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历史上玉麒麟卢俊义真有其人 后人仍居大名?

时间:2025-04-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传》中梁山好汉的第二号人物,祖籍大名府。

《水浒传》是小说,卢俊义是虚构的艺术形象,还是真有其人或原型人物,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经考证,卢俊义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名“卢进义”,《水浒传》中名“卢俊义”,进、俊在大名县方言中同音。

《大宋宣和遗事》成书于,类似于史话,卢俊义有其历史的影子。

而在大名县境内也确有两处卢俊义庄园:一为大街乡菅庄村南,北宋大名府城墙东北角,该庄园遗址并非卢俊义在大名府城的宅院,很可能是明初水毁大名府城后,卢俊义后人搬迁到这里的,目前绝户;一为埝头乡东村西北,在北宋大名府城东南三十里,刘庄村中的卢姓人家是从卢家庄搬迁过来的,世代相传是卢俊义后人。

网络配图 2011年12月31日,河南卫视《知根知底》栏目组致电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称欲制作一期卢姓节目,希望协助找到卢俊义的后人及其相关遗址、遗物或家谱等。

藉此,1月3日下午,我驱车到埝头乡东刘庄村采访调查。

限于时间关系,很多问题未能作深入调查,但仍感收获颇丰。

一、考察情况 东刘庄村在大名县城东南,在村“两委”办公室,我们与村党支部书记卢海旺、村民卢新社、卢河宽及其他村民进行了座谈。

东刘庄村980口人,只有卢、刘两姓,卢姓近500人。

是初年山西迁民,刘姓迁来之前,卢姓就在卢家庄居住,卢姓是土著老户,清末全庄仅剩八户人家,为防盗匪,才从卢家庄搬迁到东刘庄村。

明初山西迁民一个最明显的遗传特征,就是小脚趾甲分大小两块,这个体征大名原土著人没有。

而卢海旺等人的小脚趾甲是完整不分块,他们是原住民无疑。

卢姓世代习练拳术,卢姓男子多体格健壮,绝少瘦弱单薄之人,卢河宽的爷爷武功超人,但现在已经弃武。

县内拳据传原来就是卢家拳,后经过燕青发展,演变而成燕青拳。

卢家庄遗址在刘庄村西北一华里处,不但刘庄村人世代口耳相传本村卢姓是卢俊义后人,卢家庄遗址为卢俊义故里,周围村庄也是这样说法。

卢家现存家谱仅可上溯到清中期,之前的世系因战乱、灾荒等丢失,不得其详,但自卢俊义以来的世系辈分不乱,卢新社是卢俊义27代孙。

胡文华《卢俊义及其庄宅之传说》中提到卢改芝是卢俊义的“17代孙”,明显于事实不符。

卢新社称卢改芝是他的堂姐,17代孙是27代孙之误。

目前卢俊义在刘庄村已经传至30世。

关于卢俊义的事迹,卢家世代的传说与《水浒传》的记载出入很大。

网络配图 据卢姓人讲,卢俊义武功高强,习练“长拳”,豪侠仗义,但他不是富豪大商,而是家境贫寒,以农业为生,房屋为泥土垒筑,院墙为篱笆墙,墙外常种些丝瓜、豆角之类,攀爬墙上,倒也把院子围得严严实实。

当年的卢家庄位于北京大名府通过东南朝城县的官道之上,等人在大名府活动时,得知卢俊义武艺高强,有意赚取卢俊义入伙。

碰巧当年大名府饥荒,时值隆冬季节,卢俊义带领众乡亲抗捐税,被官府捉拿,投入大名府大牢,并放火点燃了卢俊义的房屋。

宋江等人白日劫牢,救出卢俊义,无奈之下,卢俊义才到宋江的队伍落草。

后随宋江等人招安,作了军官,屡建战功,又在大名府经商,生活逐渐富裕后,修建了这处庄园。

后来押送生辰纲赴东京开封府途中被劫,罪责当死,无奈之下,被迫再次落草,其子孙为免遭灭门之祸,一支返归故里,繁衍至今,其他支系不详去处。

实地调查卢家庄遗址时候,由卢新社、卢河宽陪同介绍。

卢家庄在一处高岗上,现存面积仍有百余亩,遗址西北是黄河的支流——老柴河故道,河道上有一座桥通往小龙村。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北宋大名府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随着埝头至村柏油公路的开通,这条路方渐渐失去作用。

卢家庄遗址残高四五米,未破坏之前高出地面十余米,虽经平整土地、取土建房,但村庄遗址的痕迹仍较为明显,古砖瓦物件俯身即是。

在遗址的西南,有数百块大约金元时期的砖。

经询问,他们称在村庄中还出土有数量众多的“大砖”,因其坚硬,打井建桥时砸碎充作石子不少,现在村中还有不少人留作他用,“王莽大砖”是唐宋时期烧制砖的俗称。

在村民建房取土过程中,遗址内发现有房屋基址、灶台等,并有古物出土,被古玩爱好者收购。

卢俊义招安后,重修过宅院,卢家庄环庄一周建有围墙,房屋坐向全部为东南向,与目前的正南正北不同,究竟何意不详。

因地势高,卢家人又习练武功,盗贼土匪一般不来滋扰。

卢家庄遗址中有一眼琉璃井相传是卢俊义当年所凿,以青石覆盖,内藏何物仅有族长知晓,后琉璃井的方位、藏物失传,成谜。

据称,两年前有“文保部门工作人员”用探铲来找寻该琉璃井未得,为文物贩子探宝无疑。

卢家庄在清《元城县志》中有载,最早是在清同治年间废弃的。

从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王莽大砖”、瓦、器具等分析,卢家庄遗址应该在就存在,延续至清后期。

二、史实考证和初步认识 刘庄村传说卢俊义抗捐说被抓,宋江等人白天劫牢营救,后随宋江接受招安成为军官,有其历史真实的影子,并非空穴来风,随意捏造。

网络配图 宋江等三十六人山东起义后,曾一度在大名府境内活动。

《宋会要辑稿》:宣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御笔诏书,河北群贼自呼“”等昨于大名府界往来作过,良民为之惊扰,久之未获。

为剿灭“河北群贼”,宣和四年正月十一日,宋徽宗下诏令大名府路安抚使邓洵仁择,河北漕臣、黄叔敖备齐随军粮草,提点刑狱高公纯不限远近跟踪捉杀“呼保义”,廉访使者钱怿监督,限月内剿除。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177册,兵十二,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第6964,6965页。

]“呼保义”即宋江。

北宋名臣李若水在元城县尉任上作有《捕盗偶成》,记述了宋江在大名府活动的情形。

诗曰: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

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

嗷嗷赤子阴又言,又愿官家早招却。

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啖此曹无乃错。

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

不如下诏省科徭,彼自归来守条约。

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

[(宋)李若水《忠愍集》卷一。

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 宋江等“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这是宋江在大名府境内活动情况的真实写照。

因宋江三十六人战斗力极强,“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侯蒙传》),“白昼横戈犯城郭”的目的在于解救卢俊义也在情理之中。

宋廷实行招安政策,“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卢俊义的身份是一名军官,可能是在“三十六人同拜爵”之后,卢俊义担任军职,后来建功立业,家资渐丰,卢俊义庄园方得以建成。

后来,因押送的生辰纲被窃,再次落草。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卢俊义再次落草为寇参加的起义军是宋江、还是杨江,这是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配图 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后,担任不同官职,卢俊义二次被迫落草时不可能再与宋江同伙。

李若水《捕盗偶成》中提到继后,杨江在大名府起义,杨江被部下尊为“杨”。

卢俊义极有可能是参加了杨江起义军。

关于杨江起义军的结局,史书没有记载。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八《林泉野记》所载事迹,称韩世忠与“俱破郓贼李太于碱河,何威于洺州,大名贼于超化寺,内黄贼于祁州,徐靖于莒县,张仙于擂鼓山,潍贼于方村,并济南贼”,遂定河北、京东。

[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汇编》,第1571页。

]大名府起义军被宋军镇压,在超化寺战败。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九《林泉野记》所载张俊事迹与韩世忠略同,但详细记载了大名府起义军在超化寺战败的时间是“(宣和)六年”,余部被宋军“追至内黄”。

[(宋)徐梦莘撰,《三朝北盟汇编》,第1575页。

] 韩世忠、张俊二人事迹中仅记“大名贼”,没有直书“大名贼杨江”,此后的起义军史料中也不见杨江的事迹。

杨江的结局成谜。

因为杨江“愿官家早招却,”他接受招安的可能性最大,既然杨江接受招安,故而不书“大名贼杨江”。

杨江被部下尊称“天王”,在起义军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不会存在有其他头领不随他接受招安的事情发生。

张俊、韩世忠率宋军所“破大名贼”或是其他小股义军。

但是也不排除杨江尚未接受招安,就在与宋军作战中被杀。

若是这样,杨江被部下尊称“天王”,他或许就是《水浒传》中的晁天王的原型之一。

卢俊义加入杨江起义军很有可能。

《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卢俊义生辰纲被窃后,上太行山为寇。

龚开赞卢俊义“白,见之可爱,风尘大行,皮毛终坏。

”“风尘大行”应做太行理解。

“皮毛终坏”说明卢俊义或被陷害或死于战斗之中。

卢俊义可能参加了《三朝北盟汇编》中被宋军“追至内黄”的那股义军,最后退却到太行山,并参加了不久的抗金。

卢俊义再次为寇究竟加入的是那支起义军,暂时难以确定,但卢家庄遗址为卢俊义故里可以认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最牛的家族 父母兄弟居然都做过帝王!

在中国古代,帝位都是采用世袭制来延续的,古代帝王也非常的重视血脉。一般帝王在世的时候,就要选择好继承人选,而在他过世之后就会按照事先的安排来传位。 古代帝王多是将皇位传给嫡子,或者是优秀的皇子,当然纵观中国历史,也有很多继承皇位的是帝王的兄弟,或者是被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称帝,但是这种情况都在少数。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继承皇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在中国古代,曾经发生过一家人父母兄弟乃至侄子和儿子等都做过皇帝的真实事件。网络配图 唐中宗李显生于656年,他是我国的第四位帝王,也是的第七个儿子,他的母亲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而这个李显一生的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他曾经两次登上皇位,分别是683年和705年。李显在太子章怀被废掉之后就被册立为太子,而后在683年第一次称帝,可是在第二年就被废除,他在退位之后被封为王,并辗转赶往封地。在705年,李显再次复位,李显两次称帝时间加起来只有五年多,这位经历波折的帝王却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他的父亲母亲、侄子和儿子居然都做过皇帝。网络配图 李显的父亲就是唐高宗李治,李治也是我国唐代的第三位帝王,他是唐太宗的第九位儿子,本来帝位和他无缘,李治在年幼的时候也并不被父王看重,他的表现也很平常,所以任何人都没有将李治放在眼中,但是后来朝堂发生了变化,李治因为蠢笨无能被奸人看中,并希望借由李治来夺得权利,所以李治后来就顺利称帝,可是李治却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真是巧合啊。网络配图 李治一生最心爱的女子就是武则天,在李治病重期间,是武则天负责朝政的治理工作,而后武则天也慢慢的开始掌权,当初李显在第一次退位的时候,其实就是武则天干政所致,几经波折李显的生母最终坐上了帝王的宝座。 李显的儿子李重茂是他的第四个儿子,在李显过世之后,韦后开始摄政,并将李重茂扶上皇位,其实李重茂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在韦后过世之后,李重茂也被逼退位。而李显的侄子却有一番作为,李隆基在位四十余年,也是执政时间最长的帝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最轻松的上位,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披上黄袍加身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成为君主,便是代表了可以获得最高的地位。因此,在还有帝王之位的时代,人们挤破了头也要去争夺这样的位子。但是,这注定是非常的困难的,帝王之位并不泛滥,大多数时候只有一个。即便是在乱世群雄争霸之时,胆敢立帝王之位的势力也必然不在多数,因此想要成为帝王大多数时候是要经历一番非常残酷的争夺战的。然而,有一个人却不是这样,他并非帝王之后,不能像皇子那般的继承帝位,但是成功上位的他最后经历的事情却是无比的轻松,他便是赵匡胤。究竟事情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话说,赵匡胤当时是后周的一名非常有力的将领,这也是他多年靠着在战场上杀敌得到的地位。而之后,他所跟随的那位君主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孩子,而这个孩子理所应当的继承了他的父亲的位子,成为了新的君主。当然,这样的的孩童还是不能够管治一个庞大的国家的,因此此时的权力其实都在他的母亲,以及宰相的手上。 日子这样过去,并没有出现什么动乱,直到传来了一个消息。作为一个庞大的势力,必然要面对来自何方的威胁,而政朝更替是一个势力最为弱势的时候,更何况上位的是一个孩童呢?于是乎,后周被强大的对手辽国盯上了。并且有消息称,很快辽的大军就会抵达。 要知道,面对着辽国,就算是后周也是相当的吃紧的,更何况现在他们非常的脆弱呢?君主是依靠不上了,这种情况只能依赖将领,而最可靠的人莫过于赵匡胤了。在得知了这件事之后,赵匡胤竟然拒绝了出兵抵抗辽军。对于此事,赵匡胤并不是不愿意出战,而是他清楚自己的兵力是不能够挡住庞大的辽军的,若是想要他出兵的话,就要给他指挥所有兵员的权力。 这样的要求即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不合理的。确实,赵匡胤要出兵需要兵力,但是要是把兵力全都交给一个将领,那么君主还能算是君主吗?最后,赵匡胤的要求还是得到了许可,毕竟除了让他去抵挡辽军之外,貌似也没什么办法了,相信自家的将领总好过相信辽军会仁慈吧。于是赵匡胤很快便出兵了,不过此行却出现了意外。 在前行了一段距离之后,赵匡胤等人停下休息,在营帐中的赵匡胤喝酒而醉,酣睡不起,营帐外却是骚动了起来。跟随赵匡胤前来的兵士大多都是经过了常年战争的老兵,他们很清楚,若是不由一个有能力的君主来带领的话,他们是不可能打得过辽军的,因此他们竟然集结起来要退赵匡胤为新的君主。等到手下们把醉酒的赵匡胤从营帐中抬出来,他才知道了部下们的想法,一开始他是不同意的,但是他同样清楚死忠粉的道理,没有办法只能同意,接受部下披上的黄袍。 由此,赵匡胤带着部下们转头回城,而守城之人中有的是赵匡胤的忠心部下,在他们的帮助下,赵匡胤得以非常轻易的进入城中,在事情传出去之后,也只有一小部分人起来反抗,但很快的便被镇压。而幼帝等人自然没有能够同赵匡胤抗争的能力,没有反抗便交出了帝位。就这样,赵匡胤稀里糊涂的变成了君主,这可以说是史上最轻松的上位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