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长子之所以能被立为燕王世子,除了嫡长子的身份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深得爷爷的喜爱。
有一次,朱元璋让秦、晋、燕、周四个藩王的世子分别批阅一些奏章,朱高炽受命后将一些军事民生社稷类的奏疏挑选出来,奏报给朱元璋。

朱元璋边看边夸朱高炽,忽然发现其中有几个错误,便对他说:“你看这里疏忽了吧。
”没想到朱高炽语出惊人:“臣孙不敢马虎,只是这些小错误不足以渎天听。
”朱元璋听后心里乐开了花,不由得称赞他:“我这个孙儿有为君者的风度啊!”于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钦定朱高炽为燕世子,作为燕王的接班人。
然而朱棣却十分讨厌朱高炽,这是为何? 从外表看,朱高炽体型肥胖,走路时被两个人搀着还走不稳,这在以武功见长的朱棣眼里确实是太不中用了。
朱棣曾想让朱高炽减肥,命令他与其他兄弟一起练习骑射。
可没一会儿,朱高炽就。
朱棣见到儿子这般无能,顿时,下令主厨限制朱高炽的饮食,每天只让他吃七八成饱。
可几天下来,朱高炽不仅没瘦,反而饿慌了。
主厨看朱高炽饿得可怜,就偷偷将自家的菜肴给他送去。
为此,朱高炽。

可没多久,这事让朱棣知道了,下令将主厨活活地煮了。
管饭的死了,行动不便的朱高炽依然没有瘦下来。
更糟糕的是,有关世子不受欢的消息不胫而走。
于是,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不失时机地向朱棣进谗言中伤大哥,朱棣内心的天平越来越偏离朱高炽。
时,朱棣在浦子口被徐辉祖打得一败涂地,危难之际,朱高煦冷不丁地杀过来,救下了他。
这下可把朱棣感动得一塌糊涂,只见他边拍着朱高煦的背,边不无骄傲地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看来,朱棣是想立朱高煦为世子了。
于是,当朱棣通过靖难夺取大明统治权后,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将朱高炽升格为皇太子,而是犹豫不决。
永乐改元之初,群臣上表请立皇太子,朱棣说:“我家大儿子现在正是‘进学之时’,再等等吧。
”朱高炽那时已经25岁了,比朱棣刚当燕王时足足大了七岁,哪里还是入学读书的年纪?再说朱高炽生在和平年代,早就接受过各种精英教育了,哪要等到25岁还得专门“进学”?这显然是托词。
大臣们自然明白朱棣的心思,但为了国家的未来,他们还是不断地上表请立太子。

永乐元年(1403年)的头四个月,大臣们一共集体上奏了三次,但都被朱棣拒绝了。
明摆着,迟迟得不到升级的朱高炽不讨老爸的欢心,或者说朱棣心目中还有中意但不好说出口的太子人选。
朱棣举棋不定之下,就去密问大才子解缙,解缙一句话打动了朱棣—“陛下还有好圣孙”。
朱棣虽不喜欢朱高炽,但非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出于此点,朱棣终于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但是,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定,朱高煦和朱高燧一直在旁,围绕着太子废立的问题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大浪,错案冤案迭出,朱高炽随时都有被废黜的可能,可见朱棣对朱高炽一直都不信任。
好在朱高炽大智若愚,做事小心谨慎,再加上身边有一大批重臣的支持和保护,才得以自保,顺利登基。
虽然他只做了一年的,却为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风流女侠寇白门:秦淮八艳之寇白门的传奇人生
历史上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寇白门又名寇湄,金陵人,之一,其寇家是著名的世娼之家,她是寇家历代名妓中佼佼者,余怀称她“风姿绰约,容貌冶艳”。“今日秦淮总相值”,是对寇白门的才与貌的赞誉。寇白门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传奇色彩。 她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是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 崇祯十五年(1642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拥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 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千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渐暴露,遂将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不久尽室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 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万银子将朱国弼赎释。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寇氏归金陵后,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暮,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在年轻文人骚客中倾慕于一名韩生,并在生活上给予财物支持,在情感上排忧解难。于某日,寇氏欲拉韩生共寝,韩生数次找理由推脱,后。寇氏抑郁寡欢,忽闻隔壁房中传来嬉笑谩骂之声,遂起身张望,竟看到韩生正和年轻貌美的婢女调情,寇氏拿木棒捶打婢女数十下,骂韩生:“!”。寇氏怒极,遂一病不起。虞山《金陵杂题》有云: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棣为什么要把京都迁往北京?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一般来说,开国建都在何处,后来的皇帝也都跟随着一直在哪里设都。唯独却不是这样。开国时,建都在南京,直到手上才把京都迁往北京,其中原因何在?基于什么考量?此问题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却饱含深意。分析已有资料,剖析朱棣心迹,纵观当时形势,我们可以看到做出此决策,并非一时之念,而是通盘考虑谨慎之为。理由如下: 其一,巩固“根据地”的需要。 我们知道,虽然朱棣出生在南京帝王之家,却由于不是首位嫡子,一直不太可能有传位自己的可能。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到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换句话说,朱棣是从燕王领地起家的,无疑北京就是他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建都,自然最有安全感,也最能够保全和壮大属于自己的或明或暗之力量。 其二,避免“迷说”的忌讳。 中国古人大多很信奉迷信说法,作为皇帝为了江山社稷大业,更是不想有丝毫不顺利不吉利。事实存在着一个奇怪的建都现象,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都于北方者,大都国祚长久。故就此考虑,朱棣也希望可以通过换都方式,讨个民众口彩、求个自我安慰。再者说,中国古代一直有句老话,叫做“树挪死人挪活”。朱棣在南京政变夺权,面临巨大压力,也祈求换个环境可以放松心境、改善环境。 其三,放眼“大局观”的考量。 朱棣看到,明朝设都南京偏于江南一隅,不利于控制北方局势。而当时北方边患比较严重,时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胁,故朱棣决定建都北京,有两大好处:一是便于为了抵御异族的入侵。二是实行所谓“天子戍边”的政策,表现出皇帝誓死守卫边疆的决心。事实上,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加强了北方边境的防务,并推行积极政策与北方友好,形成了繁荣稳定的边境环境,使大明朝无了后顾之忧。 其四,建立“宏图业”的梦想。 大都在北京,形成地跨三大洲的大国,而朱棣也抱着这样的梦想而积极准备。也许正是因为朱棣拥有许多皇帝不敢想不敢做的宏伟抱负和远大理想,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下西洋,前后七次(前六次在永乐年间进行,第七次下西洋在宣德年间进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通过以上四点,我们不得不说,朱棣迁都北京这着棋,走的好、走的妙,走出了胆识、走出了远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