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康熙帝的另一面:奉行节俭人称“爱银帝王”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的另一面:康熙帝是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一位明君。

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世人早已多有评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幼年登基的万乘之君,还是一个去奢从简、厉行节约之人。

以身作则 康熙帝的日常生活较为简朴。

康熙三十九年(1700),他对大学士们说,“自朕听政(康熙帝14岁亲政)以来,一应服食,俱从节俭”。

四十七年秋,他斥责皇太子时又说:“朕即位以来,诸事节俭,身御敝褥,足用布袜。

”此言虽有炫耀之意,但不能否认,他在努力为臣工做出节俭的榜样。

网络配图 三年(1725),雍正帝召集王公大臣,向他们展示康熙帝生前在乾清宫东、西暖阁所用的毡毯。

大臣们看后奏称:“(康熙帝)御极六十余年,时时以爱惜物力,崇尚俭素……御前陈设之毡,历三十余年,尚洁净完整,崇俭惜物,实从古未有。

”对于宫中的陈设用品,康熙帝是以经济节俭为标准,崇尚简朴,不务虚华。

康熙年间在清廷供职的法国传教士白晋,曾目睹康熙帝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有如下记载:就其(康熙帝)个人有关的方面看,那种恬淡素朴简直是没有先例的。

他满足于最普通的菜肴,从未有过丝毫的过度,他的淡泊超过了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

皇宫内部以及一些殿宇,即使是所居住的,也只有几幅字画、几件描金饰物和一些相当简朴的绸缎,而绸缎在中国是十分普通的,不在奢侈品之列,简单朴素就几乎是那里的全部装饰了。

他的衣着,除了几件宫廷极为常见的过冬的黑貂、银鼠皮袄外,还有一些在中国算是很普通、很常见的丝绸服装。

夏天,我们看到他穿一件普通的麻布短褂,这也是一般人家常穿的衣服。

他在宫内、宫外不骑马时用的那顶轿子,只是一件类似担架的东西而已,木质平常、涂漆,有几处包有铜片或者点缀一些镀金的木雕。

马具中较豪华的只不过是一副相当朴素的镀金铁质马镫,以及一条由黄丝绒编制的马缰绳而已。

这些描述显然有溢美之词,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康熙帝生活中的某些侧面。

明清宫中费用之较 一次,康熙帝语重心长地对儿孙们说:“尝闻宫闱之中,食御浩繁,掖庭宫人几至数千,小有营建,动费巨万。

今以我朝各宫计之,尚不及当日妃嫔一宫之数。

我朝外廷军国之需,与明代略相仿佛,至于宫闱中服用,则一年之用,尚不及当日一月之多。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曾与大学士们将明清两朝宫中费用做了一番比较,开列出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数字: 前明宫内,每年用金花银,共九十六万九千四百余两,今悉已充饷;前明光禄寺,每年送内所用各项钱粮二十四万余两,今每年止(只)用三万余两;(明宫)每年木柴二千六百八十六万余斤,今止用六七百万斤;(明)各宫床帐、舆轿、花毯等项,每年共享银二万八千二百余两,今俱不用;前明各宫殿,九层基质、墙垣俱用临清砖,木料俱用楠木,今禁中修造房屋,除非,不但基址不用临清砖,凡一切墙垣,俱用寻常砖料,所用木材,亦惟松木而已。

网络配图 同样居住紫禁城内,同样是宫中开销,一个腐朽没落王朝与一个新兴王朝之间,反差如此之大,发人深省。

每年修缮热河避暑山庄,一般一次要用两千两银子,但康熙五十六年的修缮工程,管事官员称需白银三千两。

康熙帝闻后命详查,于是内务府拟将修缮之资压缩到两千两。

康熙帝阅折后朱批:“二千两银仍旧太多了!”此外,在康熙帝的“敦促”下,单是购买皇宫内外修建工程颜料的费用从康熙三十七年至五十二年间,就节约白银十三万三千余两。

朝野之反映 康熙帝奉行节俭、表率臣民的举措,在朝野上下产生了较大影响。

王公大臣们纷纷效法,少用、不用金银器皿及金马镫等贵重物品,日常服用所需资费,也“较从前十分之内,已减九分矣”。

康熙初年,高官贵族为亲属祭葬时,仍以焚化皮衣为时尚,至康熙朝中叶“其风已熄”。

可是,时人对于康熙帝的俭省节约,或有微词。

如康熙四十八年朝鲜使臣返国后向国王报告中说,康熙帝“贪爱财宝,国人皆称曰爱银皇帝”。

这应当如何解释? 原来,康熙帝不仅于宫中奉行节俭,在理政治国、处理国家财政问题时同样如此。

毋庸讳言,节俭方针的实施必然要触动统治集团内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使贪官污吏的不法行径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从而引起部分官员的不满。

在这种情形下,身受其“害”的人牢骚满腹,微言相谤,也就难以避免。

所以,对康熙帝冠以“爱银皇帝”之名的“国人”,应主要是指那些受到节俭措施冲击的官员。

实际上,康熙帝在奉行节俭方针时,分寸掌握恰当,内外有别。

白晋对此深有感触,曾记述如下:他(康熙帝)非常节制个人的开支,同时又十分慷慨大方地提供国家的经费。

只要是为了帝国的福利,哪怕花费千百万他也在所不惜。

修缮公共建筑,保持江河管道的畅通、建桥、造船等,一切方便百姓、有利贸易的事情,他动用巨款十分慷慨。

因此不难断定,他不为个人妄费分文,完全是出于贤明的节约,以便把金钱用于帝国真正的需要。

可是,时人对于康熙帝的俭省节约,或有微词。

如康熙四十八年朝鲜使臣返国后向国王报告中说,康熙帝“贪爱财宝,国人皆称曰爱银皇帝”。

康熙帝之所以能制定和实施各种节俭举措,注重以身作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网络配图 虽然是在定鼎北京以后出生,但满洲入关前崇尚勤俭、“敦朴为风”的传统对康熙帝仍有较大影响。

他对儿孙们说:“朕生性不喜价值太贵之物,出游之处所得树根或可观之石,围场所获野兽之角或爪牙,以至木叶之类,必随其质而成一应用之器。

即此观之,天下之物虽最不值价者,以作有用之器,即不可弃也。

”这体现出他以实用为本的价值观和追求自然与质朴的审美观。

另一方面,作为清朝初年的最高统治者,康熙帝所处的历史环境,也不允许他高枕无忧。

在位60多年间,先有辅臣专权,接着又有平定叛乱的战争、统一台湾之役、与准噶尔部的长期战争以及诸皇子争夺储位之事等。

在其继位初期,经济亟待恢复,漕运、治河等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尚未解决。

如此紧张、多事的客观形势,要求他必须慎言慎行,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尽可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

康熙帝勤政爱民,一生多有建树,奉行节俭是其各项重大方针、国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这种深谋远虑、戒骄戒躁的务实作风,值得后人借鉴。

当然,康熙帝的节俭和简朴,都只是相对历史上一些骄奢淫逸、的帝王而言。

尽管他不断制定各种节省方案,但清宫的日常耗费,依然触目惊心。

显然,他的种种节约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王朝的固有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能让属猪男抓狂的是什么

属猪男 属猪男性格稳重,甘于平淡,不喜欢自己的生活有太多的风波。对于属猪男来说,最让人抓狂的事情就是对某些人生大事判断错误,导致往后的许多年都要被迫承担这种后果。比如买房、恋爱、结婚等,都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事。对人生每一步都非常谨慎的属猪男,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生出现重大失误。

解析:用假信骗走汉献帝的三国第一造假高手是哪位

董昭这个人,属于时期第一流的谋士,他有个癖好,一生爱骗人,爱造假。从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就一骗惊人。他先是伪造的檄文,谋得魏郡太守之职。后又伪造的书信,写给当时兵马最强而没有帮手的杨奉。董昭在信中先非常肉麻的夸了一通杨奉,像什么“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放佛曹操真的很仰慕杨奉,甚至许为知己,夸赞杨奉拥护返回洛阳功劳盖世,无人可比,实在是太伟大了。搞的杨奉看了信之后美滋滋的。最后这事竟然被吹成了。结果是曹操和杨奉两人都很开心。 都说一个人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曹操第一次见到董昭,就喜欢上了他:一是他的容貌让曹操惊奇,二是他的“移驾幸许都”的计策,也就是写假信从杨奉和中骗走汉献帝。使曹操不但得以立足,而且他的势力从此发展壮大,渐成气候。 董昭作为天子的来使来见曹操。曹操见他,精神充足,暗想:现在东都大荒,民不聊生,官兵面带菜色,此人怎么吃得这样胖?他诚恳地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董昭说:“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是注意清淡饮食,坚持这样做有三十年了。”曹操信服地点点头。他问董昭现在担任什么职务,董昭说:“我是济阳定陶人,初举孝廉,原来曾在袁绍、张杨手下谋职。听说天子还都,特来觐见,官奉正议郎。”曹操连忙站起来,设宴招待他。有人急报“一支队伍向东边开走了,不知是什么人。”董昭说:“一定是李傕旧将杨奉,与白波帅韩暹,因为您的到来,引兵欲投大梁去。”曹操问:“李、郭二贼这一去将做什么?”董昭说:“ 虎无爪,鸟无翼,不久当为您所擒,不足介意。” 曹操与董昭两人一见如故,说话投机,曹操向董昭讨教朝廷大事。董昭说:“明公兴义兵以除暴乱,入朝辅佐天子,这是要建立像那样的之业。只是众将领,人殊意异,心里未必愿意服从您的指挥;如果留在这儿,恐有不便,只有移驾去许都,才是上策。现在朝廷流亡,新还京师,远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复徙驾,肯定不符合众人的心愿。——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早做决断。”利害都考虑到了,摆出来供曹操决策时参考。曹操惊喜莫名,他觉得董昭的建策非常是时候,但他不能不担心杨奉,担心在朝的大臣,害怕夜长梦多,发生他变。董昭说:“这件事情好办:先用书信稳住杨奉,再明白申告大臣:京师无粮,许都靠近鲁阳,鲁阳是天下粮仓,粮食筹集、转运方便,所以将迁到许都,大臣得知,谁不愿意跟随您?”曹操认为董昭说的很有道理。董昭离开时,曹操拉住他的手说:“只要我有什么难题,还会向您请教的。” 侍中太史令王立夜观天象,认为“大汉气数将尽,晋魏之地,必有兴起的人。”劝曹操说:“汉以火德王,而您是土命。许都属土,到那儿必然兴旺。火能生土,土地旺木:正合董昭、王立的说法,他日必然兴起。”曹操终于下定了决心,奏请皇帝搬到许都,皇帝也只好听从,文武百官都愿意跟随曹操。 到了许都,曹操放开手脚做事了:他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赏罚功罪、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他手里攥着,他当即提拔了一批人:荀彧做侍中、尚书令,做军师,为司马祭酒,刘晔当司空曹掾,毛玠、任峻为典农中郎将,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曹洪皆为将军,吕虔、、、、皆为校尉,有这批文臣武将众星拱月,从此,朝廷上下,一切大事均有曹操做主,皇帝基本成了摆设。 董昭不过是一介儒生,他提出“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此言一出,如拨云见雾,点拨了曹操,使曹操拿定了主意,要立自己的根基,从此实现了工作重心和重点的转移,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可以大干一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