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后汉托孤重臣史弘肇:对文官有天生偏见致被杀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史弘肇(?-950年),字化元,郑州荣泽(今河南郑州西北)人,五代时期后汉名将。

后梁末入禁军,后晋时为小校,归(后),为武节指挥,领雷州刺史。

治军有法,行兵所至,秋毫无犯。

代州王晖不臣,弘肇征之,一鼓而拔,授忠武军节度使、后汉乾佑元年 (948),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归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高祖临终,与苏逢吉、杨邻同受顾命。

隐帝刘承佑嗣位,加封弘肇检校太师、兼侍中,后拜中书令。

时河中、永兴、凤翔连横谋叛,社会秩序大乱,弘肇都辖禁军,杀戮过滥;与同僚相处,;加上隐帝渐近小人,与后赞、李业等嬉游无度,族颇行干托,弘肇稍裁抑之,以致树敌过多。

乾佑三年 (950),隐帝与李业等谋杀弘肇于广政殿,并夷其族。

周太祖践位,追封弘肇为郑王,以礼葬之。

崭露头角 父亲史潘,农民出身。

在小时候,史弘肇就和父亲不同,不喜欢下地干活,只知道整天游来荡去,耍弄拳棒,据说他能日行二百里,赶得上奔马。

由于只知练武不肯务农,被乡亲们视为,但史弘肇喜欢这些,也不管别人怎么说了。

在后梁末年,朝廷下诏,命令每七户人家出一个人当兵,史弘肇就此参加了后梁的军队,由于他基础较好,武艺超群,被选入了禁军。

后来又在的手下做了贴身的侍卫,等石敬瑭称帝时,将他提拔为亲兵的一名低级军官。

在刘知远被调到太原驻守时,又将他要到自己的手下,把他提升都将,并兼任雷州刺史。

到这时,史弘肇总算,有了一些地位。

此后,史弘肇为刘知远的帝业立下了不少功劳,在刘知远刚刚称帝时,代州(今山西代县)的王晖反叛,投降了契丹,史弘肇奉命征讨,一鼓作气拿下代州,不久被授任许州节度使,还当上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这样的亲军要职。

当时驻守上党(今山西长治)的王守恩请求归降后汉,契丹命令大将耿崇美领兵越过太行山,想直取上党,刘知远让史弘肇前去迎敌,支援王守恩,还没等交战,史弘肇刚到潞州时契丹兵就退走了,史弘肇又一路进兵攻击契丹曾迫降的地区,泽州、河阳等地的将领也纷纷献城投降。

所以,刘知远从河东进兵洛阳之所以非常顺利,都是因为史弘肇作为先锋作战得力,屡立战功,占领了通往洛阳的一些咽喉要道。

治军有道 史弘肇虽然自己少言寡语,但治军相当严厉,凡是他手下的将士,不管是谁,只要违犯军纪,绝不宽恕姑息。

他的手下有一个指挥使,由于不肯听从史弘肇的调遣,被史弘肇当场乱棍打死,将士们见状都吓得腿直发抖,有了严明的军纪,史弘肇领兵一直顺利地打到了洛阳和开封。

在进兵洛阳的时候,他的军队做到了秋毫无犯,因为他的军队纪律最严明,所以战斗力在后汉军中也是最强的。

有了史弘肇的这支勇猛善战的部队,刘知远非常顺利地占领了中原大部地区,最后占领了后晋的首都开封。

托孤称臣 在刘知远弥留之际,把儿子托付给了他和杨分、王章、苏逢吉、郭威等大臣。

史弘肇很认真地担当起了辅佐幼主的责任,在河中、凤翔、永兴三地将领反叛时,后汉派兵前去征讨,但京城里的人却惊慌不已,流言也开始在民间和朝廷内外传播开来,京城秩序急需治理。

史弘肇掌管禁军,负责京师的治安,他严厉地制裁那些散布流言的不法之徒,有的时候在大街上抓到后把这些人就地正法。

那些想趁机作乱的无赖们吓得不敢出来,就连路上别人丢的东西也没有人敢随便去拾。

杀戮过滥 史弘肇辅政后的强硬手段又产生了一些弊端,因为处理极其严酷,只要有一点过错也被处死,根本不问罪的轻重,使被冤枉的人家也不敢申诉,唯恐再遭不幸。

有些下级军官,开始用恐吓手段敲诈百姓,获取。

有人抬头看在白天出现的太白金星,被认为私自观看天象,有反叛之心,于是被腰斩处死。

有个百姓喝多了酒,和一个士兵发生口角,就诬陷他,也处死,并暴尸街头。

史弘肇的严酷做法虽然使京城的治安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但其不利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这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凶狠残暴的性格在战争的环境里不但显不出缺陷,反而能严肃军纪对作战有利,但到了和平的环境里,治理国家的时候,就不能再像战争年代那样做了,而史弘肇恰恰没有弄清这点区别,在和其他大臣和将领的交往中仍然是过去的那种做法,特别是对于文臣,不但鄙视,而且矛盾很深,对于也是如此,结果最后死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像他滥杀冤杀其他百百姓不知道为什么一样。

在这次京城类似戒严的严酷治理中,一些残酷的刑罚被广泛使用,如断舌、抽筋、折足等等。

史弘肇还京城亲自审问,手下人认为有罪的就抓来,史弘肇一听属下简单回报的情况,也不再重新审问,就伸出三个手指头,属下马上就明白了,拖出去就处死了。

史弘肇只知道严厉治理,但不知道也不会明辨是非,致使一些大臣如先前的宰相李菘被苏逢吉冤杀,他不但没有制止,反而在李菘被杀后将他的小女儿收做自己的奴婢。

还有一个幽州人,名叫和福殷,用十四万缗钱买了一个玉枕,然后派家童和商人李进卖到淮南,再换成茶叶回来。

家童贪财,将价值数十万的财物藏了起来。

和福殷训斥家童,让他偿还,家童不肯,和福殷就用棍子打他。

这个家童就去向史弘肇诬告和福殷,说契丹原来进入开封时,赵延寿曾经让和福殷带着玉枕秘密地给了淮南之主,想联合淮南势力夹攻后汉。

史弘肇不问,马上派残酷而又善于用刑折磨人的解晖去审问,结果和福殷在酷刑之下被破招认,许多家族的人也被连累处死。

然后,他的妻子女儿被史弘肇的手下人分别霸占,财物也被没收。

重武轻文 史弘肇不喜欢和文人来往,经常说:“这些文人让我无法忍受,他们总是轻视我们这些武将,说我们是小卒子,真是可恨!真是可恨!” 对文臣史弘肇不愿意交往,所以只能和武将们来往,他对武将出身的郭威极力拉拢,凡事都尽量和郭威他们站在一起,但主政大臣中的苏逢吉由于是文臣,史弘肇就和他过不去。

有一次,郭威领兵出征到北方,史弘肇固执地要让郭威带走枢密使的官衔,苏逢吉不同意,他为郭威辩解说:“领枢密之职可以便宜行事,能使将士们服从命令。

”在皇帝面前,史弘肇也站在郭威一边,直到皇帝同意的他的意见。

第二天,大臣窦贞固出面设宴为郭威饯行,文武大臣们都来了,史弘肇沉着脸举杯对郭威说:“昨天朝廷议事,都是为公,请将军同饮一杯酒。

”杨分和苏逢吉也举起酒杯说:“这都是为了国家大事,何必往心里去!”大家都一饮而尽。

史弘肇觉得窝火,又大声说:“安朝廷,定祸乱,有长枪大剑就足够了,至于什么毛锥子(指毛笔,因为笔尖像锥子,所以,俗称为毛锥子),又有什么用!”在场的掌管财政的三司使王章听了很不高兴,就反驳说:“光有长枪大剑,没有毛锥子,那军队的物资给养从何而出呢?”史弘肇一个武将不会说话,而王章也是多心了,本来王章也是很轻视文臣的,没有想到史弘肇这么说,禁不住也回了几句。

史弘肇听了无话可说,不久宴席就结束了。

没有多久,王章在他的府第也设宴招待大臣们,许多人都去了。

在这次宴席之上,史弘肇和苏逢吉的矛盾开始公开化。

在酒席上,大家都喝得差不多了,为了活跃一下气氛,就行起酒令来,史弘肇不太擅长,而内客省使阎晋卿坐在他的旁边,几次教他,苏逢吉借机说起了风凉话,逗史弘肇说:“旁边有的人,就不必怕罚几杯酒了。

”这一句将史弘肇惹恼了,因为他的妻子正好也姓阎,而且原来是个酒妓,史弘肇以为苏逢吉是在讽刺他,于是大怒,用脏话骂苏逢吉。

苏逢吉没有想到会惹下史弘肇,但他也没有示弱,史弘肇更恼火了,挥拳就要打苏逢吉,苏逢吉赶忙跑出去,骑上马溜了。

史弘肇跳起来找剑,要出去追苏逢吉。

杨分拉住他说:“苏公是宰相,您如果杀了他,那皇帝的尊严又置于何地,公三思为上。

”说完,眼泪掉了下来。

史弘肇没有说话,打马而去,杨分担心再出什么意外,连忙也紧跟着他,一直送到他的家们前才回去。

史弘肇虽然没有杀苏逢吉,但将相之间的矛盾激化,关系形同水火。

后汉皇帝为化解他们的矛盾,让大臣王峻在公子亭设酒宴调解,竟也没能说服他俩。

他们之间的矛盾,使皇帝和在皇帝身边的一些人有了。

主要是李业,即皇帝的舅舅,他在皇帝的面前经常说一些大臣,特别是史弘肇这样专横不给皇帝留情面的大臣的坏话。

史弘肇也没有那么多的心计,不但不知道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自己反而贪污敛财。

他曾经遥领睢阳节度使,派他的亲杨乙去代替他管理政务,杨乙也很贪财,性格残暴,仗势欺压当地官吏和百姓。

大小的官员都要向他进献财物,每月杨乙给史弘肇的钱就高达万缗。

境内的军民百姓视杨乙为仇敌一般。

史弘肇做事有时虽然很对,但做法却让人觉得粗暴蛮横,对于一般无所谓,但对皇帝也是如此,这就给一些人提供了攻击他的好机会。

后汉隐帝在平定关西的叛乱之后,以为国家太平了,于是对母亲家族的亲属们大加重用,史弘肇非常反感,太后有故人请求补任军职,史弘肇不但没有答应,反而将此人斩首了。

隐帝喜欢听歌舞音乐,高兴了就赐给教坊使玉带,给伶官们锦袍,史弘肇则没收了他们所有赏赐的东西,还给了官府,又斥责他们说:“建儿们为国守卫边疆,冒酷暑,忍严寒,也没有皇帝的一星半点的赏赐,你们这些人有什么功劳,敢冒领赏赐!”隐帝对他的这种目无君主的态度自然很恼怒,所有在李业挑拨攻击史弘肇的时候,自然就容易听进去了。

史弘肇只知道和武将交往,信任武将而对所有的文臣有偏见,这也使他吃了大亏,丧了性命,内客省使阎晋卿在知道他将有不测的确切消息后,冒着杀头的危险急急忙忙去他的家里告诉他,但史弘肇竟以有他事为借口不见,第二天就丧了命。

李业等人因为受史弘肇的压制,做不了高官,就在隐帝面前寻机挑拨,而隐帝刚刚成人,也想自己主政,摆脱史弘肇这样的大臣的控制,李业就,说史弘肇这种人如果听任他们专权,时间长了就会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心生异志,就会加害皇帝了。

这使隐帝异常恐慌,对舅舅李业的话。

有一天的晚上,隐帝听到皇宫下属的作坊里有锻造铁器的声音,就怀疑外面有军队来了,以致整夜没有睡好觉。

从此隐帝主动和舅舅在宫中秘密谋划如果诛杀史弘肇等人。

商议好了之后,又偷偷地去告诉太后,李太后说:“此事怎么能这么草率呢!要和其他的宰相商量一下。

”李业在一旁说:“先帝说过,朝廷的大事,不要和那些书生们商量。

”太后还想劝阻,隐帝不高兴地说:“国家大事,闺门里的妇人知道什么!”说完甩袖子就走了。

不久,在史弘肇和杨分、王章奉命上朝时,在宫殿外边的走廊下被几十名武士杀死了。

史弘肇是后汉的开国功臣之一,他治军有方,纪律严明,但在和平环境里却不能稍微改变一下处事方略,以致做事得罪了一些人,尤其是皇帝,还有对于文臣的无原则的偏见,也使他更加孤立,在大难临头的时候,把阎晋卿一番苦心和好意拒之门外,这等于将自己的性命也送到了他人的手中。

至于李业也没有落个好下场,在史弘肇被杀时,郭威的亲人也被杀了很多,等郭威领兵回来报仇时,李业只好出逃,连他的亲兄弟也不敢收留他,在逃亡他处的路上被盗贼杀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最失败的托孤是哪一国?托孤大臣们自相残杀

在汉末这一历史阶段,提到托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的“”。在后,刘备败退至永安白帝城。公元223年,刘备将后主托付给和。虽然李严最后被废为平民,但是,诸葛亮毕竟还是为了蜀汉竭尽全力,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蜀汉才能从夷陵之战后的低谷中走了出来。对此,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无疑是比较成功。当然,在三国时期,也有比较失败的托孤,比如托孤于和。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东吴,其托孤也是非常失败。在魏明帝托孤后,司马懿和曹爽还是和睦相处了一段时间。但是,在孙权刚去世后,东吴的托孤大臣就开始! 一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册封为吴王,建立。同年,孙权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东吴内乱和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孙权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孙权临终之际,太子孙亮年仅10岁左右。对此,孙权自然要留下几位托孤大臣,以此辅佐年幼的孙亮。最终,孙权确定了五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大将军、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宗亲侍中孙峻。 二 由此,对于孙权选择的托孤大臣,从表面上来看是比较合理的,既有诸葛恪这样的武将,也有中书令孙弘这样的文臣,还有侍中孙峻这样的东吴宗室,以此来互相制衡。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孙权死后,中书令孙弘因素来与大将军诸葛恪不和,担心日后被诸葛恪加害,所以决定先发制人。在此基础上,在孙权死后,中书令孙弘故意隐瞒了孙权的死讯,欲矫诏除掉诸葛恪,被孙峻告发。对此,诸葛恪立即邀请孙弘议事,于座中将其诛杀。在孙权刚一去世,托孤大臣之一的中书令孙弘就被杀了。 三 在中书令孙弘被杀后,太子孙亮成为东吴的第二位。对于孙亮来说,以诸葛恪为太傅。由此,诸葛恪在东吴的地位,如同他的叔父诸葛亮在蜀汉一样。在掌握了东吴的大权,诸葛恪出兵伐魏,导致大败,民心尽失。公元253年,在诸葛恪惨遭新城之败后,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皇帝孙亮,将诸葛恪及其亲信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在宴会上将诸葛恪杀害。由此,在孙权去世一年后,第二位托孤大臣又死于非命。在除掉诸葛恪后,孙峻掌握了东吴的大权。对此,孙峻杀害了废太子、孙权之女,宣太子之子孙英等人。 四 最后,由此,对于孙权的子女,不少都死于孙峻这位托孤大臣之手。公元256年,孙峻在征伐时因病去世,时年37岁。孙峻死后,他的堂弟孙綝继续掌握东吴的大权,从而让孙亮这位皇帝成为傀儡。不久之后,孙綝最终将孙亮废黜,改立琅琊王为帝。彼时,孙权的五位辅政大臣,只剩下滕胤与吕据。对此,滕胤与吕据密谋除掉孙綝,因计划泄露,滕胤被杀,吕据自杀。由此,对于孙权留下的五位托孤大臣,本应该共同辅佐年幼的皇帝孙亮,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自相残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孙权托孤的孙亮被废黜,失去了皇帝之位,整个东吴也因此内耗而元气大伤。 随机文章唐朝诗人刘禹锡简介中国的军用无人机排名,翼龙无人机屌炸天(能发射千枚武器作战)天神赫拉是什么神,丈夫宙斯风流使得她嫉妒害神无数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海拔更高/热量交换少/平均气温低20℃以上火山爆发为什么有闪电,烟尘摩擦带电遇冷空气形成(宛如世界末日)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宇文赟是如何一步步除掉元老重臣的?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的逆袭,他是如何一步步除掉元老重臣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人生果然是没有最悲伤的,当你感觉自己是最悲伤的时候,你会发现还有比自己更悲伤的,就好比,死的太早是他的悲哀,但是悲哀的便是他想看其他儿子长大的机会都没有,连考虑废立的机会都没有,宇文赟在他第一天当就已经原形毕露了,下面来看看他是怎样对待宇文邕给他留下来的政治遗产的! 宇文邕一上台便盯上了宇文宪,他可是北周灭齐时的第一功臣啊!莫非他要对功臣下手?没错就是这样,但是杀人总是需要理由的,于是就找来了于智、来商量诬陷宇文宪的计策,有一天,宇文赟派宇文孝伯去给宇文宪说要开会议,王爷们都会来,也让我们一块去。宇文宪于是就去了,但是刚到那儿,很不幸的是宇文孝伯就这样被拦下了,不管宇文宪怎么样解释,最终还是被处死了!其杀他的理由便是宇文宪参与了叛乱,这是宇文赟提前设计好的,只能说一句,宇文宪他死的好冤! 处理完宇文宪之后,就开始处理王轨,王轨是一个大忠臣,宇文赟就开始派杜庆信去徐州杀掉王轨,但是元岩、颜之仪就开始进行劝阻,于是宇文赟大怒,元岩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不是为了包庇他,你这样杀害忠臣,不怕天下人寒心吗?”听完这话,宇文赟就万分生气了,命令人仗责他,不久后,王轨被杀了,同时元岩也被免官了。 在王轨死后,尉迟运就跟宇文孝伯说,咱这样的肯定要倒霉了,果不其然,很快宇文赟就找到了宇文孝伯,问他:“你早知道宇文宪造反,为何不早说呢?”当时宇文孝伯就生气了,给了他一巴掌,说你要弄死我,我也没有办法,但是,你要说我因为宇文宪造反,那你不是在侮辱我吗?还对他说,弄死我可以,以什么名义,那我自己来想,最后宇文孝伯自尽了。 宇文赟从上台之后就一直在杀忠臣,他一直肆无忌惮地破坏着宇文邕给他留下来的资产,或许这也是宇文邕一直看不上宇文赟的原因吧!这些忠臣,一心为国家效力,最后却落了一个如此悲惨的下场,真替他们可惜!各位读者是如何看待宇文赟上台之后的表现呢?如果历史回到过去,那么宇文赟会不会后悔当初的做法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