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陆逊曾是籍籍无名的小辈,最后成东吴头号名将

时间:2025-04-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荆州之战,成就了许多东吴将领。

、孙皎、虞翻、、、马忠等将,都在此战中拔得了头彩而名誉江东。

不过在此战中还有一个,他在荆州之战中名声不响,但是为了荆州之战最终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这个在当时籍籍无名的小辈,就是后来名震巴蜀的著名将领陆逊。

据《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吕蒙率部进入了荆州南郡,蜀将南郡太守麋芳献城投降,吕蒙屯据江陵,自此吴军取得了征讨荆州前期的阶段性胜利。

与此同时,陆逊率领部队取道宜都,并相继攻克了秭归、枝江、夷道等县,随后又回兵夷陵加固峡口的防御,以防备蜀军的支援。

从这一段记载我们就能看出来,吕蒙等将之所以能够在南郡放开手脚地跟作战,陆逊固守的外部防线也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陆逊在荆州之战中的贡献远不止这些,在吕蒙和初期进行初期战略布局的时候,陆逊就参与了进来,并在迷惑关羽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据《三国志陆逊传》载,吕蒙的计策得到孙权同意之后奉诏回建业治病,在途径芜湖的时候,陆逊前去拜见并对荆州的问题进行了一些交流。

这个时候的陆逊在江东诸将当中,的确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除了孙权之外还没有引起其它人的重视,这在陆逊跟吕蒙进行的谈话中就能看出来。

陆逊对吕蒙说:“我们跟关羽的地界相连,怎么能长久下去呢?这肯定是日后巨大的忧患。

”吕蒙说:“正如你所说的一样,可是你看我现在病势沉重,还能做什么呢。

”陆逊接着说:“关羽这个人自视刚毅勇猛且心高气傲,喜欢凌驾于他人之上,现在与魏军交战又立下了大功,更是志得意满傲气冲天。

不过他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北进伐魏,对我们还没有攻伐的意图,再加上知道你患病回京,肯定没有什么防备。

我们正好趁此机会出其不意的用兵,必然能够大败关羽。

当你见到至尊的时候,应当好好地谋划一番。

”吕蒙回答说:“关羽素来威猛过人很少有人能是他的对手,而且他稳居荆州已经很久了,在位期间恩威并施大行其道,现在的地位也十分的稳固,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

” 通过两人的这一段对话我们就能够看出来,陆逊对荆州问题的看法与吕蒙的计策,但是吕蒙却对他敷衍了事。

这其中的原因,一来是吕蒙做事小心谨慎,生怕在出兵之前谈论过多会泄密;二来也说明了陆逊在当时还没有被重视起来。

不过正是通过两人这一次的谈话,使吕蒙对陆逊的才能有了新的认识,当孙权问及谁能代他守陆口的时候,他果断的推荐了陆逊:“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终可大任。

”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吕蒙后来跟孙权说的,“未有远名,非羽所忌”。

正是吕蒙这一次的推荐,使陆逊成了迷惑关羽做出错误决策的关键性因素。

陆逊到达陆口之后,先给关羽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把关羽的勇猛、功德进行了一番吹捧,表达了一个后辈小将长久以来对关羽的仰慕之情,“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

整篇信中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极尽谦恭,以至于关羽看到信后洋洋自得,对陆逊这个东吴的无名小辈嗤之以鼻,失去了基本的常识和判断,撤掉了用以防备东吴的重兵。

陆逊就这样安稳地在陆口仔细观察和收集南郡蜀军各部的情况,并及时的汇报给孙权“陈其可禽之要”。

在东吴大军集结完毕之后,孙权下达了进讨荆州的命令。

陆逊与吕蒙同时率部出击,吕蒙等将攻克公安、南郡,陆逊则率部攻克宜都等地并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蜀将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治所内城池悉数归降。

陆逊巩固了外部防线,为吕蒙等将在荆州与关羽决战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战后陆逊被任命为宜都太守加抚边将军,册封为华亭侯。

可以说陆逊在经历了荆州之战后还并没有太大的名气,只能说是在东吴诸将当中刚刚显露了出来,为他之后统兵在夷陵大败、名震巴蜀打下了一个基础。

此后,陆逊又因为在中的杰出表现成为东吴头号名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籍籍无名的杨龄,为什么能挑战武圣关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杨龄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杨龄,属于《演义》中那种“三不明”中的一种:“来历不明”,其真实身份是武将,是末年荆州南四郡之一长沙郡太守韩玄麾下的管军校尉。杨龄虽是来历不明的武将,但不同于类似“来历不明”的那样,成就一番丰功伟绩,拜将封侯,只是,三合不到就成了关羽的刀下鬼,灰灰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 杨龄的出现,是在关羽攻取长沙郡之际,是在关羽对战之前,所出现的一个极小极小的插曲:杨龄战不到三回,就被关羽砍下马,身首异处。管军校尉,顾名思义,就是管理守卫长沙郡治所临湘城军队的部队长。校尉,在虽只是中级将领,官职不及将军,却是重要的武官官职,由于手中有自己统领的部队,权力反超过将军。 《三国演义》是这样记载杨龄无知地挑战过五关斩六将的汉寿亭侯关羽,即:云长大怒,更不打话,飞马舞刀,直取杨龄。龄挺枪来迎。不三合,云长手起刀落,砍杨龄于马下。杨龄敢以一已之力挑战关羽,虽勇气可嘉,但见识浅薄,行为狂妄,最终为自己的浅薄与狂妄付出生命的代价,可悲之极。 杨龄出现虽只是转瞬即逝,却有非比寻常的作用。他的出现,有三个作用。 即其一,展示关羽之猛。 关羽与二人并称为万人敌,有的出场秀、斩诛的报恩曲及过五关斩六将的义气歌。可自古城聚义以来,关羽鲜有拿得出手的战绩。特别是南下荆州期间,不管是还是张飞大闹长坂桥,都是名闻天下之壮举,更是建立不菲功绩。反观关羽不仅未建寸功,却犯华容道私放曹操的大罪。相比赵云张飞,关羽极需干出一二件斩将夺城之事,以洗刷私放敌酋的污点,重塑二把手的地位。关羽以三合之力斩杀杨龄,地向天下人,向集团展示一场宝刀未老,勇猛不减当年的能力秀。 其二,暗示黄忠之勇。 攻取长沙之前,诸葛亮就向关羽介绍过:黄忠有之勇。可关羽不当回事。平长沙期间,关羽先战杨龄,无非是为关羽战黄忠提前练练手,试试刀而已。关羽解决杨龄,正面展示关羽的猛,侧面暗示黄忠的勇。正如毛宗岗所说:先写杨龄之死,以反衬黄忠之勇。杨龄的三合不敌而死,不仅为黄忠的出场时的老当益壮做好铺垫,还为与关羽二人势均力敌且精彩地三日三战留下悬念。 三是显示杨龄之狂。 俗话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人不言自能,水不言自流”。而杨龄技不如人却狂妄自大,人前说狂话,,最后身首异处,遭人哂笑。杨龄敢挑战关羽,表面上是勇力可嘉,实际上是井底之蛙,见识短浅,只局限在长沙郡,荆州南四郡,却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荆州之外还有十二州,勇将行列之中永无。杨龄的一句“不须老将军出战”,一时将其目中无人,狂妄至极,自欺欺人的嘴脸暴露无无遗。杨龄这句言过其实的话,名义上有尊敬黄忠之意,有看扁关羽之会,暗地里却是不屑于老将黄忠之味道。总而言之,杨龄就是太高看自己,太看低别人。 杨龄,一个狂妄自大,自吹自擂还浅薄无知,自不量力的无名小卒,看不上老将黄忠,看不起万人敌关羽,一出场,三合不到就成为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下的亡魂,一刹那就退出历史的舞台。 笔者按:自不量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杨龄,本是长沙郡太守韩玄麾下一名管理长沙守军的校尉,本不需要上阵杀敌。可是杨龄却自视过高且目中无人,上阵挑战关羽,三合不到就成了关羽的刀下鬼。其实,有本事的人从不说狂话,更懂得收敛自己的光芒,永远保持着极高的素养。越是成绩斐然的人,越懂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乞丐帝王明太祖朱元璋人生自白 曾是胆小鬼

公元1378年,大明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年已半百的将目光投向了家乡凤阳。坐镇南京城金銮殿的他,是一个政治人物,一个军事人物,然而,当他的目光投向故乡时,这些政治军事元素全部褪去,他全部身心还原成一个孩子,在故乡面前,再伟大的人物,也永远只是一个孩子。朱元璋拿起镜子,镜子里出现一个孩子,却是一个容颜苍老,满头白发的孩子——“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 再也回不去当年的故乡了,他创建了明王朝,却再也挽不回当年的父母,当年的兄弟,当年的悲伤。五十岁了,故乡久违,要为自己的青春和地下的亲人写一些什么呢?朱元璋在泪光朦胧中提起了笔,“泪笔以述”,写下一篇《大明御制皇陵碑》,其实也相当于一篇人生自白,文字上的人生写真。网络配图 写真人生:不炫耀辉煌 只有苦难是最真实的。作为大明开国,富有四海的物质,也富有四海的文化,岂会缺少大学士大才子,然而,这一次,朱元璋决定自己动笔。因为,他知道,只有他这个从故乡的苦与痛中走出来的孩子,才能有效地与故乡沟通,与逝去的亲人交流,文人学士们过于精美的表述,反而形成沟通交流上的障碍。 正因为如此,在这篇纪念父母兄嫂的文字里,没有“儒臣粉饰之文”,没有所谓的天子降生,红光满屋的迷信记载,在死去的父母面前,还好意思讲这些不着边际,专门忽悠人的神话吗?再怎么忽悠,也不能忽悠父母之邦。朱元璋笔下出现33年前故乡的天空,没有一丁点积雨云,却飞满了蝗虫;又出现33年前故乡的大地,被蝗虫啃光了庄稼的大地,围绕在朱元璋的周围,朱元璋于是写下:“农业艰辛,朝夕彷徨。”这是人生写真,是家世的写真,朱家没有任何神圣之处,也没有任何神秘之处,它也要接受天灾的淘汰,也要投入残酷的生存突围战,亲人们一个个倒下了,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大哥。生在故乡的大地,死在故乡的大地,却不能葬在故乡的大地,因为大地是“田主”的。 而“田主”对17岁的朱元璋“呼叱昂昂”,居高临下地呵斥他。读书不多的朱元璋,在这里引用了一句:“田主德不我顾”,即《硕鼠》里的“莫我肯德”,不肯对这个有着丧父丧母之痛的少年施舍一点恩德。这是个人形象的写真:面对生存淘汰战,当初的他,毫无,所能应对的只是自己的本色:哭泣,“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写真的笔法,记录了最原始的感恩心态:在小朱最无助时候,他也渴望别人施与一点点暖色调。就在无处可葬亲人时,邻居刘继祖慷慨献出,让朱家老人能在故乡的大地下栖身。“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刘继祖的义举让朱元璋直接感受到故乡大地的温暖,朱元璋对这种温暖,记住了一辈子,就在写碑文这一年,洪武十一年,九月,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网络配图 在写真的文字里,英雄的选择和一个普通乡民没有任何区别:逃荒,无助,“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早晚奔波,朝着有炊烟的地方跋涉,向着有钟声的寺庙行进,没有任何豪情壮志,人生的理想,除了求生还是求生。此时的朱元璋,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他会成为彼时的,朱元璋对少年岁月的回顾,纯粹是写真的笔法,而到了他儿子的笔下,少年朱元璋却已与彼时的明太祖画等号,在所撰写的《御制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里,一户普通农家,成了“句容大族”,删减了饥荒和困苦,朱元璋只剩下神的形象:“威仪天表,望之如神”。看到后者,真是出一身冷汗,感谢朱元璋在此前留下了一个最写真的人生记录,否则,后人只能看到坐在神坛上的朱元璋,而神坛上的,就是失真的。 在朱棣写的《御制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里,父亲朱元璋的人生理想从来就是确定的,与朱元璋相匹配的平台,就是“天下”,和朱元璋相匹配的对应物,就是“豪杰”——“及天下乱,豪杰相率来归。乃焚香祝天,为民请命。” 而在朱元璋的写真文字里,其心路则大相径庭,他首先是一个不自信的孩子,“我何作为,百无所长。”我能做什么呢?我什么特长都没有,投靠亲戚,在世态炎凉的氛围下,只能自取其辱;孤身走天下,只有影子才是最忠实的伴侣。这个孩子,对自己能否生存下去,都没有足够的信心,“我何作为,百无所长”,完全是一个没有作任何准备就被抛入社会的孩子,他连像样的谋生特长都没有,遑论率天下豪杰,扭转乾坤?其次,他是一个充满着惶恐感的孩子,生存物质的匮乏,让他“心惊若狂”;一路奔波,,他哪里有心思让天下豪杰来投奔,无非就是充满了对已故父母的依恋和哀思——“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只是悲情地呼唤着:我父,我母,你们在哪里?对于飘零的身世,对于不确定的前程,他充满了焦虑感和不确定感,如同沸腾的热水——“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更真实的是,他一度曾是一个不敢拥有理想的孩子。对于人生中第一次主动踏出来的一步,他也充满了犹豫,甚至懦弱得不敢做出人生的选择。朋友写信劝他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他的第一感觉是忧虑、恐惧,吓得不行,不知如何筹划——“既忧目惧,无可筹详。”这个孩子的成长,更多是被生存逼出来的,他对人生前景的规划,更多的是在痛苦地犹豫中做出来的。网络配图 在这些袒露心迹的写真文字里,没有豪情壮语,只有对亲情的眷眷不舍,当朱元璋能自己创业,带领一支队伍时,他的姐夫和外甥来投奔,他深情地写到了外甥见到他这个舅舅,就好像见到死去的娘亲,重聚的亲人扯着他的衣服倾诉——“驸马(姐夫)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 ”朱元璋可能没有意识到,他在历史大事之外,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些人性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孩子和他真实的心灵,更看到一代英雄的真实成长过程。也为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赵翼在《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中摘引《闲中今古录》说,杭州教授徐一夔在贺表里,因为写到“光”字和“则”字,朱元璋认为是讽刺他当过和尚当过“贼”,于是杀了徐一夔。谣言粉碎机:学者陈学霖考证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徐一夔在“被杀”的第二年,居然还给人写过墓志铭,事实是,他平平安安地活到八十多岁,死于建文二年,在朱元璋去世之后。其实,在这篇《大明御制皇陵碑》里,朱元璋本人也没有隐瞒自己出家和参加起义的旧事,倒是坦陈了这段在封建士大看来似乎很不堪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