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王继忠史上最好命的“叛徒”,且都受重用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史上最好命的“叛徒”,半生在宋做官,半生在辽做官,且都受重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无论中今中外,还是前线后方,但凡做了叛徒的人多数没有好下场,就算侥幸不死,也会被世人戳断脊梁骨,一辈抬不起头来。

不过远在千年之前的,却出现了一位异常好命的“叛徒”,在宋辽两国都混得,不仅没有遭受指责,反而成了两国交好的保障,实在是令人惊奇。

这个奇人,便是时降辽的将军王继忠。

王继忠出生在京师开封,父亲王珫曾任武骑指挥使,在戍守瓦桥关期间战死。

作为功臣之子,王继忠在六岁时便以父荫出仕,若干年后又服侍太宗第三子、韩王(即后来的真宗),因为性格恭谨、为人厚道而受到重用(“继忠年六岁,补东西班殿侍。

真宗在藩邸,得给事左右,以谨厚被亲信。

”见《·卷二百七十九·王继忠传》)。

按照次序,赵元侃本来没有继位的资格,只因为大哥发疯、二哥赵元僖暴卒,才给了他绝佳的机会,实现由王爷到开封尹(实际上的储君)、太子,最终到的蜕变。

就在他担任开封尹期间发生了一件趣事,直接判定了王继忠命运的走向。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赵元侃某天闲来无事,便带着一帮亲信僚属在街头闲逛散心,偶然间看到一位盲人卦师在帮人摸骨算命,。

赵元侃觉得很稀奇,便让他帮自己的属下算命,以此来开心解闷。

结果在为张耆、夏守赟、杨崇勋等人摸骨时,盲卦师并没有表现出惊奇之相,单单为王继忠摸骨时大惊失色,连连说道:“这个人真是奇怪,前半生要在中原做官,后半生却要在胡人那里做官!” 真宗为开封尹,呼通衢中铁盘市卜一瞽者,令张耆、夏守赟、杨崇勋左右数辈揣听声骨,因以为娱,或中或否。

独相王继忠,瞽者骇之,曰:“此人可讶,半生食汉禄,半生食胡禄。

”见宋人文莹著《玉壶清话·卷四》。

王继忠听后不以为然,心说我现在是王爷的亲信,将来就是大宋的朝臣,一辈子都会在中原做官,怎么可能会到胡人那里讨生活,简直是莫名其妙。

赵元侃听后也觉得可笑,认为盲卦师不过是、哗众取宠,根本就没当回事儿。

数年后,赵恒(赵元侃被册立为太子后改名赵恒)登基做了皇帝,王继忠因为“从龙”有功获得提拔,累官至高阳关副都部署,被寄以防守北疆重任。

令真宗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王继忠驻守北疆之际,辽国数万南侵,在望都一带击溃宋军,并将孤军作战的王继忠生擒。

王继忠本想自杀殉国,但终究架不过辽国的温情攻势,最终竟答应投降,就此做了契丹人的官,当年盲卦师的预言竟然成真! 王继忠被俘投降后,由于两国间长期不来往,致使宋真宗误以为王继忠已经殉国,为此还下诏为他发丧褒赠,并恩荫他的四个儿子做官。

但让真宗没想到的是,就在一年后(1004年),王继忠却再度神奇现身,在宋辽两国澶州议和期间,充当了“牵线人”的角色。

当得知王继忠还活着的消息后,真宗,便请他帮助疏通与辽国(当时已由辽改称契丹,按照通俗的说法,这里仍称辽)的关系,最终促成和议的达成。

和议达成后,宋真宗很满意王继忠的表现,以后每年派使者出使辽国时,必定要赠给他袭衣、金带、器币、茶叶、药物。

王继忠身在辽营心在宋,几次上表真宗,恳请他向辽国交涉,把自己召回中原。

真宗虽然也有这个想法,但考虑到盟书中的约定,又想着让王继忠依旧发挥两国间“调解人”的角色,便没有答应他的恳求,而是告诫他在安心做官,以另外一种形式为宋朝效力。

景德初,契丹请和,令继忠奏章,乃知其尚在。

朝廷从之,自是南北戢兵,继忠有力焉。

岁遣使至契丹,必以袭衣、金带、器币、茶药赐之,继忠对使者亦必泣下。

尝附表恳请召还,上以誓书约各无所求,不欲渝之,赐诏谕意。

见《宋史·卷二百七十九·王继忠传》。

王继忠南返中原的梦想破灭,便只能继续在辽国做官。

好在辽帝在获悉王继忠跟宋真宗这段过往后,非但没有怀疑、惩罚他,反而对他更加器重、优待,目的同样是为了让他在两国交往中出力。

王继忠在辽国先后被赐名为耶律显忠、耶律宗信,进封楚王,可谓位极人臣。

若干年后,王继忠病死在辽国,宋辽两国皇帝闻讯后,都下诏为其发丧、褒赠(对宋朝来讲是第二次),并恩荫其子孙,可谓极尽哀荣。

一介降将能够获此殊荣,真可谓史上最好命的“叛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世认为,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最优秀的儿子,为什么宋太祖不传位给他

赵德芳在后世变得名气非常大,大家赞他为“八贤王”。在演义小说中,他上打昏君,下打贪官污吏,完全是正义的化身。可以说是最优秀的一个儿子。 可是,赵匡胤为什么没有培养他当皇位继承人,把皇位传给他呢? 其实,赵德芳应该是赵匡胤最不可能传位的一个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赵德芳的母亲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记载。没有记载,说明她很可能只是一位小宫女之类生的。而且这位小宫女,很可能很早就去世了。不管怎么说,赵德芳都是庶出。一个庶出的皇子,获得皇位的机会是很少的。 其次,赵德芳在17岁出阁的时候,才被赵匡胤封了一个官:贵州防御使。这个官职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他的前面还排着三个人。第一个是赵匡胤的皇弟(晋王、同平章事、中书令、开封府尹、东都留守),第二个也是赵匡胤的皇弟赵廷美(检校太保、待中、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第三个是他的哥哥、二皇子赵德昭(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赵德芳的官职是最小的,受重视程度也是最小的。 第三,赵匡胤很有可能想把皇位传给皇弟赵光义。因为赵光义是唯一早早就被赵匡胤封为王的,而且是东都留守、开封府尹,按照五代时期的传统,这样的官职,只有皇位继承人才有资格担任。而且,就算赵匡胤打算把皇位传给儿子,而不是自己的兄弟,他肯定也只能传给赵德昭。因为赵德昭是的儿子,是嫡次子(嫡长子早夭)。 既然赵德芳最不可能获得皇位。那么,他为什么在后世呼声那么高呢? 其实这事儿,应该从赵匡胤去世以后说起。 赵匡胤去世以后,当时的皇后宋皇后(孝惠皇后已经去世)对宦官告诉王继恩,让他去把赵德芳喊来。但是王继恩出去以后,考虑到赵匡胤平时都在培养赵光义,不可能把皇位传给赵德芳。于是他就没有去喊赵德芳,而是去喊赵光义。 王继恩把赵光义喊来以后,宋皇后觉得一切都没办法改变了,于是就跪下来,请赵光义今后照顾他们母子。赵光义就说,咱们以后共享富贵。 宋皇后在这里说的“母子”是谁呢?就是她本人和赵德芳。 我们都知道,其实赵德芳并不是她的儿子,不过,因为宋皇后跟着赵匡胤以后,一直没有生育。她也就把赵德芳当她的儿子来看待。也因此,她会让王继恩去喊赵德芳。 这件事,不管是王继恩的表现,还是宋皇后的表现,本来也没有什么疑惑的。因为从他们的立场出发,他们肯定会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因为包括斧声烛影、金匮之盟等众多疑云,再加上赵光义当后,赵德昭、赵德芳包括赵廷美这些都先后很快去世,因此很多人猜测,赵光义的皇位,是从赵匡胤那里夺来的。所以宋皇后在赵匡胤后第一时间去喊赵德芳来,让很多人觉得,赵匡胤很有可能是想把皇位传给赵德芳。 有更大历史巧合的是,的好几个皇帝,都是赵德芳的后人,是其六世孙,是七世孙,是大世孙。尤其是宋孝宗,是南宋最有才干的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因此后世对赵德芳也附带充满瑰丽的幻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毛皇后是如何死的?中国古时候最悲情的皇后

中国古代最悲情的皇后,随口问了一句话,结果却被当场赐死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志》和《》中,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说:景初元年,也就是公元237年,摆驾北园,临行前,他特意嘱咐左右千万不要把自己游北园的消息泄露给。但是,到了第二日,由于毛皇后问了魏明帝一句话,结果,却被曹叡当即赐死了。 那么,毛皇后说了一句什么话?毛皇后说:“陛下,昨日在北园游玩可尽兴?” 这件事怎么看都觉得蹊跷,皇后关心皇帝,天经地义。虽说,这位皇帝曾经下令不许身边人告诉皇后他去了哪里。俗语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能做到皇后位置的人,其智商和情商都不会太差。那么,她为何会顶风作案?明知故问?这就是整件事情的疑点所在。 再说,皇帝虽手中握有生杀大权,但皇后也不是随便就能杀的,作为后宫的一把手,他对皇后的处置,甚至,会影响到朝政,难道他不清楚这一点吗?更何况,他对毛皇后不是没有感情。曹叡还是平原王时,则为太子妃,两人经常乘车同进同出,可见感情基础还是很好的。 后来,虽然有了,后宫少不了“宫斗”,但是,这位皇帝也不至于为了替自己心爱的女人撑腰,而灭了皇后吧。那么,唯一的原因就是:就如这位皇帝事先声明的那样,不允许皇后知道这件事。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一定要瞒着皇后呢? 首先,曹叡本人,就不是什么明君。留给他的江山,其实,仍处于风雨之中。外部有者,内部也不那么团结。他在成为皇帝前,并不过问朝政,和大臣们也不来往,只是埋头读书。看上去,他算是一位有计划有目标的储君。可是,当他坐上那个位置以后,人就变了。 这时的曹叡,本性也暴露无遗,贪图享受生活,更是享受着皇权所带来的满足感。《三国志》中就有记载:“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还“常游宴在内”,身边女子无数。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纷纷劝谏。这位皇帝听得进去吗?当然不会。 他大修宫殿的时候,大臣劝他要勤俭持家,当他想选美时,大臣又劝他不可贪图女色。一而再,再而三,大臣总是以国家为重,阻止他铺张浪费,纵情女色。他不能不听,但是,又不想听,后来他不让手下告诉毛皇后他的行动,可能也是怕被皇后知道了,再有什么大臣来烦他。 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毛皇后的为人很是正派。所以,她是最不愿意看见曹叡整日,这样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误国。以至于,为了阻止皇帝在这条道路上越陷越深,她必须出面干预。所以,那天这位皇帝应是做了毛皇后“极为不喜”的事情。 曹叡不愿意毛皇后来烦扰自己,所以,警告了下人。虽然,他和毛皇后的感情基础不错。但是,后来身边的美人一多,再加上他又不愿意听那些“不讨喜”的话,必然会疏远毛皇后。“帝之幸郭元后也,后爱宠日弛”,可见这位皇帝的爱,都是很短期的。 所以,曹叡会毫不犹豫的下令,赐死了毛皇后。但在毛皇后死后曹叡并没有剥夺她的皇后资格,也没有加罪她的家人,依旧以皇后之礼葬于愍陵。 这位皇帝就这么心虚吗?只不过是在北园“召才人以上曲宴极乐”花天酒地罢了,历史上,这样的皇帝又不是少数。但是,为了一句质问的话,就除去了皇后倒是少数。深究其中的原因,怕是这位皇帝,很是担心被皇后知道了自己的“”,被大臣们知道了自己“心中无朝政”,所以“心虚”之下,借着下人不听话的理由一气之下胡乱杀人,连侍从都杀了十几位。 那么,他这是要打算掩盖真相吗? 任何事情,都是有痕迹的,这位皇帝再怎么灭口,依旧没有删除自己的“纸醉金迷”记录。只是可惜了毛皇后,她明明知道丈夫的“喜好”,但从大局出发,不允许自己与其同流合污。所以,她必须得站出来,指正皇帝的缺点。 这在寻常家里,本是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位皇帝而言,高高在上那么久,周围又环绕一批的美人们,所以,毛皇后的话,只会像锥子一般,让他的心里极不痛快。以至于,毛皇后说了一句, “昨日游宴北园,乐乎?”顿时让曹叡萌生杀意。 可以这么推测,这位爷,当上皇帝一段时间后,已经极为不喜有人“忤逆”他,大臣们,他还能忍受,但是,后宫之人,在他的眼中,就是该安安分分做好自己就行了,敢管他的事情,就是“找死”。 那么,作为结发妻子的毛氏,能不清楚这一点么? 她其实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了,不说,就是看着皇帝自我沦陷,说,一定会被“讨厌”。但她到死也没有料到,一句“质问”就让自己魂断西天。可笑的是,这位皇帝,自认为杀了几个人,就可抹杀了他的“黑历史”。殊不知,越是掩盖,越是会激发他人的好奇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至今仍有很多人议论他为何要出手这么“狠毒”?这恐怕也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