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表示:秦始皇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时间:2024-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导读:很多读者问我,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不仅将告诉大家长城的伟大作用,还要告诉大家,为什么长城把欧洲给坑苦了。

本文一共5200多字,阅读时长大约7分钟。

一、秦始皇与长城

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表示:秦始皇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长城横亘于我国北方广袤地区,东起渤海,西至新疆,总长度达到2万多公里。

从战国到明朝,长城一般依山据险而建,分为烽燧、女墙等拥有多种防御功能的城墙以及堡垒。

在大众眼里,长城似乎最早建设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朝。

但实际上,在战国初年,中国北方就已经出现了长城。

当时,战国七雄并立,相互攻伐,为了拓展本国的领土空间,加强人力,各国都着力向少数民族方向发展。

例如秦国灭掉了西方戎狄大国义渠国,赵国灭掉了游牧于今天内蒙古中部附近的林胡、楼烦等国,而燕国则在大将秦开的带领下大破东夷,拓地千余里,将辽东纳入了燕国的版图。

但是随着这一系列的胜利,秦、赵、燕三国却再也无法向北继续推进。

他们并非不想,而是不能。

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将国境推进到400毫米降水线附近,只要过了这条降水线,农业生产就会因为缺水和寒冷而无法有效进行。

若不能农耕,就无法维持当地驻军以及人民的有效生存,对当地的管理成本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秦、赵、燕三国便会停止向北方的扩张,然后修筑长城以划定边界,将游牧民族隔绝于长城之外。

而秦、赵、燕三国的长城,也成为后来秦朝长城的蓝本。

而这些长城的位置,恰好就在400毫米降水线附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同时展开了两项军事行动,其一是南征,将南方的百越民族全部征服;其次便是北伐,即向北方的游牧民族宣战。

南征活动非常顺利,当时岭南地区虽然条件恶劣、瘟疫横行,但毕竟是可耕地带,秦军废了一些周折,最终将百越地区纳入了大秦帝国的版图。

至于北伐,则遇到了一些困难。

据司马迁说,秦始皇之所以会北征匈奴,是因为皇家方士为他做了预言: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是个较为理智的人,自然不会真的只为这句谶言就人数多达数十万人的浩大战争。

在他眼中,匈奴是新生的秦帝国真正的、也是最后的威胁。

通过统一六国和南征战争,秦始皇基本将天下所有可耕之地纳入了版图,东亚大地上绝大多数农民都成了大秦的臣民。

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表示:秦始皇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然而秦始皇却发现,广泛分布于三北(东北、北方、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却是无法征服的。

他们逐水草而居、游移不定,曾横扫百万大军、攻破城池达到数千座的虎狼秦军,却拿他们毫无办法。

秦军主力一来,他们便会立即逃走;秦军主力一走,他们便会卷土重来。

漠北的气候太冷,在农耕方面几乎毫无价值。

派兵驻扎在漠北,在没有铁路、汽车的当时,其代价简直是天文数字。

因此汉朝人说匈奴是其地不可耕,其民不可牧。

在秦始皇看来,放着游牧民族不管是肯定不行的,保不准哪个时候,他们就会南下中原,颠覆他万世一统的大秦王朝;同时,他也害怕六国余孽、犯罪分子以及不堪秦朝压迫的人民逃亡大漠。

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因此秦始皇想到了北伐,而目标便定在了匈奴身上。

有人就要问了,大漠中游牧民族那么多,为啥偏偏要打匈奴呢?

这不仅因为匈奴实力最强,同时也是因为匈奴相比其他游牧民族更加固定。

原来,匈奴占据着水草丰美的鄂尔多斯草原,也就是秦人口中的河南地。

依靠这片富饶的草场,匈奴的国力在草原各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因此秦始皇才会拿匈奴第一个开刀。

于是他派蒙恬率30万秦军攻入河南地,将匈奴驱逐出河套草原。

随后,秦始皇将10万移民迁入河南地,建立了朔方郡,打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

打退匈奴之后,秦始皇立即着手修建万里长城。

他因地制宜,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大大降低了修建的成本,使万里长城得以在短时间内拔地而起。

随后秦始皇又派数十万大军在长城沿线驻守。

由此秦长城既是一种军事设施,也是一种政治设施。

长城代表着文明的边缘,代表着中央王朝和游牧民族的边界,也代表着文明与野蛮的边界。

志得意满的秦始皇在长城的庇护之下,开始做起了万世一系的春秋大梦。

他万万也没想到,他的这个举措给中国、漠北乃至于欧洲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长城的建立,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

二、长城把游牧民族害苦了

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表示:秦始皇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征战,直到秦始皇在位时期才归于一统。

与此同时,从大兴安岭到漠北再到中亚,游牧民族在这些地区也处于一种战国时期。

也就是说在匈奴之前,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游牧帝国。

匈奴和东胡、大月氏、林胡、丁零诸部落一起,被秦人统称为胡。

草原之所以没有出现统一的大帝国,是因为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来说,并不适合成为统一的国家。

要解释这一点,必须要先讲讲草原民族的生产方式。

众所周知,匈奴、东胡等民族是游牧民族,他们赶着牛羊马等牲畜,逐水草而居。

相比于较为稳定农业生产,游牧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很容易被天灾一锅端。

根据学者考察,农民养活一家4口人,2亩土地就够了。

而在游牧区,却至少需要2顷。

相比于气候较为温润的汉地,游牧地区的气候可以用严酷来形容。

在农业区,主食粮食很容易储存,只要做好仓储,即使遇到恶劣的天气也能凑合着活;而在牧区,只要遇到大规模雪灾,就意味着一场灭顶之灾。

游牧民靠牛羊的肉和奶存活,遇到雪灾后,牛羊便会成片的死亡。

相比于粮食,肉更容易腐烂。

牛羊死亡,也会使奶的来源被切断。

到时候,游牧民如果不南下贸易或抢掠,就一定会饿死。

因此,游牧民族对于游牧之外的辅助性产业是非常依赖的。

而侵略和掠夺,则是游牧民族最重要的产业。

《匈奴列传》记载: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

简单翻译来就是,如果条件比较宽缓的时期,就进行游牧和狩猎,但危急之时就要对外征战、掠夺了。

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表示:秦始皇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这里的危急,往往就是游牧民族遇到重大自然灾难,面临饥饿之灾的时候。

如果不抢东西,他们捱不过严酷的冬天。

因此,游牧民族往往将目光投向了他们南方的有钱邻居。

因此自战国以来,匈奴、东胡、楼烦等民族就一直侵扰着中原各国的边境。

他们之所以不形成统一的游牧帝国,是因为正常的牧业生产牲畜不能大规模集中,需要分散牧养。

大规模的战争则需要把青壮年劳动力集中起来参军作战,为了保证军队的后勤供应,防止在缺乏男劳力的情况下畜群遭受意外损失,也需要把牲畜大规模集中起来。

而将牲畜大规模集中会有什么后果呢?这既会对草场造成过度啃食,也会导致牲畜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还可能造成传染病流行,又容易导致大量牲畜被敌方截获。

因此,各游牧民族会选择就近入侵,兔子就吃窝边草。

在战国时期,草原各民族还能混得下去。

这是因为秦、赵、燕三国均以邻为壑,希望将祸水引到对方一边,自然不可能将边墙连接起来。

而这些缝隙,也给了各游牧民族侵扰的可趁之机。

因为这些空隙,游牧民族甚至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骚扰。

然而当秦朝统一,长城连成一片,各游牧民族就绝望地意识到,他们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恣意地抢东西了。

有人就要问了,长城到底有什么用呢?根据专家测算,长城的平均高度为7.8米,并不算太高。

明以前的长城,大多为夯土所建,算不上结实。

如此矮、如此脆的城墙,又能挡住什么呢?

在陶陶看来,大家或许太小瞧长城的作用了。

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表示:秦始皇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首先,长城虽然不高,但都依天险而建,不是轻易就能逾越的。

况且你人越过了,马岂能越过?没有马的游牧骑兵,根本构不成威胁。

连人带马过长城,必须毁墙而入。

夯土城墙虽算不上固若金汤,但以游牧民族的攻城武器,拆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等城墙拆完,秦军的援兵早就来了。

其次,长城是一个强大的通信体系。

在长城沿线,修建有大量烽燧,也就是俗话说的烽火台。

这些烽燧不仅可以用作防御的堡垒,同时还可以用来传递信息。

烽燧传递信息可不止狼烟那么简单,他们会利用蓬、火炬、积薪等三种不同的燃具传递信息,并以此分为64种烟火组合,每个组合都传递着不同的消息。

游牧民族一来,守军就会点燃狼烟,援兵就会从四面八方赶过来。

再次,长城还是个系统性的屯兵体系,数十万边军驻守在障塞、关城和郡县之中。

一旦边境有事,他们便会沿着长城飞速赶来,相当于一个运兵的高速公路。

最后,长城还能严格控制边民和游牧民族的贸易。

让游牧民族不能通过交易牛羊来换取他们所需要的的作战物资。

如此严密的防御体系,对于那些分裂的游牧小国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这无疑会大大增加他们的抢掠成本,导致他们即使丢了性命,也啥都抢不到。

长城虽细,却是绞死漠北诸游牧民族的绞索。

为了活命,游牧小国们只好拼命内卷,相互攻伐。

而丢失河南地的匈奴,则成了众矢之的。

正所谓东胡强而月氏胜,东胡在东,大月氏在西,居中的匈奴遭到了两面夹击,苦不堪言。

但在短时间内,匈奴却成为了一个帝国,并成为整个草原的统治性力量。

而匈奴之所以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强势君主——冒顿单于。

三、长城逼出的匈奴帝国和欧洲的噩梦

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表示:秦始皇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冒顿单于是一个传奇性的君主。

原本冒顿是头曼单于的长子,是匈奴的下一任君主。

但头曼单于和第二个妻子生下儿子后,就试图取消冒顿的继承权。

为此,他将冒顿送到月氏当人质,随后又袭击月氏,希望借刀杀人,让月氏人把冒顿处死。

然而冒顿很机警,抢了匹快马逃回了匈奴。

匈奴人看重勇士,头曼单于欣赏冒顿的勇气,便将他留在了部落。

谁知冒顿早就怀恨在心,他找了个机会杀死了父亲,然后将他的弟弟们全部杀死。

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元年,冒顿单于攻灭了强大的东胡。

在吞并东胡后,冒顿又转兵西向,灭掉了大月氏,将大月氏王的头颅做成了酒碗。

此时,秦朝正陷于内乱,无力组织冒顿单于对草原的统一。

由于秦末大乱,长城沿线的秦军皆逃散了。

因此冒顿单于不战而重夺河南地。

其后冒顿单于四处攻伐,灭亡了26个游牧国家,使诸引弓之国成为一家。

匈奴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蛮之长,历史上第一个草原帝国。

按照游牧生产的规律,匈奴原本不可能长期存在。

但是长城的存在却改变了这一点。

因为要突破长城,就必须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

只要聚集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的人马,就可以大大减少南下掠夺的风险。

抱着匈奴这根粗腿,草原诸族便能从集体的抢掠之中分一杯羹。

而这,也是草原诸族愿意臣服于匈奴单于集权统治的真正原因。

因此,匈奴绝非单一民族,而是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游牧部落的结合体。

从考古发现来看,匈奴不仅有黄种人,还有白种人。

除了匈奴本部人马以外,还有许多被称为匈奴别种的仆从民族。

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表示:秦始皇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事实上,游牧帝国的建立,大大抵消长城的防护作用。

在白登之战中,冒顿单于集中了40万骑兵,将汉高祖刘邦团团包围。

在后来的汉匈战争中,匈奴动辄出动十多万骑兵入寇。

历史记载是大入则大利,小入则小利。

对于新生的汉朝,匈奴骑兵南下掠夺简直比逛自己的后花园还要轻松。

为了阻止匈奴进攻,西汉不得不与匈奴和亲,用女人和巨额的财富求得和平。

但实际上,这依然不能阻止匈奴的入侵。

不仅如此,匈奴还向西域进军,几乎降服了整个中亚。

西域诸国被迫向匈奴称臣纳贡。

可以说,匈奴帝国的成立,让匈奴人富了起来,稳定了起来。

但是随着汉帝国的复兴,匈奴对汉朝的掠夺越来越吃力。

原来,汉朝发动人力物力,改善了长城的防御系统,建立了天田——堑壕——虎落——关城——烽燧——堡垒——障城的防御体系。

虽然天田,就是汉军在长城前洒下的一层细沙。

汉军可以通过细沙上的脚印观察敌军的动向,作用类似于雷达。

一旦发现敌情,后方的烽燧就会立刻烧狼烟求援。

匈奴骑兵到来后,宽阔的堑壕会成为第一个障碍;而虎落的尖刺陷阱则可以有效阻止敌骑靠近墙体。

然后,匈奴还要连续攻打关城、烽燧、堡垒以及障城,防线一道比一道坚固,守备一道比一道强。

随着长城防御系统的完善,匈奴对汉朝的掠夺,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轻易了。

汉朝深知不可千日防贼的道理,若想彻底遏制匈奴的掠夺,就必须主动出击,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不仅要杀匈奴的人,还要抢走他们的牲畜,釜底抽薪。

汉武帝时期,汉朝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对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

在卫青、霍去病的持续打击之下,匈奴前后被斩首20多万人,俘获数百万头牛羊。

匈奴被迫遁走苦寒的漠北,不再敢入侵汉朝的边境。

匈奴帝国的建立,本来就是建立在军事胜利之上的。

匈奴在军事上的失败,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分崩离析。

在汉昭帝年间,匈奴遭到了南方汉朝、西域、东方鲜卑乌桓以及北方丁零的四面夹击,甚至分为五个部分。

在汉朝的扶持下,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匈奴,而匈奴也不得不成为汉朝的属国。

后来匈奴又几兴几衰,最终在东汉汉和帝时期,为窦宪所灭。

长城那么矮到底防住了啥?西方学者表示:秦始皇长城把欧洲害惨了

匈奴之后,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薛延陀、蒙古等草原帝国接踵而立。

他们的统一,都和长城的存在息息相关。

没有长城,就没有草原的统一。

不仅如此,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菲尔德先生在他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之中,他有创意地提出了一个观点:

秦始皇修筑长城,使游牧帝国不得不将关注点放在曾经不屑一顾的欧洲诸国身上,从而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侵略之潮。

长城不仅塑造了游牧帝国,还使这些游牧帝国有余力、有动机进行大规模的西征。

他们一旦在中原打不开局面,就会退而求次,向西亚以及欧洲进军。

罗马帝国时期,匈奴人曾在欧洲横行一时。

在中世纪前期,马扎尔人又引发了一次侵略之潮。

而马扎尔人,正是被北魏所击败的柔然人;在6、7世纪,突厥帝国达到了极盛,曾兵临东罗马帝国,突厥可汗号称世界之主;到了13世纪,蒙古帝国异军突起,最终横扫了欧亚大陆。

因此笔者认为,长城虽然不高,但却成功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入侵,并塑造了强大的游牧帝国。

而游牧帝国又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中介,最终在蒙古帝国时期,让整个世界真正的联系到一起。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七国元帅 终结了欧洲军队天才

提到军事天才,大家都会想到很多名将名帅。而提到欧洲,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波拿巴。这个小个子有颗承载世界的雄心,曾经带领着麾下的士兵,几乎将三色旗插遍整个欧洲。 即便是在1814年,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的时候,他还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和魅力,兵不血刃的完成了复辟!1815年2月拿破仑带着700名士兵向巴黎进军,一路之上受到法国军民的热烈欢迎。甚至连奉了路易十八的王命,前来镇压拿破仑的法国军队看到拿破仑的标志三角帽便临阵倒戈。路易十八外逃,拿破仑重新掌权,百日王朝时代正式开始。 此时以前的反法同盟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准备分赃事宜。当得知拿破仑进入巴黎后,与会国迅速组织了第七次反法同盟,拼凑了70万的军队向法国开进企图扑灭复辟之火,带队领头人便是在维也纳会议代表英国的第一公爵。 第一威灵顿公爵,名叫阿瑟·韦尔斯利。爱尔兰人,1769年出生于英属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一个贵族世家。少年时在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伊顿公学深造。性格内向,成绩一般,他的母亲认为他只是个当炮灰的材料!18岁回到英国,先是在军队做旗手,然后又担任过爱尔兰总督的助理。1794年,通过捐官的方式,威灵顿在第33步兵团买得了少校军衔,后来通过再次捐钱的关系得以晋升为中校。并且在英法弗兰德斯战役中,从上司的错误指挥中吸取了大量经验教训。 在印度服役时,参加英国在南印度地区的殖民战争,并且获得战功成为占领区的军事长官。在随后的殖民战争中,威灵顿多次以少胜多,而正是在印度战争中的磨练使威灵顿养成使其在未来击败拿破仑的特质。1805年被封为爵士,升为少将,并且返回英格兰担任爱尔兰事务大臣。 而此时的拿破仑在欧洲正是所向披靡,正处在自己人生的小高峰,在伊比利亚半岛攻击葡萄牙和西班牙,两面作战。正因如此,拿破仑、威灵顿两位劲敌的命运在半岛战争中交织在一起,威灵顿多次击败拿破仑手下那些目空无人的法国元帅。并且在1813年的维多利亚战役中大败法军,成为激励反法同盟最好的一剂兴奋剂!而日耳曼人贝多芬还以此为灵感题目创作了交响乐《威灵顿的胜利》用来庆祝,而这首交响曲的另一个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便是大名鼎鼎的《战争交响曲》。1814年联军开进巴黎,拿破仑宣布退位,45岁的威灵顿被封为公爵和英国陆军元帅! 闻讯拿破仑复辟后,反法同盟拼凑70万大军,但是由于分散各地一时无法集结完毕。拿破仑绝对向同盟中的主心骨普鲁士和英国开刀,于是向比利时进军!此时普鲁士军团被拿破仑击败,拿破仑命令法国元帅格鲁希率部尾追击布吕歇尔军队,自己率领主力转攻威灵顿军队。二人在小镇滑铁卢开始了世纪对决。 布吕歇尔 而愚蠢的法国元帅格鲁希不知变通,不仅没有消灭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团,还让布吕歇尔带兵同威灵顿汇合,自己也没有及时的赶回拿破仑身边,还带走了拿破仑三分之一的兵力。就这样,在布置阵地出现大失误的威灵顿,因为拿破仑兵员不足的情况下没有遭遇灭顶之灾。 占据着地利的英军,在法国元帅格鲁希的“帮忙”下又占据着人和的优势。而此时老天爷也不帮助拿破仑,战前的一场大雨让地面泥泞不堪!不仅影响着拿破仑的火炮运输情况,炮弹落在松软的泥土中让杀伤力大打折扣,法军在向英军的阵地冲锋时不断遭受损失!而此时英军防线也处在崩溃的边缘,弹药即将告罄,阵地即将被法军突破的时候,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团这支生力军及时赶到控制了局面,而愚蠢的法国元帅格鲁希率领部队还在老实的寻找布吕歇尔的踪迹。 面对英国人、普鲁士人的反扑,拿破仑亮出了自己的王牌部队——法国老近卫军!但是这支劲旅还是被坚韧不拔的英军击败。老近卫军的失败引发的是法军全线溃败,伤亡3万,被俘7千,法军主力损失殆尽,拿破仑军事生涯宣告结束。 的王牌——老近卫军 6月22日,拿破仑宣布退位。而威灵顿尽力“保护”这位敌人,拒绝布吕歇尔枪决拿破仑和报复焚毁巴黎的提议,并且促成各国贷款解救法国财政,让这个在战争中筋疲力尽的法兰西得以休养生息。而威灵顿辉煌的军事成绩成为他从政的资本,两次出任首相之职务,也是保守派领袖,被人称为“铁公爵”,终身担任英国陆军总司令。 为表彰他的功绩,除英国外,法兰西王国(波旁王朝)、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和荷兰王国六国授予元帅军衔和司令杖,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7国元帅军衔者。 1852年9月14日病逝,享年83岁。 位于格拉斯哥皇后大道上的威灵顿公爵雕像,总是被戴上交通路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欧洲女皇伊琳娜,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

伊琳娜,希腊雅典人,自幼父母双亡,利奥四世之妻,君士坦丁六世之母,野心勃勃的女人。 伊琳娜幼年时长得相当不错,貌若天人,名字“伊琳娜”来源于中的和平女神。 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君士坦丁五世莅临雅典,发现这个小姑娘不但名字美,人长得更美,就把她带到君士坦丁堡的深宫大内。 君士坦丁五世生性残忍,却并不好色,他把伊琳娜带进皇宫,并不是要自己享用,而是想让她当自己的儿媳妇。 君士坦丁五世并不知道,这位未来的儿媳妇并不像她的名字那样美好,她给国家和亲人带来的都是灾难。 君士坦丁堡举行盛大的婚礼,美丽的伊琳娜嫁给君士坦丁五世之子利奥四世。当时,利奥四世与父亲一同执政,属于共治,伊琳娜也因此成为帝国的皇后。 771年,伊琳娜为丈夫生下一子,即君士坦丁六世。 有一天,利奥四世无意间在老婆的私人物品里发现一尊圣像,这令他大发雷霆。 有人会问,发现圣像怎么了?现在哪家公司不摆着关二哥的神像,保佑公司发大财。 别忘了,拜占庭当时正在风风火火地搞,这场运动的发起者可是利奥四世的爷爷利奥三世,而把它推向顶峰的正是利奥四世的爸爸君士坦丁五世。 圣像破坏政策成了的根本制度,对于这场利多弊少的运动,利奥四世举双手赞成。 身为皇后,竟然暗地里搞圣像崇拜,岂不是带头违背伊苏里亚王朝的根本*嘛。 伊琳娜赶紧承认错误,说一定不再崇拜圣像,让老公别生气。 利奥四世很有个性,尽管老婆长得如月中仙子,他一气之下再也不跟老婆同床共枕。 利奥四世是个好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反正史书上就是这么记载的,他和老婆分居以后,再没传出什么绯闻,君士坦丁六世成了他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有绯闻,史官也不敢往史书里写;即使有私生子,我们的伊琳娜女士也会让他人间蒸发。 君士坦丁五世驾崩以后,利奥四世成为帝国唯一的皇帝,利奥四世又让年仅四岁的君士坦丁六世当自己的共治皇帝。 【垂帘】 780年9月,利奥四世病重,自知大限将至,但是儿子年龄尚幼,无法单独执政。 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一般会设立辅政大臣等角色辅助幼主,绝不会选择女人干政这条路。 西方人的观念与东方人迥然不同,利奥四世在弥留之际把老婆指定为儿子的唯一合法监护人,并可垂帘听政。 利奥四世万万没想到,这一做法为伊琳娜埋下祸根。 皇帝一死,可乐坏一个人,他就是利奥四世的同父异母兄弟——亲王尼基弗鲁斯(Nikephoros)。 尼基弗鲁斯早就有篡位的野心,只是苦无良机。哥哥死了,留下孤儿寡母,正好给他创造机会。 命中注定尼基弗鲁斯折腾不起来,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位铁娘子。尼基弗鲁斯刚挑起反旗,就被嫂子*了。伊琳娜趁热打铁,把丈夫的几个兄弟,以及他们的追随者全部下放修道院。 欺负孤儿寡母的并不只有尼基弗鲁斯一人,正所谓主少国疑,谁都想趁机搞点阴谋。 西西里总督埃尔皮迪奥斯(Elpidios)就是这样一位人物,铁娘子依旧是铁娘子,伊琳娜派舰队光临西西里岛沿海,埃尔皮迪奥斯败逃非洲。 肃清国内反对势力,伊琳娜又把魔掌伸向保加利亚,拜占庭军发动多次对色雷斯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进攻,以惨重代价夺取了不少领地。 当年伊琳娜表面放弃圣像崇拜,暗地里却一直策划恢复教会的地位。 尽管利奥四世和伊琳娜不再有床第之欢,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伊琳娜对丈夫的影响极为深远。虽然拜占庭仍奉行圣像破坏政策,却已经停止了对修道士的*。这给修道士们喘息之机,圣像崇拜的极端派又恢复了实力。 787年,东正教会在尼西亚(Nicaea,今土耳其的伊兹密尔)召开第七次全体宗教会议,在伊琳娜授意下,正式恢复圣像崇拜,东正教会与罗马教会也再度联合起来。 伊琳娜采取与罗马教会修好的政策并没能避免拜占庭与法兰克之间的战争,在法兰克军强大的攻势下,克罗地亚的伊斯特利亚、意大利的贝内文托相继陷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君士坦丁六世渐渐长大,开始对伊琳娜垂帘听政有所不满。 790年,君士坦丁六世想发动政变,推翻这个西。可惜他的命运和皇帝一样,计划被母后识破并粉碎。伊琳娜向全国发出诏命,宣布自己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位置排在儿子之前。 没想到,反对圣像崇拜的亚美尼亚卫队发动起义,反对伊琳娜。整个小亚细亚卷入起义狂潮,反叛之声此起彼伏。 最后,伊琳娜被推翻,君士坦丁六世被拥立为帝国的唯一皇帝。,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伊琳娜被迫离开皇宫。 【兵败】 792年1月,在伊琳娜同党的劝说下,心软的君士坦丁六世恢复了她女皇称号,也恢复了母子共治制度。当然,皇帝的位置排在女皇之前。 妇人之仁只能招来杀身大祸,伊琳娜可不是省油的灯,她再次筹划阴谋,寻机推翻儿子。 机会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伊琳娜等待的时机发生在同年7月。 君士坦丁六世再起大兵*保加利亚,他放弃曾两次出击的斯特拉马山谷,改从君士坦丁堡向西进军,直抵马尔凯拉。 保加利亚可汗卡尔达姆(Kardam)吃了一惊,没想到君士坦丁六世这小子竟然出其不意地进攻西部边境,他立刻将集结在东部防守的军队调往西部。 马尔凯拉的北部有一处山谷,谷内森林茂密,还有一个被树林包围的沼泽地。 君士坦丁六世有些傻眼,他不是个帅才,为了在哪个地方就争论了好几天。几个受他宠信的大臣建议军队在沼泽地的南面扎营,君士坦丁六世点点头,就照你们说的办。 保加利亚军早就已经埋伏好了,就在君士坦丁六世为在哪里下寨犹豫不决的时候,保加利亚的重兵已经从东部边境如风似火地赶到战场。 沼泽地南部比较开阔,在那里安营的拜占庭军正好暴露在保加利亚人的视野之下。保加利亚军在沼泽地的北面和西面扎寨,比较隐蔽,这令拜占庭军对他们的行动一无所知。 拜占庭的四个军团开始进攻,向保加利亚军驻扎的森林和沼泽地气势汹汹地冲了过去。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拜占庭军刚杀入丛林,便遭到敌人从北、西两个方向的反击。一片片飞箭呼啸而过,拜占庭士兵应声倒地再也没站起来的基本占了一半。另一半更是惨了,冲着冲着,不知怎么地就被一个绳套套翻在地,像被拖死狗一样拖到林子深处,“啊!”一声惨叫,一命呜呼了。 这种绳套是一种绊马索,保加利亚人的专利,其实就是在一根长杆子头上绑上一根绳套,有点类似用来套马的那种长杆。结构挺简单,却很适用,人不用露头就可以把死狗从远处拖过来。 君士坦丁六世蒙了,看到士兵在树林里乱成一片,他知道不好,扔了手下就往回跑。没了领导,拜占庭军就像决了堤的河水,溃不成形。 保加利亚,就连君士坦丁六世的几个近臣和将领也成了俘虏,说不定还有那几个给皇帝出馊主意的家伙。 无奈之下,君士坦丁六世只得拿出拜占庭的看家本领,向保加利亚奉献贡金,换来近十年的和平。 【女皇】 君士坦丁六世失掉的并不只是一场战役,伊琳娜借助这次战败实施她的阴谋计划,发动政变。 君士坦丁六世仓皇逃出首都,在全国各行省疯狂躲避母亲追杀。他设法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来到属于亚洲的海岸时终于松了一口气,我的娘啊,你追得朕好苦啊。不幸的是,他的随从趁其不备,将他,押回皇宫。 797年,对于这对母子来说,真是有的喜,有的忧。喜的当然是伊琳娜,她在这一年开始单独执政,忧的自然是儿子君士坦丁六世。 从此,出现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伊琳娜(Irene,797—802年在位),她的正式称号是“伊琳娜皇帝”,带有明显的男性特征,而不是阴柔的“伊琳娜女皇”。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伊琳娜这只母老虎却偏偏喜欢折磨自己的儿子,先是搅黄了儿子和法兰克美人儿的婚事,现在又要让儿子用双眼为代价,惩罚他推翻自己的“不孝之举”。 在皇宫深处,刽子手手持尖刀一步步逼向君士坦丁六世。君士坦丁六世吓得不停地向后退缩,胳膊被身边的两个人死死拽住,怎么也动不了。他失声痛哭,娘啊,我再也不敢了。不敢了?已经太晚了,他的两只眼睛被活生生抠了出来。 表演挖眼睛绝活的地点正是当初生君士坦丁六世的皇宫大内——紫色寝宫。被扔进修道院的君士坦丁六世在黑暗中挣扎着,呻吟着。生于帝王之家,不愁吃穿,权力在握,人人羡慕,可是对于他来说……碰上这样的妈算他倒霉。 随机文章为什么动物能预知地震,听到地震前的次声波恐慌逃跑地球2032年灭亡过程图有哪些,地球将会被超大小行星毁灭惊人的史前文明的骗局,50亿年的火花塞是为了利益而造假解析宇宙之外的恐怖世界,多个平行世界相同的自己中国第一块区块链牌照发给谁,区块链上市公司排名(耳熟能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