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郅都为国尽心尽力的骨鲠之臣却被窦太后杀死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郅都,西汉文景时期的酷吏,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人才,后人将他和战国时期的、这些名将并列在一起。

他的生卒年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我们不知道,目前有史可考的就是他是哪里人,郅都是现在的山西洪河县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郅都在时期担任郎官,就是汉文帝的侍从一类的官职。

等到景帝即位,郅都的官职升到了中郎将,郅都由于敢于进谏,受到的青睐将他提拔为济南太守。

郅都担任济南太守时期,不畏强权,实行厉法,在他治理济南的几年,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治安非常的好。

后来,郅都因为管理济南有功,被汉景帝升为中尉,掌管刑罚。

郅都在任期间,实行严酷的刑法,由于文景时期的社会治安比较安宁,百姓触犯刑法都非常的少,犯法的多是那些有权有势的贵族和皇族子弟。

郅都对于这些贵族,一点都不留情面,凶名远播,以致一些贵族都不敢正面看郅都,背后叫他为苍鹰。

郅都在中尉期间,处理了一起太子侵地案,导致太子在狱中自杀,由此得罪了窦。

汉景帝为了保住郅都的性命,只得将他罢官,后来又暗地里用他,让他镇守雁门关。

雁门关外的匈奴军队,早就知道了郅都的凶名,在郅都还没到雁门关的时候,就马上撤军。

郅都镇守雁门关的时候,匈奴都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雁门关百里之内,后来人们又一句评价郅都的名句,那就是“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可惜的是,后来窦太后得知郅都被重新启用,就派人将他抓回长安城,用汉律处死了他,郅都死后,匈奴又重新开始对雁门关用兵。

郅都行事 《郅都行事》出自的《》之中,是《酷吏列传》的一个部分,主要介绍的就是酷吏郅都的生平事迹。

这是一篇传记类的文章,全文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敢于直谏、治理有方、廉洁奉公、不畏权贵。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敢于直谏,是写郅都敢于直言进谏,不会畏惧的威严,为了国家大事,敢于直谏。

这段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讲得是郅都陪同景帝到上林苑,一天皇帝的宠妃贾姬在上厕所的时候,一只野猪突然闯进了厕所。

皇帝示意郅都,想让他救援贾姬,郅都无动于衷。

后来,皇帝想自己拿着武器亲自去救,郅都劝谏道:“贾姬是一个普通的妃子,这种女人陛下有很多,陛下不值得为他以身犯险,如果您出了什么事请,让太后怎么办呢?”。

景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没有亲自出手,太后听到这件事之后,还赏赐了郅都。

治理有方,讲的是郅都担任济南尚书的时候,治理济南郡时的故事。

当时的济南由于宗族人数较多,非常的难以管理,汉景帝就将郅都派到济南担任太守,管理济南郡。

郅都担任郡守的时候,将宗族的首恶全家,不论老少,全部处死,一劳永逸,至此这些宗族人都奉公守法,不敢违背一点点的法律法规,济南的治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宁。

廉洁奉公,讲的是郅都的清廉、为官勤勉。

郅都曾经对旁人说过:“我已经背井离乡来到长安城为官,不能很好的孝顺我的父母,陪伴我的妻儿,只能在官位之上奉公尽职,死而后已”。

不畏权贵,讲的是郅都处理废太子,即侵地一案之时,不畏惧窦太后的威严,坚持秉公处理,结果导致临江王自杀于狱中,因此郅都被窦太后怨恨。

郅都怎么死的 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酷吏,以用刑严酷出名。

这样一个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为国,死而后已的骨鲠之臣,最终却死在了文景之时最大的权贵窦太后的手中,郅都的死亡可能还要追溯到太子被废一事之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荣是汉景帝的庶出长子,由于景帝对刘荣母亲的宠爱,加上窦太后对于这个长孙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他早早就被立为太子。

后来,刘荣的母亲失宠,的母亲又联合一些大臣,火上浇油,提议立刘荣的母亲为皇后,景帝听后大怒,将刘荣废为临江王。

失去太子之位的刘荣,被赶到封地之中,后来又因为侵占皇室宗庙土地的事情,被人告发,景帝命令郅都审理此案。

刘荣被郅都抓到中尉府接受审查,当时郅都的凶名在贵族之间相传甚广,几乎没有贵族子弟不畏惧郅都的。

刘荣在被郅都抓到中尉府的时候,非常的恐惧,他要求郅都提供笔墨,想要写封谢罪书给汉景帝,但是郅都拒绝了他的要求。

最后,还是窦太后派人送来了笔墨,刘荣写完谢罪书,就在中尉府的狱中自杀身亡。

窦太后知道自己的长孙自杀的时候,就派人抓捕郅都,想要处死他。

汉景帝在窦太后之前,为了保住郅都的性命,就让他罢官躲藏了起来。

后来,汉景帝又偷偷启用郅都,将他放在远离长安的雁门关,可惜的是郅都在雁门关任职的消息还是被窦太后的爪牙得知。

窦太后不顾景帝的请求,坚持要将郅都处死,最终,郅都按照汉律被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狄仁杰与武则天 武则天为什么一生都信任狄仁杰?

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宰相,他以睿智、善于断案著称,他一生经历了三位著名的,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可谓推动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 狄仁杰,字怀英,唐贞观四年(630年)生于并州(今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显庆元年(656年),26岁的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的判官。满腔热血的狄仁杰开始了他的工作,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次沉重打击——被胥吏诬告了一把。幸运的是,这一状告到了河南黜陟使那里。阎立本不仅弄清了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网络配图 可能因为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恳,特别是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积累了将近20年的断案经验后,上元二年(675年),他被调,当上了大理丞。狄仁杰刚到大理寺上任的时候,积压的案件已经非常多。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17000人之多,事后竟然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在当时传为佳话,在今天看来也堪称神奇。 不久,高宗就提拔他当了“侍御史”。此官的品级虽不高,和大理丞一样也是从六品,但属于“清望官”。这个官位对日后的仕途有很大帮助,一般来说,它的升迁速度比其他机构要快。这时期的狄仁杰,给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强,判案如神又,很像后来人们心目中的包公形象。这大概就是狄仁杰会被认为是“神探”的重要原因 在位的晚期,高宗皇后因为干练多才,逐渐掌握了最高权力,于684年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狄仁杰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宰相生涯。历史上的狄仁杰被“分割”成了两半,唐高宗时他是办事认真的能臣,武则天时是中枢决策的宰相。在小说和电视剧里,当上了丞相的狄仁杰还是每天忙着到处“微服私访”,没事就找案子来查,发挥他超强的推理能力。但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虽也是忙得到处跑,但他忙的不是查案,而是协助武则天处理政事。网络配图 狄仁杰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是兴复李唐皇室,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设法对武则天施加影响,改变她对两个儿子的看法,使()与()兄弟能够摆脱被囚禁的地位。后来,曾被狄仁杰举荐的张柬之,在武则天弥留之际发动“政变”,复大唐国号,唐朝复国。当然,狄仁杰已经没有机会看到这一幕,就在他力阻武则天大造佛像的那年九月,狄仁杰去世。武则天亲自为他主持丧礼,废朝三日,这是当时人臣的最高待遇。 中国“福尔摩斯”是如何诞生的? 狄仁杰能够被当作“神探”得归功于一个荷兰人,他叫高罗佩。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时,高罗佩读到了《武则天四大奇案》,他认识到书中所描写的中国古代法官的刑事侦讯本领,无论在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侦破奇案的能力方面,还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素养方面,比起福尔摩斯、格雷警长等现代西洋大侦探来,均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他开始着手翻译《武则天四大奇案》。高罗佩先是将之译为英文,又以狄仁杰为主角用英语创作了《铜钟案》。网络配图 没想到《铜钟案》在西方大获成功,在出版商的催促下,继续收集当时中国民间流传着的狄仁杰断案故事。但写着写着,他感觉故事性太差,于是干脆自己来编,一口气写了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有了《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四漆屏》《湖中案》等作品。高罗佩将这些故事集在一起,统称《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这些作品引起了轰动,狄仁杰遂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历史点评: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下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慈禧太后最后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她都做了哪些事情

还不知道:最后一天是怎么度过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帝的妃嫔,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 不过,尽管天下在手,慈禧却仍然逃不过死亡的宿命。1908年11月15日,这位曾拥有一切的女统治者,终于在仪鸾殿去世,享年73岁。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死亡的时间十分蹊跷,因为在1908年11月14日,时年38岁的帝突然暴病而亡,而在仅仅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慈禧也跟着去世了。这件事,让后人充满了猜测。 那么,在光绪暴毙之后的这段时间里,慈禧究竟做了什么事,她的最后一天,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2008年,在光绪去世的第一百周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了“清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在经过对光绪尚存的发丝进行研究后,专家们最终确定,光绪是因三氧化二砷过量致死,也就是砒霜中毒。在目前我们已经确定光绪是被毒杀的情况下,慈禧太后就成为了最大的嫌疑人。 在11月15日上午,慈禧就已经陷入了昏迷之中。等她醒来之后,就立即下令将朝中重臣召集起来,她必须用最后一口气,对朝廷作出必要的交待。等到众人到齐后,慈禧让执笔,开始草拟遗诏。 除了安排光绪的后事之外,慈禧还发布了几条重要遗命。 第一条,就是让溥仪继任皇位,并且由摄政王载沣监国。如果遇到一些重大事宜,可以与隆裕太后进行磋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慈禧的这条遗命,也算是最佳选择了,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除此之外,慈禧还专门下达了一条让人捉摸不透的遗命,那就是以后禁止妇人干预国政。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慈禧的这条遗命,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偏偏下达这条遗命的却是她自己,一个掌权近半个世纪的太后,最后规定不准女人干政,这就显得有些讽刺了。 等众人退去之后,慈禧慢慢闭上了眼睛,结束了她充满争议的一生。尽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竭尽全力为清朝未来的发展,规划好了蓝图,但这份体悟,显然已经太迟了。 小编觉得其实慈禧根本就没有幡然醒悟,因为她最后做出的安排本身就充满着矛盾。明明说禁止夫人干政,但还强调遇到一些重大事宜,可与裕隆皇后进行磋商,这不明明还是再让夫人干政吗?所以慈禧至死也没跳出她狭隘的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