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鳌拜到底有多厉害?难怪康熙要擒他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历史上到底有多厉害?他的势力足以推翻大清,难怪要擒他。

鳌拜,大家在影视剧中对这个人物也有所了解,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康熙登基后鳌拜做为四大辅臣之一,是里面最厉害的一个,其他三人都不敢反对他,就连康熙也十分怕他,哪怕在朝廷上,鳌拜也不给康熙一点面子,说白了康熙就是一个傀儡,朝中鳌拜说了算!后来康熙终于忍无可忍,擒了鳌拜,当然了康熙爷知道鳌拜对大清做了的贡献,但是康熙还是把他擒了!那么,鳌拜当时到底有多厉害?为啥康熙不顾他的赫赫战功,也要擒了他? 在四大辅臣里面,对鳌拜构成威胁最大的就是苏克萨哈,只有消灭了苏克萨哈鳌拜才能在四大辅臣中称为首要人物,康熙六年索尼病死,这让鳌拜非常得意,但是索尼在死前怕鳌拜策反,上书15岁的康熙亲政,康熙亲政后苏克萨哈成了辅臣首位,但是苏克萨哈对于这个位置并不贪恋,他还上书让康熙接触辅臣,康熙已经可以自己断事了。

这件事情一出,鳌拜就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非常贪恋权力,眼看就要登上辅臣首席之位,却被苏克萨哈一道奏折给打破,两一方面,如果他不肯退出,也就说明他对大清和皇位有觊觎之心,因此鳌拜十分憎恨苏克萨哈,就想除掉他,最后康熙还是敌不过鳌拜,以绞刑处死了苏克萨哈。

孝庄太后看到鳌拜的势力已经到了势不可挡的地步,实在不能再坐以待毙了,就跟索尼的孙女联姻,索尼上书请康熙遵循先帝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当时鳌拜的势力已经达到了一种非常高的地位,索尼病死,苏克萨哈已除,完全不在鳌拜的威胁里,鳌拜在朝廷上下威信极高,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是康熙对鳌拜还是下不了手,觉得他对大清是有很大贡献的。

真正让康熙下定决心的是孝庄的一句话,孝庄对康熙说:“如果不除鳌拜,那你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男人,一辈是鳌拜的傀儡”听了这样的话,康熙终于下定决心要除了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康熙并没有杀了他,最后鳌拜老死在囚牢中。

那么鳌拜到底有没有策反之心呢?当初,鳌拜一伙人在秘密投票选择反不反的时候,其他几个都写的是“废”字,而鳌拜写的是“隐”字,这一点说明他即使喜欢权势,但也没有策反之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的曹丕到底是什么样的?乱世之中杀妻逼弟,薄情寡义赐死绝代美人是真的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乱世之中杀妻逼弟,薄情寡义赐死绝代美人,这真的是?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扇纶巾,谈笑间,人物浮于纸上,说到三国,不陌生的是的知人善用,的滔天谋略,的之才,殊不知,曹丕的治世才能更值得一说。生逢乱世,杀妻逼弟,让他背上千古骂名,而他的丰功伟绩却被掩盖了,世人皆知,曹操是《》里的奸臣,可却掩盖不了他是治世之能臣的事实,缺点被放大化,而丰功伟绩却淹没在历史的洪涛中,曹丕很不幸的承受着世人的诟病,下面我就来揭秘曹丕不为人知的一面。 生而不凡 魏书曰:帝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此帝指的便是曹丕,他生而不凡,年八岁,能属文,,精通之言,十岁便随父亲曹操南征北战,可谓能文能武,在征战途中,不仅丰富了他的见闻,还让他有了一统天下的雄心,这也与他称帝后常年征战息息相关。 继位之争 在曹操的众多子嗣中,在征战中为救曹操而死,曹操一直心怀愧疚,在之后,曹操属意其弟,当时的曹冲也是年少成名,不幸的是13岁就因病夭折死亡,在曹冲死后,曹操曾对他说:“冲儿之死,吾之不幸,汝等之大幸啊”,可见当时的曹操早就对曹丕心存芥蒂,不愿将储嗣之位传给他,之后,以风流文采崭露头角,曹操便开始举棋不定,也许是曹丕的锋芒太盛,惹得曹操对其大为不满,眼见嗣位即将落到曹植手上,但曹植素来以风流成名,言行举止相对于曹丕更肆意妄为些,史书记载,植醉酒悖慢,劫携使者,终为曹操所不悦,再加上曹丕党羽众多,在和其他各大臣的拥护下被立为魏王世子。 至于其弟曹植之死,,曹丕也免不了背上逼弟的骂名,《.文帝纪》就此事对曹丕进行了评价,“文帝天资文藻,,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在我看来,若仅仅只是打压曹植,就不能算是心胸狭隘,可能是生活环境不同,在陈寿看来,曹丕已经得到世子之位,还要打击亲弟,一点都不顾念兄弟之情,可细想一下,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曹丕本应除之而后快,却体恤兄弟之情,留他一命,在朝堂之中,适当的压制对方,也未尝不可,况且,如果不压制曹植,朝堂大臣也会谏言,逼令曹植的典故,实在太过夸张。 建立魏王朝 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继位魏王,初登高位,他的野心和雄心也招显,其父曹操志在一统天下,为完成父亲遗志,他汲取历史经验教训,集中政权,,知人善用,康元十二月十日,帝位,黄初元年,曹丕以帝王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他改革官制,建立,顺应历史潮流,集中皇权,整肃官风,发展,恢复太学,消除割据,大破蜀汉,三征东吴,使得孙权俯首称臣,由此可见曹丕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并不在曹操之下。 当然,人无完人,要说曹丕做的错事,赐死便成了首当其冲,曹丕年少气盛,再加上对甄姬的污蔑,使得曹丕气昏了头,平日里心思缜密的他并没有追查真相,我想,要是没有郭氏的污蔑以及甄姬与曹植之间所闹的绯闻,曹丕也不会赐死甄姬,他应该是爱甄姬的吧,只是帝王之爱,最是薄情。 其实,曹丕也算是个倒霉人物,改了其父选拔官员的方针,世人说他逆父,好不容易夺来的世子之位,世人说他阴险狡诈,还有逼弟之嫌疑,这会儿,赐死甄姬,又让他背上杀妻的骂名,再加上要处死曹洪一事,偏狭狠毒、刻薄寡恩等贬义词都统统加在他身上,还牵扯上了后续的魏王朝被取而代之的事,也赖他身上,就连禅让皇位,也有人说他是谋权,只要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罪名就加在了他身上,由此可见,古代帝王不好做啊! 当然,这历史真相到底为何,还得细细深究,我们都应该客观的做出评价,就我个人而言,曹丕是英雄,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放在当时,还是功大于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中宗李显到底是如何死的?跟唐玄宗李隆基有什么关系?

你真的了解究竟得暴病去世,还是被韦后母女毒杀?凭啥知道死因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和《》中,都明确记载在公元710年5月,一个叫燕钦融的地方小吏向李显上了一道机密奏折。他在奏折中历数了韦后和一些淫乱后宫,胡作非为,在朝中打压异己,祸乱朝纲的事情。他苦劝李显一定要严肃处理韦后和安乐公主,以免将来发生危害社稷的惨事。 李显看了燕钦融的奏折,非常恼怒,便将他调入京城,准备治罪。 谁知燕钦融是个不怕死的,反而揭发了更多韦后和安乐公主的丑事。 结果这事被韦后得知,害怕李显在诘问中知道她淫乱的事情,于是半道上命武士将燕钦融当众活活摔死。 李显为此很不高兴,却也没有治韦后的罪。 心中有鬼的韦后却认为李显这是暴风雨前的,心里不免惴惴,便和女儿安乐公主密谋杀死李显。 曾多次找李显讨封皇太女未遂的安乐公主,一心想学做女,当然很支持韦后的主意,并极力怂恿,待李显死后,韦后把持朝政做女皇帝。 韦后于是让情夫散骑常侍马秦客配置了毒药,她将毒药拌在饼中,蒸熟,命宫女送到神龙殿。 批阅奏折的李显腹中饥饿,拿起就吃,结果没过多久腹中绞痛,痛得倒在榻上滚来滚去。 见状赶紧禀报韦后。 韦后却磨蹭了好半天才来到神龙殿,看到李显痛苦不堪的样子,地问他怎么了。 李显早已药性发作,口不能言,只能大张着嘴,用手指着嘴里呜呜哇哇,不一会便死在了榻上。 韦后杀死李显的动机变成了害怕被李显查出奸情,狗急跳墙索性夺取皇权。而安乐公主则是对皇权病态的渴望,由于不能得到李显的册封,便,杀死了李显。 那么,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首先,李显和韦后是一对患难夫妻,感情深厚,韦后真的下得了手吗? 李显一生做了两次皇帝,第一次做了55天,第二次做了5年半。 李显的第一次废黜和韦后有着莫大关系,他继位后为了能对抗武则天,大力提拔韦后的家人,并把岳父韦玄贞从一个小小的参军提拔成豫州刺史,接着提拔成侍中,也就是宰相。 这样的提拔当然不符合官员选拔制度,于是遭到了辅政大臣裴炎的制止。对于裴谈的制止,李显很任性地说,就算把江山给韦玄贞又如何,何况是个小小的侍中。结果一任性就结束了做皇帝的工作,被废黜成庐陵王,贬出长安。 李显被贬后,虽说仍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一天到晚,他都被人监视,尽在武则天掌握之中,所以他惊惧之极,总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像自己的两个哥哥一样死于非命。 韦后是个内心很强大的人,她不光陪伴着李显,还时刻要安慰这个胆小无能的丈夫。通过14年在房州的生活,李显已经非常依赖韦后,凡事都听从她的安排。 其次,李显对韦后及安乐公主非常袒护,韦后和安乐公主有必要杀死李显吗? 韦后成为皇后以后,大力提拔娘家人,还勾搭上了司空(也是她的亲家),在朝中搞起了垂帘听政。李显一切事情都听她的安排。 尽管有官员多次向李显奏报韦后的丑事,但李显不但不深究,还处死奏报的官员,保护韦后。 这样的皇帝,韦后和安乐公主真有必要毒杀他吗? 第三,李显究竟是怎么死的,韦后和安乐公主有辩解的机会吗? 李显去世后的第18天,李隆基便说:“韦后毒死了先帝,我们今天要诛杀韦后,为先帝报仇。”于是,在他的动员下,士兵们一鼓作气,冲进了韦后的宫殿,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 李显是不是真的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所杀,她们简直毫无辩解的机会。 历史永远是胜利者谱写的,胜利的李隆基为了能洗白自己得皇权是出于正义的需要,因此让韦后和安乐公主背锅也极有可能。 所以,李显之死并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桩谋杀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