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也是著名的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

在其少年时代,也曾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往往只读个大概。
班超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居家常亲事勤苦之役,不耻劳辱。
对于、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
西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巩固边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班超立志要像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他哥哥班固被任命为校书郎(管理书籍的官)。
赴任时,班超和母亲也随同一起到了京都洛阳。
那时候,他们家里生活比较清贫,班超就接受官府雇佣,做抄书工作。
为了多挣一些钱来供养母亲,他常常工作到深夜。
班超很不满意这种庸庸碌碌的生活。
有一次,他投笔长叹说:“男子汉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立功异域,才有出息!怎能够成年累月在笔砚间混日子呢!” 周围的人听到班超这一番投笔从戎的感慨,都讥笑他。

班超激动地说:“的人怎能理解壮士的志向!” 公元73年,班超投笔从戎,如愿以偿。
当时,汉明帝派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
班超随军出征,担任窦固手下的代理司马官职。
由于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得到窦固的赏识,于是派他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
经过长途跋涉,历尽,班超首先来到西域的鄯善。
鄯善王起初对他很恭敬,作为上国的贵宾招待。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同鄯善国联络。
由于匈奴使者的从中挑拨,鄯善王对班超的态度渐渐冷淡起来,并且产生了敌意。
班超发觉以后,立刻召集同行人员,说明情况,研究对策,最后决定先下手为强,杀死匈奴使者,降服鄯善王。
当时,虽然面临险境,同行人员仅有36人,但是班超勇敢果断,毫不畏惧,他说:“!眼前,我们只有迅速地主动去找敌人拼命,才能够摆脱险境”。
这天深夜,班超率领36人,奔向匈奴使者的营地。

夜里正好刮大风,班超先派10人,拿着鼓藏在匈奴使者营后,其余的人,各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前两侧,然后乘风放一把大火,击鼓呐喊,一同杀出。
匈奴没有防备,从睡梦中惊醒,不知道汉军有多少人马,吓得没命乱逃。
当场,包括匈奴使者在内被杀30多人,还有大约100多人,全都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鄯善王请来,把匈奴使者的首级提给他看,并且好言相劝,安慰了他一番。
鄯善王这才,愿意同汉朝建立友好关系。
这样,班超成功的迈出了与西域建立联系的重要一步。
后来,班超继续出使西域诸国,帮助它们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使得西域50多个政权全部归附了。
班超从40岁出使西域,到71岁回到洛阳,在西域活动了31年,保护了的商旅往来,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汉奸吴三桂犯了什么致命错误,得必须杀死朱由榔?
你真的了解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如果不杀死,清廷不敢削藩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吴三桂是一个反复不定的人物,他曾经反明降清,后来又反清自立为王,最后被清廷消灭。提到他,很多人也认为他是一代枭雄,但是他一生中犯下了最大的一个错误,那就是杀了南明最后一个朱由榔。如果不杀掉朱由榔,历史可能会重写。 应该说,如果不是吴三桂的投降,满清未必能够挺进中原。 满清平定中原后,让吴三桂在云南贵州做了平西王。但是,清廷对吴三桂始终是不放心的,比如说吴三桂坐上平西王后,朝廷就让他的儿子做了驸马,加少保兼,居住在北京城。 但是,对于这个掌权者,满清统治者如鲠在喉,既要重用,同时又防着。针对他,不少满清高层认为应该早日除掉,但是迟迟没有下手,最主要的原因是南明朱由榔潜入到了缅甸境内,认为吴三桂还有利用价值,派他剿杀朱由榔! 那么,朱由榔是谁呢?他是南明末代皇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汉族帝王。明神宗朱翊钧之孙,之侄,桂端王朱常瀛之子。 1655年,李定国把朱由榔护送到云南昆明,居住在孙可望的秦王宫。但是,孙可望一直想自立为王,于是孙可望和李定国打了一仗,结果孙可望败了,于是孙可望降清。孙可望降清后,把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滇黔虚实尽为清军所知。 1658年,清军三路大军入攻云南,云贵沦陷。永历十三年(1659年),朱由榔在李定国的保护下,由昆明撤到永昌(云南保山县),又由永昌退到腾越(云南腾冲县),由腾越逃到缅甸境内,被缅甸达收留。 这个时候,吴三桂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如果他不去攻打朱由榔,任由朱由榔发展,那么自己就永远有利用价值,然而吴三桂没有这么做,他攻入缅甸,王莽达之弟王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发动,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 王莽白得到清军进入缅境的消息后,曾写信给吴三桂,到1662年1月22日,王莽白将永历帝朱由榔献给吴三桂,皇统彻底灭亡。 1662年6月1日,永历帝朱由榔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其身亡处后改名为逼死坡。 此事刚刚过去11年,清廷在1973年开始削藩,1678年,吴三桂势穷病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定国为什么会输给大汉奸吴三桂?真相是什么
李定国人生最后一战,为何会输给?原来南明出现叛徒。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1657年,南明发生内讧,孙可望降清,见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吴三桂、赵布泰、罗托等三路大军,向西南进军。第二年初,帝再次下诏,任命信郡王多尼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领禁旅南征。此后,清军由湖广、四川、广西三路进攻,南明军队节节败,到1659年初,清军占领昆明。 李定国率军掩护永历帝撤退时,渡过怒江后,发现磨盘山附近地形复杂,群峰丛峙,林木茂密,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行,于是他决定在此地设伏,与清军主力。李定国用兵多年,经验丰富,他充分利用磨盘山的地形特点,埋伏三道伏兵;命泰安伯窦名望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为“二伏”;总兵王玺为“三伏”。 李定国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敌尽入,初伏乃发;燃地雷,二、三伏乃发,首尾击之,敌尽矣”。为了这次作战顺利,李定国考虑的非常全面,甚至让将士携带干粮,以免产生炊烟。此时清军屡战屡胜,认为李定国,早就逃遁,所以丝毫没有准备。吴三桂等人率领军队进入了伏击区。 只等清军全部进入伏击区,李定国就可以将其一举歼灭,可就在此时发生了意外!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临阵叛变,向清军泄露秘密。此时清军的前锋已经进入“二伏”,吴三桂闻讯大惊,急忙下令全军后撤,同时“以精甲蹂伏兵”。担任“初伏”的窦名望见计划暴露,只得被迫出战。 担任“二伏”的高文贵也不得不出战,至此这个伏击战变成了遭遇战,双方展开了一场血战,“战於山间,短刀肉薄,固山额真沙里布等人俱阵亡,窦名望、玉玺亦战死”。然而,情况对南明很不利,因为李定国此时投入了六千精锐,打算埋伏清军,如今却变成遭遇战,以寡击众,落于下风。 清军陆陆续续增援,前后已经有一万两千多人,是南明军队的两倍有余。此时李定国坐在山巅,突然听见信炮失序,非常惊讶,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了他的面前,“击土块满面”。李定国这才发现,南明军队大势已去,自己的计划彻底落空。无奈之下,李定国只好率领余部彻底。 此战南明投入六千伏兵,别看人数不多,但这是李定国麾下最精锐的部队,他原想以此重创清军,重新收复云南等地。结果因叛徒卢桂生出卖,导致功亏一篑,损兵达四千多人。清军虽然取胜,但也是惨胜,损失达万人,为此朝廷还处罚了参战的诸多将领。李定国虽然重创清军,但他已经丧失了最精锐的力量。 永历帝闻讯后,惊慌失措,赶紧逃入缅甸境内,最后还是被缅甸人送给了清朝。磨盘山之中呢,是南明与清朝最后一场大规模战斗,李定国虽然败给了吴三桂,但是他那种坚持战斗,的精神值得后人们学习!对于这场战斗失利的原因,更值得我们后人思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