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中国古代原来是分食制度的?为什么后来变成了合食制?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分食就是分餐,本来是西方人值得炫耀的生活方式,因为分餐文明、卫生;而合餐制则是落后的产物。

  一说起合餐,眼前就会浮现出几个人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几双筷子在一个碗里夹来夹去,偶尔会出现一个热情的人,往你的碗里夹菜,非让你感受他的气息,想想就倒胃口。

image.png

  不过要说起分餐,恐怕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的祖师爷。因为中国在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分餐,比西方人早多了。

  但中国的分餐,除了跟卫生有关,主要还是因为资源的贫乏。

  那时候生产力低下,人类收获到的食物有限,为了按劳分配,或者按照地位分配,就把收获的野味和果实分割开来,个人吃个人的,这就是中国分餐制的由来。

  我们看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鬲”,虽然形状与鼎类似,但是容量大小就差着很多,很适合一个人的饭量,这就是分食制的证据。

image.png

  中国后来之所以实行合餐,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文化和习俗,而是西方家具的输入,无形中改变了中国人的就餐形式。

  我们知道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跟各国的物质交流,也增加了各国和中国的文化交流,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波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就餐方式。

  在中国古代,中原和周边地区的人民一直是"分食制"。

  在正式场合,到场的嘉宾无论人数多少,无论男女老少和尊卑贵贱,大家往往都要"席地而座",不急不躁。

  一旦各种菜肴准备完毕,传菜员就会往客人面前的案桌呈上各种菜肴。

image.png

  而在广大农村,在私人场合,在普通家庭,大家也习惯个人自吃碗中餐,各自为战。

  在农耕时代,工作节奏非常快,大老爷们喜欢坐在门口,端着碗的,拿筷子的,手拿着油饼,卷一根大葱,蹲下来,大家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说三国、道水浒、女人们则喜欢坐在门前的石墩上,边吃饭,边兴致勃勃唠嗑。东家长李家短,西门庆傍上潘金莲,唐伯虎爱上小白鞋。

  随着汉代丝绸之路开通,西方的生活习俗也慢慢向中原地区渗透,百姓的生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比如胡笛,让音乐更丰富多彩;胡服,让男人更帅女人更美;胡椒,让人们更有食欲;胡饭,让人们胃口大开;胡帐,让生活更有情调;胡舞,让人目不暇接;胡床,让人浮想联翩;胡坐,让人更舒服安逸。其中的胡床胡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更大。

  胡床其实跟睡眠无关,它就是一种坐的工具,一种稍微高的座椅。

  座椅带来的变化,最初是坐姿的革命。就座的时候,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委屈自己。同时为了适应胡坐,中国人的桌子也由原来的低矮,变成高大。

image.png

  其实,西方人并没有要中国人改变分餐习惯,是中国人自己来了灵感,或者说是西方的家具迎合了中国人的性格。

  一是中国人喜欢热闹,有钱有权的人喜欢在别人面前显摆,在一起吃饭,就给显摆的人提供了方便。亲属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也喜欢吃饭的时候海阔天空、东拉西扯,大增食欲,也受益匪浅、心情舒畅,活跃了气氛。

  二是有权的人喜欢借着就餐的机会来增进交流,增进感情。上级请下级吃饭,以彰显恩泽;下级请上级吃饭,以表达敬意。而为了显示彼此关系亲密无间,一个锅里耍勺子,一个碗里面喝汤,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是中国有钱有权的人生活奢侈,穷奢极欲。不管有钱还是有权,都希望餐餐满汉全席,顿顿鱼翅燕窝。君王一席宴,百姓一年粮。大款一顿饭,吃了一半扔一半,糟蹋粮食,显示身份,是中国人合餐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浪费和奢侈的真实写照。

image.png

  四是随着中餐菜肴的丰富,烹饪方法的复杂,吃法的多样化,合餐成为一种必然选项。饭菜的种类太多,食材太多,烹饪方法五花八门。几个人到饭店吃个北京烤鸭,弄了纸包鱼,大家在一起,你一口我一口多有气氛,争先恐后抢过来的肉吃到肚里才叫美味。

  如果把一只鸭子或者一条鱼切分开来,首先不好分,其次分到盘子里吃也没有兴致。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实行的是分餐制,这种说法是没有争议的。但中国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合餐制,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从汉朝之后,有的说是打宋代开始,有的说是自蒙古征服中原之后,有的则说是从明朝开始的。

image.png

  很多学者倾向于认为合餐制的过渡期开始于宋朝和元朝,明朝开始普及。

  宋朝时期开始使用铁锅,炒菜盛行,菜式花样繁多,火锅也出现了,更加热闹的合餐制开始在餐饮场所流行开来。

image.png

  元朝因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生活节奏紧张,携带的东西也从简,做饭条件也比较简陋。所以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在一起吃饭。合餐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快捷,方便。而且游牧民族主要是吃肉,他们也不缺食材,无论怎么吃,吃饱就行,速度就行。

  到了明朝,合餐制已经基本战胜了分餐制,除了极其隆重的大礼仪的场合,合餐制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的首选。

为了增加湘军战斗力,曾国藩实行了什么制度?

在刚刚继位之后,就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运动。这次农民起义席卷中国,南方基本上全部波及,形成与清廷分庭抗礼之势。此时清王朝的绿营和子弟都不管用,倒是为首训练出的湘军成为了救命的稻草。 后人探索湘军成功之谜,总结出了方方面面的原因。比如纪律、策略、领导人的能力等方面,但据我看来,湘军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原因是因为一方面给人高薪,解决了当前的最现实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给人实行了保举制度,让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高薪可以理解,当时曾国藩规定,湘军的饷银是朝廷正规军的三倍。因此,在那个饥荒频发、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湖南人便义无反顾,踊跃参军。那么什么是保举制度呢?这是说按战功保举一定数额的将士为国家武职官员,当然作为高级将领还能被朝廷封为文官。 虽然,曾国藩在衡阳的时候,在湘军誓师时,就喊出了“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口号。他虽然是理学大家,但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不要官、不要钱,这在保境安民时偶尔说说还可以。要让士兵们带着这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辗转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几年,鬼才会不要命,人都会跑光了。 所以,曾国藩让湘军的将士获“利”,不仅要获利,而且还要用“名”来鼓励将士。曾国藩鼓励部将大胆保举亲信: 鄙人前衔奏补实缺,最足新耳目而鼓士气,不可畏干部诘而预自缩手也。 至于怎么保举,当时并没有一个硬性的指标。但湘军成立之初,就有一个不成为的,与朝廷达成默契的规定,那就是每打一次仗,一百人中可以保举三人,此后,逐年递增。在攻克武昌一役中,湘军之中就有两百多人被保举。 这样的制度,当然能凝聚将士的心。湘军领袖能受朝廷的封赏,升官发财,普通的士兵也能在历次战斗中分一杯羹,自然更有战斗力,更有士气。不过后来,这个风气越来越盛,一场胜仗打下来,无论时参战的、未参战的,只要有关系就能获得保举。 都说太平天国封王太多,天京城一块砖头掉下来都可能砸到一个王爷。当时的湘军何尝不是如此,由于是乡勇组织,裙带关系特别严重,保举之风盛行后,哪怕是在老家务农的,未成年的孩子,甚至还在肚子里未出生的都可以想尽办法冒领军功。 这个风气在的“吉字营”最为突出,这也是曾国荃笼络手下的一个方法。曾国藩曾经也忧心忡忡的和心腹幕僚赵烈文说,保举之风增加了战斗力,也为国家埋下了隐患。但是,在当时,太平天国胡乱封王,湘军肆意保举,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行为,哪里还顾得明天后天的事情? 湘军之中,各营保举的武职官员共达十几万人,其中三品以上的数万人。由于在湘军之中,被保举太容易了,不仅是湖南人竞相投奔,甚至一些文人也不惜来到湘军之中,或出谋划策做幕僚,或为湘军提供技术帮助。比如数学家李善兰就来到湘军幕府,一住就是八年,为机械制造局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俞樾、吴汝纶、王闿运和王安定等士子竞相投奔。不及第的希望能够,及第的甚至认为在湘军比在朝廷更有前途。 然而,湘军初期,曾国藩只有二品虚衔,并没有实职。因此,湘军举荐的人都只是虚衔,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履职的机会(徒有保举名,永无履任之实)。这样一来,在湘军后期普遍产生了厌战情绪,严重影响了湘军的战斗力。 直到曾国藩多次明示暗示朝廷,终于获得了两江总督的实职。这样以来,湘军就有更多的将领有机会担任职位,保举制度发挥了更大的效果,吸引湘军不断向太平军步步紧逼。 随机文章唐朝是否仍有古体诗?不是袁世凯!李鸿章临终前举荐「他」 葬送了大清帝国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探索时间漏洞可以穿越,扭曲光线停歇时空穿越时空(打破时间禁锢)众神之王宙斯的故事,杀父成为天界主宰/风流成性处处留情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芮国有着怎么样的政治制度?又有着怎么样的科学文化

这场政治事件中,秦国第一个干涉,并一直参与正位运动,最终也由秦“纳芮伯万于芮”。秦的势力显然通过这一事件深入渗透到芮国并使之依附。所以《·秦本纪》:“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最后,芮国的命运如同其它诸多依附国一样,被所依附者消灭:“(穆公)二十年,秦灭梁芮。”时为公元前[过滤词]一年,十九年。《诗·大雅·公刘》:“芮鞫之即”,郑玄笺:“芮之言内也。”即指水流向内凹处的土地。青铜器铭文如《芮叔宽父簋》(集成4065)、《芮公鼎》(集成2517)等文字中“芮”也作“内”。《·郡国志》:“芮,短也。”从芮国以地理状态命名的初始含义上看,它最初的地域位置应位于陕东、晋西的河水短凹处平原。《传·昭九年》:“我自夏以后 ,魏、马台、芮、岐、毕,吾西土也。”与芮相邻近的国家,都大致在这一区域。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芮,,伯爵,国在冯翊临晋县芮乡,今陕州芮城县。(《卷二百六十一、献通考二》)《左传·桓三年》杜注:“芮国在冯翊晋县。” 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一个芮国。《广韵》:“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左传·昭九年》:“魏、马台、芮、岐、毕,吾西土也”中的马台国即有邰氏。《·生民》孔疏引《世本》、《说文》等谓“邰”亦为之后,姜姓之国。说明“吾西土”并非尽是姬邦。当时的芮、邰是属于姜姓的。清人雷学淇在《义证·武公纪》中说:“盖周之芮在同,殷时之芮在解, 诗 所谓虞芮质厥成也。”其中透露出的是一种信息,即文王时代和武王克殷后的芮不但不是同一个国家,而且地域位置也不大相同。 商代河东的芮随着武王克商而消失,在河外则同时出现了姬姓的芮国。周初的姬姓芮国在周王室所受到的重视与巨大政治地位与“质厥成”的那个芮国形成了鲜明对比。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载:“武王时,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卷二百六十一·封建考二》)南方的巢国来向周王朝聘,芮国的君主已受命作咏赞的作品,这与西周芮伯长期扮演的重要辅臣角色相一致。《逸周书·卷十》:“穆王思保位惟难,恐贻世羞,欲自警悟……芮伯稽古,作《训纳》。 王于善暨,执小臣咸省厥躬,作《芮良夫》。”《正义》谓芮良夫即“芮伯也”。《大雅·桑柔》,《小序》:“芮伯刺厉王也。”明《郁离子·献马》:“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从武王到厉王几乎整个西周时代,芮伯都活跃于中央王朝政坛之上并对最高王政表达赞扬、警训或批评,还受王命征伐。与文王时诉争田地的姜姓小国芮呈现出很不同的面貌。 今本《竹书纪年》:“(桓王)十三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说明芮伯姬万还得到了戎人的支持。从桓四年到桓八年《传》中不再作此事的交待。而到了《桓公九年》却有“秋,虢仲、芮伯、梁伯、荀候、贾伯伐曲沃”的记载。然而《桓公十年》却才交待“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那么,桓九年伐曲沃的芮伯是“更立之君”还是姬万呢?《史记·晋世家》:“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可见伐曲沃的这些政治力量是受到周桓王命令和支持的。而桓王所征伐的受芮姜扶立的国君是不可能参与这次军事行动的。因此“芮伯”就是姬万。从桓四年到桓八年之所以不见记载,很可能是当时周、秦、虢再加上戎的支持下已经平叛正位,只是没有归国或进行正位仪式而已。 随机文章细说世界十大名胜古迹,中国长城是太空唯一可见建筑解析第五代战斗机世界排名,歼-20力压美饿位列第三天虹微型精确攻击导弹简介,重3公斤命中率高达96%养蜘蛛会认主人吗,蜘蛛生性凶残是不会认主人的新疆三十万镜像人事件真相,研究双鱼玉佩致使能量泄露出现复制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