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孙权割据一方想过统一全国吗?孙权最后的希望被陆逊阻止了!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割据一方想过统一全国吗?孙权最后的希望被阻止了!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孙权,十八岁坐领江东,既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统性,亦没有皇室宗亲身份加持的责任感,却从未甘心偏安一隅。

如何依仗父兄留下的东吴基业,去完成全国的一统呢? 从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后传位孙权,到公元252年孙权病逝,东吴的“一统方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等人最早提出,首先攻取西蜀、汉中,与的西凉军联合攻。

《·周瑜传》里,周瑜总结为: 得蜀而并,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

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在进攻西蜀之前于巴丘病逝,继任者鲁肃更是在与孙权初次见面时就提出了更为系统的“两分天下”理论,又称《吴中对》,因为当时孙权、鲁肃二人正在榻上对饮,因此又称《榻上策》,即东吴版本的《》,鲁肃提出: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在这份“两分天下”的方案中,占据荆州、西蜀是非常关键的部分。

后来军事集团意外崛起,导致两分天下的方案很难实施。

孙权曾派夺取荆州,却险些引来趁虚而入,最终东吴不得不接受了蜀国的存在,放弃了《吴中对》的规划,开了一统天下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结盟蜀汉,瓜分魏国。

权乃参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

其司州之土,以为界。

《三国志·吴主传》 孙权称帝第一年,吴蜀两国就制定盟约,规定如果魏国攻打蜀国,东吴则全力伐魏,反之若东吴受到魏国攻击,蜀国则需要全力进攻魏国。

事实上,即便魏国不去进攻任何一方,吴蜀两国亦会全力北伐。

期间五次北伐,鞠躬尽瘁;孙权生前持续发动了四次合肥之战,攻打长江以北。

然而四次北伐,东吴皆损兵折将。

史书记载,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亲征,10万大军被魏大将800步卒所破。

孙权不得不认识到现实:东吴可凭借水师自保,取魏则遥不可及。

蜀丞相诸葛亮病逝之后,孙权失去可靠盟友,分魏计划破产。

志在一统中国的孙权,此刻心里有了新的方案。

魏国优势难以撼动,辽东成为孙权希望 中国历史上多次形成局势,通常是北方吞并南方。

很多客观因素造成了这一情况: 比如气候因素,南方士兵很难熬过北方的冬天,像1854-1855年北伐的太平军战士们,进攻保定时手都拔不出来了,冻伤成片,也就难免要败了; 比如缺乏战马,东南方虽然产马,却因矮小不适合做战马(马的身高从60 cm-200 cm),且战马多为公马、骟马,难繁殖;曹魏政权牢牢控制战马,东吴难以获取。

这一情况延续千年,《》载,与宋互市,马不出境。

诸多因素下,东吴北伐屡屡失败,难以撼动魏国的优势。

随后发生了一件事,孙权认为机会来了。

公元233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向东吴称臣,孙权封他为燕王,并且送给公孙渊、财物。

《三国志·吴主传》中,孙权开始打造运输马匹的船只,等辽东献战马,并南北夹击魏国。

当时还是上大将军的陆逊一句话道明孙权勾搭公孙渊的目的: 乃惜辽东之众与马,奈何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

(《三国志·陆逊传》) 233年公孙渊和孙权之间互遣使节,最少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是孙权“吴蜀分魏”方案宣告破产的时候,对于灭魏和一统天下的渴望,让孙权轻信了公孙渊。

随后公孙渊做的事情,成为孙权生平最大遗憾之一。

公孙渊背盟,孙权欲发兵,从海上进攻辽东 公孙渊之所以要投靠孙权,最初是为了与其叔叔公孙恭争权。

公孙渊囚禁公孙恭之后,又害怕曹魏讨伐,同时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将其首级献给。

孙权大怒,准备从海路讨伐公孙渊,一来报仇,二来获取辽东,以作伐魏之用。

孙权这个想法,被陆逊阻止了。

陆逊阻止的原因 陆逊阻止孙权从海路讨伐公孙渊,提出了以下几个理由: 1、孙权之前为了获得人口,派遣卫温和诸葛直寻找亶州、崖州和朱崖(日本岛、台湾岛和海南岛),结果二人只找到了崖州。

二人在那里待了一年时间,只带回少量土人,损失却很大,孙权怒杀二人。

2、陆逊的统一方针是:经营东吴,劝课农桑,积蓄力量后,再去对抗曹魏。

实际上,这是偏安的路线。

3、跨海千余里,远征辽东凶险难测。

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雠忿。

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劳万乘汎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

(《三国志·陆逊传》) 陆逊提出的第一个反对理由,并不能作为胸怀天下之人退缩的理由,因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失败,与第三次成与败没有必然联系。

陆逊的第二个理由,慢慢发展东吴农业和人口,对抗曹魏,这个方案则过于缓慢。

东吴与曹魏之间的差距可能需要数百年弥补,孙权等得了吗? 最终阻挡孙权跨海征讨辽东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远洋的凶险。

那么这个理由是否成立呢,孙权究竟是否应该攻打公孙渊,陆逊的阻止究竟对不对? 东吴水军实力强大,孙权理应尝试向海洋要希望 蜀国灭亡于公元263年,东吴则灭亡于公元280年,期间相隔17年。

《三国志.传》记载,东吴灭亡时,缴获了5000只战船,水军之强可见一斑!而这也恰恰是为何蜀国灭亡之后,晋朝要筹备十数年时间才能够灭吴。

《中外历史对比年表》中记载,东吴大船的长度接近70米,高三层,可容纳5000人。

东吴的水军绝对不仅仅是长江上的水军,历史课本上学过,东吴三大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即今天的福建福州、浙江台州和广东广州三个沿海城市。

结合东吴寻找日本、台湾岛和海南岛的行动,可以判断东吴是具备不错的航海能力的。

自然,即便是拥有了足够的跨海作战能力,风云莫测的大海上依然。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危机是相对的,难道在陆地上作战就没有风险吗? 对于将一统天下为志向的孙权来说,这种风险以及其损失,是否会超过一次合肥之战这样的陆地冒险呢? 美国军事理论作家曾经分析了一场公元前200年的战争,统帅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横跨欧洲,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实力强劲却最终失败。

马汉在《》里评价: 如果走的是海路,他出发时所率领的那60000名能征善战的士兵,就不会损失掉33000人了。

(《海权论》美,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著;欧阳瑾译) 时代,欧洲人跨越大洋甚至环球,所用的船只也不过是帆船,三国时东吴的帆船已经有了许多横渡千里大洋的经验,远征公孙渊的风险,并没有想象的大。

孙权和陆逊的退缩,更多是在于对未知的畏惧,即使这种风险可能比陆地上还要低。

从军事上看,来自海上的进攻,时间、地点飘忽不定,地面难以防御。

清初海霹雳多次从海上发动对清军的偷袭,杀敌斩将,还能就地夺得补给。

综上,如果孙权大胆践行跨海征辽东的想法,成功的几率相对地面北伐,是要较高的,届时不仅可以获得战马,实现拒南北夹击魏国,还可以沿着曹魏海岸线对魏国直接攻击。

近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称霸海洋,其原理就在于此。

《三国志》中,一个带领“三千徒众”的海贼管承,亲征都难以歼灭,最后只得招安。

攻之既未易拔,虽胜,必伤吏民,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

(《三国志·传》) 如果是孙权大军从来上来,魏国恐怕根本无法抵挡了。

自然,陆逊是农业文明中的佼佼者,阻拦孙权也是好意。

不过对于“亲射虎”的果敢孙郎来说,偏安难以接受,理想重于一切,远征公孙渊,当是他生涯最后能够一统中国的机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吴帝孙权晚年很昏聩?任用小人与魏国间谍

东吴定都建业的时候,已经48岁。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和众多上了年纪的人一样,喜欢疑神疑鬼。曾经雄视天下的气魄、的胸怀都被浪花淘尽,渐渐走向昏聩。先从一桩不起眼的间谍案说起。 一名间谍被任为高官 230年的某天,孙权看到一封奏章,上面说:我放弃了魏国的荣华富贵来投奔陛下,到东吴也有些日子了,您却从来没有注意到我,我有很多的计策也无法告诉您。我在家里一日三叹,害怕这辈子就这样白白过去。所以冒昧上书,恳请您能不能召见我一次。网络配图 孙权一想,说不准真是个能人呢,先看看吧。 上书的人叫隐蕃,22岁,是个高级辩手,口才了得。他从魏国逃跑,投降东吴。但他真实的身份,是派来的卧底,让他长期潜伏。并且明确指派了任务,那就是动用一切手段获得吴国的廷尉(大致相当于现在最高法院院长)这个职务,暗地陷害、离间大臣,挑起东吴的内乱。 隐蕃来到后,风度翩翩,侃侃而谈,而且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刑狱。 会谈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结束后,孙权问在场的人,对他印象怎么样?一个叫胡综的大臣说:他的上书像吹牛,类似;现场反应快,擅长诡辩,类似,但才干比不上这两个人。可以先安排个小职务让他试试。 孙权不听,任他为廷尉监(廷尉的副手),已属高等官职。隐蕃初战告捷,决定乘胜追击,私下和东吴的实力派拉关系,称兄道弟。其中有两个人被蒙骗,引其为知已。一个是左将军,也是正宗的附马,孙权小女儿的老公;另一个是廷尉,他们都被隐蕃的学问折服,逢人就夸他有王佐之才。于是隐蕃府前,名气大振。大家赶紧拍马屁,这肯定是即将崛起的政治新星。 孙权不愿意承担责任 第二年十月,孙权派孙布假装投降魏国将军王凌,然而布置下伏击圈。隐蕃得到机密消息,见魏军大部队要上当可能。火烧眉毛之际,为了保护同志们的安全,他仓促谋反,发动一批人在建业叛乱。当然是飞蛾扑火,当场被捕。但王凌听说东吴奇怪的骚乱后,冥冥之中有了不祥的预感,立即撤兵,孙权无功而返。 隐蕃身份暴露,被押上殿,孙权问他:你还年轻,就不要自己遭罪了,把同党交出来就饶了你。 隐蕃和无数的地下党一样宁死不屈,昂首就义。说:大丈夫做这种事,怎么可能会没有同党!自己憋气自杀,年仅23岁。网络配图 敌人的间谍都钻到眼皮底下了,孙权真是。处理的结局却,郝普和朱据成了。孙权对郝普说:你到处称赞隐蕃,还埋怨朝廷屈才,隐蕃内心长期不满,他造反都是你逼的。 郝普恐惧下自杀。朱据被免官,过了四年才复出。 吕壹让大臣惶恐不安 隐蕃的职位是孙权亲自安排的,郝普和朱据只是平时多韶了几句,有什么错?真实的原因是,在晚年的孙权心中,自己是一贯正确的,怎么可能犯错呢?如果这件事还不算明显,那么从他晚年任用的人就看得很清楚了。 孙权突击提拔了很多小人,他们的任务就是天天在群臣中找茬,定他们的罪,同时歌颂孙权的英明。最出名的一个叫吕壹。 吕壹本来职位并不高,只是搞文字工作的。各州郡会上报文书,他负责审核。这里面大有文章,写那么长的报告,说不定冒出个错别字,有几句歧义。吕壹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搞。下面的大臣每天“亚历山大”,写上报文书手发抖,被吕壹整倒的一个接一个,不是挨批降职就是被关大牢。 吕壹由于表现出色,权力越来越大。又负责监察百官、处理刑狱,已经类似于特务头子,担任的是如同的一把手。他仗着孙权的宠信,自己却一直做的事,比如在关隘征税牟取暴利等。群臣一片唾骂声,步骘和太子多次上书劝谏,孙权听之任之。 丞相,被他诬陷后软禁;,经常被吕壹责问查账。其他人更不用说了,时刻徘徊在鬼门关前。 吕壹因害朱据自寻死路 但吕壹没有收敛,上帝要让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朱据免官四年,刚刚复出不久,也被吕壹盯上了。网络配图 236年,一次朱据的部队接受兵饷,工匠在钱上做了手脚贪污了一部分,吕壹怀疑被朱据贪了。先拷问主管兵饷之人,并且把他打死了。朱据很可怜他,用好的棺木埋葬。没想到被吕壹抓住了把柄,说朱据厚葬这个人,就是因为他受朱据幕后指使。孙权多次责问朱据,因为人已死,朱据无法为自己辩白,只好躺在草垫上等待判罪。几个月后一个偶然机会,才发现是工匠做假。 孙权听说了这件事,非常震惊,说:朱据尚且被冤枉,何况一般的官员百姓! 于是开始彻底地追查吕壹的罪责,。孙权为了平息众怒,杀死吕壹。 这件事对东吴的震动非常大,但总算有个令人欣慰的结尾,然而孙权的昏聩却是无法阻挡了。“太子之争”造成了更大的动荡,把东吴推向了的深渊,从此走向衰败,直至亡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渡江舌战群儒背后:代表刘备向孙权称臣

末,荆州去世,其幼子刘琮降曹,一触即发,形势对与极为不利。为求生存,刘备遂派为节使,前往东吴面见孙权,联吴抗曹的意图十分明显。 这个正史所载的历史事件,经过罗贯中的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出一则古人谈判的经典案例,其过程蕴含了磋商、妥协、方法、协议等诸多现代谈判元素,名为“”,实则彰显了诸葛亮超一流的谈判技巧和顶级谈判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今天读来,依然不无裨益。网络配图 礼仪上尊重对手 我们知道,古人重视礼仪的程度,比今天厉害了去了,什么都可以丢,唯礼数不能丢,在家里尚且要早请安晚问候,遑论谈判场合?古代谈判礼仪,不光是握个手、问个好、分宾主坐定那么简单。其中每一个细节所折射出的对对手的尊重与否,都影响并决定着谈判的进程和效果,马虎不得。诸葛亮深谙谈判礼仪。 “(鲁)肃乃引至幕下。早见、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这段文字说的是起码社交礼仪,诸葛亮表现得很有耐心,很谦逊,尊重到了每一个人,营造出和谐的谈判气氛。 当张昭一语道破诸葛亮此行之游说目的时,诸葛亮没有否认,明确坦诚:“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本来,这场谈判可以归类于间接谈判的,因为刘备没到场,孙权则躲在幕后,诸葛亮只是代理人而已。 但诸葛亮的承认,使得谈判的性质,突然严肃、庄重、规范起来,变成了直接谈判。而直接谈判的形式,通常被认为是尊重对手。大家想想蒋干盗书的情节,小蒋同志明明是来做说客谈判的,偏偏没胆子承认,在礼仪上已然先输了一筹。这就难怪要挖陷阱给老同学钻了,谁让你蒋干不懂得尊重人?网络图片 敏锐的洞察力 谈判的第一回合,是张昭首先发难。“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诸葛亮难张昭的一段话很长,这里就不引了。孙权继位东吴,执行了“外问周瑜、内问张昭”的遗训,周瑜当时在外练兵,小团伙里唯张昭最有影响力。,谋事谋要害,诸葛亮“自思”先放倒张昭,显示出他对东吴政治大环境的洞察力之敏锐。 在舌战群儒整个过程中,罗贯中之所以用了来写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其后诸人只一两句话了事,也说明先难倒张昭的重要性,是对诸葛亮之洞察力的肯定。 谈判中的洞察力,其要点是紧扣双方都关心的目标,其尺度是对事不对人。 诸葛亮的辩驳话题和依据,始终没有偏离“不惧操贼、社稷安危”这个方向,即便遇到严畯的“孔明所言,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的严重跑题,诸葛亮也能及时把话题拉到“兴邦立事”与“匡扶宇宙”上来。他多次说了近似人身攻击的话,如“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等等,但在尺度的把握上,以不伤害对手为原则,就事论事,让对手惭愧闭口即止。 功课必须做足网络配图 今人读,总把舌战群儒理解为诸葛亮过人的雄辩艺术,如“以守为攻”、“语带双机”、“各个击破”等等,单从对话来看,是没有错,但论辩是谈判的常态,其成败,取决于翔实的资料、数据以及逻辑支持,若不把功课做足,就会流于空谈。 孙权帐下诸人,诸葛亮真正见过面和熟悉的,不过一人而已,但他对每个人的性格、学识、生平经历,无不,连陆绩在宴会上偷橘子的事儿,他也知道,说明他临行前做了功课。 数据方面,南下带来多少兵,收蚁聚又是多少,孙权刘备有多少可抵御之兵,诸葛亮均烂熟于心。有了扎实的数据支持,再加上“江东,且有长江之险”的迷汤,得出“(曹操)虽数百万不足惧也”的结论,也就有了说服力。 在谈判中,严谨的逻辑支撑最为重要,也最难,靠临时抱佛脚做功课,恐怕不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