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名将之曾国葆:最小的弟弟,因身体羸弱,在行军时暴毙,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湘军统帅曾国藩一共有4个弟弟,也就是说曾家一共有五兄弟,曾家讲究大家族排行,前面小编已经介绍了湘军名将中,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九弟,曾家五兄弟只有老四曾国潢没有参加湘军,其余四参加了湘军,今天小编来介绍曾国藩最小的弟弟曾国葆。
曾国华、曾国荃行军打仗的能力自然是非常强,尤其是曾国荃,面对湘军几乎是没有败绩,曾国葆的名声显然没有他的几位给哥哥那样响亮,但他行军打仗的能力丝毫不比曾国华、曾国荃逊色。

曾国葆生于公元1829年(道光九年),足足比曾国藩小了13岁,比最小的哥哥曾国荃也小了5岁。
由于是幼子,从小就深得父亲曾麟书的宠爱,当曾国藩已经步入官场,在官场上得心应手的时候,曾国葆还是个懵懂少年,在曾国藩的影响下,几个弟弟全都发奋读书,包括曾国葆,非常用功读书,为的是像兄长一样考取功名。
不过曾国葆在公元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第一次参加考试落榜后,一时间心浮气躁,再也不想读书,萌生要经商的想法。
曾国藩得知后写信开导他,还举了一些年过半百才考中科举的历史人物作为例子,目的是想让他明白,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应该知道自己的不足,加以克服和改正。
同时曾国藩也写信交待曾国葆的妻子,叮嘱她要好好照顾曾国葆,因为“弟体弱”,足见曾家兄弟的手足之情非常深,这也是曾家的良好家风。
不过曾国葆没有听曾国藩的话,他决心经商,曾国藩见他性格倔强,就不再强迫他读书。
曾国葆和朋友合作,做起药材生意,几年下来成绩还算不错,得到曾国藩的称赞。

后来曾国藩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他的几个弟弟见兄长经常为军务而头痛,请求加入湘军,老六曾国华、老九曾国荃先后在公元1855年(五年)、1856年(咸丰六年)加入,但是曾国藩怎么也不肯给曾国葆加入,曾国葆最后放弃了这个想法。
不过曾国葆在公元1858年(咸丰八年)听到一个很坏的消息,那就是他的六兄曾国华在安徽三河镇与太平军力战而死,此事给了曾国葆不小的打击,他非常悲愤,强烈向曾国藩请求加入湘军,为兄长,曾国藩最后同意了他的请求。
曾国葆加入湘军后,隶属九兄曾国荃的吉字营,兄弟两人并肩作战。
曾家兄弟好像天生就善于打仗,曾家兄弟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几兄弟都是书生出身,但打起仗来都有自己的一套,而且非常有效。
本来一个曾国荃已经让太平军非常棘手,曾国葆加入后,对太平军造成了更大的麻烦。
后来曾国荃、曾国葆与陈玉成、李秀成有正面交手,最终以曾家兄弟的胜利,陈玉成、李秀成的战败告终。
公元1862年(元年),曾国藩定下攻占天京的大计,曾国葆独领一军,与兄长曾国荃分兵进军天京,并相约会师天京城外的雨花台。
同年6月,曾国葆率先到达雨花台,但曾国葆从小身体虚弱,加入湘军后又一直操劳军务,因此在同年7月,他还没有等到兄长曾国荃的部队到来就在军营中暴毙,年仅33岁,是曾家五兄弟去世时年纪最小的一个。

曾国藩、曾国荃得知弟弟的死讯,一度痛心疾首。
随后曾国藩为曾国葆举行军队葬礼,他还亲自作了墓志铭纪念弟弟。
清廷得知曾国葆去世,因其战功上“靖毅”。
本来进攻天京的重任是交给曾国荃、曾国葆两兄弟,但曾国葆已死,重任落到曾国荃身上,曾国荃也不负众望,围困一年多后,成功在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攻陷天京,灭掉了太平天国,相信曾国葆在天之灵看到,也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湘军打仗有多厉害?曾国藩将一个详情做到了极致
自金田起义之后,声势日隆,而由于承平日久,腐朽落后,军和绿营都不堪重用,。鉴于江忠源等人的经验,清政府决定鼓励地方办团练以保境安民,一天之内任命四十三名在籍官员为钦办团练大臣。然而下来,只有和他的湘军取得了成功,其中成功的原因,长期以来都是学者的研究的重点。 湘军能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细节是不可忽视也为后人津津乐道的,那就是曾国藩提出的:“扎硬寨,打呆仗”的思想。 后半句有时候又称为打死仗,不管是打呆仗还是打死仗,这都很好理解,然而“扎硬寨”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文人出身的曾国藩,在带兵之初,因为经验缺乏,曾经被太平军多次偷袭,吃足了苦头。岳州之败就是一个例子。后来,他总结经验,思考不足,又通过高人指点,并结合自己的个性,提出行军打仗安营时必须“扎硬寨”。 所谓“扎营寨”,就是部队每到一处住宿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雪,都必须挖掘战壕。这个战壕怎么挖?曾国藩曾经是这样要求的: 筑墙须八尺高,三尺厚;壕沟须八尺宽,六尺深;墙内有内濠一道,墙外有外濠二道或三道;壕内须密钉竹签。 曾国藩对于这个做法极为看重,他不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不打折扣的执行,即使他后来坐镇指挥,很少亲临前线,但每次湘军将士出战,他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此事,视为湘军的法宝。 这个方法弊端是很明显的,首先,它耽误了行军的速度,安营时,部队要挖沟挖壕垒墙,拔营时又需要将竹签等一一带走,非常耽误时间。其次,它让部队减少了训练和休息时间,更多的时候,湘军就像一支工兵部队,走到哪里修到哪里。再次,这个方法严格执行下来,必然会导致延误战机,就说过曾国藩用兵“每苦钝滞”,贻误战机。 但是曾国藩就不以为然,坚持要用这个方法,而且凭借它一支打到天京城下,剿灭了。因为这个方法的优点实在是太大了。 第一,它防备了偷袭,让湘军永远处于不败之地。自从采用了“扎硬寨”的方法,李秀成多次要偷袭湘军都无功而返。曾国藩的弟弟更是将此法发挥到极致,攻城时也采用,以致于获得了“曾铁桶”的外号。 曾国荃攻打安庆、天京时将这个战法发挥到了极致。他甚至一圈又一圈的修筑高墙和深沟,雨花台一战,曾国荃仅带着两万人的“吉字营”湘军面对李秀成带着的几十万人大战了四十六天都立于不败,全靠这个方法。 第二,这也让湘军减少了伤亡损失。曾国藩深知,朝廷没有授予他无限制的权力,他只能从湖湘招募士兵,而兵源是最可宝贵的资源,他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将士,不可能用人命去堆积胜利。 因此湘军采用这个阵法,守城中能让太平军,攻城时,每到一个地方,先不急着和太平军打,还是扎硬寨,而且是一圈又一圈的扎,知道对方援兵打不进,突围冲不出,在城中弹尽粮绝才攻击。所以在湘军历史上,阵亡三千人的战斗很少,仅仅在武昌出现过。 曾国藩立下不世之功,可是后人仿佛数不出他的经典战役,他仿佛就是在不断的围城挖壕之中,又笨又慢的赢得了一仗又一仗。 别人说他不善奇谋,他就不不指望自己能有什么奇谋,更不认为自己善于带兵,他在意的是自己先不输,这样每一次赢一点,积小胜而大胜,直至完胜。他如同最高明的拳师,每一招都是大巧不工,从不投机取巧。 同样,也就是这个方法,培养了湘军独特的气质。那就是老老实实,从不投机取巧,不麻痹大意。他们知道,胜利不是靠一两个雕虫小技能获得的,而是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靠着吃得苦霸得蛮的倔强作风而取得的。 随机文章唐朝最传奇皇帝非武则天竟是被太监当傀儡推上皇位的傻子专家解读新疆ufo事件悬停5小时,最快速度达1.6公里/秒二战钢铁火神之喷火坦克,苏联红军火烤日本关东军(威慑杀敌利器)鲨鱼为什么没有肾脏,靠体表排泄氨排泄/嗅觉器官最敏感雪花是什么形状,美丽的雪花形状各异/一般不会超过六角形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为了增加湘军战斗力,曾国藩实行了什么制度?
在刚刚继位之后,就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运动。这次农民起义席卷中国,南方基本上全部波及,形成与清廷分庭抗礼之势。此时清王朝的绿营和子弟都不管用,倒是为首训练出的湘军成为了救命的稻草。 后人探索湘军成功之谜,总结出了方方面面的原因。比如纪律、策略、领导人的能力等方面,但据我看来,湘军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原因是因为一方面给人高薪,解决了当前的最现实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给人实行了保举制度,让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高薪可以理解,当时曾国藩规定,湘军的饷银是朝廷正规军的三倍。因此,在那个饥荒频发、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湖南人便义无反顾,踊跃参军。那么什么是保举制度呢?这是说按战功保举一定数额的将士为国家武职官员,当然作为高级将领还能被朝廷封为文官。 虽然,曾国藩在衡阳的时候,在湘军誓师时,就喊出了“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口号。他虽然是理学大家,但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不要官、不要钱,这在保境安民时偶尔说说还可以。要让士兵们带着这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辗转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几年,鬼才会不要命,人都会跑光了。 所以,曾国藩让湘军的将士获“利”,不仅要获利,而且还要用“名”来鼓励将士。曾国藩鼓励部将大胆保举亲信: 鄙人前衔奏补实缺,最足新耳目而鼓士气,不可畏干部诘而预自缩手也。 至于怎么保举,当时并没有一个硬性的指标。但湘军成立之初,就有一个不成为的,与朝廷达成默契的规定,那就是每打一次仗,一百人中可以保举三人,此后,逐年递增。在攻克武昌一役中,湘军之中就有两百多人被保举。 这样的制度,当然能凝聚将士的心。湘军领袖能受朝廷的封赏,升官发财,普通的士兵也能在历次战斗中分一杯羹,自然更有战斗力,更有士气。不过后来,这个风气越来越盛,一场胜仗打下来,无论时参战的、未参战的,只要有关系就能获得保举。 都说太平天国封王太多,天京城一块砖头掉下来都可能砸到一个王爷。当时的湘军何尝不是如此,由于是乡勇组织,裙带关系特别严重,保举之风盛行后,哪怕是在老家务农的,未成年的孩子,甚至还在肚子里未出生的都可以想尽办法冒领军功。 这个风气在的“吉字营”最为突出,这也是曾国荃笼络手下的一个方法。曾国藩曾经也忧心忡忡的和心腹幕僚赵烈文说,保举之风增加了战斗力,也为国家埋下了隐患。但是,在当时,太平天国胡乱封王,湘军肆意保举,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行为,哪里还顾得明天后天的事情? 湘军之中,各营保举的武职官员共达十几万人,其中三品以上的数万人。由于在湘军之中,被保举太容易了,不仅是湖南人竞相投奔,甚至一些文人也不惜来到湘军之中,或出谋划策做幕僚,或为湘军提供技术帮助。比如数学家李善兰就来到湘军幕府,一住就是八年,为机械制造局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俞樾、吴汝纶、王闿运和王安定等士子竞相投奔。不及第的希望能够,及第的甚至认为在湘军比在朝廷更有前途。 然而,湘军初期,曾国藩只有二品虚衔,并没有实职。因此,湘军举荐的人都只是虚衔,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履职的机会(徒有保举名,永无履任之实)。这样一来,在湘军后期普遍产生了厌战情绪,严重影响了湘军的战斗力。 直到曾国藩多次明示暗示朝廷,终于获得了两江总督的实职。这样以来,湘军就有更多的将领有机会担任职位,保举制度发挥了更大的效果,吸引湘军不断向太平军步步紧逼。 随机文章唐朝是否仍有古体诗?不是袁世凯!李鸿章临终前举荐「他」 葬送了大清帝国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探索时间漏洞可以穿越,扭曲光线停歇时空穿越时空(打破时间禁锢)众神之王宙斯的故事,杀父成为天界主宰/风流成性处处留情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