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三姓家奴吕布的巅峰之战时何时?手中仅有三千兵马,却打败数万之敌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很多人都不了解军旅生涯的巅峰之战:手中仅有三千兵马,却打败数万之敌,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淮南称帝后,得知吕布不但拒绝了自己提出的亲事,还将使者韩胤押往邀功,,亲自统率二十多万大军征讨徐州。

七路大军按照战前计划,分头向徐州扑来。

吕布大惊,召集文武商议对策。

谋士将袁术出兵的责任推给之前说服吕布拒绝亲事的陈珪、陈登父子,建议将二人斩首,方可平息战祸。

吕布听从了陈宫的建议,命人将陈珪、陈登父子拿下。

谁知陈登对此毫不在意,并说自己有破敌之策。

吕布心里一动,连忙询问陈登的计策。

陈登表示,袁术军中的大将杨奉和韩暹本是朝廷旧臣,因被击败而不得已投靠袁术,只要能让二人成为内应,再联合豫州的,一定能打败袁术。

吕布依计而行,派人写信给刘备求援。

与此同时,陈登又不惧个人安危,亲自来到杨奉军中劝降。

在陈登的劝说下,杨奉和韩暹终于答应与吕布里应外合击败袁术。

在随后进行的战斗中,吕布击败袁术大将张勋,杨奉和韩暹又在阵前倒戈,将纪灵杀得大败。

随后,吕布又与袁术展开较量,在单挑中击伤其部将李丰。

刘备的援军此时也及时赶到,率部杀入敌阵。

袁术遭到重创,不得不撤回老巢淮南。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袁术与吕布之间的较量,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

据史料记载,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淮南称帝后,首先将扩张目标对准了吕布占据的徐州。

《吕布传》称:“袁术怒布杀韩胤,遣其大将张勋、桥蕤等与韩暹、杨奉连势,步骑数万,七道攻布。

”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陈登向吕布献策之事,是小说作者为了塑造陈登这一人物形象而虚构出来的情节。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向吕布献策之人并非陈登,而是陈登的父亲陈珪。

据《志吕布传》载,得知袁术犯境后,吕布非常忧虑,向陈珪问计。

陈珪是这样回答的:“暹、奉与术,卒合之师耳。

谋无素定,不能相维。

子登策之,比于连鸡,势不俱栖,立可离也。

” 有人或许在此会提出一个疑问:吕布骁勇善战,为何会对此次袁术犯境如此担忧呢?真实的情况是当时尽管吕布已经控制了徐州,但手头兵马并不多。

吕布的军队实力一共有多少呢?《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后汉书吕布传》中则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布时兵有三千,马四百匹。

”面对袁术“步骑数万”,吕布可谓是毫无胜算。

最终,吕布采纳了陈珪的建议,亲自写信策反杨奉和韩暹。

这一招果然收到奇效。

战事开始后,杨奉和韩暹与吕布一起在下邳击败张勋,生擒袁术大将桥蕤,取得了开门红。

随后,吕布发动反攻。

《英雄记》载:“布后又与暹、奉二军向寿春,水陆并进,所过虏略。

到钟离,大获而还。

”经此一役,袁术实力受到毁灭性打击,吕布。

从战事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这场战事可谓是吕布军旅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面对袁术的数万人马,吕布采纳陈珪的建议,仅以三千兵马便取得战事的胜利,实属不易。

不过,为了突出刘备的形象,小说作者却将吕布的功劳分了一半给关羽。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刘备不仅没有参与此次对抗袁术之战,还利用吕布与袁术交战之际秘密招兵买马以壮大实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吕布在取得战事胜利后立刻挥军将刘备赶出徐州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特别篇 :一看赵云千般醉 从此三姓家奴吕布是路人

核心提示:《传》中仅仅用了四百余字,将这位蜀中名将从初入行伍到的戎马一生作了一个大致的交代,可见其语言是相当精炼的。文中简述了赵云当阳长坂救主、平定汉中以及祁山箕谷失利三大主要战事。网络配图 一 陈寿的《志》可以说是“三国文化”的源头。赵云的事迹被记载在《三国志》《蜀书》第六卷,与、、、合为一传。从文章在整个《蜀书》中的排序和与之合传的人物可以看出赵云在蜀国武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从排位上来看是排在了关张马黄四人之后,这也客观地反映了赵云当时在蜀国的地位。 二 在《三国志》赵云传中仅仅用了四百余字,将这位蜀中名将从初入行伍到寿终正寝的戎马一生作了一个大致的交代,可见其语言是相当精炼的。文中简述了赵云当阳长坂救主、平定汉中以及祁山箕谷失利三大主要战事。纵观整部《三国志》,简略应该是它的最大特点。为弥补《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的缺陷,在《三国志》成书130多年后,裴松之极大地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作为《三国志》的补注,裴松之在真实的基础上力求完整地还原历史。 三 真正将赵云这一人物形象发扬光大的,毫无疑问当属小说《》了。在小说中赵云可以说是武将形象最完美的一个之一,与关羽的刚傲相比,他谦和;与张飞的粗豪相比,他稳健。他与君臣关系的建立,既不带有关张式的结义的盲目性,也不带有马超黄忠式投降的被迫性,而是对正义事业和“明君”理想的主动追求。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多种优秀品质的忠臣形象。网络配图 四 刘备称汉中王后,先后曾多次封侯拜将,赵云的排行地位总是较低,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连马超、黄忠、也不如,赵云从未计较过。他常地跟随在刘备、身边,甘当保护者,撤军时让邓芝先走他断后,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在生死关头,这是多么高贵的风格! 五 近年来以三国为背景的历史题材被搬上银幕,《见龙卸甲》就是一部以赵云为主人公的电影大作。影片一开始将保护刘备家属的使命落在了罗平安的身上,由于没有完成使命,赵云挺身而出,“我愿代替罗平安,救回少主”。这个细节的安排,使一个义薄云天的硬汉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救回少主不仅是对刘备的“忠”,也是对朋友的“义”,再加上赵云的扮演者华在视觉上有一种唯美的感觉,整部影片也笼罩在浓郁的历史沧桑感之中。那种呼之欲出的,更是能给人们产生强烈视觉冲击的美的化身。网络配图 六 三国的故事依然在流传,但上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和作品中赵云、护主爱民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他的忠君爱国受到统治阶层所支持和倡导;他的骁勇善战受到市民阶层的崇拜和向往;他的义薄云天受到古往今来绿林豪杰的追慕和崇尚;他的廉政爱民则受到历代官民的尊敬和赞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不为人知的详情:三姓家奴吕布并非豪饮莽夫曾在徐

酒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组成部分,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先民就已会酿酒。汉末,酒在社会生活中已渐为普遍。无论是罗贯中的《》,还是新旧两版的“三国”电视剧;无论是温酒斩华雄,还是煮酒论英雄,酒都是三国英雄故事的重要道具。 禁酒与好酒 古时生产力不高,而酿酒又意味着粮食的消耗,因此官方并不鼓励酿酒。传说商末因为出了“酒池肉林”的纣王,酒更是被口诛笔伐,这虽很可能是成者王败者寇的诬蔑,但入周以后禁酒就成了政府行为。到了末年,各地战乱频繁,大量人口逃散死亡,生产力更不能保证,粮用不足一直困扰着各路英豪,禁酒也就成了维持政权和节约军队开支的权宜之计。网络配图 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前,就有人开始禁酒,先有汉中的,后有徐州的吕布,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后,禁酒被他搬上了法令。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父子及其余部不久,面对黄巾之乱后中原地区残蔽的社会经济,他颁布了禁酒令。《·传》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显然,尽管当时曹操已经采取屯田等方式以增加生产,但连年征战的曹军恐怕还是饿着肚子的,只有靠禁酒来保证粮草的供应。 曹操很清楚酿酒不仅耗费粮食,而且如果饮酒成风也必然贻误军机,因此他并不怎么好酒。不过由于曹操的文人形象与艺术渲染的需要,《三国演义》里边的曹操就大变样儿了。比如第十六回“兵败清水”,吃了败仗的曹操有一日“酒醉”,想到城中嫖妓,左右心腹使之与的婶婶私通,于是曹操每日与邹氏饮酒作乐,好不快活。事情败露后,引起张绣的不满,曹操为此损兵折将。网络配图 曹操不一定好酒,却挡不住他周围的人对酒的偏好,其子就是一位。史称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被困于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准备派遣他去援救曹仁,结果曹植“醉不能受命”。和我们宁愿相信曹操好酒一样,人们也同情曹植后来的境遇。即位后,将曹植打压得很惨,其中固然有曹丕“相煎太急”的政治手腕,但也不乏曹植喝酒误事、不堪重用的自毁前程。 酒风与酒器 三国有不少酒风剽悍之人,就是最典型的。《三国演义》第二回就是他“醉酒鞭督邮”,开了整部小说的“酒气”。张飞醉酒之后,总是要闹出些事来,如醉酒打了吕布岳父,失了徐州不说,还把的老婆孩子给搞丢了。后来,为给二哥关羽报仇,心急却无处使劲的张飞醉酒打了范疆、张达,最后遭到报复,命丧黄泉。网络配图 三国人酒量、酒风如何,曹丕在《典论·酒诲》里给出了答案。他写道:“荆州牧跨有南土……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胜,中雅受六胜,季雅受五胜。”就是说荆州牧刘表喜欢喝酒,专门让人做成了大、中、小三个酒杯,大酒杯取名“伯雅”,能盛七升酒;中酒杯取名“中雅”,能盛六升酒;小酒杯取名“季雅”,能盛五升酒。 据《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一书,汉末及三国时一升相当于今天的0.2升,所以“伯雅”能盛两斤八两,“中雅”能盛两斤四两,“季雅”刚好盛两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