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年,当统帅后金大军在关外攻城拔寨,大肆侵夺大明疆土之际,时任文官的袁崇焕主动请缨出关抗金。
到任后,袁崇焕以坚城大炮战术,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还一炮将努尔哈赤轰的重伤而亡。
网络配图 据《》记载,袁崇焕作为边关统帅,曾为大明朝立下赫赫战功,却因被诬陷勾结后金谋反叛国而被判处“磔刑”。
所谓“磔刑”,是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割下来的一种酷刑。
明朝期间,此种酷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要连剐三千六百刀。
网络配图 根据历载,行刑时,人们争相购买袁崇焕身上的碎肉,一边痛骂,一边当场吞食。
片刻之间,袁崇焕只剩下一颗血肉模糊的头颅,被刽子手挂在刑场旁边的旗杆上。
由于是通敌大罪,袁崇焕死后朝中官员无人敢替他收尸。
是袁崇焕的一个侍卫不忍督师暴尸荒野,冒着满门抄斩的风险,在夜里将袁崇焕头颅盗回,埋在了自家院中。
佘义士在临终前留下了三条祖训:一、自己死后可埋于袁大将军一侧,与大将军永远相伴;二、袁大将军无后代,佘家人一定要世代相传为大将军守墓,不准回广东故里;三、佘家后人永远不许为官但必须读书,读书可知史,可明礼。
网络配图 到年间,因反间计而被冤杀的袁崇焕案真相大白。
得知佘家世代为袁崇焕守墓,欲借封官来宣扬忠义。
300年过去了,佘家守墓人已传到了第17代。
由于长兄亡故,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成为了唯一的一位女守墓人。
在北京59中学操场的东南角有一座半人多高的青砖围墙,围墙呈前方后圆。
那苍劲有力的碑文告诉我这就是袁崇焕的墓。
一位美国记者得知后,感慨的说到:“我们美国立国才200多年,而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了近400年的墓,可敬可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们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
现代学者牟宗三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亡于明亡之时。
”明末,尤其是南明,朝廷政治腐败到了极点,内忧外患接踵而来。
无数知识分子空怀报国之心,却不容于奸佞。
“明末四公子”是在和分子阮大铖、马士英等人不断的政治交锋中而扬名天下的。
他们反清复明,排斥新政权怀念旧政权,竭力想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
陈贞慧是复社中坚,文章风采,著名于时,因揭露阉党分子的丑恶嘴脸而闻名于世;冒辟疆拒绝清廷征辟,甘老江湖,与“”之一的成就了一段的千古佳话;侯方域复社中坚,与“秦淮八艳”之一的也有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方以智削发为僧,埋头学问,成为晚明的一代宗师。
“清末四公子”是指谭嗣同,陈三立,丁惠康,吴保初,同光年间出现了许多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而此四人身为达官之子,或则胸怀大志,卓尔不群;或则真慕风雅,诗文有声,与酒食征逐的纨绔,大异其趣,而其他文采斐然者又没有一个好父亲,自然这四位就成了的佳公子。
他们厌恶这个腐朽的王朝和他的统治者,想通过变法维新为这个百疾缠身的政权换血。
谭嗣同,维新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拒绝逃走被杀,梁启超称其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赞扬他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陈三立,维新志士,陈寅恪之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早年帮助其父陈宝箴在湖南实行新政卓有政绩——当时若是各省起而效尤,中国的前途无可限量,爆发后拒绝与日伪政权合作,绝食而死。
丁惠康,维新志士,清末藏书家,他不屑科举所以没有功名与官职,他忧国伤时,但一生潦倒一事无成。
吴保初,曾积极支持变法,被泼冷水后颓废自弃,他同情革命却未加入其中,最后以声色自娱,了结一生,成了个有始无终的人物。
“明末四公子”与“清末四公子”对比 《清末四公子》作者在书中提到:与“明末四公子”相较,文采相若,风流未逮,声光自。
但求之今日,亦夏戛乎难哉!(但指望今天与那时相比,实在太艰难了啊!) 为什么我们说明朝比清朝得人心? 本文认为,一个想复辟,一个要维新,如此差异不正是体现了两个王朝在人们心中认同感的差异?有的王朝亡了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有的王朝还在持续但却像死了一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