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孙吴权臣孙綝,年少的时候执权,但却失去人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綝是时期东吴的一个皇家宗室,所以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孙峻在和曹魏进行战争的过程中就去世了,所以里把后事都托付给了和自己有一点关系的孙綝,那个时候孙綝也才刚刚二十几岁,所以朝廷就让孙綝成为了将军,领导着朝廷内外的事情,而在那个时候能够成为将军掌管权利,他也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并且当时他还在代理着主持朝政,所以算是拥有了东吴最高的行政权利。

而之前孙峻的做法就有些专政,所以已经让很多人都不满意了,各个势力也在那个时候开始崛起,朝廷就不希望再一次看见有皇室亲人可以垄断着朝廷重大权利的这种局面。
所以以骠骑将军为代表的就开始上书推荐丞相,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孙綝的权利进行一些分散,防止他独断专权,但是孙綝却让他们推荐的那个人成为了大司马,并且还让他去代替刚刚去世的镇守他的地方,这就是希望这个人可以离朝廷远一些,但是同时呢也没我让他们的推荐成为泡影,但是也没有分散了自己的权利,不得不说,孙綝真的是一个非常适合掌管权利的一个大臣。
而骠骑将军知道了以后就觉得非常的不满意,所以就从北伐的路线回去了自己驻扎的地方,并且还通知了自己推荐做丞相的那个官员,让他们联合去推翻孙綝。
但是这个时候孙綝还没有做出什么对百姓还有朝廷不好的事情,也并没有独断专权,而孙綝知道了以后,一方面就派遣了自己的兄弟带着兵马去抵御了骠骑将军的军队,还用了的名义来下诏书让去投靠了曹魏的那些将领一起去攻击骠骑将军,还让朝廷中的侍中去告诉骠骑将军推荐的那个大司马去出发攻击骠骑将军,不得不说,在这一方面孙綝做的还是非常的细致的,而大司马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也被朝廷给知道了,所以就带着兵马保护着自己,还向一些朝廷大臣表示孙綝已经谋反了,逼着华融他们写书去谴责孙綝。
而孙綝这边也向朝廷里面表示大司马叛变,就让将军带兵去攻击大司马,而华融也因为没有听从大司马的建议所以被杀害,过了没有多久骠骑将军就自杀了,因为他也知道自己这一次不会取得成功了,但是大司马没有得到这个消息,还以为骠骑将军会去和他进行汇合,所以还是像从前一样没有什么变化的在,有部下就劝说着他说把兵马给带到皇宫的门口,而那时候还不了解情况都一定会听从他的调遣,就可以直接进去皇宫,用着皇帝的名义来对孙綝进行诛杀。

但是当时已经是非常晚的时间就,所以大司马也不敢在那个时候带兵去包围皇宫,并且他还觉得骠骑将军一定会过来营救自己的,所以就让自己的部下继续的坚守着,等到了天亮的时候,孙綝把骠骑将军的部队给打败了以后就接着去把大司马给杀害了,所以在用兵的时候可以勇敢的带兵才可以。
而当时驻扎在夏口的将军是和骠骑将军有亲戚的,所以他听说了骠骑将军自杀了也很难过。
这个时候孙綝就带领着兵马去偷袭了夏口,所以让夏口的将军没有办法只能逃去曹魏那里投奔他们,而经过了这一次战争以后,孙綝算是把局面给控制住了,并且自己还省钱成为了大将军,并且封侯,他的哥哥在孙峻执政的时候就很受重视,但是在自己的弟弟掌管权利了以后。
自己所受的待遇却都没有孙峻的时候多,所以心里面就有很多的不满。
想要把孙綝给杀害了以后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却被孙綝给提前发现了。
后来曹魏的大臣诸葛诞因为反对着司马家族的专权,所以在寿春进行了政变,又把扬州刺史给杀害了,还让自己的儿子去东吴请降,想要让他们出兵帮助自己,所以东吴就派遣了文钦等一些将领带着几万人先去救援,文钦成功的突破了重围去和诸葛诞进行了汇合,而曹魏却派了将近二十万的兵马把寿春给围攻住了。

这个时候孙綝已经有着比皇帝还要高一些的权利了,而拥有这样的权利,一定要很好的把握住战争的情况才是可以的,这也是作为统治者最应该做出的事情。
但是后来他却失去了民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丕逼刘协让帝之后,j仅用一招夺取天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逼退让帝位,仅用这一招便夺取天下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篡国权臣,但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他的不懈努力,的确让早该的汉王朝多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即便形同虚设,曹操也没有取而代之,他把改朝换代这项宏伟壮举留给继承人来完成,直至公元220年3月他死的时候,依旧披着臣子的外衣,这算是他以儒家价值观告慰内心的方式。 一步之遥 公元220年5月,时已,马上就要进入盛夏了。 这天午后,新任魏王曹丕正斜躺在冀州邺城王宫后花园的王椅上打着盹儿。王宫中的陈设跟一个月前相比并没什么不同,但或许是因为曹操的离去,这里少了几分霸气。 曹丕做了一个美梦,他梦到曹操刚死时的情景。当时,他心里别提有多畅快了,这意味着他再无须担心被曹操废黜世子地位,从此结束的生涯。 不过连日来,他也因为给曹操服丧不得不把表面功夫做足,为此,他哭得死去活来,以致嗓喊哑了,而限于礼法约束,他更是连酒肉都不能沾。 现在,所有煎熬都已过去,往后,等待他的将是无忧无虑的生活。 至少,是他认为的无忧无虑。一股和煦的暖风吹过,曹丕半睁开双眼,舒服地伸了个懒腰。他迷迷糊糊地看着,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 “真想去那儿。”他抬起胳膊,往前方随手指了指。 候在一旁的侍妾听了,赶忙把曹丕搀扶起来。“王上是想去前面的浮桥?” “不,那边……”曹丕嘴里含糊嘟囔,手依旧指着前方。 侍妾有些茫然。“王上是想去湖边?” “不!”曹丕猛地甩开侍妾。他的情绪一下变得烦躁起来,因为他意识到,这几个侍妾根本就没法带他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他手指的方向,乃是距离冀州邺城西南二百四十公里之遥的汉朝旧都——洛阳。 当年,洛阳被董卓烧毁后,曹操把汉都迁到临近的许昌。 现在,洛阳皇宫虽早被重建完毕,但皇帝刘协和朝廷并没有搬回洛阳。 硕大又空旷的洛阳皇宫仿佛正翘首盼望着一位新的帝王。 魏王曹丕的爵位是王,官位是丞相,所以名义上,他是汉朝的,是汉朝的臣子。他的下一步,无疑是要问鼎皇帝宝座。 曹丕为何这么想当皇帝? 这貌似是个很无聊的问题。 但凡站在权力的金字塔上,不管是谁都会忍不住往上爬,对于曹丕来说,他已经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距顶峰仅一步之遥,这种诱惑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抵挡的。 排除掉虚荣心的因素,再让我们从更现实的角度来分析曹丕所处的状况。 玩过志游戏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在公元220年这个时候,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倘若按照游戏中的设定,包括黄河流域的中原以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均该纳入,也就是曹丕的势力范围,只要点点鼠标,就能随心所欲地在北方每个城市治理国政、调兵遣将。 但遗憾的是,那只是游戏中的设定,而我们眼前这位更趋向于真实的曹丕,他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实则仅限于自己的藩国——冀州的十个郡,但中原和黄河以北还有十几个州,这十几个州,包括治下无数郡县名义上仍是汉室领土。 再说曹丕能的官员,也只有魏国的直属官员,其他各地方官,包括汉朝国都许昌的朝臣,名义上也仍是汉室臣子。 显然,曹丕没法通过简单地点击鼠标折腾那些属于汉室的地和人,他只能依靠政治手腕间接施加影响。 只要当上皇帝就没这么麻烦了。 曹丕心里暗暗抱怨,如果老头子死前称了帝该多好。 早在曹操还活着的时候已有无数公卿撺掇他称帝,以曹操的威望要迈出这一步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他受限于儒家礼教观,至死都没答应。 而今,曹丕则全没这方面顾虑,那些当初困扰他的哲学理念无法对他造成半分束缚,可他的威望却与曹操相去甚远,所以,他要想称帝,还必须付出更多更多…… 路得一步一步地走,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曹丕很清楚,自己要达成这一愿望必须找人帮忙。 陈群的理想 “请尚书陈群来。”曹丕下令。 陈群出身颍川士族。前些年,当曹丕和激烈争夺世子之位时,他果断地站到曹丕一边,与、、朱铄合称为曹丕的“四友”,曾是一位铁杆太子党。 须臾,陈群匆匆而至。 “见过王上。” 王上,这个称呼让曹丕心头又涌出一丝遗憾。如果是“陛下”就好了。 曹丕的内心世界不会在脸上表现出来。 他笑意盎然地对陈群说道:“长文(陈群字长文),我想再听你讲讲你前两天那个提案。” 就在几天前,陈群提出一项新的官吏选拔制度,这里面大有文章,当时曹丕觉得有风险,暂时压了下来。现在,曹丕意识到,这项提案或许正是能帮他登上的门票。陈群早料到曹丕会松口,他定了定神,遂将自己的提案娓娓道来。 “想当年,先王(曹操)推行唯才是举,一旦发现人才,不管对方出身多低微、品行多差,只要有一技之长,哪怕是之辈都会毫不犹豫授以官职。不可否认,唯才是举确是平定乱世的法宝。可时过境迁,如今中原和北方日趋安定,无论庶民还是士人均难有机会直接在王上面前展露才华,再者,纵横于乱世中的狡诈之徒往往德行欠缺,也不适宜治理国家。所以,臣认为,选拔官吏的制度应该规范起来……” 曹操推行“唯才是举”是基于乱世重人才的现实,但这严重伤害了士族利益,把从政当作唯一出路的不可避免要跟庶民竞争有限的官位。 都是些废话!曹丕暗想。但他仍是装出饶有兴致的模样。 “嗯,你接着说。” “王上应该知道二十年前许子将(许劭字子将)著名的‘月旦评’吧?” 曹丕点点头。他很清楚许子将的“月旦评”是怎么回事。 自时代,士人之间通过相互标榜提高名气和社会地位,倘若有幸得到名家赞誉,更等于拿到通往仕途的敲门砖。 许子将每月初一都会品评士人,“月旦评”由此得名,就像今天的选秀节目一样,只要得到许子将佳评的士人无不身价飙升。 那时节,无论在朝在野者都对许子将,曹操早年为求得许子将的评语更是踏破铁鞋,许子将甩了句“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让曹操声名鹊起,从此赢得闯荡世间的重要资本。 许子将堪称当时的金牌品评师,乃是这一领域的绝对权威。 陈群接着说道:“不过,许子将品评士人的行为并非由官方发起。而臣提出的这项官吏选拔制度,其实是将‘月旦评’官方化、系统化。简要言之,即在各州、郡设置中正官。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德行、才学、家世(父祖辈的官爵名望)三项指标为依据,定期品评本地士人。品评结果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总共九个品级。朝廷选拔官吏,根据士人的定品成绩择优录取。” “那么,中正官又由什么人来做呢?”曹丕一句话问到了重点,无须多言,倘如陈群所说,各州郡的中正官无疑掌握官吏选拔的命脉。 “臣认为,中正官的人选务必是各州郡名望最高又兼具才德之人。” 什么“名望最高又兼具才德之人”?曹丕心知肚明,陈群所指无一例外都是地方上的豪门世家。 说白了,这项官吏选拔制度乃是给像陈群这样的大家族谋取利益。 曹丕闭目沉思,半晌没有说话。 陈群也闭上了嘴,他知道这时候需要给曹丕留出思考的空间。 过了片刻,他清楚地看到曹丕的胡须微微颤了一下。 他意识到,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必须直击曹丕内心,突破曹丕最后的心理防线。 “天下的士大夫无不翘首盼望为陛……哦,为王上效力……” 这句话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曹丕缓缓睁开眼,死死盯着陈群。“你说,我有没有天命?” “王上自然有天命。” “士大夫都明白天命的道理吗?” “士大夫都明白,只是庶民在这方面感觉就相对迟钝了些。” 陈群这么说也无可厚非,庶民能混口饱饭吃已属不易,更别提读书学习了,士大夫则凭借知识牢牢控制着社会舆论,而曹丕口中的天命,其实便是社会舆论的导向。 曹丕仔细琢磨着陈群的话。假如通过这项法案,放给士族足够的权益,士大夫肯定会全力支持自己登上皇位,可等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呢? 士族的力量也会变得空前壮大,这无疑会削弱皇权。曹丕不傻,他知道这是一笔危险的买卖。 盘算了许久,终于,他想出了一个既能赢得士族支持,又能在未来强化皇权的对策…… “长文,我同意了。明天,你就在朝堂上把这项法案重新提出来吧!” 陈群辞别曹丕,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邺城王宫,他想起很多年前,当他还小的时候,他的爷爷——颍川名士(shí)曾一边摸着他的头一边说:“你这孩子日后必兴旺我陈家。”是的,我要兴旺陈家,更要兴旺天下士族! 陈群的官吏选拔制度改革于公元220年正式实施,史称“”,又称“九品官人法”,从此,魏国彻底推翻了曹操早年奉行的“唯才是举”,改由士族垄断官吏选拔权。刚开始,中正官评定士人尚依据德行、才学、家世三项考量,,士大夫为了维护自家利益,将家世这项指标的重要度定得越来越高,最终发展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此时此刻,陈群当然不会想到,他这一番作为竟给全天下士族带来长达四百年的巨大利益,而他自己更成为左右历程的关键性人物。曹丕拿九品中正制取悦士族,颍川、河内司等世家豪门都因此捡了大便宜,作为利益交换,士大夫频频向皇帝刘协施压。 公元220年12月,刘协终于扛不住压力宣布退位,将皇帝宝座拱手让给了曹丕。延续四百多年的汉朝就这样被取而代之了。曹丕如愿以偿从邺城搬到洛阳,从此,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魏朝。 接下来,曹丕将做出一系列大动作,只为一个目的——稳固皇权、压制臣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权力欲极强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能容忍胡惟庸七年之久?
公元1368年,刚刚40岁的称帝,改国号为大明,定都南京,从此,中国历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大明王朝。 大高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开国皇帝。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在长达31年的皇帝生涯中,、整饬吏治,为大明王朝的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就像劳动模范一样勤勤恳恳地位这个帝国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句不夸张的话,朱元璋几乎是封建社会最勤奋、最拼命的几个皇帝之一。 然而,在如此勤奋、拼命的背后,朱元璋有着他的另一面,那就是权力欲。 大凡能称得上一代雄主的皇帝,都有一个特点——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什么、唐太宗,都是这样。当然,作为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虽然贵为天子,位尊九五,但是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有人拦住了朱元璋,就只有一个下场——死。网络配图 在大明王朝建立、天下安定之后,朱元璋做的很不地道,多次发动大清洗,把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杀了个干净。而朱元璋这么做,只有一个原因——权力。他之所以这么做,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本来大家都是一起打天下的穷人,凭什么你能做皇帝,而我不能呢?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丝怀疑,就让朱元璋杀光了几乎所有的功臣元勋。 可是,却有个例外——。 胡惟庸也算是大明王朝的元勋了,在龙凤元年(公元1355年)就投奔了朱元璋,那时候朱元璋不过只占据了很小的一块地盘,统一天下,门都没摸到呢。 正是因为胡惟庸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此后朱元璋节节胜利,胡惟庸的官职也步步攀升,到大明王朝建立的时候,胡惟庸已经成为正四品(相当于正局级)的太常少卿。 胡惟庸一路官运亨通,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在朱元璋第一心腹谋士的推荐下,他成了右丞相。而到了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胡惟庸更是被任命为左丞相,成为了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胡惟庸(?—1380年),,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后遭朱元璋处死。 事情到此本来就了,可没等胡惟庸坐稳宰相的位子,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案发,朱元璋不仅杀了胡惟庸,还牵连出亲戚、朋友,最后诛杀3万余人才算罢休。 其实朱元璋杀胡惟庸并不奇怪,因为胡惟庸从担任右丞相开始,就开始了自己揽权的生涯。从洪武六年担任右丞相,一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案发,整整七年时间,胡惟庸作为宰相,拥有极大的权力,他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力,、结党营私,更重要的是,有很多大臣上奏的奏折,胡惟庸干脆不请示朱元璋,私自处理。网络配图 这就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居然在他眼皮子底下,抢夺他的权力,对于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来说,这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可是,朱元璋竟然一忍就是七年,要知道,别人抢夺他的权力,他连半年都忍不了,怎么可能忍七年! 所以,官方的说法又是老一套的,什么皇上被“奸臣”胡惟庸蒙蔽了,过了七年,经过“忠臣”的提醒,朱元璋一下子醒悟了,哦,原来胡惟庸这家伙一直都在骗我! 当然,这是不可信的,朱元璋何许人也?白手起家,从一个世代贫农,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就登上了皇帝宝座,这么厉害的人,岂是你说骗就骗,说蒙蔽就能蒙蔽的?如果真的那么好蒙蔽,皇帝的位子早就被别人抢去了。 权力欲如此强的朱元璋,竟然容忍胡惟庸专权达到七年之久,他是在等待时机,他要做一件大事——废除宰相。 自古以来,皇帝和宰相之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微妙,宰相作为百官之首,类似于今天国务院总理,他们虽然名义上是必须要听皇帝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宰相拥有很多特权,比如“封驳”——皇帝做的不地道,宰相拒绝执行;比如代拟诏书——政策制定好了,皇上只要盖个章就行了。 很多偷懒的皇帝,看到有人替他们把活儿都干了,高兴还来不及。可是,朱元璋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不管这些人是谁,不管他们干了什么,但凡触及到权力,他就绝不会轻易饶恕。网络配图 但毕竟宰相这个职位,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贸然废除恐怕要招致大臣们集体反对。所以,朱元璋就让这位管不住自己的胡惟庸,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敛财、揽权、结党营私,直到七年之后,朱元璋觉得时机成熟了,才一举将他的党羽拿下,并且顺势废除了宰相。 而“胡惟庸案”案发之后,为了震慑反对废除宰相的人,朱元璋不惜大开杀戒,一下子杀了三万多人,总算把反对的声浪给压了下去。 要说起来,胡惟庸被杀,也不算太冤枉他,毕竟他做宰相的时候,品行、道德也确实不怎么样,而朱元璋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决定利用他,等到了七年之久,才最终行动,杀了胡惟庸,顺便废除了宰相。 朱元璋为了权力,能够、忍耐七年之久,也可以看出此人的城府之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