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韩懿侯和赵成侯做了什么让魏国逃过亡国一劫?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韩懿侯和闹意见,竟让逃过亡国一劫,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话说新近刚死了国君(公元前375年,去世,赵成侯继位),不便出远门打家劫舍。反正前方也有魏老大顶着,没他什么事,便私下盘算着搞点副业,吞掉那一大块肉实在叫他眼馋。 于是,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刚好三年服孝期满,等于刑满释放,正好活动活动筋骨,也正好魏老大不在家,赵国出兵袭击,占领卫国首都帝丘(河南濮阳)附近七十三个村落。 这就叫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 的第一反映是,反了你啊。在北蔺(山西离石)这个地方狠狠教训了一下赵国。 魏武侯也觉得有必要经常给南方的提个醒,遂攻占楚国之鲁阳(河南鲁山)。 那好吧,老大既然不高兴,那就打去,让老大高兴高兴,算是立功赎罪,将功补过。 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赵国攻占齐国之鄄城(山东濮县)。 从博陵到阳关,到鄄城,如果从战略态势的角度来说,齐国西进的路线基本上被卡死了。 赵国的这步棋也是相当有脑子的。 然而令赵成侯万万想不到的是,这原本是很好的军事配合,没想到魏国人竟然又恼了,在他的后防线--怀县(河南武陟)又结结实实地挨了魏国一棍。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魏武侯难道是疯了? 事实是,魏武侯没疯,但没疯比疯了还严重--死了,时在周烈王五年(公元前371)。 魏武侯一生愚蠢,连死都是愚蠢的死。生前没有指定法定继承人,魏武侯的儿子魏罃与公子魏缓,为争夺君位,大打出手,致使国家陷入长达三年的大混乱。 由此可见,赵国挨的那一棍基本上只能自认倒霉,因为此时的魏国就象一个神经中枢出现紊乱的病人,尽管是间歇性发作,但在发病期间,其意志不能控制其行为,不要说挨棍子,就是挨刀子也是白挨。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不待别人动手,魏国自动分裂成二个国家。魏罃在大夫王错的帮助下,控制住以上党郡为中心的魏国东部地区,魏缓则以首都安邑(山县)为中心,控制魏国西部领土。彼此刀兵相见,互不相让。 魏大夫王错见势不妙,于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亲往韩国搬救兵,打算借外力灭了魏缓。 可是韩国自有他的打算。 韩国大夫公孙颀对韩懿侯说:“扶持魏罃,将魏国,这是削弱魏国的最好办法。”当即表示同意,而赵成侯正惦记着那一记闷棍呢。 于是,韩懿侯与赵成侯一拍即合,充分发挥乘火打劫、落井下石之性格优势,联兵对魏国发动猛烈攻击,于浊泽(山西运城西南)一战击溃魏缓所部,进围魏国的首都安邑(山西夏县),大有一举灭之之势。 此时,曾经的魏老大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敌人已打到家门口了,家里却各怀鬼胎,分崩离析,人心涣散。 这基本上就是亡国之兆了,除非出现奇迹,否则三家灭智氏的历史就得重演。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奇迹竟然出现了。从后来发生的事实来看,这还真是地道的奇迹,绝无夸饰的成份。的魏国能够成功躲过此劫,纯属侥幸。 当然,这个奇迹的最大受益是魏罃而不是魏缓。和城里的各怀鬼胎一样,城外的韩、赵也各有各的算盘。 关于战后如何处置魏国,韩懿侯与赵成侯之间闹起意见。赵成侯主张杀掉魏罃,扶持魏缓,我们乘机瓜分一部分土地也就算了。由此可见,魏缓是做了赵成侯的工作,正如王错做了韩懿侯的工作一样。 而韩懿侯则主张,顺势将魏国一分为二,这样变小的二魏国就无力再对韩、成威胁。 应该说,韩懿侯的主张比较有杀伤力,对于整个战局来说,未尝不是削弱对手的好办法。这个办法现在还在用。比如二战之后的国际局势,朝鲜半岛的朝鲜与大韩,欧洲的东、西德,美国人甚至建议毛泽东与蒋介石划江而治,将中国一分为二,都是韩懿侯此类思维的体现。这样看来,韩懿侯还真有超前意识。 而赵成侯的意见则代表了当时诸侯国的普遍心态,安于现状并且维持现状,做稳自家土,足矣。至于一统河山之类,太遥远了嘛,相信子孙后代会有更高明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活在当下是关键。 他们的当下就是苟安现状。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会看到,正是这种苟安现状的思想给山东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极积进取的秦国利用山东六国的不思进取,遂各个击破,一统河山。 有一点让我,韩、赵两国为什么不把魏国彻底瓜分了,就如当年的三晋灭智伯一样?或许他们只是善良的海盗,尽管眼下是分出来单过了,毕竟曾经同处一个屋檐下,同在一个饭桌上吃过饭,情面多少还是要留一点的,并不想把事情做绝。 问题是,不想把事情做绝的赵成侯与韩懿侯,都认为自己的意见最高明,最具有人情味,互相都想说服对方,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于是,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韩懿侯气呼呼地率先撤兵走人,赵成侯也气鼓鼓地跟着撤了。 魏罃乘机挥兵杀进城内,杀死魏缓,顺利当上魏国国君,是为,《》一书所说的梁惠王即是此人。 关于梁惠王其人,以后还会发生相当多的故事,愚蠢的故事,比他老爹魏武侯还蠢,魏国曾经的江湖老大地位到底终结在这个人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的亡国之音?陈叔宝是个如何样的人?
为何说《玉树后庭花》是的亡国之音?是个怎么样的人?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陈叔宝这个名字,应该也有不少人是比较熟悉的了,在语文课本上面曾经有过一首诗,里面提到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就是陈叔宝所作,而这首诗却有一个含义,那就是亡国之诗。陈叔宝在做期间,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最终成了俘虏,陈国也就此亡国,他还有一个称呼是,而他还有一个,就和的“炀”是一样的,可见,陈叔宝在历史上的评价真的是非常差的了。 陈后主陈叔宝(553年11月-604年11月),字元秀,小名黄奴,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陈朝也是南朝最后一位皇帝(582年—589年在位),陈宣帝嫡长子,母为皇后柳敬言。 陈朝天康元年(566年),授宁远将军,迁太子中庶子、侍中。太建元年(569年),被立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582年)即皇帝位。他在位期间,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大举南下,攻破广陵、京口和都城建康,灭亡陈朝。陈叔宝被掳至长安,受封长城县公。赐予宅邸,礼遇甚厚,他仍旧沉湎酒色,醉生梦死。 隋朝仁寿四年(604年),陈叔宝病死于洛阳,终年五十二岁,追赠大将军,谥号炀,葬于洛阳邙山。 陈叔宝,生于公元553年,字元秀,小字为黄奴。他是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因此他也被人们称为陈后主。他是陈宣帝陈顼的的长子,母亲是陈顼的皇后柳敬言。他于582年至589年在位,一共做了七年的皇帝。陈叔宝在位期间,生活奢靡,整日只知和后宫妃嫔享乐游玩,完全不理朝政。而当隋朝南下攻打时,他自认为有长江庇佑,不会有事。结果在589年的时候被隋君攻入都城建康,自己也被俘虏。之后在洛阳病逝,享年五十二岁。 陈世宝虽然是长子,但是他的这个皇位来得也不是容易。他在太建元年即569年被封为皇太子,但是他的二弟陈叔陵对此却十分不满,他在自己的父亲宣帝驾崩的时候准备刺杀在灵柩前大哭的陈叔宝。结果他虽然刺中了陈叔宝的颈部,但是并没有造成致命的伤害,被陈叔宝逃脱。陈叔陵最后被大将所杀。之后陈叔宝终于登上了地位,他册封沈婺华为皇后,为贵妃,为贵嫔。 在登基为帝之后,陈叔宝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和自己的妃嫔们游玩取乐,为此他修建了许多宏大辉煌的宫殿,搜集了各种奇珍异品只为供自己嫔们取乐。在他的妃嫔中,最得他宠幸的应该是贵妃张丽华。此女长得,美艳不可方物,而且聪慧灵巧,记忆力很强,把陈叔宝迷得神魂尽失。陈朝的灭亡有很大的责任就是在这个女子身上。 就是因为陈叔宝如此荒淫无度,才使得陈军在和隋朝的军队作战的时候连战连败,最终在祯明三年的时候,隋君终于攻入陈朝都城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陈叔宝在带着妃嫔逃亡的时候被隋军俘虏,陈朝就此灭亡。陈叔宝最后于604年病逝。死后被葬在了洛阳的北邙山上。 陈后主是后人对于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君主的称呼。陈后主此人,一心热衷于之事,整日只知道和后宫妃嫔们饮酒取乐,完全不管朝政如何。他唯一的一个优点应该是在诗词方面还算有点天赋,而且自己也十分喜欢作诗,不过他做的诗的大多是那种描写自己和妃嫔享乐场景的“靡靡之音”,比较著名的有《玉树后庭花》。不管相信很多人知道这首诗是因为著名诗人的《泊秦淮》一诗中“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 陈后主的荒淫无度是有目共睹的,他大兴土木,大肆搜刮百姓的钱财,以供自己和后宫妃嫔们尽情享乐。特别是一个叫张丽华的妃嫔,她因为容颜貌美,妖娆动人,再加上能言善辩,记忆力惊人,深得陈叔宝的宠爱。甚至已经到了把国家大事都全部交给张丽华来处理的地步。当时有一个叫傅縡的大臣,实在是看不下去陈叔宝的无道之举了,于是直言进谏,说道如果陛下再不治理朝政,那么百姓的生活就真的快活不下去了。陈叔宝自然不会理会他说的话,他只当傅縡是,于是便把他杀害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对陈叔宝进谏了。 此时隋文帝杨坚看到陈叔宝如此荒淫的行为,认为这是一个消灭陈朝的好机会。他采取了大将高熲的计谋,假装进攻来迷惑陈朝,陈朝一开始还能严加防范,但是经过好几次之后,他们觉得隋军只是在威吓他们,并不敢真正进攻,于是便放松了警惕。等到隋军真的进攻的时候,陈朝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没多久隋军就攻下了陈朝都城建康,陈叔宝慌忙逃命之中被隋君抓住,陈朝就此灭亡。 陈叔宝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因此人们大多称他为”陈后主”,陈叔宝此人是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治理朝政方面乏善可陈,可以说毫无贡献,反而是在享乐方面有这相当高的造诣。不过陈叔宝却是一个非常文雅的人,他十分喜爱诗词歌赋,他曾经创作过一首诗叫做《玉树后庭花》,在历史上颇有名气,虽然格调和情感并不高雅,描绘的也只是自己的后宫的俏丽容颜,但是却显示出了他一定的文学修养,可以说这是陈朝的绝唱。 陈叔宝这首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时是他善于从测面和动态去描写人物,力求达到一种舍弃形貌而突出神态的目的,诗中的“似花含露”、“玉树流光”就展现了这种特色,写得十分传神生动。第二个特点则是该诗在看结构方面非常紧凑,前后照应,人景相衬,意境。应该说这首诗的艺术水平还是非常高的。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一窥陈叔宝的生活有多么奢靡和荒淫,他整日待在的后宫里,经常举行场面盛大的宴会,然后召集群臣和他一起载歌载舞,之后便是彻夜不停的饮酒作赋,喝到尽兴的时候,就让人把大臣做的诗词谱成曲子,让宫女们献唱。因此这首词也被后人称为是“亡国之音”。陈叔宝荒唐无道的行事更是被后世之人讥讽和抨击。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的就是陈书宝的这首诗。 虽然陈朝已经离现在有千余年的时间,但是陈叔宝昏庸、奢靡而导致亡国的历史仍然让我们感到深思和发人警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