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康熙为什么会两度废掉皇太子胤礽
继位要从婴儿抓起 人生的第一步比起其他人要容易得多,不费就只离龙椅一步之遥。复杂的环境让胤礽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一位太子! 皇后赫舍里在生胤礽的时候难产,在胤礽出生两个时辰后便去世了。这让刚得了儿子就死了老婆的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悲喜交加。 在安葬完皇后赫舍里之后,康熙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立还是婴儿的胤礽为太子。之所以说是惊人决定,是因为在这之前的几任大清,没有一个是先被立太子然后当皇上的,他们都是宗室们开大会“讨论”的结果。虽然有点民主集中制的意思,但在康熙看来这可是件危险的事。 当年驾崩之后,就由于没有选定继承人,在开会“讨论”时差点大动干戈。最后,在各大势力妥协下,福临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试想,如果万一没有愿意妥协的,那自己内部就要兵戎相见! 另外,当时三藩叛乱,把大明的朱三太子搬了出来。一个搞不清真假的“朱三太子”就让大家一呼百应的,这说明,在人们的心里,一个朝代有了太子做继承人,就意味着王朝后继有人。为了让将士们对平三藩这场战争更有信心,康熙也必须立太子。别管为了什么,反正胤礽被立为皇太子。网络配图 第一次被废 皇太子如果没有兄弟之情,更不懂得尊重皇帝老爹的隐私,确实是件很危险的事!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带着八个儿子围猎,为的是教育儿子们不要忘了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可惜还没等到地方,去接受教育的十八阿哥胤衸就突发疾病死在了路上。 在普通之家,有兄弟病逝,当哥哥的必定心痛不已。可在帝王之家,有同辈的阿哥去世,兄弟们不偷着乐就不错了。这让标榜以仁孝治理天下的康熙痛心不已,尤其是胤礽,面对这样的变故,丝毫看不到一丝伤心。康熙对胤礽的冷漠举动十分不满,顺带着把随行的众阿哥们大骂一顿。 这位服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预备役的皇太子,越当心里越没底,所以他总想知道康熙在想什么,以后会有什么举动。于是他用了一个最笨的法子——在夜幕降临后去康熙帝的寝帐外窥视康熙! 这可是侵犯隐私权,放在一般人身上都受不了,更何况是皇帝。于是回京之后,康熙就把胤礽这位皇太子给炒了鱿鱼。 可以说,康熙是借着这次出游时发生的事,把对胤礽的所有不满全发泄了出来。要不这点小事怎么可能让康熙发这么大脾气呢?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肯定没那么简单。 作为一国之君,康熙可不是那种看到大臣斗争就手足无措的窝囊主儿,相反,他觉得这种斗争能够帮助他平衡朝中各大臣势力,有利于他的统治。可平衡是一种极致追求,达到却很难。 当时朝中的和的斗争就达到了让康熙无法坐视不管的程度。索额图是皇太子胤礽的外叔公,而明珠是皇长子胤禔的外叔公,这两个人的斗争自然不仅是大臣之间权力的斗争,甚至最后上升到帝国储位之争。于是在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罢了明珠的官,分化瓦解了皇长子党,为皇太子胤礽消除了潜在的隐患。网络配图 其实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康熙对这个皇太子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也想在他还在位的时候就帮儿子继位扫清障碍。可惜党派之争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形成一家独大。胤禔的皇长子党是被康熙解决了,可随之而来的是太子党力量的壮大。 当时,索额图想帮太子树立权威,稳定太子的地位,极力为太子争取荣誉和地位。朝廷中的一些大臣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也纷纷加入到太子的队伍里来。在康熙看来这是相当危险的举动,简直就是狼狈为奸嘛!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给索额图安了个罪名,交宗人府查办了。查办索额图的时候,康熙曾说:“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可见康熙当时是多么担心索额图和太子等人会逼宫甚至谋反。 这位皇太子情商也不太高,康熙把索额图都办了,还不老实点?于是就出现了前文说的“窥视门”。结果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位大的第一位太子爷就这么被废了。 第二次被废 如果一个人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不得不说这个人还真是没记性。 人在对某件事特别执着的时候,就容易脑袋糊涂。太子胤礽是这样,他的那些兄弟也一样。皇长子胤禔见胤礽被废,以为自己当太子的时机已到。他笨得以为康熙不杀胤礽,是放不下“父亲的身份”,于是主动申请为康熙除奸——处死胤礽。 他也不想想,康熙为什么生胤礽的气,不就是因为他对十八阿哥的死漠不关心吗?现在他又跑来说想帮康熙杀掉自己的兄弟,这康熙还能放任不管?直接交刑部看管了。不仅如此,胤禔几年前行巫蛊之术诅咒太子的事又被人揭发,数罪并罚,让皇长子胤禔的余生都在高墙中度过了。 过了段时间,康熙气也消了,又想起了胤礽的种种好。于是召集众大臣,说他梦到了太皇,太皇太后因为废太子的事很不高兴。还说,胤礽的病明显好转。网络配图 大臣们心想,把胤礽的种种错误归结为他有病,这说明皇帝心里还是挺想重立胤礽为太子的。康熙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于是在1709年下诏立胤礽为皇太子。 按理说,胤礽经过上次的教训,应该收敛一下,讨康熙老人家的喜欢。可他还是故态复萌,重新结党营私,一个崭新的太子党又诞生了。随着太子党的不断壮大,康熙再次出手打击太子党。1712年,再次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礽两次被废,早已失去了康熙的信任。从此之后再也没能。二年(1724年),胤礽凄凉地死在禁所内,终年51岁。 可怜我们这位皇上的嫡子,胤礽太子一生起起伏伏,一会天上一会人间的坐过山车。不过这也怨不得任何人,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罢了。试想,如果胤礽真正做到夹起尾巴做人,那康熙归西不是早晚的事嘛,皇位注定是他的啊!急什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帝王宁愿违背许诺,也不肯立八阿哥胤禩为太子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被废,东宫储位悬空。令始料不及的是,原本暗流涌动的皇子争储活动,因太子被废而迅速表面化。更重要的是,关于皇储之人选,群臣与康熙皇帝想法完全不统一,这样的结果属实令康熙皇帝难以接受。 这令康熙难以接受的皇储人选正是八阿哥,那么究竟因何八阿哥无法得到皇阿玛的肯定呢?康熙皇帝对胤禩的不肯定,对胤禩今后之人生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要搞清楚上述问题,我们从头说起。 首先要说的就是,胤禩十分优秀。 由于生母身份低微,胤禩从小由大阿哥胤禔生母抚养,因此胤禩与胤禔感情比较特别。胤禩少年时就懂得发愤图强,文武两方面,在其众兄弟之中都属于佼佼者。 胤禩的优秀反映出康熙皇帝对待皇子们教育之重视,同时更可以看出胤禩本人有一颗不甘于人下的心。此时如此优秀的胤禩,怎能不得到父皇的眷顾?因此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大封皇子之时,胤禩被受封多罗贝勒,这一年胤禩17岁,是受封皇子之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康熙皇帝对皇子封爵是十分谨慎的,这也基本奠定了大清皇帝对皇子封爵的基调,要知道这次所谓大封皇子爵位,也仅有皇长子和皇三子受封郡王,包括未来的皇帝皇四子在内的,皇五子、皇七子以及皇八是贝勒爵位。应该说这次受封最“郁闷”的应该是老四胤禛,而对于老八胤禩来说,这个结果绝对不孬。 胤禩严于律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自己生母地位之卑微。 胤禩生母乃出身,可以说十分卑贱。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社会地位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皇二子胤礽之所以能够刚满周岁就成为太子,就因为他的母亲出身高贵,乃是康熙皇帝的结发之妻。 大阿哥胤禔能力平平,却在众兄弟之中依然飞扬跋扈,还不是他的母亲惠妃位居皇妃之首,且娘家家族背景优渥。这一切对于出生帝王之家,要在夹缝中生存的胤禩来说,再清楚不过了。没有这么强大家族支持的胤禩明白,想要,唯有付出倍于他人之努力。 人往往是这样,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渴望什么。 相比之下,资源匮乏胤禩就愈加渴望获得更多支持。这正是胤禩在加倍努力打造自我的同时,更是希望通过积极运作,而获得更多可利用资源。胤禩生母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养母惠妃本家可是大家族,在大阿哥胤禔不够争气失去康熙皇帝信任之后,胤禩就成为和纳兰揆叙父子主要支持对象,这一切难道仅是因为胤禩之“贤”吗?此外,除了取得朝野重臣的支持之外,在诸位阿哥之中,结盟团体人数最多的就是“”,顾名思义党魁就是胤禩。 所以很多朋友唏嘘胤禩不懂韬光养晦,其实以胤禩之学识和智商,怎能不知道韬光养晦之作用,只是他自己没有韬光养晦之资本和自信,他生怕自己一旦沉寂,就再也没人会想起他了,那时可就真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既然选择了“高调”这条路,就得在这条路上发挥自己之极致,只是没想到结果却是弄巧成拙。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康熙皇帝“别出心裁”地公开表态以群臣推选之皇子为东宫太子。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胤禩本人大肆活动,但结果确实有值得让其他人“大开脑洞”。原本推选皇太子这种事,大部分人都抱着望风而动之行事心理,在佟佳氏、、等一些满洲豪族都选择胤禩之后,其他朝臣势必成跟风而为之势,胤禩迅速取得了本次“推选”压倒性优势。 对于这个与自己设想完全大相径庭的结果,康熙皇帝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惊喜而是惊惧。康熙皇帝在大脑中立刻画了一个大问号,你胤禩何德何能竟然能够如此取得群臣之信任?在这次群臣推选正式开始之前,胤禩已然因大阿哥胤禔以江湖术士诅咒太子胤礽而吃过瓜烙,虽非主谋但也遭到革爵这样的重大处分,这一切惩罚似乎并没有对胤禩政治资本造成打击。 另外,选举前康熙皇帝主动为废太子胤礽造势,极力为其开脱之前乖谬行为乃因他人背后捣鬼所致,康熙皇帝原本想借此次选举给自己找个台阶,再次复立好师出有名。然而,满朝文武大多不买康熙皇帝的账,康熙皇帝想要的“台阶”没要成。 与人斗了一生的康熙皇帝,此时内心深处已然感觉到胤禩对皇权之威胁。这时的胤禩仅是一位革了爵位的闲散宗室,竟然在短时间内迅速取得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可,倘若真成了东宫太子,会对皇权将会产生何等之威胁,将会至自己于何地?康熙皇帝不可能下了好大决心,废了原太子这个皇权威胁者之后,又立了一个更大的威胁者,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得不偿失? 康熙皇帝当即食言,以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为由,否定了这次推选结果。这样的结果,对于胤禩来说是一次致命打击,原因有二: 其一,胤禩锋芒毕露却得东宫储位而不能,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康熙皇帝一个否定,就已经明白告知满汉大臣,胤禩不是朕中意之人选。望风之流自然对胤禩敬而远之,政敌们开始针对胤禩,极可能暗箱操作而伺机对其进行致命打击。 其二,也是最关键一点,康熙皇帝对这次推选之结果已经耿耿于怀。既然自己不打算将皇位传给胤禩,那么胤禩这般强大的政治资本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于将来之君主,都是一个极大威胁。 接下来康熙皇帝的执政任务之一就是打压胤禩,削其锋芒。 翌年,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皇帝二次大封皇子,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为亲王,皇七子胤祐封为郡王,胤禩仅复贝勒爵位。如果说在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大封皇子之时,胤禩获得贝勒爵位,值得沾沾自喜,那么这一次大封,胤禩已然被他的哥哥们甩在了身后。而这爵位之吝啬,仅仅是康熙皇帝针对胤禩之开始。 从康熙四十九年开始,康熙皇帝开始拿当年胤禩参与胤禔谋害太子胤礽说事儿,公开场合公开表示对胤禩的厌恶与不屑。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康熙皇帝太过无情,岂不知帝王之家不同于寻常百姓,既然已经选择放弃胤禩,对于这个有深厚政治底蕴的儿子,康熙皇帝必须给与打压,甚至必要时刻要给与致命打击。这种“无情”之为古代屡见不鲜,当年选定为世子之后,立刻对来个“大变脸”,其“无情”之程度,恐圣祖康熙皇帝而不及。 面对皇阿玛的故意刁难,胤禩并没有放弃对帝王之追求,他和他的团体们依旧不遗余力地运作着,争取最后力挽狂澜之机会。就在胤禩争取最后一搏之际,发生了一件极其离奇事件——“毙鹰事件”。 对于这一事件,简言之就是为了讨好父皇,胤禩特地准备了两只上等海东青(人称之为神鹰)。但是离奇的就是,当将两只鹰呈献给皇帝打开笼匣之时,发现两只老鹰已经奄奄一息。可想而知,康熙皇帝看到两只将死之鹰之时,气血上涌大发雷霆之态,当即表态“与胤禩父子之情,就此恩断义绝”。转过年就对胤禩处以夺爵停俸之严厉处理,这对于胤禩来说,无疑是最致命之打击。 按理说,胤禩无论如何也不会愚蠢到送父皇死鹰,在如此关键时刻,政敌如林之时,也不应该未做任何防范,那两只鹰怎么就奄奄一息了呢?这个事件并没有做过深追查,就以胤禩“混蛋”行为而盖棺了事。正因为情节不合常理,结论更难以服众,才会让后人遐想无限。能让这个决定历史走向事件,如此“轻率”了事儿之人应该只有帝王可为之。第一怀疑对象自然是之后承袭皇位的四阿哥胤禛,但是在康熙五十三到五十四年之际,雍亲王胤禛果真有这等本事吗?那么当时之帝王康熙皇帝是否也值得被怀疑呢?假如这个怀疑成立的话,不得不说重视迷信的康熙皇帝为了给下一代扫平障碍,也是下了“血本”了。 经过“毙鹰事件”的“毁灭性打击”之后,胤禩确实确实消沉了很多。曾经那些胤禩的铁杆支持者们,不同程度地受到康熙皇帝之处分,“八爷党”基本被老皇帝粉碎。然而胤禩那颗“帝王心”一直鬼鬼作祟,不肯就此销声匿迹了此一生。在自己基本继位无望之前提下,他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祯原本是“八爷党”之一员,因被老皇帝重用,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替父亲征平定西北叛乱,因战功屡获嘉奖,一时间成为继承人热门人选,这让胤禩绝望的心死灰复燃。 天下之事事与愿违者居多,结果继承皇位的却是皇四子胤禛,即。这一令世人略感意外的结果,对于胤禩来说正是其噩运人生之开。当年影响力极大,而今依旧表现活跃的“八爷党”们,新皇帝自然视其为眼中刺、肉中钉。在一些列的帝王之术操作之下,雍正四年,当年的“八爷党”被彻底扫除,几位魁首之命运结局多以悲惨收尾,胤禩更不会例外,与囚所中呕血而亡,年仅四十五岁。 对于胤禩失宠到失去皇位再到惨死之悲情人生轨迹,这绝不仅是“行动策略”之失败所致这么简单。胤禩的致命错误之一,就是没有正确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过高地估计了自己之才能,岂不知他的众兄弟们各个都非。他的另一个重大错误就是不懂得康熙皇帝之心思,在康熙皇帝略施小计,胤禩极其朋党便自以为是地崭露锋芒,最终成为众矢之的,成了挨枪子的出头鸟,这充分体现出他缺乏对形势整体分析和正确应对之能力。总而言之,胤禩的失败怨不得对手太狡猾,只能怪自己太愚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