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司马光《资治通鉴》:整合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新闻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司马光的历史贡献整合1300多年新闻。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记录。古代史官,拿着笔,抱着本子,在朝廷做记录,这也有点像记者的工作;记录堆积起来,成为“实录”,历史讲究的是“实”,新闻讲究的也是“实”。

  一个时代过去后,专门有帮人负责将这些实录等资料编纂起来,这种史官就是新闻编辑。

  这些编辑当中,最了不起的是司马光,他编纂了中国史上最了不起的新闻作品集:《资治通鉴》。

  手法娴熟:能将不同新闻风格的作品实施无缝对接

  司马光老师二十岁中进士,然后为去世的父母守孝一段时间,再出来参加工作,到68岁去世,而这当中,有15年是待在洛阳,待在洛阳干吗呢?名义上当西京御史台,其实干的是编辑的活,就是在一大堆过去的新闻材料当中编辑整理出《资治通鉴》。可以说,在司马老师四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中,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时间是做编辑工作,因此也可以冒昧地称他为“司马编辑”。

  整合一千三百多年的新闻

  别以为编辑就是拷贝和剪切而已,其实编辑往往是在重新写作。司马编辑在整这个活之前,先有一个资料整理小组,这个小组的三位编辑是刘颁、刘恕和范祖禹。二刘编辑和范编辑将整理好的资料,足足几千万字,一股脑儿交给司马编辑,由司马编辑在洛阳的编辑室独自操作。当然,这些都是动用了相当强大的行政资源进行操作的,所以说,要当好一个编辑,强大的平台是少不了的。

  本人从事编辑工作已经十多年,对整理资料之苦大有感慨:写稿固然辛苦,合稿也不轻松。要将几个甚至十几个记者的文字合成一条稿,合成之后,线索不能紊乱,报道不能重复,不能矛盾,将十几个人合成一个人,一张嘴巴说话。

司马光《资治通鉴》:整合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新闻

  司马编辑干的就是这种活,不过,我们是将二十四小时之内的报道整合起来,而司马编辑是将一千三百多年的新闻整合起来。

  他老人家经手的记者编辑文字繁复纷乱,例如汉朝记者兼编辑司马迁的《史记》,文字汪洋恣肆,极爱渲染,很有文学青年的作风;《三国志》的记者是陈寿,他见过阿斗,也和诸葛亮的儿子是同事,按道理讲,他在报道历史方面更有优势,但是陈记者对文字很吝啬,喜欢写短讯,不爱写长篇报道,和司马迁记者完全两码事。

  除了文学青年和文字吝啬鬼的风格不搭配之外,还有重复报道的问题。例如关于刘邦项羽陈胜吴广等人的先进事迹,司马迁记者有报道,班固记者也有报道,例如武艺高强的吕布,范晔有报道,陈寿也有报道。还有其他麻烦,像《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大牌机构报道过的事情,坊间却有许多相反的说法。

  冶于一炉创为新作

  司马编辑要对这些林林总总的报道实施无缝对接,要混搭得浑然一体,这当中有起承转合和文字润色的功夫,有材料取舍和事实判断的功夫,将上百个史官和记者组装成一个人,且功能是兼容的,而不会排斥。金毓黼先生说《资治通鉴》“冶于一炉,创为新作”,其实就是说司马编辑将零乱繁杂的材料熔为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再创造,形成新的文字产品,在编辑中显示出写作的功底来。

  因此,司马编辑是一位神一般的编辑,熔铸千年历史文字于一炉,铸造得流畅优美,借他人的笔,显示自己的写作功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好编辑应该也是好写手。

司马光推动汉服复兴的,首开汉服复古先河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定型于,传承于。衣冠直接继承自秦朝,如汉《独断》卷下:“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在历史上推动汉服复兴的,第一次有具体历史记载在宋朝,司马光当时制作了件宋朝人已经很少穿的衣服,在“独乐园”穿着古代服饰缅怀逐渐消逝的古人精神。 北宋思想家邵雍之子邵伯温,在其著作《闻见录》中记载司马光穿古服被父亲指责之事:“司马温公依《礼记》作深衣、冠簪、幅巾、缙带。每出,朝服乘马,用皮匣贮深衣随其后,入独乐园则衣之。常谓康节(邵雍)曰:“先生可衣此乎?”康节曰:“某为今人,当服今时之衣。” 深衣是汉服底下的一种衣服形制,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于《礼记》,根据《礼记.王制》有载:“有皇而祭,深衣而养老。”虽然带有些许神话色彩,但也说明了深衣是个具有相当久远历史的服饰。 据研究,深衣产生于服装萌芽的商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熟,秦汉时期流行,于魏晋时期逐渐失宠。深衣在魏晋以后不再是服饰主流,但它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如魏晋时期的大袖长衫、隋唐时期的宽袍、的襕衫、的长袍、的补服、的旗袍等,处处可见深衣的影子。 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司马光上疏,表达对衣饰的看法:“有服古之衣冠于今之世,则骇于州里矣;服今之衣冠于古之世,则僇于有司矣。衣冠焉有是非哉?习与不习而已矣。夫民朝夕见之,其心安焉,以为天下之事,正应如此,一旦驱之使去此就彼,则无不忧疑而莫肯从矣。昔秦废井田而民愁怨,复井田而民亦愁怨。赵武灵王变华俗效胡服而群下不悦,后魏孝文帝变胡服效华俗而群下亦不悦。由此观之,世俗之情,安于所习,骇所未见,固其常也。” 司马光的看法,也可以套用在现代努力推动汉服的年轻人身上。服饰并没有对错,只是习惯或不习惯的区别罢了,对于陌生、从未见过的事物感到惊骇也是人之常情。在北宋司马光之后,大儒也有制作深衣。 随机文章ufo为什么都是圆的?阻力更小/转向升降更灵活(科学分析)奥丁和宙斯什么关系,奥丁和宙斯谁厉害/北欧神王奥丁更胜一筹地下河一般在地下多深,根据地理位置不同深度不同(30米-100米)地球的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最外层温度达数千度/距地面1000公里楼兰遗址为什么不挖,传闻地下深渊藏外星人基地/双鱼玉佩是佐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司马光砸缸救的是哪位?司马光砸缸之后发生了什么?

救的是谁?司马光砸缸之后发生了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小伙伴们小时候都曾有学过了。通常来说,老师多半都是会跟我们讲,司马光怎么怎么聪明,反应怎么怎么快,知道能用智慧来解决难题,以此告诉我们要向司马光学习,要让我们知道,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要害怕,开动自己的大脑,那么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其实在古代,像司马光一样小时候就表现得十分聪明的人,还真不少。 比如跟司马光同为北宋人的,小时候也曾经“树洞取球”,利用水的浮力,让不小心踢进树洞的球浮了出来,智慧同样令人赞叹。 不过,“文彦博树洞取球”的名气,明显没“司马光砸缸”高。 司马光出生在年间,之所以用“光”字取名,是因为他出生在光州光山,那会儿他爸爸正在当地担任。 司马光出生后,老爸对他寄予厚望,他才几岁大,就学会了读《春秋》,而且还能把书中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 不过司马光小小年纪就出名,完全是拜砸缸这件事所赐。 7岁那年,司马光跟着老爸出门去拜访朋友,他老爸是当官的,老爸的朋友也是当官的。 司马光又新认识了一群小伙伴,大家年纪都差不多,很快就玩到了一起。 玩着玩着,就像书上说的那样,有个孩子贪玩爬到了假山上,一个没站稳,“扑通”一声掉进了水缸里。 水缸很大,又装满了水,他使劲挣扎也爬不出来。其他孩子吓得哭的哭,跑的跑,只有司马光一脸镇定,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 水全流了出来,那个孩子当然就得救了。 而司马光救出的这个小孩,正是他老爸朋友的儿子,叫做上官尚光,在这之后,他和司马光成了发小,两人一块长大。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砸缸的事情,就是上官家里给宣扬出去的,从此司马光大受赞赏,在东京和洛阳出了名。 至于上官尚光呢?他倒是,虽然他也很优秀,长大后参加考中了,但很快,他就厌倦了官场,辞官回乡,专心写书做文化了。 而且,上官尚光很懂得感恩,为了纪念司马光救自己这事,特意花钱建了一座“感恩亭”,告诫后人要知恩图报。 至于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更希望我们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才智。 司马光确实很聪明,他后来成为了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可以说,司马光和上官家、上官尚光之间,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司马光救了上官尚光,上官家帮司马光出了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