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一生都经历过哪些难以承受的伤痛?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王熙凤,《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金陵十二钗之一,作为“薄命司”里的一员,表面上嘻嘻哈哈的凤姐,背后又有哪些哀伤呢?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一、治家之伤

  作为荣国府的女管家,凤姐对这份工作的态度可谓是兢兢业业。虽然在书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她意气风发,杀伐决断。可是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个威风凛凛的女强人,同样也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女子。

  对于女人来说,二十岁是多么美好的年龄。可以去追求梦想,可以去寻找快乐,可以去盼望远方。可是凤姐,却在这个美好的年龄,承担了一份巨大的责任。在生命之花最灿烂的妙龄选择了世俗,对于她来说,无疑是可悲的。

image.png

  也许凤姐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可悲,毕竟在治家的过程中,她得到了太多利益。可是这一路走来,凤姐也受了不少的委屈。最著名的,莫过于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中,被自己的婆婆邢夫人刁难。

  那是贾母的生日,此时的荣国府虽然看起来还其乐融融,但背地里已经有各种无法调和的矛盾。由于尤氏和管事婆子发生了一点口角,凤姐一来帮尤氏出气,二来为了匡正家风,准备惩罚这个婆子。不料她是邢夫人陪房的亲家。本来就讨厌凤姐的邢夫人,当众给儿媳一个下不来台。

  邢夫人直至晚间散时,当着许多人陪笑和凤姐求情说:“我听见昨儿晚上二奶奶气, 打发周管家的娘子捆了两个老婆子,可也不知犯了什么罪.论理我不该讨情,我想老太太好日子,发狠的还舍钱舍米,周贫济老,咱们家先倒折磨起人家来了.不看我的脸,权且看老太太,竟放了他们罢。

  精通人情世故的凤姐,何尝不知道这个婆子是邢夫人的嫡系。但俗话说得好,“当家三年狗也嫌”,凤姐在这个位置上,有时候她也很苦恼。一方面是铁打的豪门规矩,一方面又是复杂的人情世故,纵使凤姐爽快,在这样的十字路口断然不敢出错。

  就像贾母自己说的,“这才是凤丫头知礼处,难道为我的生日由着奴才们把一族中的主子都得罪了也不管罢”。在别人看来,正是老祖宗的生日,不能惩罚家人,否则就得摊上坏名声。这道理难道凤姐不知道吗?可是荣国府早就开始衰落了,这时候不去整治家风,却去图那个虚名,有意义吗?

  凤姐知道,自己不仅得管理荣国府,关键时刻还得去当这个“恶人”。可是就算如此,她的行为依然得不到认可,就像小厮兴儿和尤二姐说的,“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 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的确,在邢夫人说媒一事中,我们看到了凤姐的“甩锅”能力。可是在关键时刻,凤姐还是会站出来,为这个家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可否认的是,凤姐管家的时候,为自己谋了很多好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凤姐为荣国府做的贡献。如果说荣国府繁荣的时候,凤姐管家是“锦上添花”。那么当荣国府衰落后,凤姐做的一切,就让人不得不佩服了。

  荣国府的兴衰,很大程度是由元妃在宫里的处境决定的,所以皇宫里的太监,荣国府同样得罪不已。这么一来,导致了一出很不好的惯例,那就是宫里的夏太监多次向荣国府要钱,让贾琏头疼不已。

  在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里,夏太监派了个小丫头再次来荣国府“勒索”,凤姐的表现让人有点心疼。

  “把我那两个金项圈拿出去,暂且押四百两银子。”平儿答应了,去半日,果然拿了一个锦盒子来,里面两个锦袱包着。打开时,一个金累丝攒珠的,那珍珠都有莲子大小,一个点翠嵌宝石的。两个都与宫中之物不离上下。一时拿去,果然拿了四百两银子来。凤姐命与小太监打叠起一半,那一半命人与了旺儿媳妇,命他拿去办八月中秋的节。

  长时间的管家生活,似乎让我们忘记了凤姐其实也是个爱美的女人。首饰对于女人来说,是无法代替的礼物。我们大胆猜想一下,在当首饰的那一刻,凤姐心里可能也很难受。可是她又能怎么办呢?家里一天不如一天,除了自己做出牺牲,又有什么办法呢?而且从凤姐的态度可以看出,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次。

  凤姐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些,毕竟这是拥有百年辉煌的荣国府,毕竟她不能辜负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凤姐的一生,除了敛财争权,似乎都是为了别人而活。

  其实在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一直很好奇一个问题,邢夫人是公认的“守财奴”,但我们同样知道她出身寒门。赵姨娘对权力也有很大的渴望,但前提在于她在荣国府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那就是凤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又是荣国府的长房孙媳,为何对“权”和“钱”如此的看重。

  直到有一次重温了“刘姥姥一进大观园”,似乎明白了凤姐。有人说在刘姥姥第一次和凤姐见面时,凤姐有些做作。先让我们看一下原文。

image.png

  那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的确,一开始的凤姐,在没见过世面的刘姥姥跟前,做足了派头。但是从另一方面思考,凤姐连见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得如此庄严,那可想而知平常的凤姐得多么“繁忙”。其实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不难看出凤姐总有一点焦虑的感觉。

  这和她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系。书里明确提到凤姐是按养男孩的方式养大的,这样的童年经历让她有了雷厉风行、渴望干大事的性格。这一点从她“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可以看出来。从小的“男孩教育”让她有了做大事的雄心,但是说到底,凤姐依然是个女儿身,就算再有本事,到头来还是逃不过“相夫教子”的宿命。

  凤姐是个聪明人,自然知道自己这样的宿命。可是她偏偏不认命,就像她在铁槛寺说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我想,她有时候也会像探春那样暗暗叹惜,恨自己不是男儿身。可以说凤姐的路,是一条死胡同,可是这只“末世凤凰”依然在负伤前进。这时候,金钱和权势似乎成了她人生的唯一慰藉。

  二、婚姻之伤

  婚姻对于女人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何况在封建社会,婚姻是否幸福,就直接决定了她的人生是否幸福。关于凤姐的婚姻,在《红楼梦》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是一开始凤姐和丈夫贾琏之间,也有很甜蜜的日常。并且这时候的贾琏,是非常听凤姐话的。从远房侄子贾芸向贾琏讨工作的时候就能看出来,贾琏竟然当着晚辈的面,告诉贾芸他的营生被凤姐做人情了。说明贾琏对凤姐,在《红楼梦》前期还是很不错的。

  我想,他俩的感情,和童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书里提到,小时候的凤姐就经常来贾府玩,用贾珍的话来说,凤姐“从小儿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个“女汉子”。而贾琏呢,从他在书里的表现来看,应该是个平和的贵族公子哥。

  那么小时候他俩的关系,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女强男弱”的感觉。这种关系,从童年一直延续到了婚后。对于结婚,我们从凤姐的角度出发,其实是很矛盾的。虽然结了婚,让凤姐做到了荣国府女管家的位置。但是从另一方面,凤姐已经是为人妇,那么她的命运在那个年代,其实已经注定了。

  尽管心里有千万种波澜,但凤姐对这段姻缘,是极其看中的。也许有人会问,虽然在封建社会,妻子是丈夫的附庸品。但是凤姐的娘家王家,可一点都不比贾家差。也就是说,就算凤姐结束了这段婚姻,她在王家照样可以吃喝不愁(当然,古时候被休的女子在娘家难免降低身份)。但凤姐在这段婚姻里更在乎的,是既可以掌握权势,又可以略歇歇脚的生活。

  凤姐和贾琏,其实在性格上很搭配。如果贾琏是贾政那样的传统士大夫,也许不会给妻子舞台,让她大展才华。抛去这一点,就单说贾琏这个人,一开始真的得到了凤姐的芳心。且不说他俩在白天共享男女之欢,当贾瑞想勾搭她时,我们只记得凤姐的心狠手辣,却忽视了凤姐在这件事情上对贾琏的忠贞。

  虽然凤姐只是二十出头的年龄,但从她经历的事情看,她的人生阅历其实是很丰富的。成熟的凤姐其实很明白自己在情感上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贾瑞敢去勾搭她,他的资质应该还是可以上台面的,可是凤姐早就不是看脸的小姑娘了。贾琏给他的感觉,贾瑞根本给不了。

  上文说过,凤姐在书里一直处于焦虑状态。可是我们会发现在书里的前期,她在丈夫贾琏面前,是如此的从容,甚至还有一点娇媚。比如在贾琏接黛玉回家,凤姐对他说的话。

  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可赐光谬领否?

  众所周知,凤姐在荣国府的宴会上,是不折不扣的“开心果”。但相比起凤姐在宴会上为讨好贾母所说的笑话,我更喜欢这一刻的凤姐的真实。不用考虑豪门规矩,不用考虑世故人情,此时的凤姐,就像一个普通的妻子,在含情脉脉地向丈夫叙述着相思之苦。

  而且我们看看,凤姐说这些,恰好是处在她精神超负荷的时候。之前的凤姐,一直在操持着秦可卿的丧礼。就像她自己说的,宁国府的丫头婆子难管,而且丧礼面对各路亲朋权贵,凤姐少不得时时悬着心。终于在丈夫面前,威风凛凛的二奶奶可以稍微找回自我。

  对于凤姐来说,贾琏既是自己的故乡,又是自己的远方。她爱贾琏,更爱他带给自己的这种生活。就是因为太爱了,害怕突然失去,所以凤姐对贾琏管得很严,甚至不让丈夫纳妾。不得不说,凤姐的做法在封建社会,既是超前的,也是“荒诞的”。

  凤姐对贾琏的控制越来越严格,也就意味着凤姐在荣国府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有人说贾琏的一次次出轨,是被凤姐逼出来的。这么说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凤姐何尝不想和贾琏日日温存,但是她似乎已经控制不住自己对权钱的追求。渐渐的,贾琏对她的爱意,也就没有之前那么浓了。

  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我的个人猜想,从第四十三回凤姐过生日中即能看出,按理说人在过生日的时候,应该是全身心的放松。可是凤姐呢,仍然在处心积虑地整权谋,对大家给她凑的分子钱做手脚。

  这里我要多说一句,虽然凤姐管家时候弄了不少银子。一开始可能成了她的私房钱,但是贾府衰落的时候,凤姐还是毫不犹豫地用她的私房补贴家用。

  凤姐也许不知道,丈夫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和自己离心离德。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里,男人出轨并不是什么大事。对于凤姐来说,是绝对无法容忍的。那可是自己最爱的丈夫,为何会背叛自己。

image.png

  凤姐的心,在贾琏一次次背叛后,显得更加焦虑。可就像贾母说的,世人打小就是这么过来的。仿佛凤姐做的一切,在别人眼里,就是一场闹剧。

  多姑娘,鲍二家的……贾琏出轨的对象一次比一次下贱,这也意味着贾琏在这段婚姻里很憋屈,需要彻底的发泄。从这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凤姐给贾琏接风时的那种娇媚,夫妻之间,似乎开始无话可说。

  在尤二姐事件中,凤姐展现出的狠毒让人害怕。但是我们仔细想想,这时候的贾琏,不仅背叛了自己,还在背后咒她死。这样的表现,真的很令凤姐寒心。这时候的凤姐在感情上,已经彻底疯狂,平时她都是玩弄别人于股掌之上,如今自己却被贾琏和东府贾珍父子蒙在鼓里。这不是个莫大的讽刺吗?

  尤二姐死后,凤姐和贾琏的爱情似乎就可以彻底划上句号。维持他们的,除了利益,别无其他。我不知道凤姐是否觉得这世事难料,曾经他们是那般美好,如今两人就连说家常都是夹枪带棒。这一切,到底是谁做错了?凤姐只能怅然若失。

  三、为人之伤

  尽管凤姐贵为荣国府的二奶奶,上有贾母王夫人的宠信,下有众丫头婆子奉承。可是当我们深入凤姐的内心,会发现她其实是个孤独的人。

  我们知道,凤姐是个极其聪明,极其有才能的“巾帼英雄”。她从小过着“众星捧月”的生活,导致了凤姐成了个极其自负的人。这样的性格,导致她对邢夫人、赵姨娘等“庸人”十分看不上。

  可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大部分庸人和小部分天才组成的。凤姐的自负,注定了她精神上的孤独。其实《红楼梦》里孤独的人不少,但是她们大多选择了逃避。天性孤僻的林黛玉可以幽居潇湘,中年悲凉的贾政可以寄情山水。

  可是凤姐,她不能逃避这种孤独,因为她是荣国府的女管家。凤姐只能面对,只能整天和这些庸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凤姐是多么希望自己能有个知己。这也是她焦虑的一个原因,她不是李纨,可以做个“佛爷”。尽管凤姐能说会道,可以洞察别人的心思。但是却没有人,可以彻底走进自己的心房。

  直到有一天,她也开始贪赃枉法,她也开始争权夺势。坐山观虎斗,推倒油瓶不扶,站干儿……这些都是她曾经看不起的东西,到头来自己却玩的最是得心应手。这不得不说是可悲的。

  有趣的是,凤姐不会轻易赏识别人,但如果有人入了凤姐的眼,不管他的身份地位,凤姐都愿意真心相待,这样的凤姐,也显得格外亲切。

image.png

  在秦可卿床边和她互诉衷肠的凤姐,与平儿唠家常的凤姐,和刘姥姥商量给巧姐起名字的凤姐,主动给邢岫烟送衣服的凤姐,慧眼赏识“落魄”小红的凤姐,贴心为大观园姐妹们办诗社,弄厨房的凤姐……

  说起诗社,可以说这是《红楼梦》里的一片世外桃源。没有读过书的凤姐和众姐妹自然不是一个世界。可是在芦雪庵联诗的时候,凤姐那一句“一夜北风紧”,却压倒群芳。也许在大观园这个青春王国里,凤姐的天性也自然地释放出来。

  众人听说,都相视笑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写不尽的多少地步与后人。就是这句为首,稻香老农快写上,续下去。”凤姐儿和李婶娘平儿又吃了两杯酒,自去了。

  87版《红楼梦》中,当凤姐听到别人的夸赞后,很自信地笑了。总有这么一瞬间,让你分不清是现实还是幻想。总有那么一瞬间,让你不顾一切去追梦……这一刻,凤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感。之前的她,一直在“管家人”和“妻子”之间来回切换。如今她似乎在大观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是啊,自己也曾有过美好的青春。

  可惜人生不能总是浪漫主义,生活再次把凤姐从大观园里拉了出来。年下的银子,宫中的打点,怎么辖制丈夫,怎么管理仆人,怎么奉承贾母……这些事情她都得亲力亲为。凤姐一直在笑,可是她的哀伤又有谁知道?

风流皇帝乾隆在位时期的清朝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能如此繁荣?

对时的大清,为何能如此繁荣?不光因为他有一个好爷爷、好父亲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提起,就不得不说他创下的赫赫功绩,以及他对后世的极大影响力。乾隆在位的前几十年里,他将大清王朝带到了巅峰水平,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明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衡量一个国家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就是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乾隆时期的经济状况,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根据有关记载,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世界占有1/3的位置,可以说,比现在的美国还要厉害。日本、英国、俄国等其它国家,更无法与中国相比,虽然,这只是,但是,也证明了乾隆前期的治国之道。 除了经济方面的遥遥领先外,乾隆前期的军事能力也是非常强悍的,对于军事的发展,乾隆是非常关注的,在他的指挥下,成功收复了新疆,解决了中国的边境问题,扩张了国家的领土面积。如果说,时期中国的领土面积是最大的话,那么,乾隆时期的领土面积就算是第二。 经济方面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军事方面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导致乾隆时期的人口数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上涨趋势。乾隆在位期间,的人口的数量就上涨了一倍,高达三亿之多。从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还是相对稳定、和谐的,乾隆的治国能力还是相当卓越的。 乾隆在位期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与他自身的天赋有很大的关系。 乾隆不管是智商还是情商都远远超于常人,再加上,乾隆从小就喜欢钻研,所以,他所积累的知识,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除此之外,乾隆还是一个经常会自我反思的人,在他的指令下,历代帝王庙得到了充分的修缮,乾隆皇帝也曾六次亲自祭拜。 在历代帝王的牌位前,乾隆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对话,他通过反思历代帝王的过失及荣耀,对自己当下的政治与经济形势进行反思与总结,这是千百年来大多数帝王都无法企及的。可以说,正是这种善于发现与反思的精神,促使乾隆皇帝做出了这令世人敬佩的伟大功绩。 在古代,许多朝代都出现过干政的事,乾隆以史为鉴,在看紧自己手中权力的同时,也不忘运用灵活的政治手段,就算是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没有丝毫的例外。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是一个鼎鼎有名的大孝子,无论是母亲需要什么,乾隆都会想尽一切办法给予。不管是母亲过生日还是一些个重大的节日,乾隆都会为母亲准备最好的东西。除此之外,乾隆去哪玩都会带上自己的母亲,但是,只要涉及到政治权力,乾隆就是另外一种姿态。 因为,他绝不允许太后干涉朝政,为了做到,他特意吩咐太后身旁的、宫女,绝不允许他们走漏半点朝廷内部的事情,从这就可以看出,乾隆皇帝确实是一个小心谨慎又心思缜密的人。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作为皇帝的母亲也是一样。 虽然,贵为一国的太后,但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她也希望自己的手中可以拥有一些权力,这样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一次,乾隆的母亲孝圣宪太后,在无意间与乾隆说起,自己信奉多年的庙宇需要修缮,她想让乾隆出点钱给她修缮这个庙宇,乾隆听后连连说好就马上下令了拨款修缮。但是,在乾隆走出太后寝宫之后,就立刻将太后身边的宫女、太监们召集起来问话。 他质问到:“太后是如何知道庙宇需要修缮的消息,宫女太监们纷纷跪下认错。”为了杜绝太后想要涉政的意图,乾隆特意为太后颁布了一道圣旨,意思就是:“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恐皇太后闻之心烦。” 这道圣旨颁布之后,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从此之后,乾隆时期的后宫们,一直都很安分守己。并且,除了对后宫的防范,乾隆对自己的弟弟也是一样。 在乾隆时期,就曾立下一条规矩,就是:皇族不能进入军机处,这一规矩直到掌权时期才被打破。且在乾隆时期,还编著了一部专门约束太监的法典叫《宫中现行则例》,在这部法典的规范下,乾隆在位的60多年没出现一次太监干政太监事件。 对于清朝的老百姓,乾隆皇帝更是处心积虑的进行控制。只要是安分守己的老百姓,乾隆都是非常仁慈的对待,但是,如果有聚众闹事的老百姓,乾隆就会严肃处理。总之,乾隆吸取了历朝历代的统治经验,只要是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因素,他都会立即消灭。 中国历史上对皇权的威胁,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敌国外患、农民起义、权臣专政、后妃外戚干政、太监擅权、皇族干政、朋党之争、地方割据势力——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这八种势力兴风作浪,好像在乾隆之前还没有哪个朝代把这个八种势力完全都镇压下去了。 可以说,也正是乾隆的这份谨慎,才让清朝在自己统治时期,呈现出了一片辉煌的景象。作为一朝的统治者,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且深得百姓的认可,还真不是一件易事,要真正做到清正廉明、做到、做到勤政爱民,真的是难上加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风流皇帝乾隆帝王心中的第一宠妃是香妃吗?

公元1734年,也就是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香妃诞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个家庭里。和卓族是世居叶尔羌的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称为和卓,所以香妃又称和。其父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图尔都。二十年五月,清军进军伊犁,二次平定准噶尔叛乱,解救了被准噶尔拘禁的叶尔羌、喀什噶尔的部族首领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大和卓木与小和卓木。 不料两年以后,小和卓木杀死了钦派的副都统阿敏道,自称巴图尔汗,大和卓木也据守喀什噶尔,两相呼应,称雄南疆,开始了大规模的武装反叛。此后,图尔都台吉等不愿归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军,于乾隆二十四年,彻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网络配图 乾隆二十五年,额色尹、玛木特、图尔都等五户助战有功的和卓,与霍集斯、和什克等三户在平乱中立功的南疆维吾尔上层人士应召陆续来到北京,晋见。乾隆让他们在京居住,并派使者接他们的家眷来京,并册封额色尹为辅国公,册封玛木特、图尔都等为一等台吉。 这年正月十五日,乾隆皇帝在同乐园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招待额色尹、玛木特、图尔都等有功人员。二月四日,图尔都27岁的妹妹被选入宫,册封为和贵人。这位和贵人就是人们的香妃。显然,这是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实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联姻。 贵人在后妃的八个等级中,属于第六个等级,其前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其后有常在和答应。由于和贵人入宫后给紫禁城带来了祥瑞,就是当时从南方移栽到宫内的荔枝树,竟结出了200多颗荔枝。乾隆得知后十分欢欣,皇更是喜爱。因此在和贵人这位异域美人入宫后的第三个年头,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后即降旨册封和贵人为容嫔。她的哥哥、原封为一等台吉的图尔都,也因攻打喀什噶尔有功。而同时晋爵,加封为辅国公。 乾隆三十年春天,乾隆第四次南巡,携皇太后、皇后、庆妃和还只是容嫔身份的香妃、图尔都以及大学士傅恒等王公贵戚1000余人同行南游。一路之上,在饱览江南美景的同时,乾隆对香妃格外恩赏。,前后共赐给她80多种口味适宜的珍馐佳肴,其中包括名贵的奶酥油野鸭子、酒炖羊肉、羊池士等回族清真风味的食品。 香妃倍受恩宠,不仅由于她的容貌秀丽,风姿绰约,而且她还长于舞剑和骑射。她入宫以后,一直身着回族服装,其俊俏的姿容和异域的情调不仅使得风流多情的乾隆皇帝,而且也赢得了皇太后的喜爱和信任,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皇太后颁下懿旨,将香妃由容嫔晋升为容妃,并令赏给处为她准备满清朝服、吉服、项圈、耳坠、数珠等服饰。网络配图 同年十月,受命为正、副使的大学士尹继善和内阁学士迈拉逊,持节册封容嫔为容妃,册文曰:“尔容嫔霍卓氏,端谨持躬,柔嘉表则,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于慈闱,供内职以无违,夙协箴规于女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容妃。”这一年,香妃35岁。 三年以后,乾隆又携香妃等六位嫔妃东巡,东巡泰山,拜竭孔庙。由于乾隆三十一年亡故,乾隆声称不再立后;乾隆四十年,皇贵妃又被赐死,因此,香妃在乾隆的众多嫔妃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乾隆四十三年,香妃随乾隆到盛京游赏,在塞外之夜,受赏“奶子月饼”。后来到达木兰围场,乾隆将猎获的野猪赏赐众妃食用,而将狍子肉独赏赐香妃。可见,香妃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奉三无私殿设宴会饮,香妃已入主了西边头桌的首位,到了同年十二月乾清宫大宴,香妃又升格到了东边坐桌的第二位。这时,香妃已48岁,达到了她地位与殊荣的顶峰。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香妃离世,享年55岁。 香妃天生丽质,身有异香,因此人称香妃。传说她“玉容未近,芳香,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为了深得这位异域的美人之心,乾隆皇帝还为容妃修建了具有回族特色的宝月楼。清朝在乾隆以前,没有收纳回族妃嫔的先例。 容妃以回部女子之身来到北京,乾隆没有把她安置在后宫之中,而是特地营建宝月楼,作为之所。楼南隔街建“回子营”,修礼拜寺。在乾隆御制诗中,有关宝月楼的诗很多。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1760年仲夏,乾隆有诗曰:“轻舟遮莫岸边维,衣染荷香坐片时;叶屿花台云锦错,广寒乍拟是瑶池。”网络配图 可以看出乾隆这是以嫦娥来比拟香妃。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763年的新年,乾隆又作诗云:“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禄,镜影大光明。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乾隆还在诗后自注说:“楼近倚皇城南墙。 墙外西长安街,内属回人衡宇相望,人称‘回子营’。新建礼拜寺,正与楼对。”以后乾隆还经常作有关宝月楼的御制诗,如“一泓水镜呈当面,满魄冰轮映峰头”、“南岸嫌长因构楼,楼临直北望瀛州”等诗句。不难看出,这些诗句无不反映了乾隆对宝月楼的深情切意。乾隆虽然是高居九五至尊的皇帝,但他毕竟是一位性情中人,风流倜傥,多情浪漫,而且好文喜墨,因而一生写了的御制诗。 乾隆拥有三千佳丽,唯独香妃才是乾隆皇帝的第一宠妃,就是乾隆皇帝正式册封的容妃。乾隆一生写诗成千上万,除了为孝贤皇后写过一首《述悲赋》以外,众多嫔妃中,只为香妃写诗抒情了。从乾隆的这些宝月楼的御制诗中,就可以见香妃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清朝王熙凤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