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董卓入京极力拉拢大臣,为什么感觉良好的他被大家赶出了京城?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入京极力拉拢大臣,为什么感觉良好的他被大家赶出了京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董卓崛起于末年,一度成为掌控中枢,左右朝局的权臣,但他在历史也是留下了暴虐的标签,倒行逆施,将东汉进一步拖入深渊之中,但其实,董卓从默默无名到入主京师,从他的所做所为上来看,他是一个想要干些大事,不过错把地方治理经验直接硬搬到全国的粗暴之人。

董卓的崛起是在东汉国力衰弱,边疆少数部族逐渐侵扰之时,在各地平定动乱之中成为一方军阀的,《.董卓列传》记载,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

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

也就是说董卓年轻的时候还是一个比较豪爽的人,与少数部族的人关系混得还不错,而且在被朝廷用之后,多次在凉州等地击败动乱的匈奴,鲜卑,羌人, 正是因为这些功绩,董卓曾先后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当然其中也有因为战事不利而被免官的时候,但是总体上董卓的仕途依然是在上升当中,而且董卓是很有危机意识的,也是善于抓时机的,在乱世之中他知道,只要自己有兵,就能够分天下的一杯羹,所以在多年的征战中,他有意笼络将士,卓曰:“为者则己,有者则士。

”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

董卓死死地抓住自己的军权,当时朝廷连续两次想要用套路夺取董卓的兵权,但是都被董卓“死皮赖脸”的拒绝了,中平六年董卓被征召为少府,董卓以什么理由拒绝呢?董卓上书, 简单来说,董卓告诉朝廷,自己的属下不让自己走啊,潜台词是,你这是非要让我走,容易引起我部下的兵变啊,那就不好了,我董卓也是不想给朝廷添麻烦啊,就留下安抚这些人吧,少府是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平时是个不错的官职,但是在汉灵帝时期,董卓要是去了京城当官,手下没有兵马,没人会把当回事,董卓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打死都不会去的。

之后汉灵帝在病重的时候,也是想要解决董卓这个问题,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

但是这次董卓又一次撅了汉灵帝,虽然当时的州牧已经具备了军政大权,可是董卓是个不吃亏的主,让我当并州牧可以,但是我要带着兵去,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

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

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

不得不说董卓是很清除,乱世将至的,有兵就有话语权,所以他一直死死掐着兵权,加上手下的人也是对董卓忠心,当时东汉面对边疆不稳,内部叛乱不断的时候,自然没办法处理董卓这个刺头,而董卓呢?也不知道是不是第六感,既不去并州赴任,也不交出兵权,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河东之地距离洛阳比较近,董卓似乎已经感觉到了,天下将要有大变。

果然,京师中因为在对宦官的态度上,与何意见相左,所以何进令董卓丁原带兵入京,就实际结果而言,这绝对是部臭棋,但是如果从当时何进的角度来看,他也不是被忽悠了,令董卓丁原入京有利也有弊。

摆在大将军何进眼前的是,他自己想要独揽大权,但是宦官集团是阻碍,他只有三条路。

第一条,何进听从何太后一方的建议,和宦官和解,相辅掌权,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之前何进诛杀蹇硕,夺取了京师的兵权已经令集团和宦官集团难以相容了。

第二条,听从的建议,《志.武帝纪》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

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 一狱吏就可以平定宦官集团,这话听着不错,但是实际上很难实现,这一办法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宦官失势,何太后可是支持宦官集团的,即便何太后挂了,那还要看,但是不巧的是,东汉为何会出现外戚宦官轮番乱政,不就是皇权的一种妥协嘛,年幼继位的帝王,面对势头正盛的外戚何进,会诛杀宦官来让何进掌权,想都别想。

第三条,也就是剿灭宦官集团,其实何进自己有没有实力,他当然有,《后汉书.何进列传》记载,在何进被谋杀后,进部曲将吴匡、张璋,素所亲幸,在外闻进被害,欲将兵入宫,宫阁闭。

与匡共斫攻之。

中黄门持兵守阁。

会日暮,术因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欲以胁出让等。

让等入白太后,言大将军兵反,烧宫,攻尚书闼,因将太后、天子及陈留王,又劫省内官属,从复道走北宫。

这时董卓和丁原还未入京,何进死后,他部下就攻入宫中,开始诛杀宦官集团,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

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

死者二千余人。

也就说单凭何进的实力,完全可以用一次兵变剿灭宦官,只是何进不愿意这么做罢了,而让董卓丁原他们过来,是在给何太后施压,是在告诉何太后,我何进有分寸,但是董卓丁原可未必有,要是这两个家伙的部下擦枪走火,不小心伤到了您何太后,可和我何进没有关系。

所以说董卓丁原是一种威慑,而且何进当时掌控着京师,董卓丁原又相互牵制,所以两人只能听从自己的号令,不出意外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计划,只是没想到,京师之乱到是给了董卓机会。

少帝被劫走,让停留在洛阳附近的董卓看到了机会,其实何进在被杀前,也是有些返回了,想要让董卓返回,只是董卓是什么人,他就像是一只猫,已经闻到了鱼儿的味道,怎么会就此作罢,《.》记载,卓至渑池,而进更狐疑,使谏议大夫种邵宣诏止之。

卓不受诏,遂前至河南;邵迎劳之,因譬令还军。

卓疑有变,使其军士以兵胁邵。

邵怒,称诏叱之,军士皆披,遂前质责卓;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

而这成为了董卓捞取资本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救驾之功,不过说到底,这是董卓在抗旨的前提下,捡漏般获得的功劳,即便没有董卓,少帝和后来的也是会被就地,因为当时卢植已经率军前来追赶了。

当少帝的车驾要进入京师的时候,董卓是被朝臣抵触的,大臣们说当初何进大将军已经让你退军了,董卓直接回怼,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卻兵之有,董卓的意思就是大骂朝臣们不行啊,看看国家被你们祸害成什么样,天是我董卓救回来的,你们有什么权利在我面前叨B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董卓就多少有了,要用自己的办法治理大汉的想法了,谁都知道董卓进入京师意味着什么,而且董卓还是好命的,当时丁原还未入京师,何进何苗还都被杀了,要说何苗之也是给了董卓机会的,一时间京城之中,董卓成为了最有威望的将领,加上董卓拉拢,做掉了丁原,董卓一下子吞并了何进以及丁原旧部,牢牢控制住了京师的所有兵权。

短时间暴富的董卓,开始想要大显身手啊,也就是治理国家,但董卓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也没有可以任用的执政班底,他更多的是用治理地方的套路来治理国家,结果就尴尬了。

比如董卓废少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董卓行事太过重于个人决策,还是那种个人喜好的决策,就是因为看顺眼,第一印象好,就立他为帝,董卓并未在意擅自废帝之后的后果,在董卓眼里,这就和他在地方撤了一个手下的官职是一样的。

既然自己没有执政班底,董卓就势必会拉拢士族大臣,于是征处士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

复就拜爽平原相,行至宛陵,迁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尚书武威周毖、城门校尉汝南伍琼,说董卓矫桓、灵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卓从之,命毖、琼与尚书郑泰、长史何颙等沙汰秽恶,显拔幽滞……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也就是将有才之人委以重任,而自己的亲信并不是出于朝廷的高官职位,不过董卓不知道的是,他的身份是注定不会赢得人心的,东汉朝局一直是宦官外戚士族三方博弈的地方,而董卓是什么出身,他三不靠,他父亲是县尉,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董卓入主京师,开创了东汉朝局的一个特例,严格的来说,董卓是地方豪强,平常的时候,地方豪强是难以掌控朝廷中枢的,可董卓就是这么运气好,他就做到了,但是大家对董卓的态度更多的是看不起,打心里不屈服于董卓,所以袁绍兄弟都跑出了京城,瞧不起,这三个字恐怕是朝臣们对董卓共同的态度。

所以搞笑的事情就出现了,卓又以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平为陈留太守,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

这些董卓掌权后重用的人,反倒是大多加入了讨伐董卓的阵营,这也没办法,董卓的根基太差,如果安心做一个守卫边疆的将领还可以。

董卓想拉拢朝臣,难以成功,而同时对自己的部下呢?真正完全忠于自己的只有他带到京城的3000步骑,后来依附于他的何进旧部以及丁原旧部,只是因为当时的局势暂且听从董卓号令,加之董卓因为拉拢朝臣,并未对这些下属授以高官,那么拿什么来让这些人继续听从自己呢?董卓把长安城赏给了部下。

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

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

人情崩恐,不保朝夕。

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

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

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

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

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

这又可以体现出董卓的思想,他把长安当作了自己的长安,而不是国家的长安,既然自己为国家每天“操心”,自己用自己的东西犒劳将士很正常嘛,董卓年少时的个性不就是豪爽嘛,不是动不动就杀耕牛,和大家分享嘛,也是曾经把奖赏都分给将士们了嘛,这也是他能有一支忠于自己部队的原因,但是董卓这是在剥夺他人利益而满足自己集团利益的做法,他一样没考虑过后果,和之前废少帝一样。

所以说,董卓入京师,就是在机缘巧合以及他自己的谋划下实现的,一直有野心的董卓自认可以治理这个国家,但是又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自己用自己在地方那一套来处理在京师的事情,结果就是,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董卓被大家赶出了京师,或许如果董卓出生在一个朝局稳定的汉朝时期,可以成为一个守卫边疆的将领吧,乱世之中,他只能是乱国之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董卓毒死何太后重要原图是为其远房姑妈报仇?

昨天老福说了末年的一场婆媳之争,婆婆当着媳妇面前放狠话,你不听我的,我就叫人把你全家给杀了。媳妇听了很害怕,就叫自己的哥哥先下手,把婆婆和她的家人先给解决了。 这对婆媳就是的母亲董和他的第二任皇后。了解东汉末年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女人都不是好东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的天下是败在这两个女人手上的。 关于婆婆董太后的那些烂事,老福在昨天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而这个何皇后何氏,在耍横方面一点不比董太后差,而且可说是个极其险恶的人物。 我们看看她都做了什么事。她先是联合宦官把刘宏的皇后给弄掉打入暴室去劳动,然后自己上位当了皇后。网络配图 何氏当了皇后以后她那刻薄善妒的性格表露无遗,皇宫中除了没有人不怕她的。这何皇后的忌是非常恶劣的,她为了让皇帝能长期宠幸她,在宫中不许任何女人跟皇帝生孩子,有一名的美人不小心跟皇帝怀上了,王美人很害怕,就吃药想把孩子打掉,可是孩子没有打成,最终生了下来。这何皇后一听说有人竟敢为皇帝生孩子,就把王美人给毒死了。这件事被皇帝知道以后很生气,很想把她的皇后给废了,不过后来在宦官的劝说之下,何皇后的位置保了下来。这皇帝刘宏对她的这个皇后也是怕了,他更怕自己的小儿子会被这个狠毒的皇后给弄死,于是就将他的小儿子交自己的母亲亲自带。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 刘协能成为汉献帝那完全是的功劳,汉灵帝死后接他班的可是何皇后的儿子。这何皇后在儿子刘辩当皇帝以后就临朝听政,更加骄横恣肆。甚至跟哥哥一起合谋把自己的婆婆董氏给弄死了。网络配图 不过这董氏跟董卓似乎有点关系。据说他两人曾续起了家谱,皇太后很高兴地认下了董卓这个“远房的侄子”,所以董卓就是刘宏的“皇兄”。如果刘协当了皇帝,他就跟皇帝有了名义上的血缘关系。 所以董卓一进京就坚持要废帝,要立刘协为新皇帝。 当然,在那个亲兄弟都会互相残杀的宫廷之内,沾点血缘并代表不了什么。董卓想立刘协为帝的真正原因,可能就是年龄,因为少帝刘辩十四岁,刘协才九岁,拥戴更小一点的做傀儡,能便于掌握一些。 但不管怎么样,董卓是横下心来就要这么干了。网络配图 于是,公元189年9月1日,董卓在崇明殿召开百官大会,在他的胁迫下,何太后下诏罢黜少帝刘辩,降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 史书记载,何太后呜咽流泪,文武官员满目悲怆,但都不敢吱声。 完成这一法定程序后,何太后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三天后,董卓下令用鸩酒将她毒死。何进的母亲、一个被封为舞阳君的老太太也未能幸免,被杀死,尸体抛入御花园。何进的弟弟何苗被开棺戮尸。东汉帝国最后一家有权势的外戚何氏家族彻底灰飞烟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姓家奴吕布诛杀董卓背后三大历史之谜:三姓家奴吕布为什么刺董?

在中国民间盛传的“”之一的貂婵,《后汉书》、《》及《》等正史上却毫无记载。貂婵形象始见于《三国志平话》、《》等,据传是时司徒的歌妓并养女,天生丽质,能歌善舞,体态轻盈。某日夜间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恰巧为王允瞧见。王允便将貂婵包装为“闭月”,让她先投怀,再引诱,以色相离间董卓与吕布,最终由吕布除掉董卓。 然而,历史上吕布诛杀董卓,跟这位貂婵美女毫无瓜葛。 一、是真是假? 作为之“闭月”貂蝉,在演义里是王允连环计杀董卓的关键人物,在男人味甚重的《三国演义》里,这位女子的形象同样光辉夺目,广为流传。但是如果我们跳出《三国演义》,会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貂蝉不是人名,和称为明公、称为使君、称为君侯一样,貂蝉是以官职作为称呼。 貂蝉本指貂蝉冠,把侍从官员的帽饰叫做貂蝉冠。而掌管朝廷官员的貂蝉冠的宫女,就被叫做貂蝉。 其次,貂蝉是不是真有其人呢? 《三国志·吕布传》载:“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后汉书·吕布传》载:“卓又使布守中阁,而(布)私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 而正史中关于王允的记载,却未曾提到过“貂蝉”,或者“侍婢”“歌伎”“义女”什么的。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貂蝉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董卓的侍婢,罗贯中把这个侍婢写成是王允的义女,名为貂蝉,王允借这个“貂蝉”的美色,使得吕布与董卓反目,也即是“连环计”。 另外,要提一点的是,貂蝉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始于罗贯中,在杂曲《连环计》就有了。 弄清楚了以上事实,那么我们可以明白,吕布虽然确实是一个,但并非是因为和董卓争女人而刺董的。 二、吕布为什么刺董? 首先,这和董卓入京之后,本性毕露有关。 在《谈谈早期的吕布》里也有说到,董卓入京之前名声还是不错的,俨然一个治患惩弊的贤臣(参照《资治通鉴》)。 到了京城以后,自号“尚父”,残杀大臣,朝廷覆乱。《三国演义》将其描写成,确实有根有据。 其次,董卓与吕布之间的关系变差。 “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董卓因为一点小事情(和貂蝉无关)就要动手杀了吕布。这如何能让吕布不心中记恨。 且吕布与董卓的侍婢私通,怕被发现,而与董卓产生隔阂。 最后要说的原因,也恐怕是最直接的原因:王允的唆使。 董卓为祸朝廷,身为司徒的王允想杀死董卓。而董卓出入阵仗甚大,防护森严,必须找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去行刺。 于是他看中了吕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王允厚待拉拢吕布,为的就是唆使他刺董 《三国志·吕布传》载:“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当时的董卓已经神憎鬼厌了,王允又是声望地位甚高的司徒,吕布在王允的唆使下,又考虑到自己和董卓的恶劣关系,因而刺杀了董卓。 三、王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首先,王允成功策反吕布,为朝廷除去大害,确实立了大功。 但是,王允对于吕布,从来都只当其为工具。 《后汉书》记载“允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剑客类似于“轻侠”,是“游侠”里层次最低的。 《资治通鉴》记载“初,吕布劝王允尽杀董卓部曲,允曰:“此辈无罪,不可。”布欲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允又不从。” 尽管吕布刺董之后想与王允一同辅政,提出杀掉董卓部曲并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可王允根本没有理他,后来董卓余部果然反扑,王允死于城破之时。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件事,此事从侧面看出了,王允到底怎么看待吕布的。 《资治通鉴》记载“卓之死也,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在王允坐,闻之惊叹。” 吕布只身刺董的时候,王允和蔡邕在一起。 蔡邕是谁?蔡邕是董卓信任的人。 王允是行刺的主要策划者,而吕布刺杀董卓的时候,王允却和董卓这一阵营的蔡邕一起喝茶。 是因为王允和蔡邕交情好吗?不可能~~蔡邕听到董卓死了的消息而叹了一口气,王允因为这个理由处死了蔡邕。那么原因只有:万一刺杀行动失败,自己可以因为和董卓信任的蔡邕在一起而得到保护!吕布在王允心中,只是工具罢了~~连同蔡邕也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