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迷案追踪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时间:2024-03-1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俗话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众所周知,在乾隆年间,大清第一贪官和珅有着一套高明的敛财本领,据说在他当政的20余年里,通过贪污纳贿、克扣军饷等手段聚敛了惊人的财富,当年被查抄的时候,其家产差不多是当时清政府15年的收入,那可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呀!

当然,何绅贪的钱财的确是清朝历史上最多的,但是他的案件所涉及的范围以及被砍头官员的人数却不是最多的。

那么,清朝第一反贪大案共杀了多少贪官呢?不说不知道,一说可真够令人细思极恐的,足足57人,而这期间皇帝还犯了难。

这到底是一桩什么样的的惊人大案呢?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话说乾隆四十六年的六月,甘肃兰州爆发了一起农民起义事件,于是乾隆就派了爱将阿桂前去镇压,同时还派了宠臣和绅随军出战。

本来阿桂以为,对付区区一伙农民应该不在话下,但没想到,这帮闹事者勇猛无比、能打善战,硬是将清军拖在了华林山两个月。

可想而知,阿桂乃堂堂首席军机大臣,竟然两个月了还没搞定一帮泥腿子,这皇上要是知道了还不得龙颜震怒?

正在阿贵感觉一筹莫展时,突然暴雨倾盆而泻,并且越下越大,足足下了三天三夜,而一万多清军就那样被困住了进退两难。

看着突如其来的暴雨,阿桂突然计上心来,于是他赶紧坐在案桌边,一阵笔走龙蛇给乾隆上折子汇报,说暴雨太大山路湿滑,大军难以行进,所以一时半会儿完不成任务。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阿桂算是找到了拖战的理由,愣是把锅甩给了暴雨,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这封奏折,竟然牵扯处一桩惊天的贪腐大案……

当时乾隆在看着阿桂的奏折时,越看越发不对劲,因为在前几天,他还收到甘肃政史王廷赞发来的奏报,说甘肃再次遭遇严重旱情。

而在此之前,乾隆也收到过甘肃遭遇6次旱情的奏折,也就是说截止目前为止,整整七年,甘肃每年都会发生旱情。

而且无论是陕甘总督勒尔谨,还是前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或者现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说的都是这种情况。

所以在乾隆的印象中,甘肃下暴雨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可问题是,现在阿桂送来的奏报就是暴雨,而且宠臣和珅发来的密报也是暴雨,这就和王廷赞发来的旱情奏报对不上了,于是乾隆便起了疑心。

随后,他便立即下令阿桂,给我彻查此事,看看甘肃的旱情是否有猫腻?

那么,从哪里查起呢?阿桂开始查粮仓。

这就奇怪了,旱灾情况怎么要先从粮仓查起?这就需要说一个背景了。

就在乾隆三十九年期间,甘肃出现大旱颗粒无收,朝廷立马进入赈灾议程,经过计算需要150万两银子。

赈灾要花钱非常正常,但乾隆很心疼,毕竟从自己国库向外掏钱。

于是陕甘总督勒尔谨就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进行捐监。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意思是让有钱大户向朝廷捐助一定的钱粮,充实地方的粮仓,而朝廷作为回报,给捐助者发一个监生的身份,也就是说赐给他们功名。

乾隆一听主意不错就同意了,但是他同时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个就是只能捐本色不准捐折色。

也就是说只能捐粮食,不能交银子。

第二就是给陕甘总督勒尔谨派一个靠得住的甘肃布政使。

布政使是掌管一省财政大权的官员,乾隆要求这个人一要有财务能力,二要有在甘肃工作过的经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此人必须清廉。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其实乾隆就是想让官员之间相互牵制,他觉得这样做,那谁也别想贪朝廷的钱了。

那么,到底让谁去当这个布政使呢?乾隆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王亶望。

王亶望有财务能力,而且曾经做过甘肃的知府,尤其他的父亲曾经做江苏巡抚,为官一生两袖清风,可谓上下官员的廉政典型。

于是乾隆钦点王亶望担任甘肃布政使。

再说阿桂开始彻查粮仓,出现了什么结果呢?可以说简直把乾隆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原来阿桂发现,甘肃全省各地粮仓里边不仅没有储存的建粮,甚至连国家储备粮也是严重亏空。

这下乾隆可真是龙颜震怒了,他立即传令下去,务必查个水落石出,有谁胆敢从中作梗,杀无赦。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就这样,勒尔谨、王亶望,王廷赞等一众官员被分别押解到京师刑部大堂接受审讯。

谁知这三个人口径一致,都连连叫冤直接来了一个集体死不认账。

那么怎么办?难道案情就此了结?当然不会。

很快,阿贵对原甘肃平庆道的道台福宁开始了审讯,此人是王亶望的亲信。

一开始福宁还想嘴硬,谁知一顿仗刑没几下,他立马全招供了,说甘肃的每年旱灾其实都是假的,实则官员侵吞了赈灾钱粮,也就是冒赈。

也就是说,捐监从一开始就没收过粮食,收的全是银子,而且尤其细思极恐的是,平定所谓灾害的严重与否,完全由王亶望一个人说了算,下面的官员只要把空白的报灾单放在他面前,由他填就行了,他想填多少就多少。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乾隆简直是气得吐血阿,这还是那个家风清廉王亶望王大人吗?不过话又说回来,王亶望这么大胆,就不怕被发现掉脑袋吗?

其实他在经过了一次试水之后,还真就胆子越来越肥了。

当时王亶望到达甘肃三个月后,向乾隆皇帝第一次汇报了捐建的账户:共收监生二万名,粮80余万石。

要知道甘肃土地贫瘠,全省一年上缴国库的粮食也不过50万石,而王亶望三个月收捐的粮,居然比甘肃一年上缴国库的粮食还多出一半多,显然不太正常。

于是起了疑心的乾隆就派了钦差前往甘肃调查,谁知钦差回报说,他看到的甘肃粮仓处处冒尖儿,都满满的,完全没有问题,乾隆这才没有继续追查下去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其实钦差完全被骗了,当他去调查时,王亶望就让下面的官员在每个粮仓的上部都装了一层隔板,这个板上堆上粮食,看起来满满的,而下面却全是空的。

由此,王亶望侥幸过关之后,便开始了他的冒赈计划。

可是问题又来了,连续七年事情都没有败露,这可能吗?

其实这里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在清朝的灾害统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层层上报,那就是县报到府,府报到省,然后统一汇总到布政使那里。

再由王亶望对灾情进行反复核实,然后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赈灾份额。

其实即便有真的灾情出现也报不上去,因为压根见不着王亶望,如果想见面,那就要掏银子。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此外,王亶望还明示地方官员,谁要待他好给他塞银子,那么就给谁多一点赈灾份额,否则有灾也不报。

这下可好了,全省的地方官员都开了窍,因为只要能够得到更多份额,自己不就也能多分钱吗?于是他们都心甘情愿争先恐后的拿出钱财贿赂,而王亶望也赚了一个盆满钵满。

由此可见,甘肃全省上下所有官员无一不贪,而正是因为这种群官群贪,不问百姓疾苦,才有了乾隆46年的甘肃农民起义。

那么,甘肃上下官员在七年中总共贪了多少钱呢?

经查,从乾隆39年到46年,甘肃省共有27万多人报捐监生,共收银1500多万两,侵贪赈银291万多两,简直罪大恶极,令人震惊。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于是乾隆大怒,他本来想一道圣旨下去,杀无赦,可是到了跟前却犯了难,为什么呢?

原来按照清代的法律,贪污一千两以上就要处斩,可是经过一番调查,甘肃全省知府以上官员竟然没有一个人低于这个贪污的数字,如果严格按照法律出资,那么甘肃官场恐怕就要为之一空,陷入无官可用的尴尬境地了。

万般无奈之下,乾隆只能按照贪污的多少来定罪的轻重,最终他算来算去,以贪污两万两以上作为处决的标准,足足高出大清律法整整20倍!

就这样,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初二那天,19名贪官押解到兰州刑场,随着刽子手大喝一声,19颗人头瞬间落地,此后,又接连连进行了四次这样的集体处决,当时被砍头的官员高达56人,还有高达120多人受到了流放杖刑等处置。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就这样,震惊朝野的甘肃捐监冒赈大案算是对民众有了一个交代,然而案子并没有到此结束。

因为当乾隆查看王亶望的抄家清单时又发现了猫腻。

按说他贪污了那么多银两,而家里也有许多奇珍异宝,为何清单上无一例外都是稀松平常的物件?

因为乾隆记得有一次,当王亶望从甘肃布政使升任浙江巡抚时,曾给他送过一件玉山子,那可是价值连城的好宝贝,当时乾隆非常喜欢,只可惜根据祖宗家法,对于昂贵的礼物他也不能收,所以只好又退了回去。

而如今仔细翻看查找清单,这件他最爱的东西居然不在其中,怎么可能呢?

于是乾隆再次派出户部尚书和珅,协同大学士阿桂接着查,也就是说谁查抄的王亶望家就查谁。

结果时任闽浙总督的陈辉祖有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清代集体贪腐第一大案:贪污5个亿,57人被斩,乾隆犯了难!

果不其然,这陈辉祖从中做了手脚,当他看到王亶望堆满房间的金银珠宝、古玩玉器后立马贪欲膨胀,当时就命人把赃物当中的4000多两金子,登记的时候写成银子,直接贪污了八千多两的差价,而且还从小摊贩那里买了一些不值钱的玩意滥竽充数,直接调包了玉器十件,名人字画13件,简直令人意想不到。

最终,王亶望的贪污资产也查明了,总数目是白银300多万两,如果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差不多五亿多。

就这样,直到第57颗人头落地,清朝第一贪腐大案才算是尘埃落定。

这桩千古奇贪案件也暴露出了清朝集团性腐败的巨大危害。

风流皇帝乾隆刚驾崩,嘉庆就迫不及待要处死和珅,到底为了什么?

四十一年,年仅20多岁的便开始在身边做事,并很快受宠于乾隆,成为乾隆朝后期的重要大臣,此后专权长达20多年,真正是权倾朝野、。期间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 和珅身兼多个要职,影响着六部,堪称是百官之首,这在整个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书中记载,和珅每天上朝,文武百官都夹道迎送,简直形成了一个用人搭起来的胡同,由此可见和珅在当时的清王朝中的位高权重,可见一斑。 乾隆还没有驾崩,就秘密谋划除掉和珅,和珅虽然对乾隆的心思,但对这个即将上位的新皇帝却知之甚少,虽然感觉到了危机,但他对密谋除掉他的事却一无所知。 1799年2月7日,享年88岁的乾隆去世了,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死后,嘉庆立刻命和珅去守灵,借机把和珅软禁在乾隆的灵堂上,即便和珅一生兵权在握,此时在灵堂前也无法调兵。就这样嘉庆切断了和珅和外部的所有联系,开始着手处置和珅。 嘉庆首先颁布一道上谕:把南方白莲教战事的责任归咎于和珅玩忽职守,紧接着,又安排亲信大臣上奏折弹劾和珅,列举和珅的种种罪行。嘉庆借这两件事免去了和珅大学士等重要职务,并把和珅继续软禁在灵堂,等候下一步处置。 虽然和珅为官多年,党羽众多,甚至连传说中与和珅斗得不可开交的实际上都与和珅交往甚密。但是此时,朝野上下的官员都意识到了嘉庆处置和珅的决心,和珅大势已去,为了自保,官员们也纷纷表态应当处置和珅。 一个权倾朝野的大臣倒下,为什么朝廷没有发生动荡?这里不得不提到嘉庆皇帝在处置和珅这件事上显示出了极高的政治手段,和珅这件事,如果连根拔起,追查到底,不免落得朝局动荡,人心惶惶。嘉庆虽然处死了和珅,却没有将事态扩大,也没有株连九族,和珅的儿子因为是驸马,也没有杀,只是查没了家产,最后还留了一点房产让他们维持生活,对于和珅的同党和谋士,嘉庆也从轻给予了处分,和珅推荐的官员,也没有因为和珅的倒台而被株连,因此,虽然权势极大的和珅被嘉庆除掉了,但在当时的朝廷也仿佛只是下了一场短促的雷雨,很快便稳定了下来。 和珅的家产到底有多少?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对于查抄和珅家的财产清单,史料上记载也各不相同,最夸张的说有20亿两,少的也说有2亿多两,相差甚远。即使这样,人们仍旧认为和珅的家产远不止查出的数目,据说:仅乾隆五十五年至六十年的税收,就被和珅贪污了一半,按当时朝廷年收入7000万两计算,仅此一项和珅就能贪污2亿多白银。 作为封建历史上的巨贪,和珅一生搜刮无数,最终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解决了正在为国库空虚发愁的嘉庆燃眉之急,正所谓“和珅倒台,嘉庆吃饱”,既惩治了贪官,又使国库得到了充盈,嘉庆这一招真可谓一举两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孩童冒充皇孙,却被和珅巧妙识破,最后被流放千里

第五次南巡归回,停留涿州之际时,一僧人便带着一孩童求见,说是王爷永珹的儿子。对于僧人的此番言语以及这个素未谋面的,的内心是欢喜的。 虽说从历载来看,乾隆皇帝的四子永珹过继于自己的叔伯,但是对于永珹也是宠爱的,其儿子出生之际,也就是眼前的这位儿童,乾隆皇帝亲自为其取名。 每每谈到帝王之家,我们总是会想到这样一个词语“佳丽三千”,后宫佳丽三千不仅是为了传宗接代更重要的是显示皇室的尊贵,作为王爷,其宫府中则是有众多的福晋和侍妾。 王爷永珹在世之际,尤其宠爱自己的侧福晋,不久之后,王氏便怀有身孕,嫡福晋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想将即将出生的孩子驱出府中。王氏生下男婴之后,府中下人便将这个男婴抱出府中交给了一位僧人,然后抱回一名男婴。 本以为这一出狸猫换太子的大戏毫无破绽,但是事与愿违。府中的男婴在几岁之际便突然死亡,众人纷纷将这件事的矛头指向府中的嫡福晋。 当时,乾隆皇帝听闻自己的皇孙突然发病身亡,赶到宫中,准备处置最大利益获得者嫡福晋。因为害怕,嫡福晋说出了当年之事,坦言此刻侧福晋抱在怀中哭泣的并不是自己的孩子,她的孩子早在几年之前便被自己抱出了府。 同时府中的另一又说“皇子是患了病,但是并没有死,被府中的宫女抱出,丢在了野外。”对于两种说词,乾隆皇帝也不能判定谁对谁错,倒是唯一确定的是假使自己的皇孙活着,那么定流浪在外。 此次南巡结束后,乾隆皇帝便将自己的皇孙带回了皇宫。初次见到乾隆皇帝带回来的孩童时,众大臣也是被惊愕了。在众人面前,眼前的孩童镇定自若,面相端正,颇有皇家的风范。 当众人认定眼前的孩童很有可能就是乾隆的皇孙之时,这个孩子说了一句话,顿时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在朝堂上,他不仅没有胆怯,反倒是将和珅招揽到自己的身边,说到“你是我爷爷的近臣,怎么可以让皇室血脉流浪在野外,忍心看着真相被淹没?你应该为我说句公道话才对。” 如果说此前的镇定自若可以归咎于皇家的风范,那么他的这两句话定是有人教的。听到这句话之后,立即有大臣反应过来,大声呵斥到“大胆逆贼,你怎敢欺瞒君王”。情况突变,孩童立即乱了阵脚,连忙将事情的原委全盘托出,坦言道这一切不过是僧人的策划。 事后,乾隆皇帝将此孩童流放到伊犁,可是到了伊犁,他仍以皇孙自称,最终落得被当地官员施以斩刑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