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董卓进京时只是带了三千人 董卓为何敢杀太后废帝王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了解:董卓进京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董卓带3000人进洛阳,为什么就敢废立帝王杀太后?

  董卓乱政,是东汉政权的一大转折点,他带兵进入朝廷,篡夺了国家的政权,随意废立帝王,这让他能渐渐控制朝廷。董卓的生涯也是非常有意思,如果单单看着前面的事情,好像他就是一个忠臣良将,一心为了国家平定边疆的敌人。可后来董卓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不仅控制都城,开始篡夺国家的政权,更是在两京大开杀戒,不断搜刮民众的血汗钱,这也让董卓留下了无数恶名,他的做法确实是不太合适。董卓这个人能发迹,也是有些运气因素,他正好就赶上了汉末大乱,朝廷没有人做主的局面,董卓抓住机会,带着自己的这点兵马顺利控制了朝廷,这才有了他辉煌的时刻。

image.png

  董卓剧照

  和演义里面不太一样,董卓他在进京的时候,并不是带着庞大的大军,而是带着几千人兵马。这点兵马确实不算什么,当时东汉政权内部的禁军,还有周边来勤王的部队,人数都不比他少多少,这就是董卓厉害的地方。董卓真就靠着三千多的兵马,顺利控制了国家,还为自己获得了极大的利益,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本来董卓最关键的还是控制帝王,他能在朝廷里面随意废立帝王,这就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政治利益。董卓他在进入京城之后,迅速兼并何进等人的兵马,这些人投靠他已经是很不可思议了,更不用说董卓随后又能轻易废掉帝王。

  原来汉朝的天子是少帝刘辩,帆叶网,他才是正统的帝王,可后来汉朝的天子就变成了刘协,这就已经完全不同了。董卓靠着这点人马,不仅顺利控制了京城,还顺利废掉了原本的帝王,他为什么能做得这么顺利呢?本来,东汉最后灭亡的重要因素,还真不单单是董卓的问题,这与外戚的问题有着极大的关系。汉桓帝在位的时候,就不希望立少帝当作帝王,他心里还是忌惮外戚的势力,因为皇子刘辩,是何皇后所生,他不仅有着外戚的支持,更是有着法统的帮助,汉桓帝无可奈何之下,也不得不立他当作帝王。本来帝王更近喜欢刘协,可由于刘协只是王美人生的,论法统来说,他很难比得过刘辩。

image.png

  刘协剧照

  在桓帝死后,何氏开始专权,这也是汉朝败亡的重要因素。本来当时不光是宦官反对何氏,就是士族也反对何氏,毕竟何氏并不是什么好出身,只是普通的人家,这在注重门第的汉末是很糟糕的。因此董卓在选择废立帝王的时候,像朝中士族的代表袁隗,这些人都是支持董卓改立帝王的。这就看出一个问题,董卓在当时的一些政策,似乎并不是那么不得人心的。他在废立帝王的时候,满朝上下也只有卢植一个人反对,就这样他顺利完成了废立帝王,这就已经很奇葩了,废立帝王自古都是国家的大事,董卓哪怕有兵,要是不能得到士族的支持,就无法顺利完成。董卓他能废立帝王的关键,就在于原本的帝王刘辩,并不是适合士族利益的君主,他的出身确实不可以,何进一族没能得到士族的全力支持,再加上他已经弄权被杀掉,何家就彻底失势了。

  董卓这个时候提出废掉帝王,他就顺应了一大批士族的意思,这些人当然不会反对他,还会积极帮助他废掉帝王。本来从董卓入京之后的一系列举动来看,他是明显想要拉拢士族的,像袁绍这些人,和他闹翻之前都得到了他的重用,在各地任用的官员,也都是这些士族的子弟。可见董卓是一心想要讨好士族,那么他就会全力推上一个士族拥护的帝王。刘协或许不是那么合适的人,但相比与何氏一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刘辩,刘协继位对这些士族是更有好处的,他们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image.png

  董卓剧照

  此外,当时刘辩已经失去了庇护自己的力量,他能坐稳皇位,就要靠自己的母亲一家,何氏掌权让他的力量也变得更强一些,这也是东汉很多帝王纵容外戚掌权的重要因素,上位之后,为了让刘辩的权力更加稳固,他们还和宦官结盟,拉拢宦官,希望能保证皇位的稳定。可随着何进一派与宦官的火并,双方也是杀得天昏地暗,两边的损失都是非常严重,这也导致刘辩可以依靠的势力都已经被灭掉了,他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没有办法继续掌权了。等董卓入京的时候,刘辩这边连可以依靠的人都没有,他被废掉就由着董卓做主了。那么董卓为什么非要废掉帝王呢?除了讨好士族之外,他还有别的想法。

image.png

  刘协剧照

  董卓以外藩的身份进入到京城来负责国家大事,这其实就是不适合规矩的,因此他需要扶持一个不合法统的帝王,刘协就适合他的要求。如果说帝王都不适合法统,那么他负责军国大事,也就不会有人说什么了。惋惜他没有想到,自己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去讨好士族,到头来这些士族还是对自己下手,他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这让董卓也是相当受伤。

东汉末年江东孙氏部将董袭真的是被淹死的吗?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东汉为什么在它倒塌的那一刻,仍是当时的最强者?

两千多年来,古代历经了很多的王朝,它们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或长或短。 但似乎都面临着两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内忧和外患。 这是决定一个朝代盛衰的关键,任何一方面没有处理好,都极有可能葬送王朝。 从到,几乎都面临外患侵扰的局面。 就像早在时期,申候联合人攻打西周,最终周幽王被犬戎人杀害。 就算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也遇到外患侵扰的问题。 当时秦军战斗力极为强悍,一路横扫六国,气势非凡。 然而如强悍的军队,匈奴依然时不时的南下,骚扰边境。 这让秦军很是苦恼,最终出兵几十万来抗击匈奴,同时修建长城来作为防御。 这一打的确让匈奴老实了一段时间。 但随着秦朝的衰亡,匈奴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时不时的南下侵扰。 尤其是在秦汉交际之时,匈奴经常趁机南犯。 西汉建国之初,就开始出兵对付匈奴,接连几次都重创了匈奴。 刘邦吃了的亏之后,认为不能急于用武力解决问题,于是就采取了和亲的政策。 以达到双方休战的结局。 试想匈奴人常年放牧为生,若是没什么灾害的话那还好。 但凡遇到天灾,就得饿肚子。 他们不像中原地区的人们,可以种植农作物那么方便。 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以狩猎和放牧为主,而地处中原的汉朝则食物种类繁多,且量要远大于匈奴。 要是能和亲的话,匈奴当然愿意了,毕竟不用再费尽心思的出兵发动战争。 同时又可以得到西汉提供的粮饷和布匹食物。 这样他们的日常生计就得以很好解决了,也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 而对于西汉来说,这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仅消除了外患。 同时可以让百姓得到一个休养喘息的机会。 经过争霸战争,百姓确实有一点吃不消了。 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天下太平,过几天安心的好日子。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内部出现了一些分歧。 主和派和主战派有很大的不同意见。 一部分亲汉的匈奴后来开始投靠了汉朝。 公元48年的时候,南匈奴归顺后被安置在河套地区。 而北匈奴却是一脸不服气的样子。 最终汉和帝时期,窦宪率军大破北匈奴。 很多人开始选择放下武器归降大汉,此时的匈奴势力已经基本瓦解。 即便是到了末年的时候,一些匈奴人开始趁机作乱。 后来在的领导,被各个击破了。 为了以防万一,曹操决定将他们划分为五个部。 依次分开安置在陕西、山西等地,同时派汉人为将督军。 这样就彻底将剩余的匈奴分化了,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能够趁机作乱了。 就这样,已然摇摇欲坠的东汉没有受到外患侵扰。 维持四百多年基业的大汉,直到它倒塌的那一刻,仍是当时的最强者。 历史上,要说没有外患困扰的朝代,恐怕也就是只有它了。 随机文章汉朝究尽是经学取士还是孝廉取士?李陵因投降而被汉武帝诛杀全家~~那李广将军也被杀掉了吗?垃圾人定律是什么意思,逮到个人就大肆倾倒负面垃圾(拳脚相向)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则,紧急事情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麻将三缺一)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美女效应成为了商家最爱的营销活动(吸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东汉董卓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