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璜,生卒年不详,字世英,丹阳郡秣陵县人,交州刺史陶基之子,三国时期东吴及西晋初年将领,官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璜本人曾历显位,因为其父曾任交州刺史,故陶璜也十分熟悉当地的情况。263至271年东吴与西晋在交州一带爆发争夺交州地盘的战争,陶璜被任命为统帅,成功将西晋的势力赶出了交州,吴主孙皓遂任命陶璜为交州刺史。280年,吴主孙皓降晋,东吴灭亡,陶璜在收到孙皓写的劝降信后派人赴洛阳朝见,仍然被任命为交州刺史。在其去世后,交州“举州号哭,如丧慈亲”。
人物生平
出身仕吴
陶璜是丹杨郡秣陵县(今中国南京)人,父亲陶基,曾任东吴交州刺史(交州包括现时越南北部),他本人亦历任显位。据学者吕士朋的分析,陶璜由于父亲曾在交州任官的背景,令他与该州带有渊源,故颇为熟悉当地情况。

争夺交州
263年,当时的交趾太守孙谞贪暴,引起当地民众不满。郡吏吕兴等杀孙谞,并派人到中国北方的曹魏朝廷,要求接管交州。交州境内的九真、日南二郡亦响应附和。当时适值魏灭蜀汉,就乘机夺取三郡,派官员及军队南下交州。不久,265年,司马炎已代魏,建立西晋,交趾等三郡亦成为晋朝辖地。东吴君主孙皓锐意收复失地,乃于268年派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脩则(又作修则)进击交趾。晋军派援军从蜀地来反击,大败吴军,刘俊等战死。269年,孙皓再度出兵,陶璜“自表讨贼”,孙皓便派虞氾为监军、薛珝为威南将军大都督,陶璜为苍梧太守,经合浦再次出击交趾。
在对晋军的交战当中,陶璜为吴军作出贡献甚多。虞氾、薛珝、陶璜初到达时,作战失利,陶璜部队退保合浦,损失手下两员将领。上司薛珝怪责陶璜,说他“自表讨贼,而丧二帅,其责安在”,陶璜驳斥说“诸军不相顺,故致败耳”,但薛珝仍感恼怒,打算撤军。陶璜便带士卒数百夜袭晋军将领董元,“获其宝物,船载而归”,薜珝表示欣赏,任命他“领交州,为前部督”。其后陶璜率兵经海道,直达交趾郡城,进攻董元部队。在攻城战中,陶璜识破董元的伏兵之计,“诸将将战,璜疑断墙内有伏兵,列长戟于其后。兵才接,元伪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长戟逆之,大破元等”。此外,陶璜又以赂遗的方法,拉拢当地人士协助,“以前所得宝船上锦物数千匹遗扶严贼帅梁奇,奇将万余人助璜”。再者,陶璜还采用离间计,使董元诛杀自己的手下勇将解系,为吴军排除威胁。最后,陶璜与薛珝攻破晋军,克服交趾,擒获晋廷所置守将,九真、日南二郡亦降吴,孙皓便委用陶璜为交州刺史。时在271年。
陶璜在孙皓时期,曾征讨在广州起事的郭马,平定较偏远的武平、九德、新昌地区的“夷獠”,因而“开置三郡,及九真属国三十余县”。孙皓打算调任陶璜为武昌都督,但在交州民众数千人请求下,陶璜继续在当地任官。

归降晋朝
280年,西晋南下攻吴,孙皓归降,吴至此灭亡。陶璜仍保有交州,孙皓亲自写信并派遣陶璜之子陶融送信去劝陶璜归顺。陶璜流涕数日,才派员到晋朝首都洛阳表示投降。晋武帝继续任命他为交州刺史,并加封“宛陵侯”、“冠军将军”。
西晋政府统一中国后,晋武帝鉴于东汉末年州郡势力过重,造成地方割据之局,于是打算削减各州郡兵力。身为交州刺史的陶璜并不赞同,便上书力陈不应削州郡兵的理由,是交州邻近的林邑国“数攻百姓”,在东吴时期就曾“攻破郡县,杀害长吏”,而交州又与广州相接,“二州唇齿,唯兵是镇”,因此有必要维持晋朝整个南方边境的安全。再加上交州气候易使人染病致死,“南土温湿,多有气毒,加之累年征讨,死亡减耗”,这本已使交州兵员数目大减。所以陶璜提出“州兵未宜约损,以示单虚”,使林邑国等外敌以为有机可乘。晋武帝听从其议,让交州保持原有兵额。陶璜又提出发展及整顿合浦的采珠业,这些建议也获得晋廷采纳。
陶璜在交州任官,经历东吴、西晋两朝,前后三十年,深得当地民众爱戴。在他去世时,史称当地“举州号哭,如丧慈亲”。
三国董袭身为东吴十二虎臣之一为什么会被淹死?
死后,吴夫人担忧年纪太小不能成事,召见张昭等人询问江东能否安定。此时有一人,从东吴地势到人才一一分析,吴夫人这才放心。 这个人却不是文臣谋士,是个武将,叫,身长八尺,武力过人,十二虎臣之一。 当时山阴惯盗黄龙罗、纠集党众几千人,孙策亲自出兵征讨,董袭亲手砍下黄龙罗、周勃的首级。 吴夫人问江东能否安定。董袭回答:“江东之地,有山川之固,长江天险,而主公是一位好的掌事者,对百恩德,上下都齐心效命,张昭掌管大事,我董袭等人为帮手,正是之时,不用担心。”众人都认为董袭的话豪壮! 208年,孙权报父仇,征讨黄祖,黄祖用两条艨艟横在河面扼守沔口,艨艟之上有一千多人,弓弩交替发射,箭如雨下,孙权军无法向前。董袭和各带100名敢死士,每人身披两副铠甲,突击到艨艟前。董袭亲自用刀砍断两条缆绳,艨艟散开,孙权大军终于能够前进。 黄祖打开城门逃走,被吴兵追杀。次日宴会,孙权举杯对董袭说:“今日宴会,归于你断缆之功!” 213年,南征至濡须口,董袭跟随孙权前往,孙权命董袭率五楼船驻扎濡须口。至夜深时,暴风狂袭,五楼船倾覆,众将士乘走舸逃走,并求董袭一起逃出。 但董袭大怒说:“我受主公重任,在此处防备敌人,怎能委身而去,再说要逃走的立斩!”于是无人敢逃。当夜船沉,董袭淹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招亲的历史真相是怎么回事?刘备根本没有去东吴招亲
历史上与孙夫人在石首成亲,只是在那里完成了婚典,婚后,孙夫人即被接到公安去了。主动嫁妹,主要是为了结好刘备,巩固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演义写刘备到东吴招亲,是发生在刘备得到荆州之后,为夺回荆州设下的“美人计”。周瑜想用此计谋把刘备囚禁起来,以便使人去见讨荆州、换刘备。史事正好相反,刘备与孙夫人成亲在前,借荆州在后。所以事实上刘备根本去东吴,更没有了,说刘备乐不思蜀爱美人差点忘了江山,那可是千古奇冤呀。网络配图 刘备东吴招亲,是《》的精彩篇章。小说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描写得有声有色,煞是热闹。但都属于“戏说”,刘备根本未去东吴成亲,而是孙权着人送妹到荆州之地与刘备完婚的。刘备娶孙夫人,是在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冬农历十月,阴历十二月。也就是赤壁战事一年之后。当时孙权在京口,即今江苏省的镇江市。《三国演义》让吴国太在甘露寺看新郎,一相娇婿容颜,那甘露寺就是镇江的佛寺,至今视作一处三国风物胜迹。只是吴国太那时已无缘去佛寺看新郎,孙权这位母亲——太夫人早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就去世了。 演义写刘备东吴招亲,是发生在刘备得到荆州之后,周瑜为夺回荆州设下的“美人计”。周瑜想用此计谋把刘备囚禁起来,以便使人去见孔明讨荆州、换刘备。史事正好相反,刘备与孙夫人成亲在前,借荆州在后。刘备提出借荆州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的事。网络配图 刘备是以东吴女婿的身份,到京口去见孙权,求借荆州的,但孙权没有同意。当时周瑜上书反对,东吴群臣除外也都不赞成,后来周瑜病故,鲁肃到江陵接替周瑜职务,孙权才听取鲁肃劝说借荆州给刘备。那已是刘备与孙夫人成亲约有一年的光景了。后,刘备南征荆州的江南四郡,据有了长江以南荆州的绝大部分地盘。周瑜攻克江陵后,将江南岸的公安分给了刘备。刘备是在立营公安时与孙夫人成亲的,但成亲的地点不在公安,而在石首。 为什么没在公安结婚而在石首成亲﹖很可能是出于一种礼节上的考虑。人家将孙夫人自京口溯江而上千里迢迢送来,刘备得前往迎亲才是,比较理想的地点是离公安不远处的石首。石首城关绣林,地处江边,山色秀美,迎亲队伍张灯结彩,沿途锦幛成林,绣林之名即由此而来,石首也因而被称为“刘郎浦”。晚年至江陵,移居石首南游时所写《石首早发》一诗,首句即为“挂帆早发刘郎浦”。另一位诗人吕温经石首,亦曾口占《刘郎浦》一诗:“吴蜀成婚此水浔,步障幄黄金。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诗中的“明珠步障”,是诗人想像孙夫人乘步辇到石首成亲时华贵的景象。所以,刘备真正洞房续佳偶之处不在现今的镇江,而在现今荆州市的石首。网络配图 刘备与孙夫人在石首成亲,只是在那里完成了婚典,婚后,孙夫人即被接到公安去了。孙权主动嫁妹,主要是为了结好刘备,巩固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曹操。但结果事与愿违,对孙刘联姻未能起到应有作用,孙夫人成了这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孙刘联姻所以没能发挥作用,关键是荆州问题。由于荆州所处战略地位重要,孙、刘两家都势在必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