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中国地理

有“小西藏”之称的拉达克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拉达克:首府列城,面积45110平方公里,藏族的传统居住区,信仰噶举派佛教,地理、民族、宗教与文化皆接近西藏,有“小西藏”之称,现绝大部分由印度实际控制。

拉达克,一个比西藏更西藏的地方

拉达克首府:列城位于拉达克海拔最低的地方,一座像西藏拉萨的城,遍地金黄、尘土飞扬,若不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红白楼墙,总会认为这里是如西藏阿里“无人区”一般荒芜的地方

拉达克,一个比西藏更西藏的地方

列城市中心一角提可西寺(thiksay):是列城最为著名的寺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非常壮观,又被称为“小布达拉宫” 每天清晨,在庄严肃穆的吹号仪式后,便可以带上餐具跟所有僧侣们一起吃早餐。早餐统一在大殿食用,酥油茶、青稞面,不能发出声音,不能说话

拉达克,一个比西藏更西藏的地方

提可西寺(thiksay)喇嘛学校:寺里的小喇嘛都是附近穷人家的孩子,养活不了便送来这里,小喇嘛被分为1-5年级,除了学习佛法还有数学,英文,社会学,哲学等,达拉克语,英文和印度语三语教学,老师大多都是义工。列城古城:列城内能见到的空地基本都是军事驻扎,不能踏足。列城古城原是皇家亲属大臣住的区域,现在街道脏乱散发着臭味,窗口狭小不方便通风,沦落成列城的“贫民窟”,17世纪建起楼高九层的列城王宫 (Leh Palace),除了远眺看看风景,王宫里什么都没有。纵然皇室后来迁都,这些年的文物保护也令人唏嘘

拉达克,一个比西藏更西藏的地方

嘿密寺:拉达克最富裕的佛教寺庙,隐匿在偏僻的山谷里,山路盘旋,一不小心便容易错过。寺里有着一座博物馆,珍藏着很多稀有的藏族文物,它们都是拉达克地区藏民生活和历史的再现。一座城的历史,多少代人曾经的故事,都涵盖在了这座隐于山间的古寺之中

拉达克,一个比西藏更西藏的地方

嘿密寺.嘿密节:每年7月14和15日两天,都会举行年度大庆典,主要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圣者莲花生大士的圣诞。庆典期间,当地人们会穿戴传统服饰,男性穿着腰封,女性戴上鲜艳的头饰和首饰。僧众们会表演面具舞,伴随着具有节奏的鼓丶甲铃和钹演出,这是当地极富盛名的节庆。庆祝活动中最神秘的部分就是面具舞,这种拉达克的面具舞又称为羌姆,属於密乘传统中基础的一部分,因此只能在修持密乘的寺院中演出。每年藏历八月,西藏日喀则地区的扎寺伦布寺也会表演此种舞蹈。 如果有幸碰上莲花生大师的本命年,在这里,你还能看到非常特别而古老的以丝绸刺绣的莲师唐卡,这幅大唐卡每十二年才展示一次,并且只在猴年,展示时间非常短暂。

玉嘎曲增:诺布拉小镇的尊者宫殿

拉达克,一个比西藏更西藏的地方

班公错(Pangong Tso):位于列城以东,中印各控一部分,但作为中国人,列城以东和以北不能去。印度电影《三傻》最后的湖景便在这里取景,其次海拔4522米的索莫丽丽风景也很美!

都说雍正最信任胤祥:他们感情究竟有多深厚

都说铁血无情,真正的天家威严,似乎没有平常人的感情。但是其实稍微了解雍正的人都知道,即便雍正对旁人再冷厉,终究还是有一个人是他全心全意对待的,这个人就是他的十三弟,后来的怡亲王。 四阿哥是的儿子,从小被抱到佟佳氏处养大,两人虽是母子却并不亲,后来德妃更是生了十四阿哥,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这个在自己身边长大的小儿子,即使后来佟佳氏去世,被带回德妃处养,两人的感情也依旧很冷淡,对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十四阿哥,也是关系一般。网络配图 这样的四爷,似乎没有人能够走近他心里,但是,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十三阿哥胤祥。 十三也是自幼丧母,这两个在皇宫里同样缺乏母爱的兄弟就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起,即使血缘关系不若和十四那般紧密,但是两人的关系却远比普通阿哥要深厚的多。 十三性格乖张,潇洒任性,除了四哥谁都放不在眼里,所以称为“拼命十三郎”而非里只有口头称呼,却兢兢业业,只卖命不拼命、本本分分的十三郎。就是嫌十三爷太过嚣张妄为,惩罚打压磨去戾气。十三爷后来安分好多,成为十三贤王。 雍正继位后,对一众兄弟多加打压,其狠戾之名如雷贯耳。唯有十三,是他全心全意信任的兄弟。当一众兄弟都暗自担心自己的命运前途时,只有十三扶摇而上,被任命为怡亲王,总揽天下事。网络配图 被视为铁血无情的雍正帝,却说“怡亲祠后,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迁怨于王,以泄悖逆之私愤,妄生谤议,暗事摧残者必有之,然此皆与朕为梗,与王无涉也。若朕万年之后,吾弟之隆盛功德,,愈久愈能彰显处,朕可预信矣 ” 意思是说,所有坏事都是我做的,和十三无关,以后十三是要的,至于自己就算遗臭万年也不在乎。其中蕴含的兄弟情义着实让人感动,谁又能说雍正没有感情?恰恰相反,他的爱恨都很极端,对一个人好到极致,也可以狠到极致(可以参看八爷党的下场),私以为可能与他从小被德妃忽视有关。 很搞笑的是两人的书信也是充满普通人家的兄友弟恭,而无君臣的隔阂。以下是节选两人一段书信,可以看出二人情谊之深: (1)十三:四哥问我现在怎么样,托四哥洪福,我现在很好。 四:我确实挂念十三弟,不过挂念的是你有没有长胖长壮。 (2)十三:我病已养好,这样下去肯会胖。只是怕太胖了四哥见了不喜欢。 四:不会,你胖点四哥心里更高兴。 (3)十三:四哥希望我胖点,可是胖了回去怕把马给累着了-。-网络配图 四:放心,给你们准备几匹良驹-。- 十三:我怕马尔塞太胖了马跑不快了 四: 甚好甚好。 两人八百里加急送信就为了说这个,是不是很搞笑? 后来,十三去世后,雍正悲伤的不能自己,把十三的名义改回胤祥,成为兄弟中唯一不用避讳帝王名讳的,子女也沾了十三的光,深受隆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当作中日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井上陈政有哪些重要经历?

井上陈政(1862年——1900年),原名楢原陈政,1862年出生于江户没落楢原家,后因家贫被迫过继到井上家,故改名井上陈政。井上虽少时坎坷,但学业不辍。1877年即进入日本大藏省造币局制版部,学习洋学、汉学等课程,并得造币局局长德能良介的赏识,专研汉学,造诣极深,也打下了日后从事中日外交事务的学术基础。 井上陈政发迹并活跃于近代中日外交开局之期,由于双方处于彼此试探的特殊时刻,因此井上前期的工作具有“间谍”色彩。1878年何如璋出任首任驻日公使,关注于日本的维新变化,与日本友人交游过从,因德能良介的关系,认识了井上。1882年,井上受印刷局派遣,随何如璋来到中国。井上游历甚广,行经14省,历时6年收集中国各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多有著述,仅以现在能观察的著作就留有《禹域通纂》《支那内治要论》《支那历史》等,其论著多立足中国国情,对中国的著述系统而翔实,观察深刻而独到,成为了的“中国通”。例如,单就中国的造纸技术,井上就著有近三万字的《清国造纸法》的报告书,几近涵盖了东南地区除皮纸之外的主要手工纸的制法,而这些都是井上以假扮华人、欺瞒窃取等手段获得的,这也成为其经历中最不光彩的一页。 在中国期间,井上与士人交游唱和,人脉甚广,其师友都是中国晚清时期炫耀一时的人物,如黎昌庶、黄遵宪、王先谦、汪康年等人。他还曾经何如璋引荐,投入经学大师俞樾门下。收入楢原后,余樾专门赋诗记之,“日本人井上陈政字子德,航海远来,愿留而受业,门下辞之,不可,遂居之于俞楼,赋诗赠之。”并称陈政“其人颇好学,能为古文。”井上终生以师礼尊崇余樾,这也成为了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井上的身影数次出现在近代中日重要的历史事件当中,因其学识渊博,对中国知之甚深,又长期供职外务省,处于中日接触、交涉的第一线,成为了中日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在马关议和期间(1894年),楢原陈政与陆奥宗光长子陆奥广吉同时出任日方和谈的通译官,《马关条约》的中文本也由其翻译成型。议和结束后,又命楢原草拟了《台湾岛接收事宜》,准备对台湾进行系统接收。1895年9月,他以一等通译官的身份赴任北京公使馆,后升任二等书记官。在1900年的运动中,井上不幸罹难,时年38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