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孔融让梨的故事众人皆知 为什么一代奸雄曹操会以不孝的罪名杀了他呢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曹丕逼刘协让帝之后,j仅用一招夺取天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逼退让帝位,仅用这一招便夺取天下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篡国权臣,但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他的不懈努力,的确让早该的汉王朝多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即便形同虚设,曹操也没有取而代之,他把改朝换代这项宏伟壮举留给继承人来完成,直至公元220年3月他死的时候,依旧披着臣子的外衣,这算是他以儒家价值观告慰内心的方式。 一步之遥 公元220年5月,时已,马上就要进入盛夏了。 这天午后,新任魏王曹丕正斜躺在冀州邺城王宫后花园的王椅上打着盹儿。王宫中的陈设跟一个月前相比并没什么不同,但或许是因为曹操的离去,这里少了几分霸气。 曹丕做了一个美梦,他梦到曹操刚死时的情景。当时,他心里别提有多畅快了,这意味着他再无须担心被曹操废黜世子地位,从此结束的生涯。 不过连日来,他也因为给曹操服丧不得不把表面功夫做足,为此,他哭得死去活来,以致嗓喊哑了,而限于礼法约束,他更是连酒肉都不能沾。 现在,所有煎熬都已过去,往后,等待他的将是无忧无虑的生活。 至少,是他认为的无忧无虑。一股和煦的暖风吹过,曹丕半睁开双眼,舒服地伸了个懒腰。他迷迷糊糊地看着,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 “真想去那儿。”他抬起胳膊,往前方随手指了指。 候在一旁的侍妾听了,赶忙把曹丕搀扶起来。“王上是想去前面的浮桥?” “不,那边……”曹丕嘴里含糊嘟囔,手依旧指着前方。 侍妾有些茫然。“王上是想去湖边?” “不!”曹丕猛地甩开侍妾。他的情绪一下变得烦躁起来,因为他意识到,这几个侍妾根本就没法带他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他手指的方向,乃是距离冀州邺城西南二百四十公里之遥的汉朝旧都——洛阳。 当年,洛阳被董卓烧毁后,曹操把汉都迁到临近的许昌。 现在,洛阳皇宫虽早被重建完毕,但皇帝刘协和朝廷并没有搬回洛阳。 硕大又空旷的洛阳皇宫仿佛正翘首盼望着一位新的帝王。 魏王曹丕的爵位是王,官位是丞相,所以名义上,他是汉朝的,是汉朝的臣子。他的下一步,无疑是要问鼎皇帝宝座。 曹丕为何这么想当皇帝? 这貌似是个很无聊的问题。 但凡站在权力的金字塔上,不管是谁都会忍不住往上爬,对于曹丕来说,他已经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距顶峰仅一步之遥,这种诱惑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抵挡的。 排除掉虚荣心的因素,再让我们从更现实的角度来分析曹丕所处的状况。 玩过志游戏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在公元220年这个时候,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倘若按照游戏中的设定,包括黄河流域的中原以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均该纳入,也就是曹丕的势力范围,只要点点鼠标,就能随心所欲地在北方每个城市治理国政、调兵遣将。 但遗憾的是,那只是游戏中的设定,而我们眼前这位更趋向于真实的曹丕,他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实则仅限于自己的藩国——冀州的十个郡,但中原和黄河以北还有十几个州,这十几个州,包括治下无数郡县名义上仍是汉室领土。 再说曹丕能的官员,也只有魏国的直属官员,其他各地方官,包括汉朝国都许昌的朝臣,名义上也仍是汉室臣子。 显然,曹丕没法通过简单地点击鼠标折腾那些属于汉室的地和人,他只能依靠政治手腕间接施加影响。 只要当上皇帝就没这么麻烦了。 曹丕心里暗暗抱怨,如果老头子死前称了帝该多好。 早在曹操还活着的时候已有无数公卿撺掇他称帝,以曹操的威望要迈出这一步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他受限于儒家礼教观,至死都没答应。 而今,曹丕则全没这方面顾虑,那些当初困扰他的哲学理念无法对他造成半分束缚,可他的威望却与曹操相去甚远,所以,他要想称帝,还必须付出更多更多…… 路得一步一步地走,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曹丕很清楚,自己要达成这一愿望必须找人帮忙。 陈群的理想 “请尚书陈群来。”曹丕下令。 陈群出身颍川士族。前些年,当曹丕和激烈争夺世子之位时,他果断地站到曹丕一边,与、、朱铄合称为曹丕的“四友”,曾是一位铁杆太子党。 须臾,陈群匆匆而至。 “见过王上。” 王上,这个称呼让曹丕心头又涌出一丝遗憾。如果是“陛下”就好了。 曹丕的内心世界不会在脸上表现出来。 他笑意盎然地对陈群说道:“长文(陈群字长文),我想再听你讲讲你前两天那个提案。” 就在几天前,陈群提出一项新的官吏选拔制度,这里面大有文章,当时曹丕觉得有风险,暂时压了下来。现在,曹丕意识到,这项提案或许正是能帮他登上的门票。陈群早料到曹丕会松口,他定了定神,遂将自己的提案娓娓道来。 “想当年,先王(曹操)推行唯才是举,一旦发现人才,不管对方出身多低微、品行多差,只要有一技之长,哪怕是之辈都会毫不犹豫授以官职。不可否认,唯才是举确是平定乱世的法宝。可时过境迁,如今中原和北方日趋安定,无论庶民还是士人均难有机会直接在王上面前展露才华,再者,纵横于乱世中的狡诈之徒往往德行欠缺,也不适宜治理国家。所以,臣认为,选拔官吏的制度应该规范起来……” 曹操推行“唯才是举”是基于乱世重人才的现实,但这严重伤害了士族利益,把从政当作唯一出路的不可避免要跟庶民竞争有限的官位。 都是些废话!曹丕暗想。但他仍是装出饶有兴致的模样。 “嗯,你接着说。” “王上应该知道二十年前许子将(许劭字子将)著名的‘月旦评’吧?” 曹丕点点头。他很清楚许子将的“月旦评”是怎么回事。 自时代,士人之间通过相互标榜提高名气和社会地位,倘若有幸得到名家赞誉,更等于拿到通往仕途的敲门砖。 许子将每月初一都会品评士人,“月旦评”由此得名,就像今天的选秀节目一样,只要得到许子将佳评的士人无不身价飙升。 那时节,无论在朝在野者都对许子将,曹操早年为求得许子将的评语更是踏破铁鞋,许子将甩了句“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让曹操声名鹊起,从此赢得闯荡世间的重要资本。 许子将堪称当时的金牌品评师,乃是这一领域的绝对权威。 陈群接着说道:“不过,许子将品评士人的行为并非由官方发起。而臣提出的这项官吏选拔制度,其实是将‘月旦评’官方化、系统化。简要言之,即在各州、郡设置中正官。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德行、才学、家世(父祖辈的官爵名望)三项指标为依据,定期品评本地士人。品评结果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总共九个品级。朝廷选拔官吏,根据士人的定品成绩择优录取。” “那么,中正官又由什么人来做呢?”曹丕一句话问到了重点,无须多言,倘如陈群所说,各州郡的中正官无疑掌握官吏选拔的命脉。 “臣认为,中正官的人选务必是各州郡名望最高又兼具才德之人。” 什么“名望最高又兼具才德之人”?曹丕心知肚明,陈群所指无一例外都是地方上的豪门世家。 说白了,这项官吏选拔制度乃是给像陈群这样的大家族谋取利益。 曹丕闭目沉思,半晌没有说话。 陈群也闭上了嘴,他知道这时候需要给曹丕留出思考的空间。 过了片刻,他清楚地看到曹丕的胡须微微颤了一下。 他意识到,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必须直击曹丕内心,突破曹丕最后的心理防线。 “天下的士大夫无不翘首盼望为陛……哦,为王上效力……” 这句话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曹丕缓缓睁开眼,死死盯着陈群。“你说,我有没有天命?” “王上自然有天命。” “士大夫都明白天命的道理吗?” “士大夫都明白,只是庶民在这方面感觉就相对迟钝了些。” 陈群这么说也无可厚非,庶民能混口饱饭吃已属不易,更别提读书学习了,士大夫则凭借知识牢牢控制着社会舆论,而曹丕口中的天命,其实便是社会舆论的导向。 曹丕仔细琢磨着陈群的话。假如通过这项法案,放给士族足够的权益,士大夫肯定会全力支持自己登上皇位,可等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呢? 士族的力量也会变得空前壮大,这无疑会削弱皇权。曹丕不傻,他知道这是一笔危险的买卖。 盘算了许久,终于,他想出了一个既能赢得士族支持,又能在未来强化皇权的对策…… “长文,我同意了。明天,你就在朝堂上把这项法案重新提出来吧!” 陈群辞别曹丕,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邺城王宫,他想起很多年前,当他还小的时候,他的爷爷——颍川名士(shí)曾一边摸着他的头一边说:“你这孩子日后必兴旺我陈家。”是的,我要兴旺陈家,更要兴旺天下士族! 陈群的官吏选拔制度改革于公元220年正式实施,史称“”,又称“九品官人法”,从此,魏国彻底推翻了曹操早年奉行的“唯才是举”,改由士族垄断官吏选拔权。刚开始,中正官评定士人尚依据德行、才学、家世三项考量,,士大夫为了维护自家利益,将家世这项指标的重要度定得越来越高,最终发展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此时此刻,陈群当然不会想到,他这一番作为竟给全天下士族带来长达四百年的巨大利益,而他自己更成为左右历程的关键性人物。曹丕拿九品中正制取悦士族,颍川、河内司等世家豪门都因此捡了大便宜,作为利益交换,士大夫频频向皇帝刘协施压。 公元220年12月,刘协终于扛不住压力宣布退位,将皇帝宝座拱手让给了曹丕。延续四百多年的汉朝就这样被取而代之了。曹丕如愿以偿从邺城搬到洛阳,从此,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魏朝。 接下来,曹丕将做出一系列大动作,只为一个目的——稳固皇权、压制臣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狄仁杰是如何说服武则天还政李唐的?两句话让她立马做出决定

你真的了解晚年为何还政李唐?的两句话,让她立马做出决定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从垂帘听政到独掌朝廷大权, 最终改唐为周作了女皇,武则天可谓机关算尽,一路走来辛苦异常。但在其统治末期却将皇位还给了儿子,又下诏改周为唐,还政李唐。这么做与其绞尽脑汁篡夺的初衷相悖,道理上完全讲不通,因而引得不明真相吃瓜群众议论纷纷。 武则天确实有过立侄子武承嗣为太子的念头。武承嗣闻讯大喜过望,兴许是企盼太甚,迟迟不见姑姑动静,反而有些,便怂恿亲信王庆之等演出了一幕“劝立”闹剧。谁知欲速则不达,王庆之被反对立武的风阁侍郎李昭德手下一顿乱棍打死,“劝立”闹剧草草收场。很显然,武则天对传位给侄子没太大兴趣,内心也竭力抗拒着。 武则天为什么最终还政于李唐,有人认为这是武则天顺应历史潮流。其实,武则天最终还政于李唐,那也是被逼无奈,因为武则天最初的想法主要倾向于立侄子为太子,想将位传于武家后代。但是,当时天下还基本倾向于李唐,虽然武则天在位期间,基本上将血脉绞杀殆尽,但依然还有两个亲生儿子幸存,一个就是李显,即,另一个就是,即,当时,武则天询问宰相们的意见,武则天最信任的宰相狄仁杰认为应该立李显为太子,武则天大怒,并没有同意。 狄仁杰是何等人物!他见武则天近来无故沉思,就知道她在为何事挠头,而自己对这一问题如何应对,狄仁杰早已思谋好了。听见武则天问,狄仁杰装作还在沉浸在棋局上,随口答:“当然是李显兄弟们了。”狄仁杰摸透了武则天的脾胃,她喜欢听人猝不及防时的应答。 公元699年,武则天在再三考虑之后决定邀回儿子庐陵王李显,并重新立为太子,而她自己在想通了这件立储大事之后,加之年龄增长,也开始耽于享乐。为了自己后世着想,开始积德大修宫殿、佛寺,修建歌功颂德的“天枢”。 当一位老人看到与自己年龄相若的另一位老人离世,总会触动自身的伤感。即使武则天身体还康健,看到狄仁杰这样的老臣离开,也不免产生一丝对死亡的惧怕和对生命的眷恋。而此时的她再没有任何目标敦促她继续进取,她的所有目标都已实现,身后事都已安排妥当,也许,她到了该休息的时候,该停下来好好享受自己的战利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