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郭嘉:比鲁肃和诸葛亮,更早地看到天下三分之势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为什么说他比和,更早地看到天下三分之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代,英雄辈出,一直被后人堪称是最有魅力的“乱世”,当时涌现出的名人,不止是、、等超一流名将,还有诸葛亮、、等高智商人才。

然而,在这些人当中,作为汉末三国时代的知名谋士,是被很多人尊奉为第一“智囊”的,即使是拥刘贬曹倾向严重的《》,作者都对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军师,没有半点贬低,反而给他增加了更多的光环,所以在赤壁大战失败后,痛哭哀叹,倘若在世,自己怎能由此一败?只能说郭嘉生不逢时,没有与被小说神话的第一主角诸葛亮正面交锋过,否则的话,如果真的有这种描写,估计郭嘉不会像一样,处处被先生压制一头。

当然,这些假设都是基于小说而言,如果真的考虑到诸位军师的智谋,历史上的诸葛亮,应该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他在奇谋妙计方面,比郭嘉更出色。

甚至可以说,在正史中,以治国理政见长的诸葛武侯,其眼光也未必是最优秀的。

就以他著名的《》为例,在小说中被捧为对天下大势高瞻远瞩的超级“策划书”,但在历史上,提出鼎足而立这种谋划的战略家,远非诸葛亮一人,而且诸葛亮的想法也不是最早出现的。

比如鲁肃,他在投奔之后,就给孙权制定了取荆襄,夺西川,与曹操南北分治,而后伺机而动,赢取天下的战略方针,被很多学者称之为东吴版的“隆中对”。

但提出的时间,要比隆中对更早,只能说是先生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魅力和影响力实在太大了。

但鲁肃的这种战略眼光就是最早的吗?如果往前追溯的话,郭嘉更早地看到了这一点,虽然他没有向曹操提出什么三分天下的计划,但是在郭嘉眼中,最有可能成为曹操敌手的人,不过就是和江东,至于其他人,不值一提。

即使郭嘉没留下什么,但也能看出这位天才军师独到的眼光,以及深邃的见解。

那么,问题来了,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郭嘉这种想法呢?又凭什么说,郭嘉才是最早有这种思路的人呢? 首先,我们来解释第一个问题,郭嘉是怎么看出刘备和孙氏价值,又如何瞧不起其他军阀的呢?因为在刘备投靠曹操时,许多人都建议曹操杀掉刘备,以绝后患。

唯有郭嘉反对,而他反对的理由,绝不是认为刘备实力不足,是个窝囊废,反而是认为,刘备作为天下枭雄,影响力巨大,如果当时就杀掉刘备的话,实在不利于曹操招揽更多的人才,因此刘备的价值得到了郭嘉最大的肯定。

另外一点侧面证明就是,曹操在杀吕布这个天下公认的第一猛将时,郭嘉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如果郭奉孝真的认可吕布的话,他为什么不劝曹操,留下吕布,可以得到天下更多的勇士呢?因此,郭嘉对刘备的认可以及评价,明显比曹操手下其他谋士更加高明。

郭嘉当然也知道刘备的“危险”,所以他的主张是,留下刘备的性命,将之软禁就好。

至于能否控制得住,就不是郭嘉的问题了,因为我们只是讨论郭嘉的见识和眼光,而非驭人之术。

毕竟曹操放走刘备的时候,郭嘉想劝已经来不及了,说明他比谁都在意刘备的威胁性。

至于他对江东孙氏的看法,更加明显,因为曹操准备和的时候,也担心会趁自己后防空虚,偷袭自己,但郭嘉非常果决地认定,孙策必死。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郭嘉说孙策必死的原因,因为各种分析都是一厢情愿的猜测,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郭嘉盼望孙策快死,只有孙策死了,曹操才会去除一块心腹大患,与此同时,郭嘉还给曹操极大的信心,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阐明了看似强大的袁绍,必败的理由。

这也说明,刘备和孙策在郭嘉心中,远比袁绍更难对付。

因此,从这些角度上看,郭嘉早早就看出了未来能成为曹操劲敌的人是谁,自然也就是意味着,在郭嘉心中,三分天下的领袖分别是谁。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郭嘉称得上是最早有这种想法的人呢?原因更简单,在郭嘉之前,找不到还有谁能对袁绍、刘备、孙策有如此全面的对比分析,而鲁肃提出的策略,那都是他见到孙权之后的事情了,孙权成为江东之主,当然是因为接替了去世的兄长孙策。

由此可见,这个时间线应该很清晰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史上的第一谋士之争:郭嘉和诸葛亮谁更强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三国第一谋士是哪位?远胜郭嘉诸葛,不死则天下归吴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们在给英雄们排名的时候,武将有很多排名方法:大才子毛宗岗的“一吕二赵三,四关五马六”,再比如考虑到和曾是一方诸侯身份的“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等版本。但是无论任何人对武将做出什么排名,吕布都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实际上,千年以来在各种历史环节中,多数武将们往往在争夺第二名很起劲,第一名从来没有争议,比如秦末,比如汉末吕布等等。 不过如果要论文臣才智,自古以来却很难有第一的说法。可能只有正德年间曾经把明代开国的二品御史称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不过正德已经是的第十位了,对刘伯温评价并不全面,正史刘伯温生前成绩甚少,文臣第一的说法并不足以为信。而至于英雄辈出的三国,想要排除第一来谋士,则千年来争议非常多。 有人认为、,有人认为诸葛、,还有人认为是英年早逝的江东周郎,这些2000年以前的智者,如果从他们平生的得意之作去看,水平大致相当。郭嘉在前后,屡出奇谋,精准预测二子和江东之死,对于有条不紊的战略安排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防止了被群雄群起而攻之;的成名作是未出茅庐三分天下,《隆中对》更被视为与《汉中对》齐名的千古奇策;而江东更是在一战定乾坤,让曹魏从此无力拓土向南,可以说是三国的直接创造者。 有一人却兼具三人的巅峰作品的优势甚至更胜一筹,他曾经在官渡之战之前(建安五年)预言后人将丢荆州,曹操必然坐大,;此人曾经作《吴中对》,在诸葛亮《隆中对》之前七年就预言天下三分,预测“坐断江南战未休”,划江称帝;曹军临赤壁,周瑜在鄱阳,孙权举棋未定时他力劝吴军抗曹,为孙权提出了任用周瑜统领全军的建议,他本人担任赞军校尉,类似于今天的总参谋长,对赤壁之战的策划和指挥功劳不在周瑜之下。 此人就是东吴大都督,后世在谈论诸葛亮时常常以《隆中对》为其一生巅峰之作,却常常忽视了鲁肃的《吴中对》。《》中提到,刘表刚死鲁肃就准备了与合作抗曹的策略,不仅战略上要比诸葛亮领先很多,而且在荆州归属上以大局为重;在长沙、零、桂三郡的归属问题上,鲁肃闪电夺取三郡后,三言两语就让狂傲的撤兵。鲁肃深知荆州是易攻难守之地,乃谋天下最后所图之地。 虽然鲁肃在战略高度上与诸葛亮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鲁肃能够始终坚持吴蜀联盟这条主线,无论是在对刘备个人的态度上,还是在处理双方纠纷的荆州和长沙三郡问题上,都能够做到让蜀国无话可说,最大程度上降低两国交战的损耗,时刻不忘北方的曹魏。 反观诸葛亮,无论是在向孙权求援时还是在处理荆州等地的归属问题上,始终表现出的咄咄逼人的言语和态度,虽然最终脆弱的联盟崩塌导致胜利天平彻底倒向北方,不能说是诸葛亮的错误,但是作为职业谋士,蜀国的国务总理在处理吴蜀两国关系时显然是可以做得更好的。至于三国的其他谋士,更不必多论,郭嘉这些人,虽然才华出众,但曹操没有任何一个人,也都可以成就霸业。 建安二十二年,曹魏发生大瘟疫,曹操手下的徐干、陈琳、应玚、曾让鲁肃不要投孙的刘桢、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等人都因为瘟疫而死,北方大乱。刘备率兵夺取汉中,斩杀,曹操本人也被迫立为太子后统兵到西安一代防御,以防不测,许都吉本等人同时策划了一场大动乱。这一年可以说是曹魏最动荡不安的一年,刘备约曹操会猎汉中,曹操遭到了起兵以来最大危机。 但是这一年,蜀国大都督鲁肃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六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这一年鲁肃不死,孙权必然让他带兵北伐,曹魏主力在防备汉中刘备,势必难当鲁肃一击。然而正应了东吴大将所遗言“大丈夫生在乱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奈何死也”,鲁肃对天下大势的掌握更加精确,提出的方案也更加细致高效,然而他却偏偏在大好时机出现的时候去世了。孙权称帝当天曾对文武百官怀念鲁肃说“昔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三国志·鲁肃传》)”意思是鲁肃早就知道会有三国皆称帝这一天了---这一点明显要优于诸葛亮不肯承认汉室早晚灭亡的《隆中对》。 更何况,如果鲁肃不死,断然不会让夺取荆州,更不会让他斩杀关羽,毕竟吴蜀两国,一旦双方火拼,实力出现较大损耗,则势必被曹魏所灭。精诚合作,先灭魏国才是唯一的生路。而能够识破这一大局的只有诸葛亮和鲁肃两个人,可惜诸葛亮不能将这一战略始终付诸实践,而鲁肃却,不断的宽容蜀国,以保证联盟的存在。 而且以吴国的实力和底蕴来看,一旦双方在建安二十二年能够一举将曹操的北方拖入战乱,孙权将会是最有机会笑到最后一统天下的。只可惜天妒英才,三国最大的智者仅仅活到了四十六岁,未能够按照他的精确地谋略完成一统的计划。鲁肃死后,虽然东吴仍然能够火烧连营击败刘备,然而孙权带领十万大军渡江战合肥,却不能敌的区区几千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