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突厥汗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最后为什么会分裂出东西两突厥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很多人都不了解突厥汗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552年左右,突厥汗国横空出世。

  那以后短短三十年时间里,突厥人不断开疆拓土,疆域版图东自辽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戈壁,北至贝加尔湖,东西长万里,南北五六千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

  谁与这样的大国为邻谁倒霉,因为这个民族掠夺成性。

  隋朝,就成了这样一个倒霉蛋。

  实际上,隋朝建立之前,突厥人就把南下中原掠夺人口和财富,当成了家常便饭,北朝各国,不得不或与之和亲或对其朝贡,以此换来几天安稳日子。

  隋朝建立后,由于发生贵族内乱,突厥大可汗沙钵略为了“过安稳日子”,不得不另立了三个可汗,让其与他共享权力,分别是第二可汗庵逻、阿波可汗大逻便、达头可汗玷厥。

  除了这四个,还有一个步离可汗。

image.png

  图1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公元581年(开皇元年),北周权臣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

  鼎革伊始,隋朝沿袭之前的惯例,继续向突厥进贡,却遭至突厥各部怨恨,理由是进贡太少。

  第二年年五月,突厥40万大军,由沙钵略可汗亲自率领,南下攻入长城以南。

  40万大军中,沙钵略可汗的本部兵马只有10万,其余30万分别属于第二可汗、阿波可汗、达头可汗与步离可汗等人。

  40万大军一齐南下,一人一泡尿,就有可能将新生的隋朝淹死,但在奉车都尉长孙晟看来,只要想个办法,就能使其战斗力大打折扣。

  他的办法是离间。

  据《北周拔拔兕墓志》,长孙晟是今河南洛阳人,北魏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第三子。

  对于长孙晟这个名字,熟悉的估计不多,但提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老丈人,人们便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他呀。

  没错,他就是李世民的老丈人,长孙皇后的父亲,大名鼎鼎的唐朝凌烟阁功臣第一位长孙无忌,是长孙晟的儿子。

  离间突厥众可汗,长孙晟的自信,谁给他的?

  当然是那几个可汗自己,他对他们太了解了。

image.png

  图2 长孙晟(551年-609年),字季晟,小字鹅王

  公元580年,沙钵略可汗请求与北周和亲,北周宣帝封赵王宇文招之女为千金公主,派人送到突厥,护送者中就有长孙晟。

  长孙晟一去,沙钵略可汗就喜欢上了他,经常约他出去游猎,还舍不得放他回去,以至于长孙晟在突厥留住的时间,竟然长达一年。

  长孙晟是个有心人,利用和沙钵略可汗游猎的机会,详细考察突厥的山川形势,以及部众的强弱,后来回去后,把他所了解到的情况,向时为北周丞相的杨坚作了详细汇报,杨坚非常高兴,立即升他为奉车都尉。

  在突厥的日子,长孙晟还交了一个很重要的“朋友”。

  那人名叫处罗侯,是沙钵略可汗的弟弟,由于甚得众心而遭沙钵略可汗忌恨,处罗侯便密派心腹,暗中与长孙晟结盟。

  长达一年时间的“卧底”,长孙晟还了解到,都手握强兵的沙钵略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叔侄兄弟们,表面上亲如一家,实际上各自猜忌,各自提防,很容易离间。

image.png

  图3 突厥骑兵

  所以,当突厥突然兴兵来犯时,长孙晟立即上表隋文帝,提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建议,大喜过望的隋文帝立即把他召来详谈,记忆力惊人的长孙晟边说边画,将之前了解到的突厥山川形势等情况,详细地呈现在隋文帝面前。

  有了如此重要的情报,隋文帝对战胜敌人的侵略,顿时有了信心。

  既然有了计划,那就开始实施吧。

  首先被他们“盯”上的,是达头可汗,隋文帝派去分化他的人,是太仆元晖。

  元晖带着隋文帝特赐的狼头纛(用狼头做标志的大旗),经伊吾道到突厥,见达头可汗去了。

  看看看看看看,隋朝皇帝对我多好,达头可汗很高兴。

  但他没想到,当他派使者回访时,隋文帝故意冷落他的使者,却对沙钵略的使者,热情得不得了。

  这个“遭遇”,无异于给达头可汗兜头一盆冷水,这两位从此互相猜忌,互相提防。

  紧接着,隋文帝又派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带着大量钱财去见处罗侯。

  这两人之前就已结盟,此次会面,“感情”更深了,长孙晟趁机劝对方内附隋朝。

  自此,孤立沙钵略可汗的计划,算是基本上实现了。

image.png

  图4 隋初画像砖

  当屯兵今青海乐都西的柱国冯昱、守御临洮的兰州总管叱列长叉、屯兵幽州的上柱国李崇失利,沙钵略可汗想继续南进时,被长孙晟离间的达头可汗终于起了作用,来了个拒不执行命令,带兵退走。

  长孙晟再次出马,这一次的目标,直接对准了突厥老大,他找到沙钵略可汗的侄儿染干(有说是沙钵略的儿子),让他告诉沙钵略:据可靠情报,铁勒等部反了,打算袭击你的老巢。

  沙钵略担心老巢被端,急忙撤兵而去。

  然而,第二年四月又卷土重来,规模并不比上次小,其中阿波可汗率领的一路,多次被秦州总管窦荣定打败。

  这时候的长孙晟,职务是窦荣定的偏将,他派人对阿波可汗说,你们老大每次来都取得大胜,你阿波可汗却笨得要死,一来就连吃败仗,耻辱啊耻辱,你们老大,怎么可能不怪罪你?而且据说他早就想把你这一支吃掉,如果他真的动手,请你好好想一想,你对付得了吗?

  阿波可汗吓出一身冷汗,急忙派使者去见长孙晟。

  长孙晟的离间计再次成功,阿波可汗的军队,不再与隋军作战,他留兵塞上,派人随长孙晟入朝见隋文帝。

image.png

  图5 杨爽(563年—587年8月25日),字师仁,小字明达

  “巧”的是,这时的沙钵略被隋将杨爽打败,心里本来就不爽,又出了阿波可汗心怀二意之事,气急败坏的他,干脆对阿波可汗所居的北牙来了个突然袭击,阿波可汗留在那里的部众,全部成了他的俘虏。

  他还把阿波可汗母亲杀了。

  失去了一切的阿波可汗,只好去投奔达头可汗,达头可汗大怒,借给他十万兵马,让他去报仇。

  阿波可汗带着复仇的怒火,一战收复故地,之后多次与沙钵略作战,几乎每战必胜,实力越来越强。

  江河日下的沙钵略可汗顶不住了,不得不遣使向隋朝进贡。

  为了进一步得到隋朝“庇佑”,开皇五年七月,沙钵略可汗向隋朝请和称藩。

  开皇七年四月,沙钵略可汗去世,其弟处罗侯被拥立为莫何可汗,请隋廷承认,隋文帝派长孙晟前去祝贺。

  为了表示对隋朝的忠诚,处罗侯主动提出去收拾阿波可汗的五六千残余力量,得到同意后,他打着隋朝赐给他的旗帜,西击阿波可汗,阿波可汗部下归降,他本人被活捉。

  ……

image.png

  图6 隋朝与东突厥、西突厥

  公元583年,在隋朝军事打击和分化、离间双管齐下之下,突厥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

  604年,隋文帝病逝,长孙晟被隋炀帝任命为内衙宿卫,知门禁事,拜左领军将军。

  609年,时年58岁的长孙晟去世,隋炀帝“深表悼惜,赐赠甚厚”,令其子长孙无忌袭爵。

  615年(大业十一年)八月,出塞北巡的隋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包围在雁门,他唯一想念的人是长孙晟:“如果长孙晟还活着,我也不至于被欺负到这种地步!”

  参考文献:《北周拔拔兕墓志》《隋书》

史上最牛老丈人 他女婿是隋朝开国帝王!

老丈人是对妻父的称呼,又叫泰山、岳父。老丈人也不是哪个男人都有机会当的,你需要符合两个条件:有女儿,并且能嫁出去。听起来也不是很复杂。女儿都想嫁个好人家,在中国古代,如果能嫁给一国之君,便是祖坟冒青烟,全家烧高香了。算命的总说,谁谁是娘娘的命,便是极言其命带富贵。也许有人要说那种被打入冷宫的日子是多么凄苦辛酸,后宫的钩心斗角又如何让人胆寒,但“一朝选入君王侧”仍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网络配图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历史上各朝各代的贪官,明知将来有身陷囹圄诛灭九族的可能,却还是地前赴后继着,一样的道理。其实就算是嫁给普通人家,一样会有争宠的烦恼。人们在设想未来时,总是看到光明的一面,比如专宠自己,比如有一天荣登皇后宝座。没有谁进宫就是想奔冷宫去的。杨贵妃结局再惨,她也不会后悔进宫,如果上天再给她一次重来的机会,我想她会说四个字:我还入宫。当笑话说毕竟是后来的事。“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应该反映的也是一种现状。 老丈人牛不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女儿嫁得好不好,嫁给皇上又被封后,老爹就是国丈。皇上的岳父,肯定是牛得不能再牛了。不光老丈人牛,一家跟着牛。这样一来,老丈人选女婿便要有眼光了,将来能否出息,这需要敏锐的判断力。牛就牛在他给他的三个女儿挑了三个好女婿,最后三个女儿都被尊为皇后,而且是三个不同朝代的皇后。皇帝的老丈人已是别人无法比的,“三朝国丈”更是绝无仅有,堪称史上最牛的“老丈人”了。 独孤信(503~557),本名独孤如愿。生于北魏末期,武川镇(今内蒙武川西南)人,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是鲜卑化的匈奴人。独孤信,长相俊美。《》称其“美容仪,善骑射”,武功还很过硬。就像现在的歌星,既有型又能唱,肯定迷倒一片。当时独孤信也是被众多粉丝争睹风采,素有“独孤郎”的美誉,属于级的人物。独孤信家世显赫,世代为贵族,但独孤信没赶上好时候,到他这辈家道中落,又适逢北方六镇起义,风暴席卷北魏,独孤信便开始了他一生的戎马生涯。他参与过镇压义军,也参加过葛荣的河北起义军,后来又归附官府,操控北魏大权后,他投奔了雄踞关陇的统领,他的同乡,也就是后来西魏的实际建立者和掌权者。在刀光剑影中,独孤信的官也越做越大。网络配图 独孤信有着明张大义的真性情。《北史》记载,北魏孝武帝不甘权臣高欢操纵,想借宇文泰的势力对付高欢。独孤信不顾一家老小全在高欢领地,“寻征入朝”,为国尽忠。孝武帝感念“世乱识忠良”,于是“雅相委任”,封他为浮阳郡公,后来又晋升他为骠骑大将军、大司马。宇篡魏立周后,他又因“佐周代魏有功”,被封为柱国大将军,是朝廷倚重的“八大柱国”之一,位极人臣,地位显赫一时。 独孤信还是位治世能臣,在坐镇陇右时,治绩突出,“信著遐迩”,声名远播。宇文泰因此给他赐名为信,这便是独孤信名字的由来。功高盖主在哪朝哪代都不会是好事情。东魏大臣魏收在奏折《檄梁文》中,称独孤信“据陇右不从”,说独孤信想割据称霸,其实是放出话去挑拨离间,果然引起宇文泰的疑心,独孤信预感不妙,便主动提出还朝。宇文泰死后,他的侄子掌权,同为“八大柱国”之一的赵贵遭受排挤,便与独孤信密谋除掉宇文护,结果事情败露,独孤信受牵连,被御赐毒酒,逼令自尽,时年55岁。 独孤信是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这不仅体现在他能征善战、屡立奇功上。最重要的是他生了三个贵为皇后的女儿,分别是明敬后、唐元贞后和隋文献后,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独孤信的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当时宇文毓还没当皇帝,是个地方官,“帝之在藩,纳为夫人”。在任岐州刺史时,便“有美政”,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宇文护废杀15岁的傀儡皇帝后,迎立宇文毓为“天王”。史书上说宇文毓“宽明仁厚,敦睦九族”,颇“有君人之量”。如果能一直当下去,该是个好皇帝。可惜他命不好,在位只3年便被宇文护毒死。独孤信的大女儿命运也不济,仅做了两个月的王后便死了。宇文毓正式称帝后追封她为明敬皇后。网络配图 独孤信的四女儿是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李家在当时也是显赫之家,于是“八大柱国”之一的太尉李虎的儿子李昺,便成了独孤信的女婿,也就是李渊他爹。李渊称帝时母亲已死,于是追封为元贞皇后。独孤信的小女儿嫁给了后来的开国皇帝,。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皇后了,而且管丈夫管得严,不让文帝碰别的女人,还“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不过独孤伽罗天赋异禀,很有政治头脑,对隋文帝的帮助不小,时人将她与隋文帝并称“二圣”,可见有多厉害。独孤信看上杨坚也是有原因的,《》上说独孤信见杨坚“有奇表”,才将女儿嫁给他,杨坚是隋国公杨忠的儿子,也属于高干子弟,而且小伙子够帅,面有富贵之相。从这上面也可以看出,独孤信选婿是很慎重的。 独孤信能成为三朝国丈,在笔者看来,也是因为他位高权重,所以女儿也要嫁相应身份的人,倒不是他沾了女儿的光。既然在朝做官,就要讲究强强联手,所以门户很重要,两路诸侯结为亲家,势力何止增加一倍!如今更有官商结亲的新趋势,讲究体现立体实力,也是强强联合的一种变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周法尚:正因为有了他隋朝才更安定!

一代名将周法尚,果敢刚毅,正因为有了他才更安定!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尽管隋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特别短暂,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能臣名将的出现,事实上,隋王朝能拿得出手的猛将还是非常多的,他们帮助开创新朝代,平定从叛乱,攻打后陈,跟着出征,剿灭起义军,为隋王朝作出了不少贡献,尤其是周法尚,职业生涯的三分之二都献给了杨坚父子。 周法尚并不是平民出身,他的家族世代为官,受父辈们的影响,周法尚在小的时候很喜欢读书,但他并不是一副柔弱书生的样子,相反,周法尚是个非常果断并且很有气概的人,平时也会研究一些兵法,这让周法尚还不到20岁的时候,就做了参军。因为在军队里表现非常不错,没多长时间,周法尚就连升了好几级。 杨坚在位的时候,周法尚帮助杨坚平定了后陈,陈军攻打过来的时候,是周法尚把敌军打了回去,后来杨坚召见周法尚,因为他击败陈军有功所以给了他一对酒盅,又赏赐给他很多金钱,周法尚看到这么多奖赏,心中有些,于是向杨坚推脱,但是杨坚告诉周法尚,天子给的赏赐那是证明对你的喜欢和肯定,周法尚听了之后只能接受。 在吞并了后陈之后,杨坚让周法尚去平定岭南地区,岭南在偏远地区,那里还存在一些前朝的旧臣,杨坚希望周法尚去替他处理一下这些事。等到了岭南之后,那里的许多大臣因为周法尚的名气,没有抵抗就直接投降了,剩下拒不投降的,周法尚亲自带人前去击破他们,那些人根本不是周法尚对手,还没几下就被周法尚他们打得四处逃窜。杨坚等来了周法尚的捷报之后,又给了他一大堆嘉奖。 作为将军,周法尚表现不错,杨坚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周法尚是一个可以重用的人,于是把他专门调到宫廷内部,事实证明杨坚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周法尚刚任职不久,岭南地区又发生了叛乱,杨坚命令周法尚前去平定战乱,当时跟周法尚一起的还有王世积,但是王世积的军队在半路上出了一点意外,不得已,周法尚只能独自前去,但这并不影响周法尚作战,仅仅只用了十几天,周法尚带着他的军队就歼灭了敌军好几千人。 杨坚去世之后,杨广登上了皇位,杨广在位的时候,非常喜欢到各地去巡视,他巡视榆林的时候,想把军队分成24个,每个军队之间相距30里,这样队伍就会很长很壮观,周法尚觉得这样不行,于是反对了他,杨广有些不开心但还是问周法尚的想法,周法尚告诉他说,军队列阵统一向外防御就好,如果有哪一支队伍受到了攻击,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内部支援他,而杨广想的哪种方案,因为地形的原因,很有可能队伍与队伍之间没办法及时取得联系,所以行不通,杨广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给了他一些赏赐。 后来杨广想实现他的雄图大业,于是派军去攻打高句丽,周法尚作为大将的接应人,参加了两次东征的战斗,但可惜的是,在第三次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周法尚在路上病死了。 小编认为,周法尚作为隋朝的大将军,在职期间做出了不少成绩,在他的带领下,平定了隋朝内部不少动乱,在隋王朝刚刚成立的时候,也是因为他的努力,让刚刚成立的隋王朝更加巩固了,因此杨坚非常欣赏他,杨坚去世后,他又一心一意的去辅佐杨广,帮杨广建功立业,是一位会做实事的好将军。 小编觉得,隋王朝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法尚这样的将军,才能稳定下来,但可惜的是,由于杨广的暴政以及昏庸,隋王朝还是没能抓得住人心,失去民心的隋王朝基本上是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了,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周法尚也渴望能打败高句丽建立功绩,但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了,东征还没结束,他就因病去世了,而这也成了他生前最大的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