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的才能,并不只限于排兵布阵,纵横沙场。
时代,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却有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无论在小说或在影视、戏剧中总是被人忽视,乃至遭到贬损,这便是东吴大将。
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鲁肃不过是一个忠厚而又平庸的好人,好到有几分颟顸,平庸到成为神机妙算和忠勇过人的反衬。
比如写诸葛亮“”一节,诸葛亮偕鲁肃同往,一个成竹在胸,一个被蒙在鼓里;一个谈笑自若,一个惊慌失色。
最后是借箭成功,志得意满,而鲁肃钦敬拜服。
网络配图再如“”一节,鲁肃在被多番埋怨的情况下,为讨回荆州,设下刀斧手,请关羽赴宴。
结果不仅未达到目的,反被关羽识破计谋,佯醉退席。
小说这样写道:关羽强拉着鲁肃的手直到船边,鲁肃吓得“魂不附体”,“如痴似呆”,眼睁睁“看着关公的船乘风而去”。
在各种影视戏剧中,这样的场面被更加夸张地加以渲染,鲁肃似乎愚蠢到几近无能了。
然而,事实上,鲁肃却是这样一位非凡的人物,没有他,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
三国局面的形成,取决于孙权和联手打败的。
而在这场大战前后,积极穿梭于孙、刘之间,分析形势,指陈利弊,同时有效协调两家关系,最后导致战争胜利的就是这位鲁肃。
鲁肃和是至交,正是周瑜慧眼向孙权推荐了鲁肃。
他说:“鲁肃有辅佐帝王的大才。
”孙权立即召见鲁肃,对他说:“我想建立、那样的功勋,应该怎样办呢?”鲁肃为他分析说:“现在曹操的势力很大,将军怎能建立齐桓、晋文那样的霸业呢?当今之计,只有保守江东,坐观形势变化。
如果北方有事,则乘机灭掉黄祖,然后沿长江西上,据有荆州、益州。
”孙权深以为然。
鲁肃这一席话,实际上奠定了孙吴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决策。
当时,曹操大败刘备,并乘胜东下。

东吴朝野震惊。
在孙权召开的朝会上,以为首的投降派占了上风。
还是鲁肃力挽狂澜,他先以利害得失打动孙权,而后又奔赴夏口,说服刚刚打了败仗惊魂未定的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
当时刚刚亡故,荆州一片混乱,两个儿子不和,军队分崩离析。
如何吸纳荆州的军事力量投入抗曹,关键在寄寓荆州的刘备。
刘备有相当的人脉,但遭受新败后对战事已全无信心,想到广西投靠苍梧太守吴巨。
鲁肃劝他说:吴巨是平庸之辈,所据有的苍梧郡又十分偏远,不久一定会被人吞并掉。
而孙权聪明过人,又礼贤儒士,江东英雄豪杰都归附于他。
现在替你着想,不如和江东结好,共同干一番事业。
正是鲁肃向他分析形势,表明孙刘联手抗曹的可能,才有了改变整个局势的赤壁会战,从而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保全、巩固了孙吴政权。
网络配图刘备按照鲁肃的安排,率领本部和部分荆州军队进驻樊口,加入抗曹作战序列,而后又派遣诸葛亮作为军事代表赴孙军大营。
鲁肃的个人诚信成为两家合作的基石。
尤为重要的是,鲁肃作为抗曹联军总司令周瑜的副手,处处从大局出发,以高超的外交手腕,成功地协调了孙、刘两家以及周瑜、诸葛亮个人间的微妙关系,维护了团结,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可以说,没有鲁肃的穿梭外交,没有鲁肃的深明大义,没有鲁肃的大智若愚,特别是没有鲁肃的高瞻远瞩,便不可能有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
把鲁肃说成是这场战争的总导演其实并不过分。
这一点,东吴国君孙权看得很清楚。
战争刚刚结束,孙权得知鲁肃回来,亲自出城迎接,一见鲁肃,便下马施礼,对他十分恭敬。
这一点,东吴统帅周瑜看得也很清楚。
因此,周瑜临终前极力向孙权推荐鲁肃顶替他的统帅职务。

他这样说:“鲁肃为人有忠臣烈士的气概,处事认真负责,从不苟且,可以代替我的职务。
”须知当时功勋卓著的老将、等俱在,而鲁肃不过是罢了。
这一点,诸葛亮看得更清楚。
鲁肃病逝,诸葛亮为之发哀。
他明白,孙、刘联盟自此宣告解体。
果然,不久便有白衣渡江袭荆州之举,导致关羽战败走麦城;更导致刘备兴兵伐吴,最后兵败彝陵。
当然,孙吴朝堂对鲁肃极力将荆州借给刘备一事颇有微词。
赤壁之战后,刘备亲自到京口见孙权,以兵多地少为由要求都督荆州。
周瑜不仅上疏反对,还提出应当设法把刘备留在吴郡。
只是鲁肃对孙权说,曹操虽败,但还是北方强敌,应当团结刘备。
周瑜死后,他更是劝说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同抵御曹操。
网络配图正如鲁肃所设计的那样,由刘备控制的荆州牵制了由统领的曹操主力部队,使得曹操南下的企图一再受挫。
因此鲁肃生前始终为维持孙刘的团结而忍辱负重。
而正是在荆州主将关羽全力对付曹军,致使后方空虚之际,吕蒙指挥的孙吴部队才得以大举渡江,收复荆州。
荆州在完成了如此深重的历史使命之后正式划入孙吴的版图,倘没有鲁肃超凡的战略远见能实现吗?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将帅,在文艺作品中本应该光辉四射。
然而,有意思的是,鲁肃不曾被时势埋没,不曾被当时的政治家们埋没,却被千百年后的文人们埋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宋代以后文人做官梦想得到“文正”谥号
纵观历史,以后,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统治者的,是绝对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赐赠给臣子的。能得到这个谥号的人,不管是本谥还是追谥,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是在文坛声名鹊起、在政坛功绩斐然、在民间深受敬仰的人。 宋代的谥举乃是承唐谥之风,经历了从文贞到文正的变化,据史书言是为避名讳故。自此之后,“文正”之谥可以说经元、明、清前后四朝相续不断。众人耳熟能详的获得此谥的人有宋代、、司马光等,有等,有等,有、等。司马光言:“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大而言之,经天纬地曰文,内外宾服曰正;小而言之,曰文,忠直守节曰正。《逸周书?谥法》对于“文正”二字做了全面系统、精辟独到的解释,在此不一一阐述而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的汉字是字音藏义、字形藏理的,文化的“文”加正直的“正”是政治的“政”字。我们再回头去看这些人在历史长河中为世人所留下的光辉轨迹。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为政清廉,刚直不阿,官至参知政事,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遗《集》传世。耶律楚材,元代著名民族政治家,促进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人,官至尚书右丞,撰《湛然居士文集》留世。 方孝孺,明代著名文学家,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官至文学博士,传《逊志斋集》于世。曾国藩,清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晚晴四大名臣之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著《冰鉴》存世。这些人的共性是在文学方面具有极高才能,最终在政治方面颇有建树居于高位。“文”、“正”、“政”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亦可窥其一斑。 文化的内涵无比丰富,粗略浏览便可看到十几种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也是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文”之一字,我们姑且说它为文字、文章、文学、文艺、文化,都是界定内的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不管是文字、文章、文学、文艺它都是文化的一种形式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文帝在《典论·文论》中有言曰: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他认为文章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经国之大业”,有利于治国;二是“不朽之盛事”,有益于立身。这是首次将文学与治国大业和自我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连结在一起,富有一种威严浩大的帝王气,使得文学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为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因为“自觉”,才走向了自觉时代的前奏,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文学地位的提升,又增强了文学自觉意识,从而增强了治国大业的文化精神。 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指出:文所以载道也。文以载道是文学社会作用的深刻表述。一篇文章、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我们将眼光仅仅停留在这篇文章上、这部作品里,那我们看不到更高远的东西,收获不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借用佛家《楞严经》中的话来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手指。“文”与“道”的关系,正如这手指与明月的关系,我们应当顺着手指看到更高远处的“月亮”,而不是停留在“手指”上。这充分说明了文化作为一种介质的指引作用,通过习“文”将其所载之“道”充分体悟出来,然后付诸实践,经世致用。 文化是增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软实力。上世纪朱光烈先生在《知识就是力量吗?》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被认为是时代性的命题,即“文化就是力量”。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未来发展和繁荣文化的总纲领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要求领导干部要“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并且提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等具有深远指导思想的论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说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而政治又通过社会舆论引导文化的方向,二者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至此,我们回归到“文”“正”“政”三者之间的关系话题,可以确切地说习文以养浩然正气,“文”“正”相融以从“政”。李昉、范仲淹、司马光、耶律楚材、方孝孺等、曹振镛、曾国藩等人,博学多才(文)而又直道不挠(正),最终蜚声文坛、显赫政界、留名后世,若无其文抑或不足以为政也。古为今鉴,我们当勤以广才,善养正气,积蓄文化力量以为政治建设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自卑变态:为什么让文人成为了“冤死鬼”
在取得帝位以后,不断加强的权力。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除中书省,罢置丞相,政事归于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集于皇帝一身。又相继制造、之狱,株引牵连,杀戮达五六万人,把和他共同打天下的功臣宿将诛杀殆尽,从而解除了武臣对皇权的威胁。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向文人开刀。明王朝刚刚建立,朱元璋又是从“贼”出身登上皇帝宝座的,因而一班前朝过来的文士还不愿和新朝合作,不肯出来做官。以致朱元璋下令把“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列入法律条文,加以惩处(见《明史刑法志》)。另一方面,朱元璋对已经出仕的文人,也并不放心,疑心这些人用文字对自己和朱明王朝进行讥讪诽谤,所以特别注意奏章的字里行间有无这类文字。 我们且看他用什么手段置人于死地。一、以附会字形加罪于人。当时有一位高僧,法名来复,朱元璋请他吃饭,来复谢恩诗称:“全盘苏合来殊域,玉婉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朱元璋见诗大怒,曰:“汝诗用‘殊’,谓我是歹朱耶!又谓‘无德颂陶唐’,欲以陶唐颂我,而未能也。何物奸僧,大胆如此!’遂斩之。”(《小史》卷一)这位和尚虔诚地拍马屁,万没想到朱元璋用字形分解法来加罪于他,结果自己的身首也被分解了。 又有一位中书舍人詹希原,字写得很漂亮。朱元璋命他书写太学“集贤门”门额,因“门”字右直微钩起,朱元璋就挑了眼,说道:“吾方欲招贤,原乃闭门,塞我贤路耶!”遂杀之(马朴《谈误》卷四)。“门”字右直挑钩,是规范书体,千古如此,怎么到了朱元璋那里就不能挑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朱元璋自己所写的“门”字,也是“右直微钩起”(见吴晗先生《朱元璋传》卷首所附朱元璋的亲笔书影)。如此,则朱元璋应自履其罪了。 二、用同音、方音曲解文义而加罪于人。明初名儒卢熊以印文篆书“兗”字类“兗”字,上书请改正。朱元璋看了大为恼火,说道:“秀才无理,便道我兗(滚)哩!”几被祸(《水东日记》卷四)。卢后仍坐累而死。 其他如浙江府学训导林元亮为海门卫作《增俸谢表》,内用“作则垂宪”被诛;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为都司作《万寿贺表》,内用“垂子孙而作则”被诛;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为按察使作《贺冬节表》,内用“仪则天下”被诛;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为布按二司作《贺正旦表》,内用“建中作则”被诛。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贺正旦表》,内用“睿性生知”被诛;澧州学正孟清为本州作《贺正旦表》,内用“圣德在秋”被诛。以上诸条,朱元璋用他所操的淮南方言,读“则”、“贼”同音,“作则”即“作贼”,这不是在骂他曾做过“红巾贼”么?“生知”被读作“僧知”,“圣德”被读为“僧得”,这不是揭他早年曾当过和尚的老底么? 三、疑文字触犯皇权而罪人。苏州知府魏观,因在张士诚宫殿遗址上修建知府衙门,犯了皇权忌讳;高为魏观作《上梁文》,内有“”字样,被认为有不臣之嫌,魏观、高启均被腰斩(见《明史桂彦良传》)否则又成一血案。 朱元璋所加给表文作者的罪名,均无事实根据,是道道地地的冤案。表文的作者本来是颂扬朱明王朝强盛和朱元璋的圣明,且文词也都是一般常用的套语,并无反明思想和讥刺之意,这一点与后来的清代则大不相同。清代文字狱,无论牵连之广,杀戮之惨,均远远超出明初之文字狱。但就事实而言,文字狱虽也有一些系附会而成的冤狱,但有不少案件所加的罪名却有一定事实缘由。文章的作者或不奉清朝正朔,或斥满人为夷狄,或语含讥刺等。写书或传布之人,不少是有强烈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的,因而形诸文字,表现了对异民族统治的反抗。明初的情形则不然。朱元璋推翻了的统治,汉族士大夫对元朝没有那么强烈的留恋故国之情,“以夏代夷”,在他们看来是顺天应人的,因而不存在像清初那样反清复明的民族情绪。明初的文士之所以不愿与朱明王朝合作,一则是耻仕二姓的思想在起作用。二则是一班士大夫还在观望,若贸然出仕,万一朱明王朝短命,则终身背上“以身事贼”的黑锅。三是明初用法严酷,许多当官的,说不定哪一天就保不住脑袋,这也使不少文士逡巡却步。但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士大夫阶层与朱明王朝并无根本的利害冲突,还不至于对朱明王朝反抗、讥讽。 朱元璋出身微贱,父祖辈均是佃户,他本人从小跟着父祖为人佣作,后来当了和尚,又参加了被称为“贼”的起义军。虽说后来登上皇帝宝座,但对自己“下九流”的出身和经历,总觉得不光彩,因而总怀疑别人揭他的短。在这种神经质式的疑心的驱使下,看到臣下的奏章表文,居然处处都在讥和尚、骂盗贼,处处在诅咒朱家王朝短命。这种自卑感的变态表现,则是朱元璋本人经常把“朕本淮右布衣”、“江右布衣”之类的话挂在嘴上,临死时还说:“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见《明史他人讲,则是别有用心地刺毁朕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