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张宾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经历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张宾,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元勋、政治家,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宾是十六国时期的著名谋士,辅佐后赵君主石勒立足河北,吞并幽并。在张宾的建议下,石勒从四处游击变为立足襄国,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得以发展壮大,建立后赵。那么张宾是如何辅佐石勒的呢

  一,少有大志

  张宾是中山太守张瑶之子,自幼就读书好学,因此博览群书,很有见识。张宾年轻时就志向远大,经常对弟弟们叹息说:“我自认为谋略才能不比留侯张良差,只是痛恨自己没有遇到像刘邦一样贤明的君主。”后来张宾出仕为官,担任中丘王帐下都督,因为不被赏识而郁郁寡欢,最后因为患病辞官。

  二,投靠石勒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前赵君主刘渊派石勒攻取山东。张宾见到石勒后十分高兴,认为他是可以成就大业的明主,于是前往投奔。石勒见张宾前来,并未重视,只是把他当做普通谋士看待。

  永嘉四年(310年),石勒进攻襄阳取胜,想要趁机占据江汉一带作为长期的据点。张宾劝石勒撤军北还,虽然石勒没有听从,但封张宾为参军都尉,对他开始重视起来。王导率晋军讨伐石勒,取得大胜。石勒粮草不足,只得采纳张宾的建议,率军北撤。永嘉五年(311年),石勒在苦县之战大败晋军,自此西晋主力覆灭,无力再与前赵抗衡。

  三,计除王弥

  前赵将领王弥畏惧石勒,想要除掉石勒,于是表面上与他交好。石勒也认为王弥是他的威胁,因此与之虚与委蛇。王弥听说石勒俘获晋将苟晞而不杀,因此假意向石勒祝贺,称赞他有容人之量,愿意为他效力。石勒知道王弥没安好心,便与张宾商议对策。张宾便劝石勒:王弥是当世枭雄,以后一定会成为劲敌,应该先下手为强,除掉王弥,以免养虎遗患。石勒听从。

image.png

  王弥与晋军交战,形势危急,立即向石勒求救,但石勒不想出兵相救。张宾便劝石勒说:“明公经常叹息没有除掉王弥的机会,现在正是取得王弥信任,除掉他的最好机会。”石勒听从,于是率军救援王弥,击退晋军。王弥十分高兴,认为石勒是可靠的盟友,不再怀疑他。石勒请王弥赴宴,趁机将其杀死,吞并他的部众,实力更加强大。

  四,立足襄国

  永嘉六年(312年),石勒准备南攻建邺,但遇上暴雨,加之士卒多病,粮草不足,因此十分忧虑。石勒与众人商议对策,但众人多劝他降晋。石勒很不满意,便向张宾询问对策。张宾回答说:“将军攻陷洛阳,囚禁天子,杀害晋朝百官,与晋人有血海深仇,怎么能投降晋朝?江淮多暴雨,非久留之地。邺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如北退邺城,以其为根据地,图谋天下。晋军死守寿春,就是怕我军图谋江南,如若我军北撤,晋军一定不会追赶。”

  石勒听了大喜,斥责众人不肯尽心为他效力,于是升张宾为右长史、中垒将军,尊他为“右侯”,自此张宾成为石勒手下第一谋士。石勒派侄儿石虎断后,自己则率军北撤。晋军虽然击败石虎,但害怕石勒有埋伏,并没有向北追击。

  石勒到达棘津,想要北渡黄河,担心向冰偷袭,便向张宾询问对策。张宾建议他先挑选数千勇士,暗中渡河,夺取船只接应大军,等到大军都渡过黄河,那向冰就不足为虑。石勒听从,最终击败向冰,逼近邺城。众将劝石勒攻取邺城,张宾却劝他说:“邺城城池坚固,难以立即攻克。晋朝的幽州刺史王浚和并州刺史刘琨实力强大,是我们的最大威胁。不如先占据襄国,徐图邺城及幽并之地。”石勒听从,于是占据襄国及附近郡县。

  五,消灭王浚

  王浚担心石勒做大,于是派段部鲜卑进攻襄国。段部鲜卑实力强大,屡败石勒。石勒因此询问众将对策,众将都建议坚守不战。石勒又问张宾,他回答说:“段部鲜卑屡败我军,必然骄横,认为我军弱小,不敢出战。不如出其不意,偷袭敌军。”石勒听从,于是偷袭段部鲜卑,获得大胜。为了孤立王浚,结好鲜卑,石勒于是释放段部首领。

  建兴元年(313年),石勒攻克邺城,实力日益增大。王浚则因为段部鲜卑背叛,实力日益弱小。王浚为人骄横,想要自立为帝。张宾便劝石勒假意向王浚臣服,支持他称帝。石勒于是非常谦卑地向王浚表示臣服,愿意为他效劳平定天下,成功获取了王浚的信任。

image.png

  建兴二年(314年),石勒想要消灭王浚,夺取幽州,但担心刘琨阻拦。张宾向石勒进言:“王浚众叛亲离,虽与刘琨同为晋臣。但其实二人貌合神离。可以先派人同刘琨交好,那他一定会希望明公消灭王浚而不会出兵相救。”石勒听从,同刘琨交好,突袭幽州。王浚听闻石勒前来,认为他是向自己臣服,命令沿途郡县不得阻拦。结果石勒轻而易举攻克幽州,斩杀王浚。

  六,助建后赵

  建兴四年(316年),石勒击败刘琨,夺取并州。太兴二年(319年),前赵发生大乱,张宾等人劝石勒趁机脱离前赵,自立为王。石勒于是自称赵王,脱离前赵,建立后赵。石勒任命张宾为大执法,处理朝政。张宾熟悉典章制度,在他的努力下,后赵的制度日益完善。永昌元年(322年),张宾去世,石勒十分伤心,认为失去了夺取天下的得力助手。

  总的来说张宾是十六国时期的杰出谋士,帮助石勒立足河北,发展壮大,为后赵的建立立下了巨大功劳。但石勒残暴,经常肆意杀害俘虏,张宾却没有阻止,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十六国丞相王猛,能力比肩诸葛亮却英年早逝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354年,东晋第一次北伐,一路上,在蓝田击破数万大军之后,迫使苻健退守长安城内。然而,取得重大的胜利之后,桓温停驻在长安称东南方向的灞上,不再向前。 某天,一位书生前来拜访桓温,书生虽然年轻,但举手投足之间显得气度不凡,面对着东晋的人物,依然不卑不亢,甚至在谈论当世大事的时候,旁若无人的抓起了虱子。 起初,桓温认为书生不过是狷狂之士,可经过几番交流之后,桓温立马对书生,于是颇有挑衅意味地问书生: 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 书生回答说: 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 书生的话正好猜中了桓温的心思:桓温此行并非真的要攻克长安,而是通过北伐在东廷里面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以便控制江南地区。 桓温听了书生的回答之后默然良久,感慨说:“江东无卿比也。”后来桓温因粮食补给问题而撤兵,临行前希望书生与他一同返回江南,为东晋效力。书生拒绝了。 可能有人说,错过这么好机会太可惜了。历史不会重演,但是可以推测,如果书生和桓温一起南返,那么江东多了一位人才,而中国的历史上可能就少了一位。 这位书生就是被北方人誉为“前秦诸葛亮”的王猛。 汉帝国瓦解之后,中国进入到了漫长的贵族制社会。在等级森严的贵族制社会之中,贵族掌握了庞大的社会资源,拥有绝对的领导地位,出生于社会底层的人想要,机会非常渺茫。王猛是贵族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布衣卿相。 王猛,字景略,相传为之后,秦统一天下,田氏被称为王家子孙,因此改氏。 王猛早年的成长经历仿佛是与的结合体。王猛年少的时候虽然贫贱,但博学而好兵书,“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这和韩信早年非常契合,“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为了谋生,王猛以贩卖畚箕为业,他在洛阳碰到一个高价买他畚箕的老翁,传说这个老翁是中岳嵩山,这段荒诞不羁的经历仿佛是汜水桥上张良遇到黄石公故事的重现。 史书中关于王猛早年的记载,以我个人来看,文学性质远大于史学性质。王猛后来能够成为东晋时期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并能官拜宰相,在这里已经埋下了伏笔。 桓温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前秦虽然保住了基业,暂时免去了外部的忧患,但是朝廷内部依旧不够安定。接任苻健成为君主的生性残暴,史书上说“荒耽淫虐,杀戮无道,常弯弓露刃以见朝臣,锤钳锯凿备置左右”,朝中人人自危。有意取苻生而代之,但是需要人才辅佐自己,这时候有人向苻坚引荐了王猛。 王猛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对于选择效力的对象极为谨慎,甚至遁入山中隐居,等待明主的出现。在拒绝桓温之后,王猛的名声不胫而走,否则不可能会传到苻坚的耳朵里。 苻坚与王猛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若玄德之遇也”。苻坚继位之后,王猛立刻受到重用。王猛知道,实现自己抱负的时候到了。 王猛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打击豪强。这些豪强平日里鱼肉百姓,和强盗。王猛在申明法令之后,立刻执行起来,不管是谁,只要触犯律法,就会马上处以极刑。这些豪强已经习惯了的日子,根本没有将王猛和他的法令放在眼中。王猛一怒之下当着所有百姓的面鞭杀了一名不守法度的官吏。 王猛站在了豪强的对立面,自然也不会有好果子吃。所有豪强联名上书说王猛当街杀人,王猛被下廷尉治罪。 苻坚听到王猛被关进监狱,来到王猛面前责备他: 为政之体,德化为先,莅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 王猛回答说: 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 王猛刚毅正直的性格,在对话之中充分体现出来。苻坚一听也就免了王猛的死罪。 王猛并没有因为这次事件而放弃推行法令,而是将矛头指向了皇亲国戚。的弟弟酗酒横行,王猛依照法律直接处死,而且这仅仅是开了一个头。在数十日内处死、判刑和罢免的权贵豪强、皇亲国戚就达二十多人。此举震动朝廷,遏抑了朝内奸狡之徒,人人路不拾遗。 苻坚对王猛更加器重,一年之内给王猛升了五次官,以王猛为为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居中宿卫、尚书左仆射、太子詹事、侍中、中书令。这一年,王猛才三十六岁。 前秦在王猛的治理之下,气象,国力日趋增强,王猛的计划先统一北方,将来统一全国。国力的昌盛也让苻坚雄心勃勃,决定“混一六合,以济苍生”。 统一北方的事业“”,而这个东风谁都不能想到是王猛的老朋友桓温送的。 公元369年,已经进位东晋大司马的桓温第三次北伐,并且屡挫前燕军队。前燕慕容无奈之下,想要以割地为条件换取前秦出兵。 对于前秦而言,出兵与否也在两难之间。许多大臣对当年桓温差点攻克长安也心有余悸,而那时前燕的袖手旁观让许多人建议坐视不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像出兵这种大事怎么可能感情用事,呢?仔细平衡利弊之后,王猛认为应该出兵,当然他的理由相当充分。 前燕西面接壤前秦,南面与东晋以淮水为界,统治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盐铁资源丰富。一旦东晋灭亡前燕,不仅资源尽得,而且凭借有利地形对前秦形成包围之势,危机关中地区。 此时前燕已经元气大伤,东晋军队虽然取得胜利,也已经显出疲态,前秦以逸待劳,不仅可以逼退东晋,而且趁机将前燕吞并,进而为以后的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王猛的建议得到苻坚认同,王猛以尚书令、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的身份出兵前燕,与前燕一起击败桓温。前燕保住了疆土之后,反悔不肯割地,给了前秦出兵攻打前燕的理由。而前燕的股肱之臣在宫廷斗争之中失败投靠前秦,让前秦在吞并前燕的计划上又加上了一层信心。 王猛再次率军赶赴前燕,与上次救援不同,这次是吞并。公元370年年初,王猛攻陷洛阳,同年六月,王猛在潞川与前燕太傅慕容评对垒,一场决定前秦和前家命运的大战打响了。 虽然当时前秦已经崛起,但前燕朝廷上下不论是对苻坚还是王猛都心存鄙夷,但太傅慕容评自知并非王猛对手,心中甚是恐惧。等到王猛大军来到潞川,慕容评准备固守,坚守不战。 于是王猛遣将领率精锐五千,奇袭慕容评大营后,放火烧毁了慕容评粮草辎重。据说在前燕都城邺城都能看到火光冲天,前燕皇帝吓得心惊胆裂。 慕容评本身虽有军事才能,但是政治上贪腐无能,即便是与王猛对峙期间,也没有放弃敛财。他聚揽了大量的财富,百姓怨声载道,军心早已动摇。前燕皇帝慕容知道慕容评敛财之后,非常生气,派人痛斥慕容评,并且将慕容评的财富都分配给士兵,还给百姓,命令慕容评迅速击溃王猛的军队,但慕容评此刻大错已经铸成,前燕的军好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大楼,只需一点外力就轰然倒塌。 与慕容评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王猛。王猛虽然行事果断,作风雷厉风行,但是面对不同的境遇也懂得变通。与慕容评所率的前燕军决战时,大将向王猛要求战后获司隶校尉一职。王猛当时没有答应,邓羌不仅拂袖而出,甚至在战场上不听王猛指挥。王猛为求击溃慕容评军队,最终答应邓羌要求,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遥想当年为了击败,答应了韩信为“假齐王”的请求,才有了后来项羽兵败乌江。王猛熟读史书,这个典故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这一招,也算是活学活用了。 击溃前燕太傅慕容评领导的前燕主力军队后,一举拿下前燕首都邺城。前燕皇帝慕容弃城逃亡龙城,后被前队俘虏,在消灭辽东地区的残余反抗力量之后,前秦正式将前燕纳入了版图。 而兵败的慕容评逃回邺城,邺城守不住接着逃到和龙,又逃到,被高句丽缚送于秦。虽然慕容评没有被杀,但是家产全部没收,被苻坚赏赐给了王猛。 司马光在《》里面评价慕容评可谓一针见血: 彼慕容评者,蔽君专政,忌贤疾功,愚暗贪虐,以丧其国,国亡不死,逃遁见擒。 吞并前燕之后,前秦扫除了统一北方最大的障碍。苻坚以王猛为使持节、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冀州牧,镇守邺城,进封清河郡侯。前燕旧地在王猛的治理之下,一改之前的腐败,政治清明,人心安定。 公元372年,王猛回京拜相,并同时授予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等职务,对军国大事有裁夺之权。前秦呈现了国富兵强的新局面,史书中描写道: 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咸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在王猛的主导下,前秦广开学校,招揽人才进行讲学,并且要求所有的贵族子弟接受义务教育,官僚系统的素质上升了一个台阶。 传统社会以农业立国,王猛自然不会不注重发展农业。关中地区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干旱少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前秦政府引水到关中灌溉农田,让百姓受惠。同时还对农民减免租税,激发大家种田的积极性。 长期和平稳定的发展,前秦的国库极度丰盈,史书中写道: 自长安至于诸州,夹树杨槐,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贾贩于道。 苻坚几乎将整个国家都交给了王猛,自己基本上过上了半退休的生活。苻坚非常开心的对王猛说: 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 苻坚这个时候不到三十岁,从他继位到现在,基本上没有治理过国家,或许在他的心中“治大国如烹小鲜”,而人生太顺利也导致他盲目自信,认为世上无难事,为后来兵败埋下了祸根。这个时候的苻坚与王猛,倒是有点像与诸葛亮的关系了。 此时的北方只有残存于西北等地的一些势力,王猛先灭,又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姿态令凉国、吐谷浑等臣服。王猛穷尽了一生的精力,大致统一北方,完成了早年定下的部分宏愿。 王猛事必亲躬,终于积劳成疾,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给苻坚禁言,他上疏说: 陛下威烈震慑八方荒远之地,声望德化光照;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然而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终。所以,古来明君圣王深知创业守成之不易,无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恳望陛下以他们为榜样,则天下幸甚! 王猛在病危弥留之际,再三叮嘱苻坚: 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亲近仁人,善结邻邦。臣死之后,希望陛下不可图谋晋朝。 王猛死后八年,苻坚统帅雄兵百万亲征东晋,意图统一全国,终在中溃败,而苻坚亦被叛变的将领缢死。这个时候,苻坚早已经将王猛的临终嘱托抛到去了。 王猛权倾朝野,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家财万贯,可是每当有赏赐,他都会分给属下,自己,等到王猛死后,嘱咐其子耕田务农,其余一无所求。 王猛一共活了五十岁,而活跃的时间仅仅十八年,他将前秦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建设成为统一北方的强国,可以说是不世出的天才,当时将他与东晋的并称: 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上天多给王猛一些时间,那么混乱的局面将不会出现,而隋唐才有的大一统将提前到来。 历史自然不容假设,将国家的兴衰系于一人也太过牵强,而天才们如烟花一样在历史长河中绚烂的绽放,足以抚慰了这个原本孤寂的社会的苍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秃发乌孤简介 十六国南凉国建立者秃发乌孤生平

秃发乌孤(?—399年),河西鲜卑人,十六国时期南凉国建立者,397年―399年在位。后凉龙飞元年(396年)后凉王吕光遣使署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乌孤不受。龙飞五年(397年)正月叛后凉,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改年号太初,即出兵代凉,攻克金城,在街亭打败后凉将军窦荀。明年(398年)改称武威王。太初三年(399年)因酒后坠马伤及肋骨,回宫后不久病情加重,后不治而亡,谥武王,庙号烈祖。其弟秃发利鹿孤继立。 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北魏拓跋氏同出一脉。八世祖匹孤率领其部落从塞北迁徙到河西,辖地东到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抵浇河,北接大漠。匹孤死后,其子寿阗(秃发寿阗)嗣位。当初,寿阗的母亲胡掖氏在怀他的时候,因为睡觉而在被子里生下他,鲜卑称被子为“秃发”,因此以“秃发”为姓。寿阗死后,其孙秃发树机能嗣位,树机能雄壮果断多谋略。西晋泰始年间(265年―274年),树机能在万斛堆杀死秦州刺史胡烈,在金山打败凉州刺史苏愉,尽占凉州之地,晋武帝为此事忙得不能按时吃饭。树机能,后来被马隆打败,其部下杀了他而投降马隆。树机能死后,他的堂弟秃发务丸嗣位。务丸死后,其孙秃发推斤嗣位。推斤死后,其子秃发思复鞬嗣位,思复鞬在位时期,秃发部落的人马逐渐强盛。秃发乌孤即思复鞑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张宾十六国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