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绍兴,古称越州,公元1131年宋高宗在“流窜”于江南之时,来到越州,心情大好,认为大山有了收复的可能,于是改年号为绍兴,越州也因此改称为“绍兴”。

绍兴年号共计三十二年,在这三十二年中,两位名将含冤惨死,这其中就有那位壮志未酬的。
在绍兴年间惨死的还有一位名将,这位的名字大家可能没怎么听说过,不过,有三个人大家应该都认识——、还有张浚(这位可不是“”中的,不要混淆了),吴玠吴璘兄弟就是这位麾下的得力干将,吴玠更是唆使张浚将这位名将下狱,直接导致了他的惨死。
这个人叫曲端,是南宋初期驻守西北的大将之一,威慑西北数年,最后却被吴玠、王庶还有张浚陷害,蒙冤惨死! 史书上对曲端的惨死,解释并不多,总结起来就八个字——心胸狭隘,刚愎自负。
那么,这位威慑西北的南宋名将,到底是怎样的“心胸狭隘,刚愎自负”呢,又是怎么样使得自己被部下和上司联手陷害,最后含冤惨死的呢? 这还要从他的家世说起。
曲端出生在北宋末年,他的父亲曾经担任北宋左班殿直,曲端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在一场大战中以身殉国,曲端也因此被三班借职。
三班借职这虽然是北宋军中最低的职级,但是却是象征着身份地位的东西,所以,这也是北宋将门子弟的“标配”,同样是“中兴四将”,像出身将门的,出生就有了“三班借职”的职级,而出身贫寒的张俊、岳飞在军中摸爬滚打一两年甚至是好几年才得以被授予这个职级。
公元1126年,也就是北宋靖康耻发生前夕,西夏军队趁北宋西北禁军(西军)主力东进勤王之时,发兵进攻泾原路,北廷命令李庠主持防御,李庠调集留守的西北禁军,前往抵御西夏,曲端就在其中。
在这一战中,曲端大放异彩,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因功成为了抗击西夏前线的指挥官,打得西夏军队哭爹喊娘。

次年十二月,金国大将完颜娄室率军攻入关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攻占了重镇长安和凤翔府,曲端一面整顿军队,积极备战,一面收拢逃难的百姓,为他们提供庇护。
公元1128年二月,金军攻入曲端坐镇的泾原路,曲端亲自率军击败金军,为义军收复长安、凤翔府创造了条件。
人无完人,曲端有着过人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在性格上却有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刚愎自负,心胸狭隘,轻视上级,不服调动”,也就是这些致命的性格缺陷,直接酿成了他人生的悲剧。
在曲端击败金军的同年六月,宋高宗赵构任命王庶为龙图阁制侍,节制陕西所有兵马,也就是陕西的最高军政长官,曲端也要听其调度。
可是,“名声在外”的曲端,并不信服王庶,所以也就不愿意接受王庶这个“空降”的上司调度。
金军听闻陕西宋军将帅不和,趁机大举进攻陕西,王庶硬着头皮率领其他兵马迎战,并且几度去信,请求曲端出兵,曲端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出兵。
王庶在缺乏陕西各路兵马中战斗力最强的曲端部的支援下,。
没过多久,金军集中主力进攻重镇延安,王庶苦苦支撑,几次向曲端求援,而曲端所部驻扎在淳化一带(现在的咸阳淳化县),却对统帅王庶的公文视而不见,隔岸观火,导致了延安的陷落。
不久,宋高宗派出名臣张浚出任川陕宣抚使,接过了王庶的指挥权,全权指挥陕西兵马。

公元1129年年初,十万金军进攻南宋大将李彦仙驻守的陕州城,却遭到了李彦仙部的迎头痛击,两军交战一年,李彦仙部寡不敌众,开始不支,于是派人向张浚求援,张浚命令曲端救援李彦仙,而曲端却因为嫉妒李彦仙军功,拒绝出兵。
无奈之下,张浚不得不调集为数手中不多的宋军,亲自率军救援,却因为道路毁坏而无法抵达陕州。
不久,陕州城破,李彦仙扎起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与金军展开巷战,最后战死沙场,从这之后,张浚与曲端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在李彦仙战死后,金军对陕西宋军步步紧逼,为了打开局面,曲端派出部将吴玠率军攻打金军,并且承诺随时提供支援,可就在吴玠率部与金军苦战之时,曲端却为了保持实力,拒绝出兵,导致了吴玠的惨败,在战后,曲端更是将“甩锅”这一招玩得淋漓尽致,苦战的吴玠非但没有得到嘉奖,反而被曲端冠上了“不服调度”的罪名,从这以后,吴玠与曲端势同水火。
同年,金军为了攻占陕西全境,准备从富平进军,摧毁陕西宋军的有生力量,曲端出于敌我力量的分析,提出放弃一马平川的富平,退守山区,迟滞金军,坚持抵抗的建议,却被张浚认为是他消极避战的又一个借口,于是调集了包括曲端所部在内的陕西宋军全部主力,在富平与金军决战,结果就有了富平之战的惨败。
因为战败,陕西军中大将大多被贬官,曲端更是被夺去兵权,罢免了官职。
不久,为了安定陕西军心,张浚准备重新用的名将曲端,但是此时,吴玠与王庶接连向张浚建议,曲端如若官复原职,恐怕更会轻视张浚这个川陕宣抚使,更难控制他手下的泾原军。
张浚想到此前曲端的,感到后背发寒,于是让王庶借曲端所写诗句,诬陷他妄议朝政(典型的),张浚趁机将曲端下狱,又派出与曲端有旧怨的康随对其审讯,在审讯中,康随将曲端活活折磨致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李忠的故事
时期的开国名将简介,多半与光武帝登基前后的历史时期联系在一起。 东汉中水侯李忠图 据李忠简介称,李忠本是东莱黄县人,父亲曾担任过西汉王朝的高密都尉,因此李忠自幼好习武,有心在的东汉初年干一番事业,与、等绿林豪杰都私交甚好。万脩被任命为信都令时,李忠曾与万脩一同驻守信都,直到刘秀到来,李忠与一众同僚一起出城迎主,从此辅佐明君,开创万世基业。 刘秀得众将拥护,从此南征北战更加骁勇,为平定天下,建立东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李忠凭借其出色的军事素质,也为刘秀的帝业立下了。 刘秀称帝后,李忠官拜五官中郎将,继而又被封为中水侯,地位十分显赫。据李忠简介记述,受封之后,李忠率领汉军先后参加了平定庞萌、董宪的连场战争,皆有出色战绩,因而越发受到光武帝器重。后世主要文献均有评述,在中,李忠无论是战功还是威望,都是较为突出的一位。 经过长年的征战,公元40年,天下战火基本平息,各路诸侯亦对东汉政权,此时,在光武帝的任命下,李忠担任丹阳太守已多年。 据闻,在担任太守期间,李忠秉承廉洁自守,天下为公的原则,一度将丹阳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坊间传闻,李忠治绩天下第一。这位征战疆场多年的名将,在和平年月因政绩斐然,也赢得了地方百姓的口碑与朝堂同僚的敬佩。 李忠的故事 有关东汉开国名将、中水侯李忠的故事,主要记载于《太平御览》、《》等著名历史文献上。 东汉中水侯李忠图 李忠本为西汉王朝武官之后,习武多年,为人仗义,颇有侠义胸怀。东汉初年,李忠与万脩、任光一同驻守孤城信都,一年后,西汉后裔刘秀逃亡归来,来到信都,城内守将闻讯,皆欢欢喜喜出城迎主,由此,李忠的故事也翻开了传奇的一页。 由于李忠杰出的军事才能,刘秀对他格外倚重,据说刘秀入驻信都之初即看中李忠,认为其日后必成大器,于是任命他为右大将军,并封武固侯,还格外恩宠地解下自己所佩带的绶带,替李忠带上,一时间,羡煞无数旁人。刘秀对李忠的厚爱,在李忠的故事中,也曾多番被人提及,作为君王礼贤下士的典范而流传后世。 在光武帝平定天下征战四方的岁月里,李忠常常被委以重任,每一次他都能处理得当,不辜负君王期待。 有一次,刘秀出兵讨伐王郎,李忠随军来到邯郸门户巨鹿,然而此时,他身在信都的母亲和妻子却遭到了投靠王郎的马宠的绑架。马宠的弟弟正好是李忠的校尉,于是,马宠派弟弟前去劝降李忠,企图借人质在手,威胁李忠投降。李忠不为所动,大义凌然指责马宠投敌叛变,并将马校尉杀死,此举令在场诸将无不惊讶敬佩。 为了家国大义,甚至可以置自己亲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这等高风亮节,古往今来,大概也唯有李忠一人能做到吧。 李忠的评价 东汉主要历史文献中,对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中水侯李忠的评价普遍较高,李忠作为东汉时期的主要开国将领之一,曾为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的大业起到了重要的辅佐和推进作用,因而光武帝在位时,一度视他为肱骨之臣而倚重非常,每逢重要战役皆由他担当大任。东汉天下统一之后,迁居丹阳,担任丹阳太守一职,由于其出色的施政举措,也赢得了百朝中同僚的广泛赞誉,因而直至其身后,人们对李忠的评价亦有口皆碑。 李忠与刘秀图 在东汉开国名将中,有过从政经历的将领不多,李忠便是其中一位。 据闻,李忠父亲担任过西汉的高密都尉,因而少年时期,李忠曾蒙父荫被任命为郎官,因其品行端正、作风正派而在朝中颇有人缘,也正是因为曾经身处朝堂东西天下大势,因而令他具有独到的政治眼光,生就一双慧眼,早在政权败亡之前就认定,天下豪杰唯刘秀能成大事。所以,驻守信都之后,李忠毅然打定主意,与万脩、任光等同僚静待刘秀前来,投靠明主,成就功业。 《东汉演义》小说中曾详细记载了李忠孤城迎主的典故,后世之人读到这段文字描述,对李忠的评价也更趋向于一位“数谙从政之道的军事家”。 想来云台诸将中,论武艺高强、领兵打仗能力突出的悍将也,然而光武帝却唯独对李忠青睐有加,甚至在初见面时就解下自己绶带赠与李忠以示恩宠,可见李忠在刘秀眼中,必有其过人之处,深究原因,大约是政治眼光与人生格局方面,李忠与刘秀的认知,有着高度的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国名将章邯有多厉害?大秦最后的猛将,楚霸王项羽都难胜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大秦最后的猛将,若不是被逼迫投降,都难胜他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当周文的军队攻破的时候,的朝廷还在懵圈。 之前并非没有收到过关于叛乱的情报,但都被把持朝政的赵高斥为假消息,弃之不信,还把报信人斩了。那之后,自然也没人再敢传递叛乱情况上来了。 这就导致叛军都杀到家门口了,南北主力军团才接到回京救援的口信。但要指望他们赶到,估计二世的坟头,可以割草了。 就在这危难之际,大秦最后一位猛人就此登场。他成功阻碍了起义军的闪电作战,之后更是的将囚犯编入军队,在骊山山脚大破来犯之敌,把他们赶出了函谷关。并在三个月后,带兵攻破张楚政权的首都,剿灭了起义军,干掉了势力最强的造反者,成功让大秦又苟延残喘地活了一段时间。 这位猛人,就是章邯。 当周文在戏水一侧,观察秦军的布阵后,不由的倒吸一口凉气。具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他立刻就意识到,对面的主帅不好惹。 他的判断,一点没错。 章邯,字少荣,他是在灭韩之战中,因为作战勇猛,才得崭露出头脚。天下统一后,进入政坛,一步步升迁,始皇在位时,便受到重视,被任命为担当宫廷事务的大臣——少府,成为帝国大臣中少壮派人物。 从后来他一系列表现来看,可以发现他基本继承了战国时期名将的作战思路,擅长率先以弱示敌,以守为先,随后秘密筹备军力,再等对方出现疏忽,便以雷霆之势反攻,从而一举克敌。 靠着这套策略,章邯逐一消灭了周文的军队,陈胜的军队,以及最后还要了项羽的叔父,那位的造反者项梁的命。 周文的部队来到戏水的时候,章邯,正在这里当监工。 当然,不是一般工程的监工,而是坟墓的监工。 鉴于修筑的工程过于重要,他手上的监军自然也不普通,正而是京畿地区的精锐部队:中尉军。 中尉军, 顾名思义,是由中尉统领的。中尉的职责,是既负责宫城地区的安全守备,也负责整个首都咸阳的守备,这其中,就包括负责官员府邸的安全。另外,在皇帝出游时,还要充当出行的清道夫。所以,从政治上讲,这个职位同时具有了国家和地方双重身份,因而能位列九卿之一。 中尉军由两部分军队组成,其中之一为分散于首都内各县的地方军,另一部分则为集中屯驻守于城外的京城卫戍军,约五万人左右,主要由内史征兆服役士兵组成。他们年年冬季在本籍接受军事训练,经选拔编入,服役一年,满期轮换,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帝国武力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们将在章邯手中,成为决定大秦命运的主要力量。 戏水这侧,章邯将手下的中尉军,分为五军,排列成前锋三阵,后卫两阵。 前锋三军,右军依托骊山布阵,呈长方形纵深布阵,约六千人,是一支由弩兵、步兵、车兵构成的主体部队。最前端是三列弩兵横队,接着便是步兵和车兵的混合纵队。车兵身穿铠甲,执矛、戈等长兵器,分骑由四匹马所牵引的战车。步兵,则根据铠甲的厚重程度,分为重装和轻装步兵。方阵的两翼及后侧都设立弩兵,以遏制来自侧翼,以及后方的敌人的攻击。整体上来说,此阵形长兵在前,短兵在后,攻守兼备。 而左军,依托渭水而立,摆的是左曲阵。这是一个由四个分阵组成的曲尺军阵。由弩兵、车兵、、步兵混合而成。弩兵阵,包含立式、跪式弩兵332名,成八路纵队排列。弩兵阵后外侧是骑兵阵,战车在前,骑兵跟随其后。战车以三乘为一列,骑兵以四骑为一列。弩兵阵内侧是混和阵,由车兵、骑兵、步兵混合而成长方形军阵。左曲阵阵形复杂,大阵套小阵,四阵组合自如,变化自如,可谓前所未见。 在左曲阵之后,是中方阵,构成与右阵相似,只是排列从纵向改成横向。 后卫两军,左翼再摆左曲阵,右翼右方阵,皆充当军团的支援部队。军团的指挥部,就位于左方阵与右方阵的纵深部,处于军团后方。其大营,则位于前锋三军之后,依托后卫军团做移动。 阵形之内,只见金鼓旗帜变换分明,指挥命令上行下效,行进变化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变化多端,自然就让对岸的周文暗自心惊。 周文知道,虽然从双方的兵力上来说,己方占据了优势。但由于地形所限,他的部队并不能完全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战术就变得至关重要。 经过再三的盘算,周文决定先试探一下再说。于是便率先派出轻锐部队,筑起便桥强渡戏水,由战车打头,步兵跟随,试探冲击秦军前锋三军团的结合部。 对岸的秦军则放任对方渡河,等待部分敌人渡过戏水时,三军团齐头并进,转换阵形,露出九阵,合拢结合部,准备开始攻击。 而这套攻击战术,极为先进,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着模样,反复出现,反复让对方吃下苦头。 这套战术,如果用当年明月借的话来称呼,应该叫做“要你命300”战术。 整个攻击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第一波攻击,是迎着冲过来的对方,由来自队伍最前列弩兵齐射来招呼对方,三轮齐射过后迅速退至两翼,接下来,阵门开,战车出动,突入敌军军阵,以成建制的队列直接冲击已经挨了一轮箭的,阵形略乱的敌军,步兵则紧跟其后,借机扩大战场。 而就在两军团陷入肉搏战时,骑兵迅速由两翼扑出,突入半渡的敌军身后,烧断栈桥,隔绝两岸敌军的联系,彻底形成局部优势兵力的格局。 简而言之,这套战术可以概括成,先是弓箭射,再是战车冲,最后步兵上。各军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始终能占据主动。 后来的时代里,随着马鞍的完善,战车逐渐被机动性更高,冲击力更强的骑兵取代。再加上火药的发明,到了的手中,配合着著名的三大营,这套战术就变成了“先用火枪崩,再用骑兵砍,最后步兵上”。靠着这套战术,蒙古人被打的只有招架没有还手,只能臣服。 而在欧洲,有一个小矮个也沿用了相同的战术,先用大炮轰,然后骑兵砍,最后步兵上,成功威慑住整个欧洲,成就了自己的皇帝之路。对,他就是。 此刻的周文,当然不知道这些事。 他现在也不在乎这些事,因为他正头疼于收拾他被击溃的部队。 这是起义军首次被击败,而结果却可能是要命的。因为在这之前,起义军能如此,其实也是因为其暴起过于迅速,大秦还没有反应过来,相当于打了个。一旦进攻速度变慢,就会让大秦缓上一口气,有时间调动资源来对付自己,那结果就难料了。 周文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没办法,他打不过去。 那能不能诱使对方过来? 然而没想到的是,无论耍什么手段,对面却像死了一样,毫无动静。 直到那一天。对面好像终于耐不住了,开始准备渡河进攻。 于是周文终于可以呼出一口气,然后,又倒吸了回去。 因为他发现,对面的阵容,似乎又多了不少人。 哪来的人呢? 工地上的人。 这就是章邯的作战方案里,重要的一步。他非常擅长在平和,乃至弱小的外表下,秘密筹集和运输兵力,几年后的项梁就是被这招废掉的。 而这次的兵力,更加特殊。是他向朝廷提议,以赦免罪名为条件,将修建陵墓的工人、囚犯编入了军队两翼,从而弥补了己方兵力不足的状况。 所以说,,无论什么时候,指挥官,永远是一个军队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了章邯这样的大将,工人、囚犯立以变成极具杀伤力的大军! 渡过河的章邯,以中尉军为主力,新补充的兵力为侧翼,彻底展开反扑。 当夜,周文的部队,就败退出了函谷关。章邯重新控制住了大秦的门户。 两个月后,章邯集结兵力出关,向屯驻于曹阳的周文军发起全面进攻。曹阳一战,周文军再次败退,章邯领军追击,击杀周文,击溃他的部队。随后率军,试图解除吴广军对荣阳四个月的包围。 章邯用兵,极为谨慎,非常重视后勤保障和粮道——军需辎重只要到位,什么时候,军心都不会大乱——所以他并非直接扑向荣阳,而是绕开荣阳,直奔北部的敖仓。 敖仓是最大的战略粮食基地,此时被吴广的军队占据。章邯夺回此处,并击败了前来支援的吴广军,奠定了解除荣阳包围战的第一步。 此后,章邯再率军击败围城军队,和城内守军会师,扫除该地区叛军势力,重新控制住了进入三川地区的门户——荥阳——出了荥阳,一马平川,如此的地势,是整个秦帝国此时最关键的所在。 掌控了荥阳,自此便可以以居高临下之势,俯视震撼整个关东地区。 荥阳地势图:蓝色的线是黄河,黑色的这几条线是一道道大山脉,夹在中间的就是著名的豫西通道。最左边,是著名嗓子眼,函谷关。 两个月后,章邯的军队攻占陈县,陈胜为车夫所杀,陈胜吴广起义到此宣告失败。 此后,章邯领军挥师北上,攻击。同时经过精心的策划,做好了围点打援的准备,成功击退齐楚两国援军,迫使魏王投降。 但至此之后,却接连为项梁率领的联军击败,一路退守濮阳城。 被迫退守的章邯终于意识到,对面同样是一支组织严密,战斗力强大的部队,是如今大秦的主要对手,需要集结优势兵力,谨慎作战。 于是,他再一次龟缩不出,示弱于项梁,结果成功麻痹了他。与此同时,章邯在暗地里通过黄河漕运补充军备军粮,小心翼翼调动河东郡和河内郡秦军沿黄河北岸西行。同时,他奏请朝廷,抽调正在河北攻击的军团一部一起南下,渡河攻击楚军。 二十二年九月,援军如约到达。章邯于是率军自濮阳往定陶一带活动,于夜晚突袭楚军联军。定陶城内秦军,也接应出战。项梁对此毫无知觉,措手不及之下,被秦军击溃,项梁战死。 这一仗很能彰显章邯的打仗特点:只要出现劣势,马上先避风头,使之骄傲,自己面上装,背地里却在霍霍磨刀,悄悄集中优势兵力,然后突袭,最好夜战。 总之,凭借着章邯的神武,大秦终于得到喘息的机会,甚至还有了扭转局势的可能。 只是可惜,最后并没有把握住。 对章邯来说,之所以没有把握住,有两个原因: 首先,他遇到了不怕死的超级战神项羽,硬生生用的奇策,使得楚军士气高昂,击败了章邯的主要援军、由王离统帅的长城北部军团。 不过,章邯就是章邯,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有序撤退到漳河一带,以三川郡为靠背,利用黄河漕运,就食敖仓,和楚军反复拉锯7个月之久。 渡过河的项羽,以军为先锋,试图寻找章邯主力决战。章邯,则一直坚守不出,有序撤退到河内郡安阳县方面据守。 对秦军来说,只要河内不丢,那么他们的粮食后勤就有充分的保证,时间一长,等对方粮草不济或者是开始疲惫的时候,他们就有反攻的机会。 奈何,这时,章邯遇到了第二个麻烦,他的上司在斗争里败给了赵高。完全掌控朝政的赵高,对李斯阵营的章邯就有了想法,不仅减少了支持,还派人催促出战。 这就让章邯头疼不已。而对章邯派出的使者,赵高竟不给见面,还试图劫杀。这更让章邯心惊胆战,又感到心寒不已。 终于,在赵高的一再逼迫下,无奈的章邯只能选择向联军投降。 作为一个老将,这样的选择,是无比痛苦的。曾经的忠诚,曾经的光荣,曾经的骄傲,曾经的意气风发,到了今天,终于要消散在风雨里。 走出来投降的章邯,是无奈的,是痛苦的。 他流着泪,向项羽诉说着赵高的无耻,诉说着百年大秦就此的没落。 投降后,被剥夺军权是想得到的,但令章邯想不到的是,他的20万兵竟被项羽坑杀! 此事,就此成了章邯的心结。章邯,开始变得不再像章邯,没有了意气风发,没有了他一贯的谨慎稳重。如果不是再起纷争,他可能早就被历史遗忘了。 而现实是,他还是让历史再次记住了他,虽然,是用最惨烈的方式。 楚汉相斗,被项羽安排堵住大门的章邯,成为第一个被兵仙打击的对象。 不过,这次,面对韩信军队的多重包围,章邯没有再次选择投降,而是选择了自尽。 这或许并不是因为汉王刘邦不值得追随,而或许是那20万部下被项羽坑杀后,他的心也早已死了。 那一个差点救了大秦的章邯,那一个在当时可排第三的名将,先是错投项羽,后又被韩信打败,就这样成为了秦末排名第一第二名将的功名垫脚石,惜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