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为什么诸葛瞻要反对?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去世之后,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为什么要反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263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统率前往绵竹阻截的邓艾。

当败局已定时,诸葛瞻仰天长叹“吾内不能除,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复江油,吾有三罪!”言毕,诸葛瞻冲入敌阵以身殉国,终年37岁。

诸葛瞻认为蜀汉之所以走到这个地步,和他不能除掉黄皓、制衡姜维有很大关系。

诸葛瞻痛恨黄皓很好理解,而姜维秉承诸葛亮遗志,北伐中原,对蜀汉,那么诸葛瞻为何要归罪于姜维,两人到底有何矛盾? 一、一封弹劾姜维的奏表 公元262年,一封弹劾大将军姜维的奏表摆在了后主面前。

上表之人是担任蜀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刚满一年的诸葛瞻,他的理由是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建议由右将军阎宇接替姜维大将军的职位,将姜维改任益州刺史,剥夺其兵权。

此事在蜀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因为诸葛瞻是诸葛亮的独子,而姜维则继承遗志。

按理说,二人应该志同道合,但现实却是水火不容。

更奇怪的是,诸葛瞻所言用阎宇替代姜维,则与宦官黄皓的意见出奇的一致。

此时的姜维刚刚在汉、侯和被邓艾击败,退军沓中,正以图后计。

诸葛瞻弹劾自己的消息传来,让姜维大为震惊。

因为诸葛瞻虽然和姜维不和,但同黄皓也有矛盾,而现在两人在这点上达成一致,意味着蜀汉朝内已经到处充斥着不利于姜维的意见。

这种意见针对的是姜维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也就是北伐路线。

北伐,寄托着蜀汉政权“光复汉室”的希望,曾是蜀汉立国之初的既定国策,、诸葛亮一贯执行,蜀汉朝野全力为此效命。

那为何到蜀汉末期,反对北伐的声音却一浪高过一浪呢? 二、反对北伐的声音 诸葛瞻弹劾姜维只是把蜀汉朝野对路线的不满摆在了桌面上,其实这种不满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从诸葛亮去世后就出现了。

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丞相府中爆发了激烈的内斗,、先后死去,最终由接替诸葛亮执政蜀汉。

蒋琬基本延续了诸葛亮的路线,曾让姜维多次率偏师北伐,但效果甚微。

238年,蒋琬计划沿汉水通过水路北伐曹魏,但计划却被刘禅否决,这是蜀汉首次明确反对北伐。

不久蒋琬病逝,其职位由接替。

费祎上任后,一改蒋琬继续北伐的方针,而是坐镇汉中,稳图后方。

此时,同费祎共录尚书事的姜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多次出兵陇西,费祎自然与姜维意见不合,并多方限制姜维,“与其兵不过万人。

” 253年,费祎被刺身亡,而先于费祎而亡,蜀汉朝内再无人能压制姜维。

从253年开始,到蜀汉灭亡,姜维共主持了六次大规模北伐,期间虽有狄道大捷,斩首数万,但也在段谷、汉、候和被邓艾多次击败,损失惨重。

姜维的连年征战,引起了蜀汉朝野的极大不满。

不仅在朝的文官抨击姜维穷兵黩武,甚至连、张翼等蜀军老资历将军都认为姜维做法不妥。

活跃于蜀汉后期的廖化就曾指责姜维“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并说他必将“兵不戢,必自焚”。

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之子,但他却对父亲倡导的北伐意义知之甚少。

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只有8岁,此后他一直生长在和平环境中,接触的都是反对北伐之人,听到的都是反对北伐之声,所以到他统事后,更是将朝野对姜维北伐路线的不满直接挑明了。

三、支持坚守的声音 与反对北伐相对应的是,支持坚守的声音越来越高。

从最高统治者刘禅来说,在诸葛亮去世后,他就不想继续大规模用兵了。

刘禅首先撤销了丞相一职,而且否决了蒋琬通过水路北伐的计划,其用意十分明显。

费祎是个聪明人,他十分了解刘禅的用意。

面对姜维多次出兵陇西的要求,费祎也曾劝当面导过姜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为希冀徼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费祎的这番话很有代表性,也可以说是主张坚守的一份纲领。

他认为众臣才智相差丞相很远,丞相终其一生未能完成的目标,其他人又如何能办到?不如保国治民,发展内政,把目标交给后人去实现吧。

倘若现在心存侥幸,一意北伐,一旦失败,必将悔之无及。

事实正如费祎所言。

但他还有一点没有说到,就是以蜀汉的国力,再也经受不起大规模的用兵了。

诸葛亮时期之所以能够长时期动员全国北伐,是因为诸葛亮过人的才能可以确保政权高效的运转。

但即便在诸葛亮时期,蜀汉百姓也有吃不消的时候,史载“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

”所以停止战争,保国治民,当是重中之重。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益州本土士族的支持,益州大儒谯周攻击姜维的北伐路线,高唱保国治民言论。

他在《仇国论》中写道“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

” 但诸葛亮死后,蜀汉保国治民的效果并不好。

蒋琬、费祎在世时,蜀汉政治还算清明,但二人去世后,黄皓和陈祗,蜀汉朝政趋于腐败混乱,军队中甚至出现了“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的现象,而百姓更是“民皆菜色”,蜀汉已然无法继续维持北伐,只能被动坚守。

结语 从诸葛瞻和姜维的矛盾可以反映出蜀汉末期北伐和坚守两种路线之间的斗争,而这也是蜀汉国力的现实写照。

诸葛亮在世时,蜀汉政权可以高效运转,全国动员,北伐得以进行。

而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力全面下降,再也难堪姜维持续北伐路线的重担,于是各种势力反对北伐,支持坚守的呼声高涨,最终由诸葛瞻挑明。

两种路线矛盾的激化让曹魏看到了。

263年,魏元帝下《代蜀诏》,其中写到“蜀,蕞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

往岁破败之后,犹复耕种沓中,刻剥众羌,劳役无已,民不堪命。

”在敌人曹魏看来,姜维持续的北伐确实极大消耗了蜀汉的国力,为曹魏提供了灭亡蜀汉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史上的第一谋士之争:郭嘉和诸葛亮谁更强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诸葛亮生前的这六个伟大发明 最后一个人人喜爱

是时期的军师后来被封为丞相,他的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从政治方面,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胸怀坦诚。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相媲美。从经济方面,诸葛亮在汉中期间 ,利用当地条件发展经济,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水力资源发展农业,对后世影响极大。 还有就是从军事方面,著有《便宜十六策》等军事著作,改良连弩等兵器,发明了灯并在军事中运用,推演了兵法,做八阵图。 所以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他的一生除了这些,还给后世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那就是在他生前,曾发明了很多东西,其中这六个最为伟大,很多至今仍在沿用,最后一个深得人人喜爱。网络配图 一、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生前最得意的一款发明,诸葛亮从汉中北伐曹魏,由于征途崎岖,军队不便运输粮食,五出祁山时为了便发明了这种运量工具,称为:木牛流马。其构造极其像牛、马。腿由粗木制成。 据说能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它不吃不喝,不拉不尿,仅凭转动舌头,就可以行走自如。木牛流马的发明和使用,不管对当时还是现在的运输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改革。 二、八阵图 大家都知道当年的蜀国山多,军队都是在山林作战的步兵为主,一旦北上中原,便很难与魏国的骑兵抗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了提高蜀军的战斗力,将古代的八阵加以变化,成了后世所传颂的八阵图。八阵图纵横各八行,用辎车作为主要掩体,以鼓声和旗帜等指挥军队,士兵排列为八卦形,八门入,八门出。此阵不易破解,善于迷惑敌人,且可以变化许多阵法。诸葛亮后来又多次改造此阵,并由兵阵演化为石阵、马阵。此阵祭出,任尔,万夫之勇,一旦迷失阵中,皆难取胜。不得不说诸葛亮被称为神人是当之无愧啊!网络配图 三、地雷 地雷在如今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地雷这个东西,其实在当时诸葛亮也用过,那时所谓的地雷,只不过是将火药放在一个木盒子里,因为没有导火索,只好用竹筒装上火药作为引线。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与的对弈最后一战,在这一战中他曾使用过地雷,但是不料天降大雨,致使预先布设的地雷因为火药被淋湿不能爆炸,诸葛亮前功尽弃,气的吐血,发出了“,成事在天”的由衷感叹。 四、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现在又叫许愿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五、诸葛连弩 诸葛连弩也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它可以连续发射的弓箭,在当时是很厉害的武器,为诸葛亮根据旧有的技术所制成,一次发射十枝箭,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 蜀兵虽少,而能六出祁山,进逼渭河平原,魏兵躲在深沟高垒而不敢应战,又如建兴九年,魏将张合被蜀兵射杀,皆可证明连弩的功效。是非常的厉害!网络配图 六、馒头 馒头在咱们如今来说,可以说是人人喜爱,早上起来一杯牛奶,一个包子馒头,生活多姿多彩,但是大家可知,馒头其实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创造者就是诸葛亮,在当时诸葛亮班师回朝的时候遇到了江面上狂风大作,由于封建社会的情况下,出了什么事都是用人头来祭奠死去的冤魂,对于这种愚昧而残忍的做法,诸葛亮有些难以齿,心想这种事只是天灾跟人有什么关系呢 诸葛亮,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馒首”。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时间的流逝,慢慢的馒头就融入了咱们的生活中,成为咱们的食物,当时的馒头就是咱们现在的包子!不得不说诸葛亮真是为后人造福,发明的这些东西,沿用了千年,至今都还深受人们的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