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考古发现

中原龙:中国河南小型食草恐龙(长3米,距今6500万年前)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三角龙时代,世界各地都生活着三角龙,其中就包括中国中原地带,这里曾生活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三角龙。而说到中原地区发现的三角龙,中原龙不可不说,它体长3米,在一种小型食草三角龙,化石发现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接下来一起去了解看看。

中原龙基本资料

中原龙:中国河南小型食草三角龙(长3米/距今6500万年前)

中原龙是一种亚洲的小型食草三角龙,它体长3米,与安德萨角龙、威尔顿龙差不多大,在已知774种三角龙中排第457位,生活在距今1亿年-6500年前的早白垩世。

中原龙化石

中原龙:中国河南小型食草三角龙(长3米/距今6500万年前)

中原龙化石发现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化石并不完整,只有头颅骨、手臂、骨盆、以及尾巴骨头。通过对化石的拼凑与研究,专家猜测中原龙是甲龙亚目三角龙的一属,生存于早白垩世的中国。2008年,专家们将中原龙归类于甲龙科沙漠龙亚科,一群缺少尾槌的原始甲龙类。

形态习性:根据化石猜测,中原龙的特征是头部顶部平坦、笔直的坐骨、以及肱骨的肌肉附着处,它虽然体型小,但防御力不错,比它体型小的食肉三角龙一般难以匹敌。另外,据估计中原龙是植食三角龙,重要以植物为食,包括各种蕨类和树叶。

亚洲发现的三角龙

在地球上,人类目前已经挖掘出了767种三角龙化石,并为其命名,其中亚洲发现了268种,帆叶网,河南发现了5种,其中就包括中原龙,另外四种区别是宝天曼龙、黄河巨龙、栾川盗龙和汝阳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学家们的不断挖掘和发现,小编相信会发现更多的三角龙。

河南著名三角龙:汝阳龙

中原龙:中国河南小型食草三角龙(长3米/距今6500万年前)

汝阳龙化石现如今在河南省地质博物馆门外,复原后,三角龙体长38.1米,体宽3.3米,脖子长17米,体重可达130吨,相当于20头大象的重量,是复原后已知世界上最重的三角龙,阿根廷龙虽然比它大,但其体重只有100吨……【查看更多】

王官之战”后,秦穆公为什么放弃了东进逐鹿中原?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左传》中有关秦晋“王官之战”的记载如下: “秦伯伐晋,,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 在笔者看来,这一次秦国是铁了心要出兵攻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一战是由秦穆公亲自挂帅出征的。并且他们刚刚渡河,就焚舟宣誓,表明了此战不胜不归的坚决态度。也正因的士气高昂,所以他们接连拿下了王官与郊地。 面对秦国如此强烈的求生意志,晋国却选择暂时性地避其锋芒——他们并没有出兵迎战。犹记得前一年晋国赵衰还称赞秦国孟明视“秦师又至,将必辟之”,这次秦国军队,于是晋国军队没有出战。 秦军顺势渡河至崤山,将三年前大败于此的秦国将士们掩埋安葬。然而,已经距今三年之久的尸体,为何还能封尸埋葬?笔者认为,《左传》作者此描写的用意,可能只是想要凸显出当年秦晋“崤之战”的惨烈情况罢了。 秦穆公在“封殽尸”之后,就返回了。他已经决定将自己的心力,完全放在西方土地的开拓上,意欲从此称霸西戎。 《左传》借君子之口给予秦穆公和两位秦国大夫评价,先称赞秦穆公用人全面而且专一,再称赞孟明视努力不懈、知耻而后勇还能勤于思考,最后称赞公孙支能识人知人,还能推举人才。由此可见,《左传》对此三人的评价颇高。 孟明视是秦国重臣百里奚的儿子。奇怪的是,太史公在《史记·秦本纪》的“蹇叔哭师”中,把秦穆公的访谈对象,从原本的蹇叔多增加了一位百里奚。笔者认为,其实此时百里奚应该已经不在人世,或者至少不是与秦穆公对话的人之一。原因有四点: 一、《》记载晋国灭时百里奚已经七十高龄,那么到“蹇叔哭师”时,百里奚如果在世,那他也已经将近百岁。 二、“蹇叔哭师”的对象是孟明视,倘若百里奚在旁,怎么会由蹇叔独自面对着他的儿子孟明视哭泣呢?更何况百里奚竟然一句话也没有说,这是很不合常理的。 三、“崤之战”后,秦国大败,秦穆公自言自语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也没有见到百里奚的身影。 四、晋国先轸阐述攻击秦国的理由时说:“秦违蹇叔”,也未见百里奚之名。 由这四点,就可以推论出,“蹇叔哭师”中与秦穆公对话的人,其实只有蹇叔一人,百里奚并没有参与其中。 回到《左传》的评价中来。百里奚是由公孙支推荐的,而孟明视又是百里奚的儿子,以此逻辑推断,有公孙支才有百里奚父子,因此对于秦国来说,公孙支可以说是秦穆公身边最重要的人物,他不仅被秦穆公尊为师,而且在许多重要的关头,他均能正确地分析形势,给秦穆公相对稳妥的建议。 《史记·秦本纪》与《左传》比较时,就可以发现二者在记叙“王官之战”时,有一些不同之处。根据《史记·秦本纪》中的记叙,太史公写晋军的反应,不只是“不出”,而是“不敢出”。太史公把此次秦穆公亲率出征描绘得更加勇猛。另外,当“封殽尸”的时候,太史公还强调秦穆公为此大哭了三日,他笔下的秦穆公显得更加。 由于“王官之战”是这几年秦、晋两国战争中,唯一一场由秦穆公领兵出战的战争,也是秦国为数不多能够取胜的战争。所以,《左传》在这场战争后加入了赞扬秦穆公的文字,而《史记·秦本纪》则是给秦穆公加上了丰富的情绪描写。由此可见,两者都同时有歌颂秦穆公的意味。 《左传》之后云:“秋,晋侯伐秦,围、新城,以报王官之役。”前一年,秦穆公亲征伐晋时,晋国虽然如赵衰所言避秦不出,但这并不代表晋国不会在战场上讨回颜面。于是,此时由讨伐秦国,达到报复“王官之战”的目的。 秦穆公与晋襄公这二人,在五年之中连续作战五次。征伐始于“崤之战”,终于“报复王官之战”。这一系列的战争,让曾经从晋献公至之间所建立的“”关系彻底破裂了。秦、晋两国从此互相牵制,致使南方的趁此机会坐大,进而造成了以、楚两国的争霸。 “王官之战”后,秦穆公彻底地放弃了东进的想法。也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在西戎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另外一片天地。 “王官之战”两年后,秦穆公与晋襄公双双过世。虽然此时秦、晋两国的恶战告一段落,但两国的小型征伐方兴未艾。他们依然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试探,在春秋时期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胜利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齐桓公称霸中原靠用人 对管仲进行“独特奖励”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