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历史上杨时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中国人非常讲究尊师重道,早在教师节还没确定之前,我们就懂得尊敬老师。

这点早在跟他的七十二门徒的相处当中就显而易见。
但是要是说的尊师重道的典故,最出名的当属“程门立雪”了。
成语“程门立雪”是出自《宋史》,据《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记载:“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简单地说就是:在北宋时期,有这么一个学者叫程颐的,有一天他的两位徒弟前来拜访。
此时程颐正好在休息,他的两位徒弟见状站在一旁等待老师。
待到程颐醒后,发现门外雪已经下了一尺深。
从此便留下了这“程门立雪”的美名。
程颐之所以能够得到两位徒弟的尊敬,除了传统的尊师重道的思想以外,跟他们一门的门风也是分不开的。
程颐来自官宦世家,先辈多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且为官清廉,素有好评,家风颇正。
虽然出身于官宦人家,但是程颐对仕途却没有多大的兴趣,跟他的哥哥程颢一样,程颐的兴趣也在于学问的研究上。
为了培养他们兄弟,程家特意请来当时的著名学者周敦颐进行教育。
周敦颐,相信很多人都认识,我们所熟知的《爱莲说》就是出自周敦颐之手。
除了在文学的有所造诣之外,周敦颐在哲学上的成就更高。

时期的理学,最早就是周敦颐提出来的,可以说周敦颐是理学的鼻祖。
在周敦颐的学术思想中,“诚”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主张人只有克服品性上的种种缺陷,达到“至诚”的境界,才能实现修养上的至高至善,成为“至圣人”。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兄弟,将引入了理学的殿堂当中。
在周敦颐的传授之下,二程(特别是程颐)在学术上有了明显的提升。
年纪轻轻的程颐更是在京城开始收徒开学,颇有几分大师的风范。
从此讲学立说成为了程颐一生的事业,在恩师周敦颐的影响之下,“诚”也成为了他思想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少年之时,程颐便提出了“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
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如此深度的理念。
长时间的授徒讲学让程颐成为天下学子心目中的贤师,俊杰才子纷纷从四方慕名来投。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四人了,特别是杨时、游酢更是留下了“程门立雪”的美名。
其实“程门立雪”前,杨时跟游酢还不算程颐的徒弟,二人当时是来拜师的。
程颐也正是看到二人的真诚之后,才收二人为徒。
二人成为程颐徒弟之后,也不负师恩,继承了程颐“至诚”的理念。
而且这种“至诚”理念不仅仅是表现在他们的学说上,也表现在他们的为官上。
比如杨时,在程颐门下学成之后,他曾到浙江为官,遇上奸臣蔡京借口“便民”,大肆为其母筑坟圈地。

他没有学其他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自欺欺人,而是不惧蔡京淫威,坚决予以抵制,使其诡计不能得逞。
同时对于蔡京等人搞出来的“花石纲”,他更是深恶痛绝,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轻徭薄税,罢花石之征,体恤天下苍生疾苦。
在调入中央之后,他根据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连连上书,要求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贪官污吏。
在金国大举入侵之时,他又是坚定的派。
可惜的是他所处的时代官场腐朽。
靖康之耻后,面对着国破山“何在”的局面,杨时只得辞官专心致志著述讲学。
宋室南迁之后,北方很多事物、思想也随着南迁。
杨时南归后,被东南学者奉为“程氏正宗”。
同时杨时早些年也培养了喻樗、罗从彦、李侗等一大批知名学者。
这些学者共同传承了二程、杨时乃至周敦颐的思想,延续了“程氏理学”的发展。
特别是李侗还是大名鼎鼎的理学大师、儒学集大成者的师傅。
这样算下来杨时算是朱熹的师祖,而程颐算是他的太师祖,也难怪后人会将“”合在一起说,因为本来就是师承一脉的,当然是有很多共同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商朝“贤臣”伊尹另一面:竹年纪年证实他篡位
成汤在“郑”这个地方,修建了一个比原来夏都更庞大的都城,叫郑亳,再把原来摆在宫前面的九口饭锅子,也就是九鼎,搬到了自己的王宫里,表示从今往后,大家吃饭的事归我管了。 这叫“有昏德,鼎迁于商”。从那以后凡是改朝换代的事,一定会照这一套规则来:凡是刚过期的那个,必是昏德的,于是那九口饭锅子就顺着天命转到了新王朝的手里。“鼎迁”是王朝正位的一个必经程序,仿佛这饭锅子不搬一搬,这王座屁股就不能坐正。所以后来老百姓要搬家,首先要搬的也是自家的饭锅子,搬进新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在锅子里煮点东西,这才算是正式搬家了。 成汤把夏王朝的饭锅搬到自己家以后,吃了几年热乎饭后也上天跟老朋友会师去了。 据说成汤的寿命有一百岁,古人没啥数学概念,经常把寿命越报越长,所以在记载上人瑞很多,但事实上以那个年代的寿命水平来看是不太可能的,估计也是四舍五入居多。 但是无论如何,成汤在当时是算长寿的。由于成汤的命太长,结果他的长子太丁等了很多年见老爹越活越精神,跟老爹拼命长拼不过,抢先上天去了,于是王位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 外丙那会儿年纪也不小了,接位只有三年,也跟着老爹大哥上天了。于是王位又由外丙的弟弟仲壬接任。 仲壬也跟他哥哥差不多,接位只有四年,也跟着老爹和两个哥哥去了。 成汤有点分量的儿子都死了,于是王位就传到了第三代,太丁的儿子太甲的手中。 跟商王朝的前三位君王都相处愉快,没曾想到了第四代君王太甲的手里头,就开始不顺了。 太甲的爹死得早,他爷爷成汤又忙于国事,他的叔叔辈们估计也没时间理会他。但他的地位又是摆在那儿,他是成汤的长孙,是将来要继承王位的人。于是一边没人管,一边又被惯坏了,颇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其实也不怪他,你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小时候当惯了“小皇帝”,长大了个个超有性格,浮躁轻狂那是年轻人的普遍特征,连爹妈都未必放在眼中。更何况太甲是名正言顺的“小皇帝”,更何况伊尹又不是他爹,而且还是他名义上的“臣子”,所以更加不用客气。 年轻人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是好事,可是他的知识水平和行政能力跟伊尹相比,那当然是拍马也追不上。如果没有个伊尹衬着他还能够弄个一二三四出来,可是跟伊尹一比那就是小学生水平,如果他再存着个“我的青春我作主”的心思,一定要跟伊尹走反方向,那就处处显出毛病来。 伊尹是什么人哪,他可以把不待见他的千古第一王朝夏王朝给弄完蛋,那万万人之上的夏桀因为没长眼睛不懂得赏识他,落得个身死国灭。那本来安分守己的商部落会被他挑得去挑战夏王朝,那死定了的成汤能够被他从夏台捞出来按他的设计去干活。 太甲的爷爷成汤是开国之君,够威风了,可是他的人生几乎都是按照伊尹设计的路线在走,成汤活着的时候,都得对伊尹恭恭敬敬,言听计从。更别说太甲的两个叔叔,基本上就属于伊尹说了算的程度。 事实上,在成汤年老体衰的时候,王朝的事务已经基本上由伊尹说了算了,至于外丙仲壬时期,更是没君王啥事情了。 太甲年轻不懂事,伊尹可以看在他爷爷他爹他叔的分上,容忍他一次两次三次,可是总没有个永远容忍的时候。太甲不懂得看人眼色,终于越过了伊尹容忍的底线。于是伊尹干脆就宣布太甲“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把太甲抓了起来,关在城郊成汤陵墓边的桐宫。照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打入冷宫了。 然后,伊尹夺了商王朝的王位,成了商王朝至高无上的执政者。 多年前,那个出生于洛水边的奴隶,当时也许所有人都以为他的一生只能像牛马一样被人奴役鞭打,可能早早因劳累而亡,甚至可能被奴隶主打死、杀死、殉葬。 谁能够想到,那个小奴隶将来会推翻一个王朝,并且成为整个帝国至高无上的帝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明奇冤:雪里冻死大明第一才子“解学士”
号称“大明第一才子”的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江西吉水县人,明初学者、文学家。解缙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见不忘,六七岁就能即席吟诗作对,一时传为神童。解缙历、建文帝、成祖三朝,仕途曲折。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第,授中书庶吉士,初甚受爱重。后因“抗直敢言”触怒朱元璋而罢官。网络配图 永乐三年(1405年),召解缙入宫,商量立太子的事。当时成祖十分常识第二个儿子朱高煦,想立为太子。但这也是民心所向。如果立第二个儿子为太子,必然会引起争端。朱棣听后,面露不悦,又拿不定主意。解缙想到成祖喜欢长孙,又上前说:“皇上不是很喜欢长孙吗?”朱棣听了,便同意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并命令解缙撰写诏书,以告天下。从此,高煦对解缙恨之入骨,时时找机会诬陷他。 永乐五年(1407年),解缙又背上了阅卷不公正的罪名,成祖大怒,将其贬到广西。以前与解缙有矛盾的礼部郎中李至刚乘机又奏了他一本,解缙马上又改变到交趾(今越南),并规定他三年后回京奏事。可是,解缙偏偏要“抖机灵”,最终害了自家性命。网络配图 永乐八年(1410年)他奔赴京城,私下谒见太子。事被高煦发觉,说他私觐东宫,必有隐谋。等成祖归来,次子朱高煦马上乘机进了谗言:“解缙私自拜见了太子,又很快离去,对您视而不见,没有一点儿礼貌!” 成祖听后,很不高兴此时,解缙正在去广东的路上,发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写奏章给朝廷,请开凿赣江,引水灌田。成祖看完奏章后,认为他多管闲事,更加恼怒,于是下令逮捕解缙。网络配图 他在狱中被关了五年,一次上报囚犯名册,成祖见了解缙的名字,问道:“解缙还在吗?”稍露怜惜之意。高煦得知此事,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缙,于是,密令用酒灌醉他,而后拖到积雪中活活冻死。时为永乐十三年(1415年),年仅47岁。可惜呀,可惜!还没干什么事儿呢,就做了短命鬼,辜负了满腹诗书、一腔才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