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为什么全都无功而返?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全都无功而返呢?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未果,常使英雄扼腕。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北伐不能成功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南征易、北伐难的现象。

从古至今,南征成功的案例无数,但北伐成功大约只有两次:一次是对蒙元势力的北伐,一次是国民政府的北伐。

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不成功,从《》上看,各次有各次的具体原因。

第一次是因为失街亭,被抄了后路;第二次是因为军粮接济不上;第三次是因为听到张苞去世,诸葛亮因伤悲而生病,不得已撤军;第四次是魏国使用反间计,苟安散布谣言,后主下诏回兵;第五次是因运粮出现问题,矫诏班师。

第六次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由代理统帅,撤回西川。

《三国演义》写得很精彩,每次北伐失败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但事实上,蜀汉每次北伐面临的困难几乎都是相同的。

蜀军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运粮问题。

蜀道艰险,运输困难,蜀军因此打不起持久战,且容易被对方截断粮道。

打到最后,战争基本上就演变成了劫粮战。

另一个是敌军坚守不战。

开始魏军还存在一定的主动出击和盲目追击行为,到后来司马懿坚守不战,蜀军几乎没有机会在野战中歼敌,因而。

第一个困难,诸葛亮实际上已经基本解决了。

他采取了三个办法:一是发明了木牛流马,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运输效率,缓解了运力不足的问题;二是采取取之于敌的办法,赴陇西割麦,补充粮草;三是在长期对垒中,实行军队屯田,进一步减少了运粮压力。

但对魏军坚守不战的问题似乎一直没有解决,以至于蜀军长期驻屯于魏蜀边界地区,直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把一场北伐打成了持久战。

陈寿把北伐不成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诸葛亮的能力,认为安邦治国是诸葛亮的长处,而用兵打仗的军事才能不足。

并且指出,诸葛亮希望在能够统一天下,所以用兵不止,不客气地说叫穷兵黩武。

而后人对六出祁山乃至诸葛亮的评价方面大约都没有超出陈寿的窠臼。

如果诸葛亮真像陈寿所说那样,那么当年的“”又怎样解释呢? 在末年,军阀混战的年代里,所谓的人才首先就是军事人才,其类型可能各不相同,或野战型,或参谋型,但其价值是一样的。

诸葛亮与关张赵黄马相对照,肯定是参谋型军事人才。

对于当年胸有大志却没有地盘的刘备来说,诸葛亮不但给他提交了一份东联,北抗,西距荆益的远景规划,而且也是这个规划的具体实施者,所以诸葛亮必定畅晓军事。

并且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诸葛亮也得到了刘备的认可,被拜为军师将军,刘备曾对、说,我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应该与小说和民间传说基本相符。

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诸葛亮也把司马懿打得焦头烂额。

五丈原退兵后,司马懿见到诸葛亮一路上的营垒,也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那么为什么蜀汉拥有优秀的军事人才,但却不能战胜曹魏呢? 当然,曹魏占据中原,拥有政治、文化、人口方面的优势,从综合国力上讲魏国强于蜀国。

但战争的胜负往往并不取决于综合国力,影响战争的因素其实很多。

诸葛亮北伐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最佳的北伐机遇期已经错过。

三国这段历史是分为两个时期的,前期是汉末,后期是三国。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李傕、郭汜、曹操轮流把持朝政。

在推行的儒家孝义思想的影响下,家族还有着相当社会影响力,篡权者承担着天下人共诛之的道德风险。

就连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曹操,虽然都做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程度,但到死也只不过落了个大汉丞相称号,而不敢公然。

即使这样,曹操还要面对着“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社会舆论的指责,随时提防各种相声讨和暗杀。

改变正统的代价着实不小。

那时,确切地说,是说从董卓入朝到赤壁大战前后这段时期,应该说是兴复汉室的最佳机遇期。

可惜,当时刘备没有这个能力。

等刘备占据了西蜀,有了人马,有了地盘,平定了南方孟获,可以抽身北伐的时候,魏国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休养生息,人民生活安定。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新上台的统治者也在不停地对民众进行这样的思想灌输,人们对集团政权的合法性也在逐渐认可。

这时,兴复汉室的口号虽然挂在北伐者的嘴边,但这个曾经让很多英雄豪杰热血沸腾的理想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渐渐淡化了。

北伐最终甚至沦为类似春秋时期的不义之战。

无怪乎我们常说机遇稍纵即逝,挑战不请自来。

第二,后主刘禅对北伐持消极态度。

从《出师表》中诸葛亮“临表涕零”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刘禅是并不积极支持北伐。

而且从《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南征,还是北伐刘禅都持消极态度。

诸葛亮南征时,后主说“东有孙权、北有,今相父弃朕而去,倘吴、魏攻来攻,如之奈何?”诸葛亮北伐时,后主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 刘禅面对诸葛亮的出兵,总提出些很幼稚的问题,让不明真相的人真以为刘阿斗是扶不起来的人。

其实,与其说刘禅不愿证诸葛亮出兵,不如说他不愿意让诸葛亮带兵。

在当年那个毫无政治文明的年代里,兵权决定一切。

特别是蜀汉后期有,臣强主弱,诸葛亮总揽国家大事,刘禅随时面临被废的可能。

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一口一个相父的背后是对诸葛亮深深的恐惧。

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帮定国,终成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

其实等于是在告诉刘禅,这个身穿鹤氅,手摇羽扇的人,随时可以罢黜自己,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

刘禅也应该知道,当年曹丕趁刘备新丧,自己即位不久的时机,纠集孙权五路伐蜀。

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诸葛亮已于自己的相府中退去了四路人马。

可以说诸葛亮的个人行为已经凌驾于国家之上了。

因此,刘禅终日担心的并不是魏国的进攻,而是诸葛亮对军队的控制,他唯一能做的只有韬光养晦,装傻充愣。

蜀国的群臣对此也是心知肚明,谯周在刘禅的支持下,每次出征,总以天象为依据劝诸葛亮罢兵,后主的消极态度对北伐起到了重要的牵制作用。

第三,诸葛亮出于自保心理,把北伐当成避祸手段。

在臣强主弱的政治格局下,诸葛亮的日子也不好过。

当年刘备曾就立储问题征求过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以“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作答,采取了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虽然巧妙地避开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但在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并没有站出来支持刘禅,这点刘禅明白,诸葛亮当然也明白。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实际上相当被动。

永安托孤时,刘备的话语,刘禅会做怎样的理解,诸葛亮当然也清楚。

如果刘禅一旦把自己当成威胁,那自己随时也有可能面临杀身之祸。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最安全的办法无疑是手握重兵,当然还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诸葛亮不想或不去篡权。

这点我们应该相,因为世界上总应该有些美好的东西存在的,即使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当中。

诸葛亮或为报当年刘备的三顾之恩,或根本不耻于干些、曹操之流的勾当,所以他没有废掉刘禅,而是采取了避祸军中的办法自保。

当年,他也是这样教公子刘琦远走夏口逃避后母迫害的。

而在诸葛亮死后,深得诸葛亮真传的接着采取这个办法进行九伐中原和屯田沓中的。

当完全可派一位将军南征时,诸葛亮要亲征,南征过后,就是接连不断的北伐。

而且总是一遍一遍地复出祁山。

兵贵速,不贵久,对于熟读兵书的诸葛亮来说不会不知道,而且总是在一个方向用兵,也不符合“奇正用兵”的军事原则。

是诸葛亮不懂吗? 显然不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好,“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两路夹攻,以取天下。

颇有点当年东北野战军“一点两面”的作战味道。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北伐中还要一点进攻呢?固然,由于关羽丢失荆州,东面失去了伐魏的跳板,但房陵、上庸仍可以成为威胁曹魏的犄角,可诸葛亮却没有这样做。

甚至多次明确提出循秦岭,出子午谷方案时,诸葛亮也以冒险轻进为由,予以否定。

因为诸葛亮知道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君臣已经开始相互提防了。

如果真的夺取中原,君臣关系将更难维系了。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宝弓藏”的道理诸葛亮不会不懂。

所以,他宁可在陕甘一带的山地里和司马懿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也不愿全力北伐。

我们没有理由鄙视刘禅和诸葛亮以一已之私而废天下大业。

因为从结局上看,无论是刘禅的韬晦之计,还是诸葛亮的避祸北伐,与同一时期魏、吴君臣之间的兵戎相见都要高尚许多。

诸葛亮病死军中,也许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在陈寿看来,刘禅政治上是“软弱”的,诸葛亮军事上是“无能”的,其实在刘禅“软弱”、诸葛亮“无能”的背后是他们各自的无奈和被逼迫出来的变通与睿智。

他们的行为蒙蔽了陈寿,迷惑蒙蔽了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们,但幸而没有蒙蔽住我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如果投奔曹营,他处于什么位置?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如果投奔曹营,谋士中能排第几?对比这两人不难发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诸葛亮在演义当中可以说是稳稳的第一谋士,无论是大局观还是对于人心的揣摩,都可以说是谋士当中最强悍的存在。除此之外,诸葛亮在治理内政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单看其全能程度可以说是三国当中稳稳的第一谋士。无论是东吴的,或者是曹魏的可以说都不是他的对手。而唯一有可能对他的地位造成威胁的,却已经英年早逝,让人感叹天妒英才。 那么这演义不过是罗贯中写出来的故事,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在正史当中真正的水平。那么在正史当中,诸葛亮到底水平如何?如果他背叛去投奔,到底能够做到曹操手底下谋士的第几把交椅呢?以下便是个人观点。 看起来荀彧在演义当中基本上就是后勤大总管,但是可千万别小瞧了他,要知道在他的帮助下,曹魏势力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毕竟也是有着“王佐之才”的狠人。治理地方还是很强悍的,除此以外他在建言献策方面也很是强悍,当年曹操迎接就是他的手笔。而且在此之前,曹操平定北方还有着他的一份功劳。单看这些,的实力就算是不如诸葛亮但是也不会差太多。 曹操手底下除了擅长于内政治理的荀彧,还有一位强悍的谋士,那就是郭嘉。 如果说郭嘉最强悍的一点是什么,其实莫过于对于军事行动方面的建议了。要知道曹操之所以能够平、定河北,灭,定辽东。可以说都离不开郭嘉的计谋,说句实话,如果没有郭嘉的这些计策,曹操能不能成就霸业还都是未知数。 要知道当时的北方可以说是乱成了一锅粥,强大的诸侯就有曹操,吕布,等人,可以说是。而曹操并不算强悍,但是在郭嘉的帮助下,曹操迅速地平定了北方,建立了。由此来看,单论个人能力,郭嘉其实不比诸葛亮差。虽然正史当中他去世的早,对于其内政方面的能力没有过多的记载,但是在军事谋划方面,显然还是要强于诸葛亮的。 首先先来看一看正史当中诸葛亮的水平,通过分析史料来了解一下诸葛亮在正史当中的真正实力。 据《》记载,诸葛亮的能力可以说是非常的强了。无论是政治还是外交可以说都很强悍,无论是联合东吴,还是后来安抚西南蛮夷,再到后来成为蜀国丞相以后忧心政务,可以说诸葛亮在外交和内政方面的谋略都可以说是谋士当中非常强悍的存在了。 但是人不可能没有弱点,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存在感,并没有演义当中那样的高。相信只要是熟悉演义的人都会知道,每次在演义当中蜀国军队行军,都会收到来自诸葛亮的特别关照,也就是闻名天下的。而在演义当中蜀国的行军也就变成了这种画风:到某地,按照丞相指示打开锦囊,按照计策办,大胜而归。 不过在正史当中诸葛亮显然就没这么邪乎了,毕竟这种画风,看起来完全就是个预言帝,以人类的智力肯定是达不到的,这些情节仅仅是为了凸显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不能当真的。 那么诸葛亮在正史当中的军事水平到底怎么样呢?其实单论大局观的话,诸葛亮定下来的北伐中原的策略还是没毛病的。毕竟东吴西蜀两个国家比起雄踞北方的曹魏,还是要差了不止一筹的。而诸葛亮的这种策略还是非常的优秀的。 而且诸葛亮对于军队的统帅也还算可以,这从他六次出兵北伐,但是最后都被北魏击败可以看出。有的人就要说了,诸葛亮六次失败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他统帅水平一般般呢?其实这种想法是没有看到魏国和蜀国之间比较大的军事实力差距,其实作为蜀国北伐的最高统帅,诸葛亮带领蜀军做到这种地步已经可以了。毕竟在第三次北伐当中诸葛亮还攻下了魏国的两个郡,其统帅能力还是出于水准之上的。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由此来看,荀彧在内政方面的水平应该与诸葛亮差不多,而郭嘉在军事方面比诸葛亮稍微强一些,但是诸葛亮胜在全面,如果诸葛亮去投奔曹操,地位应该能够排到第一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能让属猪男抓狂的是什么

属猪男 属猪男性格稳重,甘于平淡,不喜欢自己的生活有太多的风波。对于属猪男来说,最让人抓狂的事情就是对某些人生大事判断错误,导致往后的许多年都要被迫承担这种后果。比如买房、恋爱、结婚等,都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事。对人生每一步都非常谨慎的属猪男,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生出现重大失误。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