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雍正帝的皇位到底是正取还是逆取?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取?从皇四子登基以来,这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议的问题,也是演艺界火爆炒作的题目。

我们这一节就来聊聊这个热门话题. 雍正帝, 爱新觉罗·胤禛(yìn 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 三种观点 自皇帝宾天至继统,皇位出自篡夺的传闻异说亦是形形色色,但大体总结来无外乎三种观点,即“遗诏即位说”“改诏说”和“无诏夺位说”。

其中,“遗诏即位说”主要的论据如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雍正受到皇父康熙的信任,派他到天坛代行祭天大典,说明康熙临终前有意让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

第二,有《康熙遗旨》为证。

1722年12月20日,病重。

《大仁皇帝实录》记载:召皇三子诚亲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 在这里,我们暂且先不说及皇四子胤禛即位为日后的雍正皇帝,先说皇四子胤禛即位为雍正皇帝之后,中国所有的人的名字都不能用“胤”字和“禛”字——这为皇帝的“讳”。

而皇四子胤禛的亲兄弟也不例外,因此他们都要改名字,胤禛所有的兄弟都要改“胤”字为“允”字,最为悲惨的是皇四子胤禛亲兄弟皇十四子,别的人只需要改一个字,改“胤”为“允”就可以了,而他名字中的两个字要被全部改掉,改为“”。

第三,有《康熙遗诏》为证。

《康熙遗诏》今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面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康熙遗旨》还是《康熙遗诏》,在我看来,都不足以为证。

因为这两样文本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被修改篡改的痕迹。

对此,我将在后面加以分析,这里从略。

除了这不值得一驳的“遗诏即位说”之外,另外两种观点——“无诏夺位说”和“改诏篡位说”——哪一种更加符合事实真相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此我是持“无诏夺位说”的,而我的朋友、康熙皇帝的第八世孙金恒源老先生则是持“改诏篡位说”的。

那么,我们两个人的观点,到底谁更加正确呢? 看过《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的观众应该都知道,当时和雍正争夺皇位的那个焦点人物是康熙帝的第十四阿哥,而金恒源老先生就是这位十四阿哥的后代,所以他的观点,权威性是举足轻重的。

“十”“于”谜案 雍正皇帝到底是如何即位的?民间流传特别广的说法是“改诏篡位”,因为这份遗诏当中有这么一句关键词叫“传位十四皇子”。

大多数人都认为,遗诏结果是被人改动过的,即“传位十”被人改成为“传位于”,“十”这个字,被人改成了干钩“于”的“于”。

金恒源先生虽然是持“改诏篡位”说的,但他认为,在技术操作上把“十”字改为“于”字的事情应该不存在。

因为康熙皇帝所有的朱批在提到儿子的时候没有一处是写“皇某子”“皇某某子”,都是“某阿哥”“某某阿哥”。

因此,问题不在“于”不“于”这个层面,而在于到底有没有“四皇子”和“十四皇子”的层面上讨论,才有意义。

另外,皇帝的手谕,包括朱批,康熙、雍正、等的朱批,存有大量同音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假字。

因此,在康熙皇帝笔下,是可以把“于”和“於”混同于一起的。

所以,到底康熙帝用的是哪个“于”,我们也是不能确定的。

《康熙遗诏》的真假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讨论讨论,《康熙遗诏》是真是假,以及到底有没有这份诏书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恒源先生认为,根据康熙皇帝其人,他一生做事谨慎,像皇位接班人这么大的事情,他不做安排是不可能的。

对于金老先生的这一观点,我也是同意的。

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格外注意的,经鉴定,那份被人们所熟知的诏书,确实是康熙六十一年写下的没错,但是不是十一月十三日这一天(康熙帝驾崩之日)写下的,是这一天以后写下的,还是这天以前写下的呢?这就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了。

而我和金老先生最大的分歧也在于此,金老先生认为诏书肯定是康熙皇帝生前留下的,只是被人改过了,而我的观点是:诏书根本就没有,肯定是康熙皇帝死了以后别人伪造出来的。

据金恒源先生称,第一次正式宣布这份遗诏是在十一月十六日(公历1722年12月23日,也就是康熙帝死后的第三天),宣读的时候只有满文遗诏,没有汉文遗诏。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存的康熙遗诏的两份原件,是满汉合璧的。

北京有一件,台湾台北有一件。

这就很蹊跷了。

之后,我们对比台湾的原件的影印件发现,两份遗诏都有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的汉文,但是却都没有相对应的满文。

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该是还有满文的内容才对,但是它们却没有,此外,两件满汉合璧的康熙皇帝遗诏,汉文都有皇四子雍禛人品贵重等让他即位的内容,这个都有。

可是满文却没有。

满文只有这么很短的一小段,而且边缘地方感觉像是被撕了什么还是怎么着了,所以我认为这个遗诏的真伪一定有问题。

怎么可能就留这么点空间给满文呢?所以这个肯定是后面的东西。

那个满文的东西呢?原本的遗诏呢?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看到的遗诏,是假的。

另外,台湾和北京的两个版本遗诏,还有一些别的方面的差异。

比如说,北京保存这份,满文稍微多一点。

在汉字靠后面这一段写着这样的满文:“朕……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在这句话中,我们倒是看到了明明确确写的是皇四子。

但是问题又出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满文是从左往右,从上往下,这么来读,所以它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在靠近时间的这部分,就是谁即位。

这跟汉文应该是能够对应起来的。

但对比汉满的文字,很容易就能发现,是不对应的,而且还有一个就是在最关键的地方信息没了,我觉得诏书一定是有人做了手脚了。

此外,这份遗诏是十六号才被宣读的,这三天的时间,足够制造出一份假的遗诏。

之后也有清史专家研究证明,这份《康熙遗诏》是参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旨加以修改而成的。

康熙皇帝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康熙皇帝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皇四子胤禛即位的遗诏。

对此我深表认同,这份所谓《康熙遗诏》就是伪造的。

所以不存在改不改一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酷吏张汤 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御史大夫张汤因何而死

酷吏张汤:酷吏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也是其牺牲品,用酷吏,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之威;杀酷吏,也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而张汤就是其中十分出名的酷吏之一。那么张汤又是因何而死呢? 张汤的失败,最致命的原因在于他的两面性格,为法过酷,结怨太多,最后被武帝抛弃。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于盐铁收归中央政府独占,极大损害了同姓诸侯国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个人恩怨,赵王刘彭祖率先指控张汤与其下属鲁谒居合谋诡计危害国家。鲁谒居是张汤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制冤案以陷害张汤的旧怨御史李文。鲁谒居因赵王上告被关入狱中不久病死。被连累的鲁谒居的弟弟认为张汤见死不救,于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与张汤违法挟私寻仇的黑幕。武帝特命廷尉减宣调查李文案,而同为酷吏的减宣恰也是张汤的老对头,欲借此案置张汤于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动罗织大罪。正在这危机时刻,有贼偷盗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依惯例,丞相庄青翟与张汤相约一同向武帝谢罪。张汤临时变卦,单方面推卸责任,准备先弹劾庄青翟,将罪名全归于丞相。而丞相府的三位长吏朱买臣(“覆水难收”的主角)、王朝、边通也都与张汤结有深怨,三人得知张汤计划后,一起联名先发制人,替丞相声辩无罪的同时,告发了张汤平日的种种非法行径,将前后数件事一一联系。武帝暴怒,认定张汤内心险诈一惯欺君,便不由分说,派使者带着罪名簿以八项大罪痛责张汤。 “天子果以汤怀诈面欺,使使八辈簿责汤。汤具自道无此,不服。於是上使赵禹责汤。禹至,让汤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状,天子重致君狱,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簿为?”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为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罪者,三长史也。”遂自杀。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他业。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椁。天子闻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乃尽案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上惜汤。稍迁其子安世。” 武帝还派出当年与张汤情同兄弟的酷吏赵禹来质问他。张汤见了好友,自以为事情终有转机,正准备长篇解释,却被赵禹当头痛斥:“今天你觉得自己冤枉了,当年被你杀的那么多人就不冤枉吗?现在别人告你都是有真凭实据的,皇上关你到牢里,就是希望你自我了断,为什么还要争辩呢?”(这与成语“请君入瓮”有神似之处)这么一折腾,张汤终于清醒了,回想自己昔日所作所为,再以自己对武帝的了解,尽管不甘心,但是非死不可了。在诸侯、部属、酷吏、同僚上下内外四面八方的夹击下,皇帝也抛弃了他。张汤自杀了,面对下葬事宜,张母之所以正气懔然地说了些我们不能理解的怪话,我想大概是因为在她眼中儿子一贯是清廉正气尽心为公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盘点:中国古时候历史上向大臣下跪的帝王有哪些?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