏忠贤的二十四罪,文中例数魏忠贤入宫以来的种种不法行为:颠倒黑白,滥杀无辜,残害忠良,欺君罔上,扰乱朝政,贪污腐败,滥用私刑,句句是血,字字是泪,。

这篇奏疏写到最后,几乎是杨涟愤怒的控诉:不杀掉魏忠贤,江山还有什么指望? 可惜,杨涟的折子没能到皇帝朱由检手中,反而被魏忠贤看到了。

面对杨涟的指控,这个的大宦官有些怕了。

为了避免杨涟有机会再皇帝面前举报自己,魏忠贤居然想方设法让皇帝连着三天没上朝,到了实在阻止不了的时候,就派人将皇帝团团围住,并且看好众官员,不让任何人发言。

最终杨涟失去了向皇帝当面状告魏忠贤的机会。

这只是魏忠贤的“守”,一旦守住了,魏忠贤就开始攻了。

从一开始,杨涟没有看清形势,起码他没有看到自己力量的薄弱,毕竟魏忠贤身处内廷,在皇帝身边,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皇帝的思想,有着东林党人所没有的绝对优势,况且,魏忠贤还有无数爪牙充斥朝野。

而杨涟呢,昔日的战友剩下的没几个,他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皇帝身上,可是皇帝并没有厌恶魏忠贤的意思,就在这种情况下,杨涟贸然发动了进攻,他认为打到魏忠贤是正义,是公道,是应该顺应的潮流,可惜,他没有看清自己的实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启五年,魏忠贤以收受熊廷弼贿赂为名,将杨涟、左光斗等人逮捕入狱。

在狱中逼迫他们招认自己贪污受贿两万两,杨涟自然是不会承认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所以,他也遭受了各种酷刑,直到后来,杨涟浑身没一块好地方,以至于过堂受审时,站不能站,跪不能跪,只能用枷锁拷住,拖到堂上,躺地受审。

即便如此,杨涟依然没有认罪,最后也是惨死牢狱。

当汪文言和杨涟等人死后,魏忠贤终于扫清了所有的敌人,从此,只要皇帝朱由检有木头玩,大明王朝还是他魏忠贤说了算。

虽然东林党人失败了,或许他们固执,或许清高,或许酸腐,但他们身上有一种品质: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不畏强权,不惜牺牲生命。

抛却政治因素,东林党人坚毅的品格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钟离昧如何死的?揭大将钟离昧拔剑自刎之谜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唐朝章怀太子李贤究竟是如何死的?自杀还是他杀?

(655年1月—684年3月),字明允,是与的第二个儿子。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猝死。六月初五,20岁的李贤被册命为皇太子。 仪凤四年(679年)五月,因李贤颇好音乐、女色,与家奴赵道生等狎昵,破格赏赐他们,司议郎、郑州人韦承庆曾上书规劝。五月初三,正谏大夫被人刺杀。明崇俨会看相、厌胜等巫术,常私下说“太子李贤不能够继承帝位,英王李哲的相貌像唐太宗”。由于这些话不利于太子,故而武则天便怀疑是李贤杀死了明崇俨。唐高宗命令薛元超、裴炎等一起审问李贤,在东宫马坊搜查出黑甲胄数百件,成为李贤谋反物证;赵道生也供认李贤指使他杀死明崇俨。八月二十二日,李贤被废为庶人,送长安幽禁。永淳二年(683年),李贤被流放巴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文明元年二月廿七日(684年3月28日),李贤终于巴州之公馆,春秋三十一。垂拱元年(685年)四月廿二日,武则天册命追封李贤为雍王。 关于李贤之死,《》的说法是,“(武则天)令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绩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新唐书》亦同。 其实,所谓的李贤谋反案即便是受人诬陷,也是唐高宗一手处理的。武则天何尝不怜爱自己的儿子。把李贤之死的直接死因,推到武则天身上是没有道理的。 李贤之死的密码就藏在“奉敕徙于巴州安置”的时间中。 按照《旧唐书·高宗本纪》《新唐书》《》的说法,开耀元年(681年)十一月癸卯,“迁徙庶人贤到巴州”;而按照《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六·章怀太子传》《大唐故雍王、赠章怀太子墓志铭并序》的说法,是永淳二年李贤“奉敕徙于巴州安置”。应该说,墓志铭的记载“永淳二年”可信,但缺少月份。而《旧唐书·高宗本纪》虽然年份错了,而“十一月癸卯”并没有错。这样结合起来就得到了李贤“奉敕徙于巴州安置”的具体时间:永淳二年十一月癸卯(即十四)。这一年十一月,唐高宗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他要安排后事了。,把李贤“徙于巴州安置”是必须办的。原因是高宗殡天前得为太子登基扫清障碍,解除威胁。谁是威胁?不言而喻,就是有一定人望的软禁在长安的前太子李贤。但是,手心手背都是肉,虎毒不食子,高宗怎忍心杀死自己的亲儿子李贤!怎么办?内中情由蕴含着一个临终老人对儿子们深深的爱。高宗万般无奈,选择了把李贤流放巴州。之后,高宗的诏命被迅速传到长安,李贤接诏后即做动身准备,再拖家带口地穿越崎岖难行的秦岭到达巴州,这个过程再快也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此时,我们把李贤去世的时间“文明元年二月廿七日”与高宗发诏命的时间“永淳二年十一月十四日”一对照,中间只有三个月一十三天。这表明李贤到巴中顶多也就十天八天就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李贤身体本就孱弱,二是不堪羞辱和,三是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四是对前途失望。几种因素一叠加,李贤就一命呜呼了。 二十多年过去,唐中宗、唐睿宗登基后先后两次为李贤加封,再葬乾陵。《大唐故雍王墓志铭并序》《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墓志铭》两块碑文,一说“薨于巴州之别馆”,一说“终于巴州之公馆”,都没有提到“他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贤到巴州后连家都没有弄好,就自己死在了公馆里,确实没有谁杀他。也有学者认为,李贤是自杀,这个当然也有可能,但出于健康的原因(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结合)死亡的可能性更大。 当年,没有选择做接班人。按照《志》作者陈寿对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的评价,联系到李贤,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父母对你够爱护了,但你是稀泥巴不上墙,所以谁也救不了你。 《旧唐书·章怀太子传》:“文明元年,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绩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三十二。”这段话给出的信息是,武则天并没有交代或者暗示丘神绩,要他害死李贤,而逼李贤自杀纯属丘神绩自作主张。如果说武则天明示或者暗示丘神绩逼死李贤,通常的做法是杀人灭口,不等丘神绩回到洛阳就没命了,但他却安然无恙回到了洛阳,因此这个问题不存在。其实说丘神绩自作主张逼杀李贤也是有问题的。丘神绩哪来的胆子,敢逼天皇、天后的儿子自杀?再说,天授二年(691年),丘神绩因谋反被诛。到了中宗、睿宗把李贤遗骨迁回乾陵安葬时,如果真是丘神绩造的孽,墓志铭完全可以点出丘神绩的名字,但是没有。所以这一条也不存在。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丘神绩从洛阳出发前,很可能就知道李贤已经死了,是代表朝廷去处理李贤的后事。 李贤没有抓住历史垂青的机遇,任性而为,被人抓住把柄诬陷,失去了太子之位。到了流放巴州,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心垮了,性命也枯萎了。这个应当是李贤之死的基本脉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