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死后,李傕、郭汜二将反攻长安,为董卓复仇。
王方随同樊稠、李蒙等人陆续加入,后来事迹不详。
初平三年(192年)五月,李傕和郭汜率军反攻长安城,誓为董卓复仇,一路联络三辅各地凉州军,樊稠、李蒙、王方等人陆续加入。
反攻长安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被、谋杀,随后牛辅也被杀,郭汜等人归来时无所依托,本欲解散部队逃归家乡,又怕仍得不到赦免,武威人当时在李傕军中任职,便对郭汜和李傕说: 听长安人议论说欲诛尽凉州人,各位如果弃军单行,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
事情如果成功了,则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
郭汜等人采纳贾诩的建议,到处说: 朝廷不赦免我们,我们应当拼死作战。
如果攻克长安,则可以得到天下;攻不下,则抢夺三辅的妇女财物,西归故乡,还可以保命。
部下纷纷响应,于是同张济等结盟,率军几千人,日夜兼程,攻向长安。
王允听说后,派董卓旧部将领胡轸、徐荣在新丰迎击李傕、郭汜。
李傕等沿途收集部队,到达长安时已有十余万人。
五月,李傕等人又与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会合,一起围攻长安,八日后城陷,与吕布展开巷战,吕布败走,王允等人遇害。
李傕等人纵兵劫掠,百姓、官员死伤不计其数。
凉州军占领长安,挟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皆为中郎将。
同年八月,诏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杖节镇抚关东。
在攻打长安期间,郭汜在城北,吕布打开着城门,和郭汜单挑决胜负,吕布以矛刺中郭汜,郭汜被左右军队所救,双方遂各自罢兵。
李傕、郭汜造反后,把持朝政,表奏李蒙、王方等,各为校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毫无疑问,曹操平定北方、发展屯田、恢复中原经济这些功绩是无法抹去的,但是也不能对这些过分的夸耀这些,事实上,这很可能是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主观上仍然是为了自己的霸业,就象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觉醒了,客观上对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着你难道能说我们还要感谢英国么?当然,我不能否认曹操这些功绩,否则我就成了我上面说的那种人了,这不是自己砸自己的脚?但是,过分地夸耀总是不对的,你说呢? 曹操自己想不想当,到底他有没有野心,这点是争议最大的了,要说这个话题,我们还是要从曹操的三次求贤令说起。
求贤令和曹操的野心又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让我慢慢道来~历来对曹操的求贤令,都是持称赞的态度,认为曹操这项举措,是非常英明的决策,并借以后的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来证明,推动历史的发展,我想这是曹操自己也始料未及的,他当时的目的绝对不是大家想的那样纯,求贤令的最初目的和最终结果都并不是为了取人才,尽管曹操自己这样标榜,相反是曹操霸业的一个铺路石。
什么?你说我这是恶意揣测?那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吧: 首先,从求贤令的颁布时间来看,第一次求贤令就是在后不久颁布的,而这个时间,曹操集团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且曹操在此时此刻实力还是很骇人的,如果真的是为了求人才,为什么不在之前敌强我弱时,真正的需要人才的时候呢? 其次,再从求贤令的实效来看,志魏书里面被立传的那麽多人中,但是偏偏是属于这个时间段归属曹操的人却是很少很少。
还有一个例子,很早就有人把曹操时代的人才按时间的阶段分成了四个部分:初步阶段:包括诸曹诸夏侯,、等。
豫州阶段:包括、、刘晔等,也包括这个时候归顺曹操的、、等。
河北阶段:包括、陈琳、崔啖、田畴等旧将。
再次,从求贤令的具体实施来看,曹操虽然表面上答应了毛玠、崔啖的建议,但是另一方面却又用实际的条文阻碍其实施。
最后,从求贤令的事实上的影响来看,求贤令并没有为曹操求得贤才,相反却时为曹操的称王扫平了道路。
这话怎么说呢?求贤令中有一条就是恢复五等制,这个五等制也正是曾经恢复过的。
恢复五等制的目的也正是为曹操自己以后称王作准备。
如果明了了这一点,以前的很多问题就很好解释了,比如迁都许、汉官多魏官、之死等等不大理解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说来,曹操自己说:“我为周文王矣。
”也正是暗示自己的儿子是武王,不知道自己这样得来的东西,几十年后被司照葫芦画瓢照搬了过去,自己最后是为他人作了嫁衣,曹操会怎么想? 当然了,不能否认这种改朝换代方式不好,相反,用和平的革命总比暴力带来的破坏要少得多,时期多用这种方式变革,这些不能不说对历史没有好处。
但也不能用这个夸耀曹操吧?同样,曹操几千年前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有着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所以他那样做,我们也不能苛求古人。
另一方面:曹操自然也没有里说的那麽残忍。
你说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