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早年:七次参加科考只中个秀才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的一生办过很多大事,而且手段都非常高明、精明。

但其实曾国藩的智商并不是特别高,从家庭遗传的角度来看,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在读书的时候脑子就很笨,从十几岁开始考秀才,一直考到 43 岁,前后足足考了 17 次,最后头发已经花白了,才中了一个秀才。

30 岁以前基本是个平庸的人 曾国藩自己的道路,一开始和他的父亲有点像。

前 6 次考秀才都失败了,一直到第7次才勉强中了一个秀才。

为什么说是“勉强”呢?因为他的名次是倒数第二。

关于曾国藩的天资,当时人就有很多议论。

他的朋友经常在和一些亲友的通中评论曾国藩,说曾国藩“欠才略”、“才太短”、“才艺太缺”,“兵机每苦钝智”。

他的学生当他的面说他“儒缓”,说他做事反应太慢。

曾国藩在 30 岁以前,性格方面有很多平常人常有的缺点和毛病。

在他到北京做官之后,他每天用于社交的时间特别多,到处去喝酒、聊天、听戏、下棋,用于读书的时间特别少,读书也往往坐不住。

有一次,翰林院放了 40 天的假,在假期结束的时候,曾国藩在日记中做了一个自我总结,说自己这 40 天做了什么事情?除写了几封家书之外,什么事都没做,稀里糊涂就混过去了。

他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脾气比较暴躁,曾经和别人发生过几次比较严重的冲突。

其中一次是和同乡的一个京官郑小山,两个人因为吃饭的时候意见不合就打了起来。

什么脏话都骂了出来,甚至“问候”了双方的亲人。

曾国藩过后感到非常后悔,说自己这种举动太有辱斯文了。

所以 30 岁以前的曾国藩,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很平庸的人,和我们后来印象中人格的圣人有非常大的差距。

说起来很简单,他学做圣人就是从写日记开始。

在日记当中,他还给自己定下每天攻克的下限,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每日读一经,隔三差五地练习作文。

有了日记的这一工具之后,曾国藩工作、学习的效率大为提高 深刻反省学做圣人 为什么后来曾国藩能够脱胎换骨,能够刻苦地自我修炼呢?这个也跟他到北京当官分不开。

曾国藩在北京见到了很多大儒、大学者,他很受触动。

同时在做了官之后,曾国藩身上就没有作八股文的压力,他就开始有时间从容地研究一些学问。

那时候一个读书人必不可少的是要研究理学,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就是每个人通过自我磨炼都可以成为圣人,每个人都有圣人之志。

所以在 30 岁的时候,曾国藩觉得三十而立,不能像以前那么混下去,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学做圣人。

曾国藩学做圣人是如何入手的呢?说起来很简单,他学做圣人就是从写日记开始,用工整的蝇头小楷,把自己每天的,每天早晨一睁眼到晚上睡觉所做的事情,特别是把不符合圣人标准的都摘出来,痛自反省。

在日记当中,他还给自己定下每天攻克的下限,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每日读一经,隔三差五地练习作文。

有了日记的这一工具之后,曾国藩工作、学习的效率大为提高。

在立志自新之后,曾国藩马上就想起和郑小山打的那一架,虽然这一架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要改过,就要反求诸己,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且要改过就要从速。

所以曾国藩马上到郑小山家登门拜访、赔礼道歉。

郑小山也很感动,留曾国藩吃饭。

于是两个人重新和好如初。

曾国藩有一句话,他说“尤不愿得清官之名”,就是说他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清官,他这种、遵循官场的明规则和潜规则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他自己和官场的冲突,有利于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办一些大的事情。

曾国藩是一个内清而外浊、内方而外圆的非典型的清官 生活窘迫 仆人都不愿跟他 一般来讲,大家对曾国藩的争议就集中在曾国藩到底是一个真诚的人还是虚伪的人。

很多人说曾国藩是一个很真诚的君子、圣人,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曾国藩是一个虚伪的人,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人,他的都为了升官发财。

一个人的经济收支是一个人生活中非常隐秘的方面,通过对这一方面的了解,我们往往可以界定这个人的真伪。

《湘乡文献》当中有一本曾国藩二十一年前后的账本,因为曾国藩这个人心很细,做京官期间,经济很紧张,曾国藩每天的生活都要记账。

通过这个资料进行一个梳理,就可以看到曾国藩一生经济收支的基本脉络。

先说曾国藩在做京官时的经济状况。

道光二十年,曾国藩中了进士,被授予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的官职,这相当于今天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副处级以上的研究员,经常要见各部的长官,有时候还要见皇上,经常给国家起草一些文章。

但他的经济状况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穷。

比如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的一个仆人叫陈升,跟主人吵了一架。

主人跟仆人吵架这也是经常的事情,但是陈升吵完架之后卷起铺盖走人了,到另外一个官员家里去攀高枝去了,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家生活水平太低了,经常拖延他的工资,吃的也不好。

所以这个事使曾国藩很受刺激,然后就写了一个傲奴诗,说“胸中无学手无钱,平生意气自许颇,谁知傲奴乃过我”。

手里没钱,仆人都瞧不起自己,一个仆人比自己都傲慢。

为什么这么穷呢?这就因为的低薪制。

用的一两白银能够买多少大米来进行换算,大概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 200 元人民币,曾国藩一年的工资大概相当于现在 24000 元人民币。

这个钱如果对今天的一个京漂来讲都是非常困难的,何况曾国藩拖家带口。

当时一个京官的支出是多少呢?在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全年花了458 两 1 钱 9 分白银,财政赤字是333 两 5 钱 4 分。

十年(1860 年),曾国藩当上了两江总督。

此时曾国藩的收入是多少呢? 155 两,和他做京官时期差不多。

但这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工资。

清代总督和巡抚最主要的收入是规费,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灰色收入。

总督级的官员,规费的平均年收入是18 万两,相当于 3600 万元。

如果曾国藩的收入真的这么多的话,他可以是全大清帝国的高收入者。

收入能够有如此天翻地覆的提升,曾国藩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多少呢? 曾国藩的生活水平确实和做京官时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

首先在穿衣方面,曾国藩在总督时期,不仅是穿衣朴素,而且到了的程度。

这一印象得到了外国人的印证。

洋枪队的首领戈登,在二年到安庆和曾国藩有一次见面,戈登的随员写了一本回忆录,提到了这次会面。

这些外国人惊讶地发现,堂堂两江总督,衣服陈旧、打皱,还有斑斑的油渍,就是吃饭的时候不小心落的油渍。

为什么曾国藩当总督的时候穿衣反而不讲究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两江这个地盘上,曾国藩就是最大的官员,他没有上级可以觐见,来见他的都是下属,他可以随便一些。

内清外浊的非典型清官 曾国藩的资料中有一件有意思的功课表,这是他给总督府的女眷定的。

因为曾国藩不允许在总督府内雇佣太多的仆人,人手不够用,曾国藩要求自己的女眷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做家务活。

同治七年,曾国藩给女儿、儿媳妇定了一个工作日程表。

每天早饭之后要做小菜、做点心、做酒浆,叫食事。

上午纺花或织麻,叫衣事。

中饭之后做刺绣之类的细工。

晚上还要做鞋,这是粗工。

所以总督府的女眷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休息,几乎歇不了。

如此的总督府家眷,我相信在大清王朝肯定找不到第二家。

当时每天晚上,在南京的总督府里,曾国藩在一边秉烛批阅公事,他的女眷在一边点灯织布,应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动人的画面。

这是曾国藩的清廉表现。

与此同时,他身上也有“浊”的 一面。

曾国藩也大吃大喝,在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有一次到苏州去检查工作,他每天大部分的日程是请客吃饭。

到临走前,他也摆了两桌请苏州的官员。

这种做派和晚清的任何一个官员的做派都是一样。

同时曾国藩晚年也要给在京的京官送冰敬、炭敬,总数达几千两白银。

曾国藩在官场上最大的一笔应酬发生在同治七年(1868 年),因为这一年他从两江总督调任到直隶总督,他到北京去陛见太后和皇帝。

出京的时候,按照当时官场的惯例,要给在京的官员送笔别敬,也就是分手礼。

花了 14000 两白银,他觉得还不是很丰厚,和别人相比,钱数还不是很多。

总结曾国藩一生的经济收入和支出,我认为曾国藩是一个非典型的清官。

一方面,他确实是清得问心无愧,并没有把一分钱纳入自己的私囊。

但另一方面,他的“清”和中国传统历史上的清官做法不一样,他不像这些清官,清可见底,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国家规定不能拿一分钱,一分钱都不拿;国家规定不能办的事儿,一点也不办。

我觉得这样的清官是门面式的清官,做不了任何实事。

如果一个官员清到这种程度,就会成为官场上的公敌,大家都不会认可你。

因为你这种做法显然暗示了别人都不清廉,你在官场上不可能有任何朋友,不可能有任何支持自己的力量。

曾国藩有一句话,他说“尤不愿得清官之名”,就是说他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清官,他这种和光同尘、遵循官场的明规则和潜规则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他自己和官场的冲突,有利于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为社会办一些大的事情。

所以我认为曾国藩他是一个内清而外浊、内方而外圆的非典型的清官。

懂风水,但不独占好坟地 曾国藩比较会相面,每次接见生人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先不和你说话,让你坐在座位上,从上到下打量你,看上几分钟,然后再开口。

这个习惯挺吓人,但曾国藩自己认为这是他鉴别人才的一种方式。

此外,曾国藩还会算卦,在他带兵打仗的时候,每一次遇到军事上举棋不定的时候,他都要翻开《易经》自己算卦,这种记载在他的日记中有15 条之多。

曾国藩还相信托梦、风水等。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理学中,鬼神、风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曾国藩是一个理学家,所以他迷信鬼神,研究风水,在当时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光明正大的事情。

既然懂风水,曾国藩对自己将来葬地的风水当然不可能没有任何考虑。

曾国藩晚年有一个朋友叫冯树堂,这个人非常善于查风水,晚年他自告奋勇对曾国藩说,要到湖南给曾国藩找坟地。

曾国藩很高兴地答应了,冯树堂回到湖南之后,挑了整整半年多时间,给曾国藩找了一个上好的万年吉地,这个地方在湘乡的东台山。

冯树堂给曾国藩写信汇报说,东台山的风水实在是太好了,如果曾国藩将来葬在这个地方,可以保证后世代代出举人、出进士。

没想到,曾国藩回信说,这块地我不能要。

因为这块地太好了,它关系到一县的文运,如果我埋在这儿的话,湘乡县的文运都被我曾家占有了,就会妨碍别人家文运的兴盛。

这种事儿,我不会做。

所以你再给我挑一块地,不用太好,只要能够保佑我的子孙平安就可以了。

所以曾国藩去世之后葬在另外一个地方。

即使在风水、迷信这一类事情上,也可以反映出曾国藩人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清官员曾国藩:重权在握却为什么没有推翻清朝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林则徐在晚清时期为什么愿意主动进入澳门?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明清时期少有高官愿进入澳门,为何主动要求入澳。 澳门是中叶(1553年)被葡萄牙人混赖,赖去的。反正每年给地方官贿赂,地方官就当一个额外的财路,懒得去较真。时间一长,既成事实了,如梦方醒的朝廷也只好认账,就当租给人家了。葡萄牙人实力不足,在对外殖民扩张中,势头虽然猛,但碰上稍微强大一点的对手,就不乐意硬碰硬,所以,也不打算以实力抢占。 反过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明王朝,对于天高远的广东地方,一向不那么认真,地方官也就糊弄,任由夷人赖在那里,权当是怀柔远夷了。只是为了防止华夷混杂,在澳门半岛的出口,修了一个关闸,派几个兵守在那里。当然根本就防不住人们的进出,只是意思意思。 自打那时起,由明及清,罕有朝廷高官进入澳门。尽管在法律上,澳门还是中国的,但是,大家心知肚明,那里已经是夷人住的地方了。深入夷境,没有本事化夷为夏,很容易招致物议的。中国就是这样,小百姓好奇心很重,但官员大人,几乎没有什么好奇心。每做一事,首先担忧的是官帽子,。 有清一朝,广州跟澳门离得不远,可是漫说两广总督,就是广州知府,也没听说有谁去过澳门。去澳门办事的中国官员倒是不少,采买洋货以及红夷大炮,但都是低级官员。倒是澳门的葡萄牙人乐于派使节去北京,参拜皇帝。跟后来的英国人马戛尔尼不一样,派去北京的葡萄牙人个个都。听说马戛尔尼不肯下跪,葡萄牙人还。 然而,朝廷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在主持禁烟期间,居然要去澳门走走了。这个事,让澳门的葡萄牙总督很是兴奋。葡萄牙人一直就想跟两广当局,接上官方的关系,但始终接不上。这次钦差大人肯屈节来访,当然是件好事。葡萄牙人当时还没有这个远见,未能意识到在后来的战争中清廷必输,以为能跟官方多套近乎,对他们今后没坏处。 在林则徐和邓廷桢动身之前,林则徐已经派人来过澳门,让澳门人配合禁烟,不许供应在澳门的英国鸦片贩子食物,将他们逼走。但是,他们此行,显然不是为了巡查澳门方面事干得怎样,而是来打探夷情的,顺便查看一下,澳门当局是否执行了他们的命令,将英国人赶走。对于林则徐来说,来广州已经有好几个月了,来之前的种种关于夷人的成见,眼见得越来越不靠谱了。眼前的对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拐个弯通过澳门,也许可以一窥真相。 林邓二人,是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1839年9月2日)动身的,当年的路不好,从广州到澳门,居然走了一天,临近澳门,还在一个都司衙门里歇了一晚,第二天才赶到澳门。 过了关闸,澳门总督率领百名葡萄牙兵组成的仪仗队亲自迎接。林则徐注意到,仪仗队里还有乐队,奏“夷乐”。过了关闸,在望厦村,有座新修的关帝庙,林则徐进庙上香,然后命通事传谕澳门总督来见,赏给了澳门总督四样礼物——色绫、折扇、茶叶和冰糖。给澳门的夷兵送上了牛羊和酒,外加400块银元。就这样把总督当下属,澳门总督居然也没意见。 然后林则徐他们经三巴门,到澳门著名的庙进香。我估计,此行从头至尾,林则徐他们都坐着轿子,就这样,轿夫们抬着林则徐和邓廷桢,在澳门总督仪仗队的陪同下,沿着澳门南环街走了一圈,走马观花地考察了这个夷人居住的弹丸之地。林则徐和邓廷桢带来的兵丁带着弓箭,扛着长矛和火绳枪,甚至还有大抬枪,装备,穿着也五花八门。队伍既不整齐,军容也不雄壮,远不及葡萄牙人的仪仗队。 不过,包括林则徐在内,中国官员很欣赏自己军队的这种中国特色,很多人甚至认为,弓箭是一种可以弥补枪炮之不足的利器。当然,澳门总督也给林则徐指示了,哪些地方曾经是英国人住的,现在都已经空了。这说明他对钦差大人的指示,相当认真地执行了。其实,在林则徐来之前,澳门当局已经事先通报了英国人,让他们暂时到船上躲避了。 但林则徐注意的不是这些,即使注意,他也分不清英国人和葡萄牙人。他感到兴奋的是,街上的夷人,无论男女,都出来围观。瞬间拥有众多粉丝的感觉,还是有些不一样。看了澳门的建筑,觉得楼盖得很高,多至三层,的,说明夷人“好治宅”。这是个好评语呢,还是恶评?不好说。 但他对于澳门夷人的服饰和装扮,却大生恶感。觉得这些人男的包裹紧密,穿着紧身裤袜,活像我们戏剧里扮演狐狸、兔子之类的演员。头发是卷的,却又剪去一些,胡子很多,却半剃半留。女的则头发分梳成两道三道,衣裙上身袒露,下身重裙。加上还有黑人,那些黑得像漆一样给人做奴仆的家伙们,看着挺吓人。 他在日记里感慨道,广东人称呼夷人为鬼子,看来不是骂他们。对夷人的婚姻自择,他也感到不以为然,说是“真夷俗也”。林则徐转了一圈,当天就出来了,第二天返回了广州。林则徐对皇帝报告说,他和邓廷桢是去巡阅去了,主要是查鸦片。澳门的葡萄牙总督,十分恭顺,见他的时候,免冠曲身,礼数周到。过三巴门之时,炮台放礼炮十九响。总督说,这是他们国家的大礼,以示尊敬,不轻易举行的。 尽管对洋鬼子印象不佳,充满了华夏自豪感,但是林则徐的确有涵养,在澳门期间,一点都没露出来。而且,他还派人收集澳门新闻纸(报纸),以及一切有助于了解西方的材料。有多少算多少,多多益善。还通过澳门,采买了好些西洋大炮和一艘英国商船,改装成军舰,供水师练兵,攀爬敌舰之用。 在澳门的美国人,注意到林则徐和邓廷桢的卫队,虽说全副武装,但装备实在太一般了,不过是弓箭、长矛、刀剑和火绳枪。这样的武器,要是跟英国人开仗,大有麻烦。但是,澳门的葡萄牙人对林大人的印象却不错。他们的报纸,盛赞林则徐跟那些“手握大权,却不知英吉利并米利坚之事情,骄傲自足的不同”,说他不仅善于收集有关外国的知识,还找来本地的翻译,翻译外国的资料,四处派奸细,打探情报。而且“凡有所得,不辞辛苦,常时习之,记载心中”,真是一个“聪明好人”。 但是,这个聪明好人虽然屈尊去了一趟夷人待的地方,却还没有抛弃传统对狄夷的偏见,并没有对眼前有着锐利火器和坚固高大兵船的夷人有足够的重视。眼睛是睁开了一条缝,但并没有看清楚这个世界。 其实,澳门周边的好些农民和商人,由于多年跟葡萄牙人打交道,对西方人的了解还蛮深的。可惜,已经开始了解西方的林则徐,此时居然完全没有顾及这些洋人通,从来没有用过哪怕一个买办,充当了解夷情的助手。这些人,只是到了期间,才有了用武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