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鼠龙蛋为硬壳,最早的恐龙蛋有52%的可能性为硬壳(引自论文)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Norell等人曾于2020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The first dinosaur egg was soft,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412-8),用拉曼光谱和组织切片等手段,证明发现于阿根廷的鼠龙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和发现于蒙古的原角龙蛋(晚白垩世)为软壳蛋,并用祖先状态重建得出最早的恐龙蛋为软壳蛋的结论。
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崔胜(Seung Choi)、张蜀康等与国际团队开展合作,在Nature杂志上对上述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Triassic sauropodomorph eggshell might not be soft)。文章指出,Norell等人的论文存在方法使用不当的问题。首先,拉曼光谱显示鼠龙蛋壳内含有方解石,这是硬质蛋壳的主要成分。虽然原作者将其解释为石化作用的结果,但是单从拉曼光谱并不能区分出这些方解石是蛋壳原有的成分还是石化作用产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用电子背散射衍射等其他方法分析方解石的结晶学特征和在蛋壳内的分布情况。其次,Norell等人认为在鼠龙蛋壳中出现了蛋白质石化产物的拉曼峰。然而,这些拉曼峰在发现于韩国的晚白垩世的硬质蛋壳中也有出现。它们代表的不是蛋白质的石化产物,而是蛋壳内的有机物经过热成熟作用产生的无定形碳。第三,尽管在鼠龙蛋壳的组织切片上并未见到双折射现象,但这并不代表鼠龙蛋壳不具有生物成因的方解石。这种现象也有可能是切片过厚或蛋壳内有机物过多等其他原因造成的。因此,有必要通过制作厚度合适的切片或者使用扫描电镜对鼠龙蛋壳的结构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崔胜等认为Norell等发表的论文在方法上存在缺陷,所以不能确定鼠龙蛋壳是否为软壳。假如鼠龙蛋壳为硬壳,通过祖先状态重建可知,最早的恐龙蛋大概率为硬壳蛋。
青藏高原发现首个史前洞穴,古人类已经掌握人造细石工具
日前,学家在西藏阿里发现了青藏高原科学考古迄今为止发掘的首个史前洞穴遗址——梅龙达普洞穴遗址,遗址位于阿里地区革吉县,海拔约4600米,由一字排开的两个独立洞穴组成,其中一处洞穴面积1000余平方米,另一处约250平方米。遗址内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已经掌握使用的人造细石工具,距今至少4000年。与周口店“北京人”等中原考古相比,这处遗址年代虽晚得多,但是对于青藏高原的考古来说,仍是意义非凡。 与所有洞穴文化遗址考古一样,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细节刚一现世,首先带给人们的是神秘感:形状规整的细石叶,沙陶片、泥陶片,玛瑙、燧石、黑曜石,还有红色岩画。 原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石文斌说,这次考古发掘意义重大,碳样检测确定了年代为4000多年前,当时我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恶劣,人类从何时开始在这里从事生产、定居生活?这次发掘一定会给出更为明晰的答案。更令人兴奋的是,洞穴中还发现了几何纹饰的彩色壁画,这对研究青藏高原先民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艺术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关于旧石器时代的生活遗址,曾在青藏高原西部阿里地区,东部横断山,北部昆仑山,南部喜马拉雅山区,采集到打制石器;中石器时代的遗迹,经初步鉴定,有申扎、聂拉木两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几乎遍布西藏自治区及毗邻地区,分别有石器和其他器物发现。 但是,考古学界普遍认为,青藏高原的细石器文化时代的具体起始时间尚有待新的证据确定。而这次梅龙达普洞穴遗址的发掘研究,特别是已经出土的典型细石器,很可能让这个问题有所突破。 据了解,细石器文化是指以使用形状细小的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从那时起,人类学会了用打击法打出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是人类生产力在旧石器时代基础之上的一次大飞跃。国际上普遍认为,这一时期一般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初期。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措施对后代的影响明朝最有影响力的臣子有哪些?1934年8月8日营口坠龙事件,龙摧毁日资厂房掀翻火车英国鹞式垂直战斗机,曾击落21架阿根廷战机(已退役)美国野猫式战斗机,5分钟击落日军5架战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南非早期古人类牙齿的同位素显示他们很少吃肉
南方古猿七颗采样臼齿之一(StW-148)的手绘插图。来源:uux.cn/Dom Jack,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Bob Yirka):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气候地球化学家团队发现了证据,表明生活在南非的早期人类主要吃素食。在他们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中,该小组对该地区发现的牙齿化石进行了同位素分析,寻找肉类消费的证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历史证据来解释为什么人类会出现直立姿势和大脑大等特征。有一种理论认为,这些特征可能是由于从素食转向肉食而产生的。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组通过分析大约350万年前南非人的牙齿化石来检验这一理论。研究人员对43颗化石牙齿的牙釉质上结合的氮和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这些牙齿都是在南非的斯特克方坦洞穴中发现的。其中7颗样本牙齿来自非洲南方古猿,其余来自其他五个哺乳动物科。然后,他们对几种现代物种的牙齿做了同样的处理,包括肉食者和素食者。他们将测试样本中的氮比例与其他物种的氮比例进行了比较,发现南方古猿化石的比例与草食动物的比例最为接近。研究人员还发现,早期人类的饮食多种多样,但主要是植物性的。他们认为,他们的发现与肉类为主的饮食是后来人类和现代人类经历的显著变化的根源的理论相反。但他们也指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排除此后不久肉类消费量大幅增加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