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努尔哈赤的功劳有多大?康熙,雍正,风流皇帝乾隆开创的盛世都比不上他一个人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苏洵简介 北宋著名的三苏之一苏洵资料介绍

苏洵简介: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合称“三苏”,均被列入“”。 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象和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后来又陪同儿子两次进京,一次经水路,一次经陆路,遍游了沿途的名胜古迹。苏洵游过的道释名胜古迹大致有青城山和峨眉山、成都的玉局观、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虔州的天竺寺、丰都的仙都观等。苏洵游峨眉山和青城山是在青少年时期,其《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诗中云:“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岷峨最先见,晴光压西川。” 19岁时娶妻,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庆历年间,苏洵进京参加制举考试,不中,又举茂才异等,又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便南游嵩洛庐山,在庐山他游历了东林寺和西林寺,并同这里的两位高僧讷禅师和景福顺长老交游月余。《忆山送人》诗中详细记载了这次游历的情形:“次入二林寺,遂获高僧言。问以绝胜境,导我同跻攀。逾月不厌倦,岩谷行欲殚。”苏洵在庐山同二僧共游居一个多月,并“获高僧言”这件事,苏轼、苏辙都有记载。苏辙云:“辙幼侍先君,闻尝游庐山过圆通,见讷禅师,留连久之。 元丰五年以谴居高安,景福顺公不远百里惠然来访。自言昔从讷于圆通,逮与先君游。岁月迁谢,今三十六年矣。二公皆吾里人,讷之化去已十一年。”从庐山下来,苏洵又南游虔州(今江西赣州),在虔州,苏洵结识了当地隐士钟子翼兄弟,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马祖岩和天竺寺。 大概在皇祐初年,苏洵到岷山白云溪拜访了隐士张俞,苏轼在《张白云诗跋》中说:“张俞,少愚,西蜀隐君子也。与予先君游居岷山下……”张俞的事迹在王称的《东都事略》中有传,“张俞,字少愚,少嗜书,好为诗,……俞为人不妄忧喜,性淳情澹,有超然远俗之志。”朝廷曾六次下诏要其出仕,“卒不起,遂隐居青城山之白云溪。”按青城山白云溪是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廷晚年所居之地,文彦博治蜀时安排张俞居住白云溪,显然是张俞对道教有特别兴趣的原因,苏洵与他交游,道家道教大概是其交谈内容之一。 嘉祐初(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啊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宋嘉祐三年,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 嘉祐四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 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陈州(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卒,即英宗治平三年四月戊申(1066年5月21日)去世,朝廷追赠苏洵为光禄寺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是如何对待后周帝王的?

要稳固江山,兵变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后周的皇族实力,那么有没有对自己最大的政治敌人进行残酷的政治屠杀?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看看这样几年事情。赵匡胤带兵攻入都城,经过一番激战之后打入皇宫。这时候符和周恭帝,也就是七岁的柴宗训已经知道大势已去,于是相拥而泣,之后都换上白色的衣服乘轿子离开王宫,避居天清寺。赵匡胤和众将涌入皇宫,四处搜掠,宫女纷纷闪避、跪拜。这时候赵匡胤看到有位宫女带着两个小男孩,衣饰不同,于是盘问,宫女说,这是世宗的两位王子。面对这种情况有两种版本,一种版本是赵匡胤问众人:“这怎么办呢?”赵普回答说:“带走吧。”一种版本是赵匡胤自己回头对众人说:“还等什么呢?”于是左右把孩子抓走了。两种版本虽然不同,但都表现出赵匡胤的真实内心,想杀尽后人,斩草除根。只是第一则含蓄一点,想必是后人为尊者讳,不好说的太直接,把恶人让给赵普去做了。第二种就直接多了。从赵匡胤的生平、性格看,第二种更符合武将出身的赵匡胤的风格。 两种版本的故事后来都提到一个人物,叫潘美。潘美在里,也叫做潘仁美,是一个大奸大恶之辈,是朝廷里反派人物的代表。而在历史上的潘美则是北宋初期一位骁勇善战的名将,在北宋平定南汉、北汉的时候建立了赫赫功勋。而面对急于清楚后周皇族势力的赵匡胤,众将皆附和,唯独潘美默不作声。赵匡胤就问为什么。潘美答道:“臣和陛下都北面服侍世宗,劝陛下杀掉世宗之子,则有负世宗;劝陛下不杀世宗之子,就有负陛下。”还有一个版本,潘美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只是于理未安。”两种版本都表现出潘美是一个有自己独立主见的人。第一种直言进谏,并且点明杀世宗之子有负世宗,这是作为臣子的不忠。一开始我很怀疑这种回答的真实性,以为第二种更贴近真实,因为表意更加含蓄,对赵匡胤的进谏也更加委婉,只是于理未安,按理当然是不能杀的,而理是什么,就是赵匡胤曾经是后周的臣子,至少是周世宗提拔、任的臣子。不过仔细想想,或许第一种才是真实。潘美此人出名极早,在高平一战之中就立下功勋,之后虽然名位不如赵匡胤,却是赵匡胤不可忽视的重要助手,和赵关系不错。而此时还是赵匡胤进入都城的时刻,说话当还有几分兄弟语气,且大家都感念周世宗的恩情,因此。赵匡胤当然会越来越反感兄弟们的这种语气,于是之后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确立君臣之分了。 无论怎样,赵匡胤在兵变之初,曾经想过杀掉甚至杀尽后周皇室,以确保自己皇位的稳固,但是他也明白的意识到,所有自己的亲信,都曾经是周世宗重用、信任的将领,对周世宗都怀有刻骨铭心的感恩之心,如果进行屠杀,明显会危及自己的地位。于是赵匡胤命人追还一个男孩,交给潘美,让潘美收为养子,为世宗留下另一支血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