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刘渊一唱,继响,二帝沉沦,两都倾覆”,《魏书》用了短短的16个字,便再现了、北方沉沦的历史往昔。
刘渊通过借尸还魂的伎俩,如愿以偿的“偷”取了天下。
不但实现了匈奴在中原的霸业,更完成了其先祖一生未竟的心愿。
图片来源于网络刘渊的称帝,让中原不再仅仅是汉人的天下,也让少数民族在中原立足称霸成为可能。
在他之后,诸族,粉墨登场,走马灯似地在北国建立起十几个大小不等、实力不一的割据政权。
中原以外的民族,可以说无时不在觊觎着中原的富庶与肥美。
中原的文化,在他们内心,一直充满着无限的尊崇与渴望。
与中原发生联系最早、影响最深的匈奴族,则尤其如此。
冒顿实现了匈奴的鼎盛辉煌,却并未完成主宰中原的超级梦想。
匈奴经历强盛、分裂、归附,最后成为中原的附庸。
末年,又“分其众为五部”(《》),由汉人统管,以弱其势。
自此,一直困扰中原的匈奴问题,得到了暂时的解决。
匈奴也进入了一段短暂的、相对平静的历史休眠期。
饶是如此,匈奴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问题。
特别是到了东汉末期,已慢慢接受中原文化的匈奴,种族日益繁盛,发展很快。
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仍念念不忘先祖昔日的辉煌。
看看刘渊起事之前,刘渊的叔祖父,当时匈奴五部的右贤王刘宣说的话,就再明白不过了,“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
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其内心,对匈奴彼时的处境是的。
这不是刘宣一个人的想法,他应该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匈奴人、特别是匈奴贵族的真实思想。
而最终将他们这种理想变为现实的,便是刘渊。
刘渊?字元海,生年不详,死于公元310年。
而且“猿臂善射,膂力过人”(《晋书》),颇有其先祖的遗风。
刘渊不但善武,而且能文,他从小很好学,曾“师事上党崔游”,“尤好《春秋传》、《孙吴兵法》”,而“《史》、《汉》、诸子,无不综览”(《晋书》)。
是位充分接受中原文化浸染、汉化程度相当高的匈奴人。
刘渊继承父业后,“明刑法,禁奸邪,,推诚接物”,管理的头头是道,颇有些政治手段,以致当时“五部俊杰无不至者”(《晋书》),仰慕其名前来归附的人很多。
不过刘渊虽有官职,人却一直在洛阳当侍子,也就是人质,才能并不能尽显。
这也能看出,当时的朝廷对匈奴一族,一直是存有防范之心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西晋末年,外戚辅佐朝政时,为了拉拢刘渊,封其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
期间,成都王司马颖掌握实权后,又封刘渊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但也没让他回到五部故地,而是派他到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境内)领兵。
匈奴是成长在马背上的行国,“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汉书》)。
为了生存的需要,每天与恶劣的环境和凶猛的野兽打交道,这让他们具备了战?拼杀的先天素质。
而且“利则进,不利则退”(《》),很有些游击的风格,极不好对付。
但匈奴也有自己致命的弱点,就是部众分散,如果没有一个核心人物,很难将他们聚拢起来,形成合力。
而刘渊的出现,则让匈奴五部重归一统,再次演绎了辉煌。
匈奴虽分五部,相距其实并不遥远,“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晋书》),也就是现在山西北部一带,这就在客观上给刘渊重新聚拢五部提供了可能。
晋末中原大乱,再次给匈奴创造了机遇,让他们?梦想不再虚幻。
匈奴本就有着挫败中原的辉煌成就,看到中原大乱,于是五部匈奴开始蠢蠢欲动。
刘宣秘密召集五部上层贵族,共同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并派人悄悄通报刘渊。
刘渊表面(足见其城府之深),却暗暗思索如何,尽快回到五部聚居地。
他曾找过几个理由,比如“请归会葬”(《资治通鉴》),要回去奔丧。
按说这理由没得挑,但司马颖始终也没答应,可见司马颖对匈奴问题也是很敏感的。
八王之乱愈演愈烈,后来幽州都督、安北将军王浚、东瀛公司起兵反抗司马颖,军情紧急,刘渊趁机游说,说可以说服匈奴部前来助兵。
其时八王混战,兵力不足,便多雇佣少数民族的兵力(这也是导致十六国乱世的一个客观原因)。
当时王浚军中便雇佣了鲜卑和乌桓的兵将,战斗力很强。
无奈之下,司马颖只得答应刘渊,没想到却是。
刘渊一回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东北),便继位大单于,建国号为汉,一时“胡、晋归之者愈众”(《资治通鉴》)。
从此刘渊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借尸还魂,开始了他“偷”取天下的霸业历程。
借尸还魂,有点像现在股市中的借壳上市,旧瓶装新酒。
刘渊借用的是早已灭亡近百年的汉王朝的?尸”,还复的是匈奴昔日强盛的“魂”。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
我们是大的外甥,娘家人,向来以兄弟相称,兄长死了,弟弟继位,理所当然!之所以说刘渊“偷”天下,是因为他掩盖了攫取天下的野心。
一方面,他以汉朝外甥自居,在舆论上占据先导。
外甥一说,源自冒顿,“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故其子孙遂冒氏”(《晋书》)。
这也能看出,不管匈奴在军事上如何强盛,在他们内心深处一直是自卑的,他们对中原是仰慕和崇拜的。
匈奴后世子孙“冒姓”,能?汉室攀上亲戚,觉得这是很体面的事。
既然是汉室的宗亲,那么兴复汉室,主事中原,便是顺理成章之事,在舆论上占据了主动。
其实兴复汉室云云,不过是刘渊的鬼话,也没见这个外甥多听舅舅的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另一方面,刘渊冒用大汉的旗号,在视听上占尽先机。
刘渊称帝后建国号为“汉”,也只是想迷惑人心,他还煞有介事的“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资治通鉴》),大祭汉朝先祖。
如此大张旗鼓的作秀,便将抢夺天下的真实用心,变成了所谓的家事纠纷,从而引开众人视线,淡化事情本质。
刘宣等人要他干脆称帝,刘渊说“今四方未定,且可依高祖称汉?”(《资治通鉴》)。
可见刘渊在这上面是花了心思的,他并不是不想称帝,而是在寻找更合适的机会。
刘渊之所以的“借尸还魂”,这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匈奴作为一个曾经与中原为敌的强悍民族,始终受到官方的排斥,他们头脑中固有的思想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江统《徙戎论》)。
尽管后来匈奴衰败,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中原王朝一直害怕匈奴再兴,而威胁到其政权的巩固。
匈奴是游牧民族,少有农耕,便会经常掠夺、骚扰内地汉人,矛盾经常激化。
比如东汉末年,匈奴“杀略抄?甚众,北边无复宁岁”(《》)。
又如作乱时,匈奴“寇掠太原、河东,屯于河内”(《晋书》)。
所以,即使在民间,两族间的矛盾也依然很深。
刘渊要想实现称霸中原的目的,在形势上、条件上并不完全成熟。
然而绝对不会欣然接受一个外族统治者的统治,这个“结”很难解开。
刘渊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先就要解决这些思想问题,最大限度的聚拢人心,才不至于一开始便成为众矢之的。
后来随着五族的大举涌入,少数民族执政中原已经家常便饭,人们也就慢慢习以为常了。
汉赵国前期叫汉,后期叫赵,不再借用汉室的躯壳,便是这种观念转换的最好的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慕容儁即位时名义上仍为东晋的燕王,然而于352年正式称帝独立。
慕容儁在位期间消灭了冉魏,入据原本由后赵所占领的中原地区,并移都邺城,大燕进入鼎盛时期,终与南方的东晋和关中的前秦政权三足鼎立。
晚年大举征调军队,准备南下进攻东晋,后因激起了国内人民的反抗,被迫停止出兵。
360年病死于龙城宫中应福神殿,终年42岁,谥号景昭皇帝,庙号烈祖,葬于龙陵。
虎视中原 当初,慕容俊的祖父慕容廆常说:“我积累福德仁义,我的子孙应当拥有中原。
”不久慕容俊出生,慕容廆说:“这个小儿骨相不寻常,我家后继有人了。
”等到慕容俊长大后,身高八尺二寸,身材魁伟,,有文才武略。
咸康七年(341年),东晋封慕容皝为燕王,以慕容俊为假节、安北将军、东夷校尉、左贤王、燕王世子。
永和四年(348年),慕容皝去世,慕容俊继燕王位。
永和五年(349年)正月,依照春秋列国的惯例改称元年,在境内实施大赦。
四月,后赵皇帝石虎去世,诸子争位令国内大乱,慕容俊图谋夺取中原土地,于是以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阳骛为辅义将军,为前锋都督、建锋将军,挑选了二十余万精兵以待时机。
同年,东晋皇帝晋穆帝派谒者陈沈任慕容俊为使持节、侍中、大都督、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冀并平四州牧、大将军、大单于、燕王,并依慕容廆和慕容皝的先例承制封拜官员 ,在东晋授命下正式继承了对辽东的管治。
冉闵遣使 永和六年(350年),慕容俊率领三路大军南征后赵,从卢龙出发,到达了无终。
后赵幽州刺史王午弃城而逃,留下其部将王他守卫蓟城。
把广宁、上谷的人迁徙到徐无,把代郡人迁徙到凡城后返回 后赵大将军冉闵杀石祗,在邺城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慕容俊把他请到宫门外双阙下,让记室封裕质问他说:“冉闵是的养子,才能平庸,辜负恩德行逆,有什么祥瑞应兆而越礼妄称帝号?”常炜答道:“上天要振兴的帝王,其深奥之理各不相同,三王时为狼乌,汉、魏时为麟龙。
我们的君主顺应天命主宰一国,能没有祥瑞吗!再说使用兵力实行杀伐,是贤明君主重要的典章制度,放逐夏、周武王讨伐,但赞美他们。
是宦官的养孙,没有人确知他的出身,兵众不满一旅,但最终能成就大业。
野蛮的胡人残暴作乱,屠杀宰割百姓,我们的君主拔剑消灭了他们,百姓得到解救,可以称得上功高苍天,勋同高祖。
恭敬地顺承天命,有什么不可以呢?”封裕说:“石祗去年派张举请求救援,说传国玺留在襄国,他的话真实吗?又听说冉闵为自己铸造金像,金像坏裂而没有铸成,怎么能声称有天命呢?”常炜说:“讨伐胡人的时候,邺地的人几乎无所遗留,玺印由什么途径而到襄国,这只不过是求救的托辞罢了。
再说邪恶之徒,想假借奇异来迷惑大众,有人改成各式各样的说法,来神化此事。
我们的君主现在已经握有受命于天的符瑞,滪祭上帝把这件事告诉了天神,掌握四海,大业集于一身,你们还考虑什么而听那些话呢!铸金像的事,我没有听说过。
”慕容俊既已坚信张举的话,又对冉闵铸像不成功一事很得意,想一定要弄清原委,于是在常炜身旁堆积柴薪点起火,命令封裕等人暗示他。
常炜神色自若,直言道:“从成年时起,我连普通的人都不曾欺骗过,何况对于千乘之主呢!利用巧诈荒诞的谎言来挽救垂死之人,是使臣我所不会做的事。
”左右的人劝慕容俊杀了他,慕容俊说:“古代双方交战,使者处于其间,这也是为人臣者通常的事。
灭魏称帝 永和七年(351年),慕容俊派遣慕容恪去占领中山的土地,派慕容评到鲁口攻打王午。
慕容恪到唐城,冉闵的部将白同、中山太守侯龛坚守而不能攻克。
慕容恪留下部将慕容彪攻打中山,自己进兵常山。
慕容评屯兵南安,王午派部将郑生抵抗慕容评。
慕容评迎击并杀了郑生,侯龛越过城墙出来投降。
冉闵的章武太守贾坚率领郡兵在高城截击慕容评,慕容评在阵上擒获了贾坚,斩杀三千余人。
同年丁零翟鼠和冉闵部将刘准等人率领他们的部队向慕容俊投降,封翟鼠为归义王,任刘准为左司马。
永和八年(352年),鲜卑人段勤初附于慕容俊,后来又一次反叛。
慕容俊派慕容恪和相国封弈到安西讨伐冉闵,派慕容垂到绎幕讨伐段勤,慕容俊抵达中山,为二军声援。
冉闵很恐惧,逃往常山,慕容恪在泒水追上了他。
慕容恪对诸将说:“冉闵军队长久在外士卒疲惫不堪,实在难以用来作战;加之他有勇无谋,只有匹夫之勇。
我们现在把部队分成三部,形成来等待战机。
冉闵有轻捷精锐之兵,又了解我们军队的势力不能与他抗衡匹敌,一定会竭尽全力冲击我们的中军。
我们现在穿好钟甲加固军阵等待他们到来,诸君只需整肃激励士兵,从旁等待他们与我们的中军交战,夹击他们,无往而不胜。
” 作战开始后,打败了冉闵军队,斩首七千余人,擒获了冉闵,将他遣送,在龙城斩杀。
冉闵部将苏亥派手下将领金光率领数千骑兵袭击慕容恪,慕容恪迎战,斩了金光,苏亥大为恐惧,逃往并州。
慕容恪进兵占据常山,段勤畏惧而请求投降,慕容恪继而进兵攻打邺城。
慕容俊又派慕容评等率领一万骑兵共同攻打邺城。
此时燕子在慕容俊正阳殿的西椒房上筑巢,生下三只雏燕,脖子上有竖毛;凡城献上怪鸟,身上有五色构成的图案。
慕容俊对群官说:“这是什么征兆?”官员们都说:“燕,是燕乌。
头上有毛冠,指大燕如龙腾般兴起,毛冠竖指通天是仕宦之冠的征象。
在正阳殿西椒房筑巢,是至尊的君王亲临前殿使万国来朝的征象。
神鸟由五种颜色构成,指的是圣明的王朝将继承上天赐予的五行图谶符命来统辖天下。
不久蒋干率领五千精兵出城挑战,慕容评等迎击并战败了他们,斩杀四千余人,蒋干独自骑马返回邺城。
于是群臣劝慕容俊称帝,慕容俊回答说:“我原本属于大汉射猎之乡,遵从披散头发衣襟朝左的风俗,历数的图录符命难道有我的份吗!你们如果褒美推举我,贪求非分的愿望,这实在不是我所应听到的事情。
”慕容恪、封弈在鲁口讨伐王午,王午投降。
不久慕容评攻克邺城,把冉闵的妻子儿女、属下官吏及其文物送到中山。
在此之前,蒋干把传国玺送到建邺,慕容俊想神化他的事业,说明天象运行所显示的运数已应验于自己,就诈称是冉闵之妻得到传国玺并献上,赐予“奉玺君”之号,于同年(352年)即皇帝位,大赦境内囚犯,建年号为元玺,设置百官。
任封弈为太尉,慕容恪为侍中,阳骛为尚书令,皇甫真为尚书左仆射,张希为尚书右仆射,宋活为中书监,韩恒为中书令,其余官员封官授职各有等级。
追尊祖父慕容廆为高祖武宣皇帝,父亲慕容皝为太祖文明皇帝。
当时东廷派遣使者来见慕容俊,慕容俊对使者说:“你回去告诉你们的天子,我承担了百姓的困苦,被中原的人们推举,已经称帝了。
”当初,石虎派人去华山求签,得到一块玉版,上面的字是:“申酉之年,不绝如线。
群臣说:“大燕接受天命,上承北方之帝黑精之君,命运传承相连,取代晋执掌天下,应该实行夏的历法,用周的官冕,旗帜崇尚黑色,祭祀用牲应为玄黑色。
随从他的文官武将、各藩属国的使臣中参加登基日仪式的人,都升官位三级。
泒河参战的军队,守卫邺城的军队,下至战士,各有不同的赏赐。
阵亡将士,将士加赠二等,士卒则免除子孙的赋税。
立妻子可足浑氏为皇后,世子慕容晔为皇太子。
大举扩张 永和九年(353年),东晋宁朔将军荣胡以彭城、鲁郡向慕容俊投降。
常山人李犊聚集起数千人,在普壁垒谋反,慕容俊派慕容恪率领士众讨伐他们并使他们投降。
王午死后,吕护又沿袭了他的封号,在鲁口驻守自保。
慕容恪进军讨伐并赶跑了他,派前军悦绾在野王追上吕护,他的部众全部投降。
永和十年(354年),后秦姚襄带着梁国向慕容俊投降。
任慕容评为都督秦、雍、益、梁、江、扬、荆、徐、兖、豫十州河南诸军事,暂时镇守洛水;慕容彊任前锋都督、都督荆、徐二州缘淮诸军事,进据黄河以南。
慕容俊自和龙抵达蓟城,幽、冀的百姓以为他将东迁,互相惊慌扰乱,在他们的所在地集结。
部下请求讨伐他们,慕容俊说:“他们认为朕去东部巡枧,所以产生疑惑。
[15] 永和十一年(355年),前秦苻生的河内太守王会、黎阳太守韩高以所辖郡归附慕容俊。
东晋兰陵太守孙黑、济北太守高柱、建兴太守高瓮各以所辖郡反叛归附慕容俊。
当初,慕容俊的车骑大将军、范阳公刘宁屯兵莸城,向前秦投降,到了此时,率领两千户人到蓟城归附谢罪,慕容儁亦任命他为后将军。
高句丽王高钊派遣使者来谢恩,贡献地方特产。
慕容俊任高钊为营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封为乐浪公,高句丽王同以前一样。
当初,段兰的儿子段龛趁冉闵之乱,集聚众人到东部屯兵广固,自称齐王,对东晋称藩,送文书呈上宫廷内外的礼仪,指责慕容俊非正统。
段龛的弟弟段罴骁勇而有智谋,他对段龛说:“慕容恪善于用兵,加上他的士众人多气盛,恐怕不可抵抗。
如若他们在城下聚兵围困,尽管我们再请求投降,恐怕他们终究不会同意。
王只需固守,我请求率领精锐的队伍去抵御他们。
如果此战告捷,王可以驰马追击而来,使他们连一匹马都回不去。
如果这一战打败了,马上出城请求投降,也不失千户侯的身份。
段罴执意要求出兵,段龛一怒之下斩杀了他,率领三万士众来抵御慕容恪。
慕容恪与段龛在济水南遭遇,与之相战,把他们打得惨败,斩了段龛之弟段钦,俘虏了全部士众。
慕容恪进兵包围广固,诸位将领劝他应该迅速攻城,慕容恪说:“作战之势有时应以等待来制服敌人,有时应迅速战胜他们。
如果对方和我方势均力敌,而且他们有强大的后援,考虑到腹背受敌的困难形势,我们必须急速进攻,迅速得到大的战果。
如果我强敌弱,又没有外来敌人的增援,我们的力量足以制胜的话,应当防守控制他们,等待他们自己困乏。
段龛靠小恩惠集结起党羽,众人并没有离散之心,济南一战,并非他们兵力不精锐,只是用兵之术有误,而导致失败。
现在固守天险,上下同心,攻守都会力量倍增,这是军事常用之法。
如果我们急速进攻,不过几十天,必定可以攻克,但恐怕会对我们的士兵造成死伤。
自从发生战事以来,士卒不得安宁,想到这些,我常常无法安睡,为什么如此轻视人的生命呢!我们应当用持久之法来取得胜利。
”于是筑造房屋屯田耕种,严密地加固包围的壁垒。
段龛所任命的徐州刺史王腾、索头单于薛云向慕容恪投降。
晋穆帝派遣北中郎将荀羡赶赴那里,荀羡害怕敌虏势力强大徘徊不敢前进。
慕容恪于是攻克了广固,授段龛为伏顺将军,把鲜卑胡羯三千余户迁到蓟,留下慕容尘镇守广固,慕容恪整队班师。
永和十二年(356年),慕容俊的太子慕容晔去世,谧号献怀太子。
升平元年(357年)二月,又立次子慕容暐为皇太子,在境内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光寿。
四月,慕容俊又派遣抚军慕容垂、中军慕容虔与护军平熙等人率领八万步卒骑兵到塞北地区讨伐丁零敕勒,大败敌方,斩杀俘获共十余万人,缴获十三万匹马,牛羊不计其数。
及后,匈奴单于贺赖头率领三万五千名同部落士卒向慕容俊投降,慕容俊授他为宁西将军、云中郡公,把他安置在代郡平舒城。
升平二年(358年)十月,东晋太山太守诸葛攸讨伐东郡。
北中郎将谢万原先据守梁、宋,因害怕而跑回。
慕容恪进兵侵犯黄河以南地区,汝、颍、谯、沛全都攻克,设置了地方长官而返回。
常炜进言 廷尉监常炜进言说:“大燕虽然改换朝代创建制度,至于朝廷考核选拔人才的办法,也大多因循魏晋的做法,惟有不能为祖父和父亲殓尸下葬的人,才不允许在清明的朝廷跻身为官,这是王道教化的首要原则,是不可删改的制度。
然而礼仪贵在适应时势,每一朝代都有增有减,因此率兵入咸阳时约法三章,而秦人安定。
自近来中原遭到战乱,连年打仗,有时遭遇城池沦陷,的灾祸,军队士卒被坑埋水淹的事,常常发生。
加之三方对峙如山头耸立,父子处在不同的邦域,存亡吉凶的音讯,杳然如隔天外。
有的从简操办,有的依照季札于异乡蠃博之间葬子的做法,孝子也无补益,贤孙也挽救不及,虽然可以用招回魂灵以形式上的安葬来表达无尽的哀思,但礼法上没有招魂安葬的条文,法令上不登载这一类规定。
如遇到这种情况,负有琳琅般的才华而无处施展,怀着杰出的才智却不能列于官位,这实在值得痛惜。
恐怕不合乎明察荐举出身微陋之人,务求充分利用当代贤才的用人之道。
、二陈之类的人才,终将没有机会施展才干。
汉高祖为什么能解脱平城之围?郅支的首级怎样悬挂到了汉关?我恭谨地认为《戊辰诏书》,荡涤了瑕疵污秽,天下更新,以昭明共创新业的吉庆之情。
五六年间,转而互相抵触,对于以天为法,我暗中认为不甚安妥。
”慕容俊说:“常炜是的大儒,精通刑法,观察他所陈述的看法,非常值得采纳。
现在天下尚未安宁,丧乱还未平息,又正值搜寻提拔非凡人才的时候,不可能才能和品行兼备,暂且除去这一条规定,到天下统一后再重新商议。
” 统一未遂 当初,冉闵僭称王号时,石虎部将李历、张平、高昌等都带领所辖的队伍向慕容俊自称藩属,派遣各自的儿子入慕容俊处侍奉。
不久又向建邺投诚,与结交为援,都接受了爵位,控制局势固守,虽然向慕容俊进贡的使者来往不绝,但并未极尽忠诚之礼。
吕护逃到野王时,派他的弟弟捧着奏表向慕容俊谢罪,被任命为宁南将军、河内太守。
另外上党冯鸯自称为太守,依附于张平,张平多次为他说话,慕容俊因为张平的缘故,赦免了冯鸯的罪遇,任他为京兆太守。
张平跨踞新兴、雁门、西河、太原、上党、上郡之地,有三百余处防守工事,十余万户胡人、晋人,又授官设置征东、镇西等将军的称号,形成鼎立对峙的局面。
慕容俊派司徒慕容评讨伐张平,领军将军慕舆根讨伐冯鸯,司空阳骛讨伐高昌,抚军将军慕容臧攻打李历。
并州投降的防御堡垒有一百余处,任命尚书右仆射悦绾为安西将军、兼护匈奴中郎将、并州刺史来安抚他们。
张平所任命的征西将军诸葛骧、镇北将军苏象、宁东将军乔庶、镇南将军石贤等人以防御堡垒中的一百三十八处投降了慕容俊,慕容俊非常高兴,让他们都恢复了官职和爵位。
不久张平带领三千士众逃到平阳,冯鸯逃到野王,李历逃到荥阳,高昌逃到邵陵,他们的士众全部投降了慕容俊。
升平三年(359年),慕容俊图谋再度侵犯东晋,并企图消灭前秦,就下令各州郡清点检查现有的兵丁,检查核实户口,一律各家各户仅留一成年人,其他全部征发入伍,想使步卒达到一百五十万,希望第二年会合全部兵力,准备进军洛阳,能指挥调度三方力量。
武邑人刘贵上书极力劝谏,陈说百姓生活困乏,召兵不合乎法律,恐怕百姓不堪承受,会有如土崩塌的大祸,并且陈述当时不适合时势的政治事务十三件。
墓容俊读完谏书同意刘岂的意见,交付公卿广泛商议,刘贵所言之事多数采用,于是改为五丁抽三制,放宽一周的战备时间,命令他们在第二年冬末全部赶赴邺都集结。
慕容俊邺城托孤 不久慕容俊病重,对弟弟慕容恪说:“我病得很虚弱,恐怕不行了。
人生的长短是的,还有什么遣憾呢!只是两方敌寇还未消灭,慕容暐年龄幼小,我担心他无力承受过多的苦难。
”慕容恪说:“太子虽然年幼,但天性聪慧,必定能遏制凶残的敌人,使天下安定刑法措置不用,不能乱了正统。
”慕容俊生气地说:“兄弟之间哪里用得着说客气话!”慕容恪说:“陛下如果认为我能够承担天下重任,我怎能不辅佐少主呢!”慕容俊说:“如果你如那样辅政,我还忧虑什么呢!李绩清廉方正忠诚坦荡,能够胜任大事,你要善待他。
” 升平四年(360年)正月二十日,慕容俊在邺城对军队进行大检阅,想让大司马慕容恪、司空阳鹜统领军队进犯东晋。
恰好这时病情加重,于是就召来慕容恪、阳鹜以及司徒慕容评、领军将军慕舆根等人,接受遗诏辅佐朝政。
正月二十一日,慕容俊去世 ,时年四十二岁,共在位十一年,谥号景昭皇帝,庙号烈祖,葬于龙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虽然都是亿人之上权之顶峰,但结局却是各不相同。
说起来,一般是明君多善终,亡君多惨死,但就有这么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死后居然被做成了一道菜,也算是了。
时期,44岁的大汉奸石敬塘为了取后唐而代之,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岁绢30万匹、认34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等条件,换得耶律德光出兵帮他灭后唐。
网络配图 说到这位的胡族老爹皇帝可不是一般的主。
他是契丹开国皇帝的次子,曾从父北征于厥里;西讨党项、回鹘;东灭渤海,颇有李世民的风采;继位后南下中原灭后晋,战功显赫。
文治方面,吸收汉文化,不拘种族吸纳人才,惩制贪官污吏,并仿汉人的制度变革政治,改国号契丹为辽;削东丹国,迁渤国遗民,并尊重各民族礼教,不禁各族自由通婚,促进国内民族融和;兴农业生产,整顿赋税制度,重教育,制历法,奠定辽国的强盛。
网络配图 后晋继位后,向耶律德光提出了“称孙不称臣”的要求。
耶律德光大怒,以此为借口又发兵南侵中原,很快就灭了后晋。
但是灭晋过程中,扰民太重,中原的百姓起义不断,各路武装纷纷抗击辽军侵略,令耶律德光发出“中国人难制”的感叹,在汴京驻留不足三月不得不下令撤军回国。
在走到临城(今河北临城)时染上一种热疾,高烧不退,在胸口和腹部放了冰块也无法降温,太医让他远离女色,他却将太医臭骂了一通:“你们都是不学无术,我得了热病,正要女色泄火,怎么能远离女色呢!”终因纵欲无度,走到栾城杀胡林时,口吐鲜血,一命乌呼。
网络配图 这时,远在辽国都城上京,但已获报耶律德光病危的述律(扶其登基亲母)传来懿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这可难坏了伴驾的文武大臣,当时正是炎夏,保存尸体谈何容易正在文武大臣和太医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位御厨出了个主意:干脆把皇帝做成“羓”吧。
“羓”到底是什么呢?原来北方游牧民族多喜食牛羊肉,有时候杀了一只牛或羊后,一时又吃不掉,碰上夏天,牧民就把牛羊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就成了不会腐烂的“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腊肉”。
这个主意一出,虽然有把皇帝当牲畜处理做成菜的的意思,但无奈之下,文武大臣和太医们也只好照厨师的意见办。
不过既然是用皇帝尸体做成的“羓”,就不是一般的“羓”,而是“帝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辽国历史上唯一的“帝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