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诸葛亮心目中最中意的接班人是哪位?蒋琬、费祎和姜维谁最合适?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心目中最中意的接班人是谁?、和谁最合适?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谁才是诸葛亮真正的,最好的继承人?之后,虽然看起来是姜维一直在接替他的北伐工作,但这并不代表姜维就是诸葛亮最合适的最好的接班人。

除了姜维之外,还有蒋琬、费祎二人,他们对于蜀汉来说也一样是很重要的。

那么在这三个人当中,究竟谁才是最合适的,最好的接班人呢? 公元234年之前的蒋琬 蒋琬的名字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24次,与诸葛亮的1747次完全不成比例,与姜维的302次也相差12.5倍之多。

《三国演义》成书于汉人大起义的元末明初,当时饱受异族压迫的人们普遍崇尚英武不凡的强人。

蒋琬由于不对罗贯中先生的胃口,本该属于他的戏份被砍得砍、挪的挪,以至于这位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在人们的心中混到了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地步。

其实蒋琬之德当与司马朗、并驾齐驱,是汉末三国为数不多的忠厚长者。

蒋琬(?—246年),字公琰。

荆州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

二十岁左右就因为颜值爆表、才华出众而走红。

后的公元209年,攻占了荆州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

蒋琬前去求职,通过面试进入了左将军刘备的幕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基层公务员——州书佐。

公元211年,刘备入川,蒋琬随军。

公元214年,益州牧向刘备投降。

蒋琬终于从非领导职务提拔为领导职务——广都县县长(今成都市双流县)。

根据秦汉官制,人口超过一万户的大县领导称,不足一万户的小县领导称县长。

汉末三国,有名士头衔儿的人物只要肯出来工作,一般保底价就是个县令。

蒋琬年少成名,又苦巴巴地熬了五年资历,居然还混得这么挫。

自暴自弃之下,他开始借酒浇愁。

果然因为上班时间酗酒被视察工作的刘备抓了现行。

与《三国演义》给人们的印象相反,正史中其实是“常哭,刘备常怒”,这一次刘备当然要大发脾气,准备对蒋琬严加惩处。

按说这事儿就该以“广都县长工作时间饮酒被严肃处理”而告终。

然而,奇迹出现了,诸葛亮劝刘备说:“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可不是治理方圆百里小县城的人物,他一心扑在人民的上,不做表面功夫,还请领导对他刷新认识”。

刘备既需要维护程序正义,又要给诸葛亮面子,于是对蒋琬不打不骂、也没贴上永不叙用的标签,只把他免职了事。

很快,诸葛亮就安排蒋琬起复并升任县令。

蒋琬上班时间喝酒的往事在《三国演义》中被挪到了庞统的身上,使得蒋琬的形象更加单薄。

这事儿要是真发生在相貌奇丑的庞统身上,也还说得过去,蒋琬是出了名的颜值爆表又是一代才子,居然这么不招刘备待见,着实令人纳闷儿。

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蒋琬调入中央出任尚书郎(后备干部)。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府治事,选拔自己的属官,提拔蒋琬出任东曹掾(诸葛亮办公室人事处处长),没多久又要提拔他,蒋琬感到,坚决辞让。

诸葛亮更坚决,非要提拔他担任参军。

《出师表》中“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也”,这里的“参军”指的便是蒋琬。

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留长史(相府秘书长)张裔与蒋琬留下来主持丞相府的日常工作。

公元230年,张裔去世,蒋琬不仅接替了长史的职务,还加封为抚军将军。

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有蒋琬在后方默默地提供后勤保障的身影。

诸葛亮常公开说:“蒋琬啊,又忠诚又有节操,是个能和我一起辅佐皇上的人啊”。

还秘密地上书说:”我要是不在了,国家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显然,蒋琬是诸葛武侯精心保护的心腹、一手提拔的嫡系。

而刘备对蒋琬……实在是很薄。

诸葛亮去世以后,作为接班人的蒋琬能否得到刘禅的信任?能否得到同事、下属的认可?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呢? 公元234年之前的费祎(音通一) 费祎(?-253年),字文伟,荆州江夏郡鄳县(今河南罗山县)人。

年幼丧父,依靠堂叔费伯仁度日。

费伯仁与益州牧刘璋是姑表兄弟,刘璋派人接他,费伯仁就带着费祎一起去蜀地求学,本想着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想到刚到益州,刘璋这个益州牧就被刘备顶替了。

指望不上关系的费祎只好自己努力,凭借学问与掌中中郎将(内务总管)董和之子齐名,混成了铁哥们儿。

有一次,费祎和董允一起参加一位高干子弟的葬礼。

董允求老爸派一辆车,而董老先生只派了一辆寒酸的小车给他们。

到了办丧事的地方,诸葛亮等领导同志都在,停车场上停的车辆都很气派,董允感到,而费祎完全没有当回事儿。

董和从司机那里打听了以后说:”儿子啊,我一直想知道你和费祎两人谁的境界比较高,今天我算是弄明白了。

”按说比较穷困的费祎更容易感到不自在才是,毕竟他家连辆破车都没有,通过这事儿能看出费祎的心理素质确实相当过硬。

公元221年,,立刘禅为太子,费祎和董允一起出任太子的属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费祎和董允又一起出任黄门侍郎(侍从)。

《出师表》中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那位因为车不好而感到丢人现眼的官二代董允后来也成了蜀汉的重要人物。

他子承父业并更上一次楼,掌管、监督皇帝。

董允任内,刘禅的规模被严格控制在十二人以内,刘禅宠信的宦官也被压制得老老实实。

人们将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为“蜀汉四相”。

顺便提一下郭攸之,虽然诸葛亮对他评价很高,排名还在费祎、董允之前,但他除了很有学问,担任刘禅的家庭教师以外,在政治、军事上都没有什么主见,某些不厚道的人干脆说他是领导班子里面凑数的。

公元225年,还朝,文武百官数十里相迎。

这些官员中的大部分都比费祎年龄大、职位高,诸葛亮却唯独让费祎上他的车,与他。

从此众人无不对费祎。

很快,费祎被任命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

设宴招待,先告诉群臣:“一会儿费祎来了,你们就埋头吃喝,不用搭理他。

”等到费祎上殿,孙权放下筷子表示欢迎欢迎,大臣们遵照命令头也不抬只顾着甩腮帮子。

费祎也是真不客气,他一边吃大饼一边嘲弄道:“天上飞来一只凤凰,麒麟都放下了食物,那些驴啊、骡子啊却就知道吃。

” 孙权毕生挚友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东吴口才帝当即回击道:“我们呢,种了梧桐树,是为了有凤来翔。

现在来了只家雀儿,也好意思说是来翔?我们干嘛不用弹弓射它,让它哪儿来哪儿去!”费祎一听,放下大饼,要纸笔作了一篇以麦子为主题的赋(由大饼想到麦子,主要是想转换一下话题),诸葛恪又针锋相对要作一篇关于磨盘(磨麦子)的赋,写完两人感到,不禁互相吹捧起来。

其实费祎的口才并不在诸葛恪之下,他显然是顾忌诸葛恪既是孙权的宠臣又是诸葛亮侄子的身份而故意让着他。

由于费祎言辞得当,既不给蜀国丢脸又善于恭维孙权和诸葛恪,孙权表示非常欣赏,夸他能当大官儿,又送他宝刀又舍不得他走。

费祎回国后,升任侍中。

公元227年,诸葛亮任命费祎为相府参军,常派他出使。

对蒋琬,诸葛亮重点培养他的行政水平,对费祎则是重点培养他的外交才能。

公元230年,费祎出任中护军,不久又转任司马。

当时诸葛亮的首席行政助理和首席军事助理水火不容,一见面就吵,有时魏延甚至动刀子比划。

和此二人关系都很好的只有费祎一人,费祎就每次开会都坐在他们中间,把他们隔开、劝架、开导。

费祎是一个很会做人的人,对领导,他既是刘禅的班底又是诸葛亮培养的干部,对同事,无论是蒋琬、董允还是魏延、杨仪他都能吃得开。

对外,孙权瞅他顺眼,诸葛恪和他情投意合。

费祎的这种特质将在后诸葛时代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公元234年之前的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人。

姜维的父亲姜冏是的一个小官,为了掩护领导而战死。

因此姜维被魏国授予了中郎这样一个小小的官职。

工作中,他负责参谋天水郡的军事,生活上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思想上,喜欢研读儒家大师的学说。

公元228年,姜维和几个同事跟随天水郡太守出差检查工作,赶上蜀汉大军突然来袭。

由于对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毫无防备,几个郡县望风而降。

太守觉得姜维这些人也靠不住,连夜逃走到了上邽郡。

姜维这几个人追到上邽,城门已经关闭不让他们进去。

折返回冀县,冀县也不给开门。

什么都没做就被魏国抛弃了的姜维等人只好去投奔诸葛亮。

恰逢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带着一千多户人口及姜维等人回蜀地。

由于姜维出身于天水大姓、熟悉凉州地理、又有文化又懂军事,据说还有血统,与魏蜀两国都竭力争取的羌族势力有天然的联系,最重要的是他研读儒家经典,向往蜀国所代表的汉室正统。

估计诸葛亮跟他谈了一通革命理想,姜维当即就热血沸腾燃烧起来,表示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公元229年,诸葛亮任命27岁的姜维作仓曹掾(诸葛亮办公室军粮处处长)、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刚来就封侯,这待遇堪比曹操对啊!),不久又升任中监军、(实职)。

当失散的母亲来信要他回家时,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不能为了一亩地而放弃一百顷地,不能为了回家而放弃远大的志向)”这件事经常被用来指责姜维不孝,但在世人普遍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三国时代,姜维的选择,可以说是卓尔不群、极为难得。

诸葛亮在给蒋琬的信中夸奖姜维工作认真勤勉、考虑事情精细周密,当年的头号种子选手都比不上他,是凉州一等一的人才,应该先让他统领五六千士兵练练手。

由于他忠于汉室、有胆有识、晓畅军事、我要把毕生的兵法都传授于他。

到诸葛亮去世时,姜维跳槽到蜀国还不到六年。

作为降将他本就没有什么根基,跟随诸葛亮的时间又太短,没来得及建立什么功勋。

尽管深得武侯欣赏和信任,但显然不具备做接班人的资格。

诸葛亮将兵法传授与姜维,是希望姜维作为蒋琬、费祎的军事助手,弥补此二人在军事上的短板。

而在写给蒋琬的信中把姜维海夸一通,应该是希望由蒋琬来保护他、培养他、重用他。

所以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刘禅派人询问接班人的问题时,诸葛亮说我不在了蒋琬可以接班,蒋琬之后费祎可以接班,对于费祎之后谁接班的问题,诸葛亮沉默不语。

因为这时由他亲自提名姜维是不合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成中国历代丞相代表靠的是这种精神

六出祁山背后让人落泪的无奈总觉得丞相只有一个,权利特大。以前看电视大帝,上书房大臣都被称为某相,什么明相听着觉得挺别扭,感觉像是王总李总似的丞相大泛滥。想想也是,如果丞相都是只有一个,,那谁还当皇上呀,这天下到底是丞相的还是皇上的呀。大概是因为奸相权臣被塑造的太多了,才会有这种丞相只有一个的印象。电视里权臣这东西可不是好玩的。对于皇上来说,好歹江山还是他们家的,得考虑子孙的皇位,不能太过为所欲为。对于权臣来说,可劲儿造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必然的选择方向,这就是所谓权利不被约束的结果。网络配图但在时代,偏偏有这么一个鲜明的例外,那就是大权独揽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我想,我的丞相只有一个的印象,大半也是来自于他的。诸葛亮跟随打了半辈子江山,白帝城受托孤后继承先帝遗志,念念不忘北伐,六出祁山终于无功而亡。这些本身就已经非常传奇了,再加上老罗的偏心,这一段更显得神乎其神。我理解所谓传奇者,是一些人为的非常神奇的事情,跟神话传说不同。所以,在此我们摒弃关于诸葛丞相的一些的事迹,来说说可信一些的事实。网络配图蜀国国力不强,但有险可守,励精图治、不以卵击石应该是比较明智的,大权在握的诸葛亮也大可当个几十年太平宰相。但诸葛亮为了实现对刘备的承诺,选择了置自己和万民于水火,企图凭一己之力北伐。在这样一个敌强我弱的前提下,就要求蜀方不能有一点点失误,就象我们后来看到的,任何不利都会导致蜀国退兵,因为他们的本钱实在太有限了。所以诸葛亮不听的劝说,因为他知道,魏延的作法成功了,至多能加快出祁山的进程,失败则会直接导致退兵。诸葛亮并不是不懂得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但是他输不起,所以他必须保证不败,所以诸葛用兵一生谨慎,所以当他遇上这样旗鼓相当的对手时,不行险就是对方不涉险,不败就意味着不胜。偶然的败因因为丞相输不起屡屡成为必然,必败的命运成就了六出祁山的传奇。网络配图我总觉得,诸葛丞相比我更早知道他的命运,六出祁山是他的有所必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手下有诸葛亮和五虎上将为什么还干不过一代奸雄曹操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