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1831年)夏天,京师异常炎热,后宫妃嫔们早早地便到了中去避暑了,只有年近半百的道光帝一人留在了紫禁城繁忙地处理着政务,尽管宫里像个火炉一样,但丝毫掩盖不住道光帝的喜悦,因为他的全贵妃钮钴就要这在几天临产了。
果然,几天之后,圆明园传来好消息,贵妃钮钴禄氏诞下皇子,消息传到养心殿后,道光帝极为高兴,带着无限的喜悦给皇子取名为,即后来的。

不过这个皇子的出生还牵扯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钮钴禄氏为了让孩子早点出生,曾与宫中密谋,很早便服用催生药物,让奕詝提前一个多月来到了人世,为的就是争得“大阿哥”这个名位。
道光帝之前本来有三个皇子,但次子奕纲、三子奕继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剩下的长子奕纬自然成了道光的掌上之宝,但似乎这位皇长子并不争气,即不好好读书也胸无大志,并对自己的师傅,声称以后当了皇帝要杀了他。
尊师重道乃是儒家文化的根本,道光帝对此十分尊崇,听到大阿哥这一番言论之后,马上就召见了他,就在奕纬下跪请安的时候,正在气头上的道光帝狠狠赏了他一脚,无意间伤及下部,不几日,这位倒霉蛋阿哥便一命呜呼了。
三个皇子的接连去世,让道光帝十分悲痛,对于未来的接班人的问题他隐隐约约感到有一股不祥之兆。
唯一令他欣慰的是,大阿哥离世不久,全贵妃和祥贵人已,如若诞下皇子,则祖宗江山社稷后继有人。
在道光帝的妃嫔之中,全贵妃钮钴禄氏最受恩宠,也是晋升最快的一位妃子,不过心机颇重的钮钴禄氏知道,仅凭美貌姿色是难以长久得到皇帝的宠爱的,要想确立自己的地位,非得走上母以子贵的道路。

道光十年五月,道光帝召幸钮钴禄氏,不久便怀上了龙种。
这极大地丰富了她的想象力,假如生下皇子,假如这个皇子能登上大宝,假如……想到这一切,钮钴禄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然而,有一天,钮钴禄氏听身边的太监说,几乎与她同时,祥贵人也有了身孕。
听到这个消息,钮钴禄氏觉得有一股阴影笼罩在自己头上,因为道光帝目前无子,也就是说如果两人生的都是男孩,那么先生下来的就是大阿哥,这对皇位的继承是极为有利的。
于是,钮钴禄氏不时地打听祥贵人的情况,并暗中查阅了宫中密档,种种迹象显示,祥贵人的预产期比她要早,这无疑是个晴天霹雳,等情绪稳定之后,精明敏锐的钮钴禄氏意识到该要想想对策了。
一天,宫中御医給她请脉,一番之后,钮钴禄氏屏退左右,小声地向御医问道:“不知这胎中是男是女?”听者无意,言者有心,御医顺口答道:“该是了。
” 惊喜之下的钮钴禄氏顾不上回避,赶紧追问:“这个胎儿能不能提前一个月多月降生呢?”御医听后大惊失色,赶紧叩头:“使不得,使不得,皇子虽是阿哥,但不足月,定会早亡,奴才是要杀头的。

”不过钮钴禄氏似乎下定了决心,她对御医说:“我想让皇子早点降生,日后若能得继大统,必重赏于你。
” 御医想想这个险还是可以冒的,毕竟自己医术高明,况且他还有祖上传下来的保胎速生药,不妨一试。
于是,从这天起,钮钴禄氏遵照御医的法子服用保胎速生药,转眼间就到了六月初九,这天晚上钮钴禄氏终于提前在圆明园生下了皇四子奕詝。
奕詝出生后,虽排行老四,但与长子无异,道光帝对这个皇子十分喜欢,所以在给皇四子取名的时候,没有沿用之前三个皇子的“纟”旁,而是改用了“訁”字旁。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道光帝对这位皇子的钟爱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脸上浅浅麻点成为继承皇位的最大资本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至今无人能对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王安石和我们都很熟悉,北宋的一对冤家。虽然二人在政见上不合,但二人经常一起喝酒聊天,吟诗作对。 说政见不合,其实也不算,苏轼并不反对变法,他只是不赞成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一刀切的变法。所以,苏轼多次向王安石说,他的搞法是错误的,不能那么激进。但王安石我们知道,是个拗相公,也就是我们说的很顽固,一旦决定的事情,无人能改。 王安石自神宗朝推动变法以来,苏轼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王安石的批评。苏轼参加制举,在制策中全面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将其列为高第。而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却斥责苏轼之文为“全类战国文章”。 熙宁二年,苏轼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欣赏其主张,当天接见后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而王安石则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担当此任。 总之,二人经常交锋,不过即便是苏轼在怎么说,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还是执行下去了。谁叫王安石是宰相呢?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二人之间的诗文之交。 在才华上,二人也可以说不相上下,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同在“”之列。相比而言,有些恃才傲物,有些时候不把身为宰相的王安石放在眼里。 据说有一次,苏轼去相府找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正在午睡。苏轼就去书房相候,忽见案上有纸,上有诗半首。苏轼读后笑道:“这个死老头,江郎才尽,如何这两句诗却是。” 原来那两句诗题的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读完后说,菊花哪里有满地的,于是他顺手续诗两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后,苏轼就回家了。后来睡醒后的王安石看到,就知道是苏轼写的,不过他并没有反驳。不久后,苏东坡因为一些事情被调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临行的时候,王安石亲自来送他的这位好友,半路上王安石突然想教训教训苏轼,于是出一上联让苏轼对。 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这是一个很好的上联,所以,这一下可把大名鼎鼎的苏轼给难住了,任凭他怎么也想不出下句,只得认输。王安石解围说:“不必急于对答。” 苏轼在黄州待了很久了,第二年的重阳节的时候,一连刮了几天大风。那天风定,苏东坡至后园赏菊,,原来此地菊花与北方不同,花瓣落了一地,枝上一朵也没有。 这时,苏轼终于知道自己的不足,还是自己见识不足啊。当时还自以为是改乱改王安石的诗。 后来苏轼回京,还是没对出当年王安石给他留的一个下联,而那个下联至今也没有人对出来。据说后来有一个人游九溪蛮洞的时候,突然半路上忽然想出了下联,那联是: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不过我并不看好这个下联,为什么呢? 平仄没对准。这个“中洞” 不是一个地方专有名词,而‘半塘’ 是真地名。其次,这个“中洞五溪中”有问题。上联的“七里”的一半刚好是三里半。而下联的“九溪”的一半却在第五条溪那里,而不是四溪半,这就对不上了,尽管第五条溪在中间。但是下联不是以里数来计算,而是以“溪数”来计算的。 再者说上联说“行到”,下联说“经过”,是合掌了。整条下联就是山寨跟风之作。所以我认为它没对好,其他的对联都是平仄没对好。 因此,这个上联至今都没有下联,也就是千古绝对,虽然“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是目前看到最好的下联,但依然无法做到一致。 那么,你对得出下联来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