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悲情的皇后,随口问了一句话,结果却被当场赐死了。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志》和《》中,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说:景初元年,也就是公元237年,摆驾北园,临行前,他特意嘱咐左右千万不要把自己游北园的消息泄露给。
但是,到了第二日,由于毛皇后问了魏明帝一句话,结果,却被曹叡当即赐死了。
那么,毛皇后说了一句什么话?毛皇后说:“陛下,昨日在北园游玩可尽兴?” 这件事怎么看都觉得蹊跷,皇后关心皇帝,天经地义。
虽说,这位皇帝曾经下令不许身边人告诉皇后他去了哪里。
俗语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能做到皇后位置的人,其智商和情商都不会太差。
那么,她为何会顶风作案?明知故问?这就是整件事情的疑点所在。
再说,皇帝虽手中握有生杀大权,但皇后也不是随便就能杀的,作为后宫的一把手,他对皇后的处置,甚至,会影响到朝政,难道他不清楚这一点吗?更何况,他对毛皇后不是没有感情。
曹叡还是平原王时,则为太子妃,两人经常乘车同进同出,可见感情基础还是很好的。
后来,虽然有了,后宫少不了“宫斗”,但是,这位皇帝也不至于为了替自己心爱的女人撑腰,而灭了皇后吧。
那么,唯一的原因就是:就如这位皇帝事先声明的那样,不允许皇后知道这件事。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一定要瞒着皇后呢? 首先,曹叡本人,就不是什么明君。
留给他的江山,其实,仍处于风雨之中。
外部有者,内部也不那么团结。
他在成为皇帝前,并不过问朝政,和大臣们也不来往,只是埋头读书。
看上去,他算是一位有计划有目标的储君。

可是,当他坐上那个位置以后,人就变了。
这时的曹叡,本性也暴露无遗,贪图享受生活,更是享受着皇权所带来的满足感。
《三国志》中就有记载:“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还“常游宴在内”,身边女子无数。
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纷纷劝谏。
这位皇帝听得进去吗?当然不会。
他大修宫殿的时候,大臣劝他要勤俭持家,当他想选美时,大臣又劝他不可贪图女色。
一而再,再而三,大臣总是以国家为重,阻止他铺张浪费,纵情女色。
他不能不听,但是,又不想听,后来他不让手下告诉毛皇后他的行动,可能也是怕被皇后知道了,再有什么大臣来烦他。
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毛皇后的为人很是正派。
所以,她是最不愿意看见曹叡整日,这样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误国。
以至于,为了阻止皇帝在这条道路上越陷越深,她必须出面干预。
所以,那天这位皇帝应是做了毛皇后“极为不喜”的事情。
曹叡不愿意毛皇后来烦扰自己,所以,警告了下人。
虽然,他和毛皇后的感情基础不错。
但是,后来身边的美人一多,再加上他又不愿意听那些“不讨喜”的话,必然会疏远毛皇后。
“帝之幸郭元后也,后爱宠日弛”,可见这位皇帝的爱,都是很短期的。
所以,曹叡会毫不犹豫的下令,赐死了毛皇后。

但在毛皇后死后曹叡并没有剥夺她的皇后资格,也没有加罪她的家人,依旧以皇后之礼葬于愍陵。
这位皇帝就这么心虚吗?只不过是在北园“召才人以上曲宴极乐”花天酒地罢了,历史上,这样的皇帝又不是少数。
但是,为了一句质问的话,就除去了皇后倒是少数。
深究其中的原因,怕是这位皇帝,很是担心被皇后知道了自己的“”,被大臣们知道了自己“心中无朝政”,所以“心虚”之下,借着下人不听话的理由一气之下胡乱杀人,连侍从都杀了十几位。
那么,他这是要打算掩盖真相吗? 任何事情,都是有痕迹的,这位皇帝再怎么灭口,依旧没有删除自己的“纸醉金迷”记录。
只是可惜了毛皇后,她明明知道丈夫的“喜好”,但从大局出发,不允许自己与其同流合污。
所以,她必须得站出来,指正皇帝的缺点。
这在寻常家里,本是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位皇帝而言,高高在上那么久,周围又环绕一批的美人们,所以,毛皇后的话,只会像锥子一般,让他的心里极不痛快。
以至于,毛皇后说了一句, “昨日游宴北园,乐乎?”顿时让曹叡萌生杀意。
可以这么推测,这位爷,当上皇帝一段时间后,已经极为不喜有人“忤逆”他,大臣们,他还能忍受,但是,后宫之人,在他的眼中,就是该安安分分做好自己就行了,敢管他的事情,就是“找死”。
那么,作为结发妻子的毛氏,能不清楚这一点么? 她其实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了,不说,就是看着皇帝自我沦陷,说,一定会被“讨厌”。
但她到死也没有料到,一句“质问”就让自己魂断西天。
可笑的是,这位皇帝,自认为杀了几个人,就可抹杀了他的“黑历史”。
殊不知,越是掩盖,越是会激发他人的好奇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至今仍有很多人议论他为何要出手这么“狠毒”?这恐怕也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子嗣最多的母亲:共生四个帝王两个皇后!
导读:若问后宫嫔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答案只有两个,一是传宗接代,二是满足的生理需要。但是后宫嫔妃之多,为了争宠可谓是各个,想要在宫中生下胎儿纯属不易。但是偏偏有一人打破了这一法则,共生了四位皇帝两个皇后。真可称得上最牛母亲。 是中国时期的一位传奇女性。她的传奇,不仅表现在她帮助开创了王朝基业;还在于她为高欢生育的六子二女中,有三个儿子登基称帝,两个儿子封王,一个儿子被追谥为皇帝,两个女儿均成为一代皇后。网络配图 娄昭君是大富户的女儿。祖父鲜卑人,是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的贵族,父亲内干是怀朔镇司徒,“掌管籍田,征发徒役。”家僮千数,牛马以谷量。 娄昭君虽然生于贵族人家,但她自幼“明悟”过人,尤其是婚姻大事上极有个人主见,为此,很多“强族”都遭受过她的白眼。史书记载她“少明悟,强族多娉之,并不肯行”。直到她看到在城门巡视的士兵高欢时才,感叹说:“此真吾夫也。”之后她委身下嫁高欢。 高欢(破落子弟) 高欢六世祖高隐为的太守,三位先祖又仕慕燕国,曾祖父时降附魏朝。爷爷高谧官至魏朝待御史,因犯法被流放到怀朔镇降为兵户。与娄昭君成亲之后,娄昭君拿出全部家资,让高欢结识天下英雄豪杰。高欢此人深沉,富于机谋,逐渐由一位普通士兵成为怀朔镇的队主,进而转任为镇函使,屡立战功,最终官居东魏丞相,控制东魏政权达16年之久,后其子建立北齐后,追为献武皇帝。 高欢共有一妻十妾,十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娄昭君独自一人就生了八个孩子,由此不难看出高欢对她的宠爱。 娄昭君为人妻 娄昭君平日柔顺勤俭,谦卑自守。视姬妾所生诸子均十分慈爱,不异己出,对诸子每人必赐一袍一裤。时常向高欢进言,有才必用,不能以私废公。 不仅如此,娄昭君处事能够顾全大局,委曲求全。当时高欢为了与少数民族建立外交关系,打算纳娶茹茹公主,因考虑娄昭君而犹豫未决,娄昭君便以国家利益为重,劝谏高欢说:“国家大计,不要迟疑。”高欢娶回茹茹公主后,她自动腾出正室,让高欢合婚。 还有一次,娄昭君分娩双胞胎时遭遇难产,当时正值高欢带兵攻打西魏。宫人要将难产的消息送信给高欢,昭君制止不让,说:“王出统大兵,何得以我故,亲离军幕。”后来终于忍痛生出一男一女的双胞胎。日后高欢听到以后,很受感动。网络配图 娄昭君为人母 说来也奇,娄昭君每次怀孕都会做怪梦,“孕文襄则梦一断龙;孕文宣则梦大龙;孕孝昭则梦蠕龙于地;孕武成则梦龙浴于海;孕魏二后,并梦月入怀”。 《》上面的这种记载虽然荒诞,但她的儿子、、先后称帝,被追谥为文襄皇帝,两个女儿分别成为北魏孝武帝和东魏孝静帝的皇后,却是不争的事实。 长女:永熙皇后 北魏孝武帝,532年被高欢立为帝。元修即位后与高欢的长女结婚,夫妻彼此都没有感情。534年与高欢决裂,投奔,十二月被泰毒杀。同年十月高欢另立为帝,迁都邺。北魏孝武帝元修皇后,再嫁元韶。 高氏二女:孝静皇后(太原长公主) 初嫁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再嫁杨愔。 皇长子:被追谥为文襄皇帝 皇次子:文宣帝高洋 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独担魏朝大任,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次子高洋袭位,这位“内虽明敏、貌若不足”的人,很快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建立大齐,建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史称后齐。高洋在位初期,尚能励精图治,后来却嗜酒残暴,滥杀无辜。忧心如焚,一再苦劝,并以杖击之。但高洋始终执迷不悟,终因酒色过度不能进食而亡。高洋死后,高洋的儿子即位。 皇六子:孝昭帝高演 由于高殷的母亲李是人,感到汉族文化威胁的娄氏废高殷为济南王,由高欢第六子,常山王高演即位。皇建二年九月,高演出于政治利害关系把高殷杀害。后高觉得愧对兄长高洋。不久,他开始神志错乱了,高演夫人连忙叫人来“驱鬼”,将煮沸的油在宫殿内外扬洒,命令、仆役们个个手持火炬,整夜围着宫殿站立,防止“鬼魂”侵入宫殿。十月,高演郊外打猎时从马上摔下肋骨折断,后病情急剧恶化。为保证死后长广王高湛不会杀了自己的儿子,自己当皇帝。斟酌再三后改立皇储,另立高湛为皇位继承人。网络配图 皇八子:襄城景王高淯(美仪容,英年早逝) 皇九子:武成帝高湛 武成帝昏庸无能,沉湎于美色之中,不思国事,北齐岌岌可危。565年,传位于太子,自任太上皇,最后也因为酒色过度而死,年仅三十二岁。 皇十二子:博陵文简王高济 高湛病危时高济说:“这下该我做皇帝了。”高湛的儿子高纬听到后,派人刺杀了高济。 有德有才又识大局,自然博得了皇帝的喜爱。也正因为行善积德,才有了子孙满堂个个不凡的命运。有因必有果,能得来如此结果,都是娄昭君自己修来的福气,你若羡慕,先想想自己是否做到宽宏大量,善待他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杨玉环备受宠爱 为什么只是贵妃而没能成为皇后
杨贵妃(公元719-756年),名玉环,字太真,是我国古代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位后妃。 杨贵妃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她不仅天生丽质、,而且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深得的宠爱。在《长恨歌》中用“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粉黛无颜色”的诗句来形容杨贵妃受宠的程度。正史《》也这样记载:“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可见唐玄宗的确是被杨贵妃的美艳多情迷住了,以至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不仅封杨玉环为贵妃,还重重提拔了杨贵妃的亲戚家人,叔父杨玄皀、兄长杨、杨锜、等都被任命了重要的官职,她的三位姐姐分别被封为、和秦国夫人,由朝廷供应俸禄,可谓家族显赫。但是有一个疑问始终困扰着后世学人,那就是既然当时唐玄宗这么迷恋杨玉环,杨玉环却为什么一直是个贵妃,而没有成为皇后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有关记载中发现和挖掘线索,进行相关论证和推测。从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唐玄宗之所以没有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很可能与他得到杨玉环的卑下手段有关。网络配图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记载,杨玉环原为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开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与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李瑁之母)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而这时唐玄宗并没有见到杨玉环。 五年之后,唐玄宗才看见了杨玉环,并且一见之下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这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唐玄宗却不管这么多,他设计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荐福,便下诏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并赐道号“太真”,命令杨玉环搬出了寿王府,住进了太真宫。然后,他将大臣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瑁,并立为妃,以此来安抚寿王。五年之后杨玉环守戒期满,唐玄宗便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自己养了起来。 这件事情自然给寿王李瑁以深重的伤害,但抢走爱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对此,诗人曾在诗歌《骊山有感·咏》中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不从金舆惟寿王。”此诗说明了当时唐玄宗抢走儿媳妇后,寿王李瑁的郁闷和唐玄宗的尴尬,然而杨玉环实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为了得到她这一切都不顾了,由此也可见杨贵妃的迷人之处。另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各种外来风俗在大唐落地开花,封建伦理等级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这样做并没有引来太大的反对。网络配图 但抢夺儿子王妃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寿王李瑁虽然表面不敢说,暗地里肯定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唐玄宗虽然极其宠爱杨贵妃,将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连她的亲戚朋友都提拔为重要官员,由朝廷俸禄包养起来,甚至于民间产生了“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风气,但却一直不肯加封她为皇后。一来是从儿子手中抢来的贵妃毕竟有违伦理,虽然其时风俗开化,但纲纪伦常的主体还是存在的,让这么得来的妇人做了皇后显然无法“母仪天下”。 二来是如果封杨玉环为皇后,势必将寿王李瑁心中压抑的怒气激发出来,到时候发生政变也很有可能。其三是杨贵妃得宠后仙及鸡犬,她的兄妹亲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经发展成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为皇后,必将引起大臣的反对和权力的倾斜,这对维护稳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杨贵妃为皇后。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唐玄宗不能封杨贵妃为皇后,这就是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后一直没有子嗣。至于杨贵妃为什么没有生育我们无从得知,但没有儿子肯定是封她为皇后的一大障碍,因为古代册立皇后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参与,诏示天下,册立的皇后必须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范万众、母仪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儿子也将被立为太子,日后继承大统。因此皇后与太子一般应当是母以子显或是子以母显的,但当时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长正常,杨贵妃又迟迟没能生个儿子出来,所以就没有理由封她为皇后。如果强弓硬上马,立杨贵妃为皇后,很可能引起太子、寿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对,发生宫廷政变,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唐玄宗断然不会去冒这个险。网络配图 事实上,杨贵妃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她享受的待遇规格早就是皇后的标准了。她一入宫便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民间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说,可见杨贵妃地位之高,承运之深,宫中的仪体规制都是为她而设了。杨贵妃虽无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实,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宠。杨贵妃也比较聪明,没有反复请求唐玄宗立自己为皇后。既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女人所达到的极致,得到了天子的万千宠爱,何必还去在乎皇后的名号呢?她只需要发挥自己的美艳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远都是实际意义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