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曾国藩调戏朋友美妾后竟骂自己“禽兽”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曾公开说,人分两种——圣贤和禽兽。

为达圣贤,他一直修身。

其中,最困难的一关是戒色。

30来岁时,曾国藩就开始在这方面隐忍。

偶尔和朋友聊天称赞女眷好看,也会让他事后内疚——“不可容忍”。

网络配图 当时,曾国藩的妻子身体不好,时常患病。

一次,参加进士同学的团拜,由于所拜之家姬妾如云,这使得曾国藩“喜色”之心油然而生,东张西望,颇失大雅。

回家后,他在日记中写到:“目屡邪视,真不是人,耻心丧尽……” 二十二年,曾国藩的朋友陈源衮新纳了小妾,人称貌若桃花。

曾国藩心中艳羡不已,便登门一睹芳颜。

到朋友家后,曾国藩先聊了点学问,接着就夸朋友艳福不浅。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并称曾胡,与、、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网络配图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网络配图 这还不算,曾国藩还要一睹芳颜,朋友心中万般不愿,但耐不住曾国藩强说,便将小妾喊了出来。

曾国藩见了大赞其美貌,还说了些挑逗的话,令人很难堪。

回家后,曾国藩在《日记》中写到:“猥亵大不敬。

”后来,曾国藩又和其他朋友聊起调戏之事,因此和陈源衮闹翻。

他又在日记当中写到:“真禽兽矣。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曾国葆身为曾国藩的弟弟,他是如何死的?

湘军名将之曾国葆:最小的弟弟,因身体羸弱,在行军时暴毙,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湘军统帅曾国藩一共有4个弟弟,也就是说曾家一共有五兄弟,曾家讲究大家族排行,前面小编已经介绍了湘军名将中,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九弟,曾家五兄弟只有老四曾国潢没有参加湘军,其余四参加了湘军,今天小编来介绍曾国藩最小的弟弟曾国葆。曾国华、曾国荃行军打仗的能力自然是非常强,尤其是曾国荃,面对湘军几乎是没有败绩,曾国葆的名声显然没有他的几位给哥哥那样响亮,但他行军打仗的能力丝毫不比曾国华、曾国荃逊色。 曾国葆生于公元1829年(道光九年),足足比曾国藩小了13岁,比最小的哥哥曾国荃也小了5岁。由于是幼子,从小就深得父亲曾麟书的宠爱,当曾国藩已经步入官场,在官场上得心应手的时候,曾国葆还是个懵懂少年,在曾国藩的影响下,几个弟弟全都发奋读书,包括曾国葆,非常用功读书,为的是像兄长一样考取功名。 不过曾国葆在公元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第一次参加考试落榜后,一时间心浮气躁,再也不想读书,萌生要经商的想法。曾国藩得知后写信开导他,还举了一些年过半百才考中科举的历史人物作为例子,目的是想让他明白,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应该知道自己的不足,加以克服和改正。同时曾国藩也写信交待曾国葆的妻子,叮嘱她要好好照顾曾国葆,因为“弟体弱”,足见曾家兄弟的手足之情非常深,这也是曾家的良好家风。 不过曾国葆没有听曾国藩的话,他决心经商,曾国藩见他性格倔强,就不再强迫他读书。曾国葆和朋友合作,做起药材生意,几年下来成绩还算不错,得到曾国藩的称赞。 后来曾国藩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他的几个弟弟见兄长经常为军务而头痛,请求加入湘军,老六曾国华、老九曾国荃先后在公元1855年(五年)、1856年(咸丰六年)加入,但是曾国藩怎么也不肯给曾国葆加入,曾国葆最后放弃了这个想法。 不过曾国葆在公元1858年(咸丰八年)听到一个很坏的消息,那就是他的六兄曾国华在安徽三河镇与太平军力战而死,此事给了曾国葆不小的打击,他非常悲愤,强烈向曾国藩请求加入湘军,为兄长,曾国藩最后同意了他的请求。 曾国葆加入湘军后,隶属九兄曾国荃的吉字营,兄弟两人并肩作战。曾家兄弟好像天生就善于打仗,曾家兄弟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几兄弟都是书生出身,但打起仗来都有自己的一套,而且非常有效。本来一个曾国荃已经让太平军非常棘手,曾国葆加入后,对太平军造成了更大的麻烦。后来曾国荃、曾国葆与陈玉成、李秀成有正面交手,最终以曾家兄弟的胜利,陈玉成、李秀成的战败告终。 公元1862年(元年),曾国藩定下攻占天京的大计,曾国葆独领一军,与兄长曾国荃分兵进军天京,并相约会师天京城外的雨花台。同年6月,曾国葆率先到达雨花台,但曾国葆从小身体虚弱,加入湘军后又一直操劳军务,因此在同年7月,他还没有等到兄长曾国荃的部队到来就在军营中暴毙,年仅33岁,是曾家五兄弟去世时年纪最小的一个。 曾国藩、曾国荃得知弟弟的死讯,一度痛心疾首。随后曾国藩为曾国葆举行军队葬礼,他还亲自作了墓志铭纪念弟弟。清廷得知曾国葆去世,因其战功上“靖毅”。 本来进攻天京的重任是交给曾国荃、曾国葆两兄弟,但曾国葆已死,重任落到曾国荃身上,曾国荃也不负众望,围困一年多后,成功在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攻陷天京,灭掉了太平天国,相信曾国葆在天之灵看到,也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湘军集团首领曾国藩不称帝:真相原本如此

在运动威胁清王朝统治时,通过组建湘军,掌握地方大权,到1863年湘军攻下南京后,曾国藩已经控制了整个统治集团,就军事实力而言,他比清政府已经超出了很多,若曾国藩振臂一呼,从满朝人的手中夺回统治权,应当说并不困难,但但他没有这么做。网络配图 曾国藩为何拒不称帝?一般归结为三点原因:忠君报国思想、条件不成熟和为了统一。 其一,曾国藩满脑子的忠君报国思想,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他起兵就是为了保卫地主阶级利益,保卫,保卫明教。他的个人追求就是做个中兴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国藩满脑子的忠君报国思想,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网络配图 其二,曾国藩即使想当,时势也不允许他这么做。当时清政府虽衰落,但科尔沁亲王拥有一支强大的以骑兵为主的军队。而且湘军攻陷天京后,人心思归,战斗力锐减。最关键的一条,湘军起兵是以“保卫儒教”和“忠君保国”为号召,一旦曾国藩称帝,很可能湘军要成为众矢之的。再说,也没有所谓“友邦”的帮助,曾国藩称帝未必能得到国际承认。网络配图 其三,曾国藩真称帝的话,势必会引起社会动荡,各地又要出现割据的局面,天下统一的局面就要被打破了。因而从客观上说,曾国藩拒不称帝也是一件好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