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宋名臣王安礼来,估计很多人都是一脸懵:没听说啊,他谁啊?不过,可能会有有心的读者,会从王安礼的名字上,联想起北宋的另一位名字中有“王安”的名臣来。
没错,您想起来的这位名臣,就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北时,主持改革变法的王安石!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同母四弟。
王安石塑像 说起王安石来,估计很多读者都会balabala出很多王安石的事迹来。
最为我们现代人熟知的,就是估计曾令很多读者在中学时,倍感头疼,备受“折磨”的“”吧!什么、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意义,……背的头疼脑涨,有木有?当年死记硬背这些问题时,“折磨”的、夜不能寐的痛苦“意象”,而地还有点“肝颤”? 当然,王安石除了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等耀眼头衔外,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毕竟,在唐宋文学领域群星璀璨的天空中,能与、、、、、、并列,跻身成为“”之一,没两把刷子,光凭政治上的成功,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吧? 唐宋八大家 哥哥如此成功,难免让兄弟们“相形见绌”。
据史书记载,王安石的父亲王益的第一任妻子徐氏,生了王安仁(皇祐元年)、王安道(曾任衡州军司法参军)两个儿子;王益的第二任妻子,则生育了王安石、(曾任武昌军节度推官、西京国子教授)、王安世(曾任太平州当涂县主簿)、王安上、王安礼五个儿子。
在王益与吴氏生的这五个儿子中,按照今天的成功标准,最“争气”的,无疑是王安石。
不过,王安国、王安礼二人也比较优秀,兄弟二人与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被后人合称“临川三王”。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被实际上人生也很成功,但在哥哥更成功炫目光环遮蔽下,在后世近乎寂寂无闻的王安礼的事迹。
一、刚直不阿、秉公直言的谏臣 王安礼一生中,最显著的政绩,就在于他敢仗义执言,大胆进谏。
众所周知,无论古今中外,劝谏别人改变主意,都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尤其是劝谏帝王,在古代,被视为“触逆龙鳞”之举,往往要冒很大的风险,甚至是要冒着丢掉性命的危险。
毕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像唐太宗那样,从谏如流、从善如流,善待敢于谏诤的魏徵等臣僚的帝王,还是不多见的;况且,史书上不也的记载了吗?唐太宗不也是多次被魏徵顶撞的恼羞成怒,扬言要杀掉魏徵这个的乡巴佬吗?要不是深明大义的,巧妙地给唐太宗戴上一顶“君主贤明,臣子才敢直言进谏”的大高帽,拐弯抹角的拍了唐太宗是尧舜一般的明君的马屁,才使得唐太宗转怒为喜,既往不咎了。
否则,魏徵能否,估计还很成问题呢。
魏征剧照 所以,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很多谏臣虽明知劝谏有生命之虞,但仍决计为国计民生冒死进谏时,往往会象那样,事先写好遗书,安排好后事,然后抬着棺材,入朝进谏。
谏官冒死进谏的命运,不外乎帝王或从善如流、采纳其劝谏;或不理不睬,不功不罚;或予以惩处,重者甚至处死。
所以,我们今天所抨击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善于明哲保身者,都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谏官。
王安礼从政后,无论对上司,对兄长,还是对,都能做到刚直不阿,仗义执言。
王安礼,字和甫。
嘉祐六年(1061年)中进士。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军侵犯边境,时任河东宣抚使的无兵可调,打算将河东地区征发来从事粮饷运输的四万民众派往前线作战。
前线主帅吕公弼也打算这样做。
王安礼挺身而出,对上司们的意图,坚决予以阻止。
他说:“民兵不习武事,今驱之深入,此不为寇所乘,则冻饿而死尔。
”百姓虽然人数多,但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派上战场,只能充当无谓牺牲的炮灰。
因此,王安礼建议,将民众遣散。
吕公弼经过思虑,认为王安礼的建议有理,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其他地方征发民众参战者,大多。
唯有河东路被征发民众,赖王安礼的劝谏,幸免于难。
宋神宗得知此事后,认为王安礼刚直有才,准备破格拔擢他的官职。
当时,王安石为宰相。
王安礼为避嫌,婉拒了宋神宗的旨意。
于是,宋神宗召王安礼为崇文院校书。
一次,王安礼奉诏觐见宋神宗。
宋神宗命内侍赐座。
侍从官奏道:按礼制,八品官不得赐坐。
宋神宗特命赐王安礼座位。
事情虽小,但反映出宋神宗对王安礼的器重。
后来,王安礼又先后出任润州、湖州知州等职。
后调任开封府判官。
一次,王安礼随开封府尹觐见神宗奏事。
奏毕,神宗命开封府尹退下,独留王安礼,向他咨询治理天下有关事宜。
王安礼所言,也多被神宗采纳。
宋神宗画像 王安礼调入中枢时,正值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因厉行变法,与司马光等反对变法者的较量如火如荼之时。
王安礼并未因与王安石有同胞兄弟情谊,就直接站队,与王安石等变法派保持一致。
相反,他多次上奏,对王安石改革中的若干措施,提出质疑和异议。
苏轼雕像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写了几首反对变法的诗文,被王安石阵营的御史中丞李定等指控下狱。
李定等还扬言,凡为苏轼说情者,皆为苏轼同党,将一并弹劾治罪。
众人都噤若寒蝉,不敢进谏搭救。
王安礼不顾嫌疑,挺身进谏说:自古有气量的贤明君主,不因言论而给人定罪。
今陛下若将苏轼治罪,恐怕后人会议论说陛下没有容人的度量。
苏轼因此得以从轻发落。
一天,天上出现彗星。
古人认为,这是不吉的预兆,需要统治者改正过失,才能消灾弭祸。
宋神宗下诏,令群臣。
王安礼上奏说:陛下虽有仁民爱物之心,而民众却未感到恩惠,原因在哪里呢?或许是左右大臣不均不直,颠倒是非,“谓忠者为不忠,不贤者为贤”;更有大臣利用权力,中饱私囊。
这些都足以引起阴阳紊乱,招致星变。
至于祈禳祷告,恐怕是无效的。
宋神宗认为王安礼所言,值得借鉴。
又有一次,几名皇子陆续夭折。
宋神宗很郁闷,令追查缘由。
太史上奏认为,这是由于民众的茔墓多靠近京城,不利国嗣。
宋神宗下诏,令民众迁墓改葬。
民众得知后,沸腾忧虑。
王安礼进谏道:“以往周文王在位时,施政首要之事,就是掩埋死者的骼胔。
因此仁政,国运绵长,传世三十代。
没听说周文王强迫民众迁移坟墓,使自己的后嗣获利。
”神宗听后,下诏取消强迫民众迁葬事。
二、破案神速、不避权贵的开封府尹 宋神宗时,任命王安礼知开封府。
说起开封府、断案,可能大家脑海中马上回响起铿锵有力的旋律:“开封有个包青天,辨忠奸。
” 王安礼破案,自然没法象演义渲染的包拯那样断案神奇。
不过,他断案的效率,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王安礼刚上任时,开封府案件积压非常严重。
有的案件虽已审结,但还没有审判;有的案件干脆还没有进入调查、审理程序。
涉案人员,竟有数万人之多。
王安礼履任后,不辞辛苦,日夜操劳。
他经过明察暗访、剖析案情,到职快三个月时,所有积案皆被审清,“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
所有案件的审判结果,皆在开封府前张榜公布。
路过的辽国使臣读后,。
宋神宗听说后,也击掌称赞说:“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王安礼都破过哪些案子呢?《·王安礼传》记载:有段时间,开封府的巡逻者接连收到一些匿名举报书,举报有人欲图不轨。
被举报者有百余家,举报消息泄露后,社会因此骚动不安。
宋神宗命王安礼尽速破案。
王安礼仔细查阅了这些举报信,发现被举报的人,都大略相同。
只是最后收到的一封举报信上,很奇怪地增加了三个人的姓名。
其中有一个的人。
王安礼高兴的说道:“我找到寄举报信的人了。
”他派人将薛某叫来,问他:“你素来和谁有怨?”薛某想了一会,回答说:我素来与人为善,实在想不起和谁有怨。
只是近日来,有一个人,经常来向我卖笔。
被我多次拒绝后,卖笔人虽然离开了,但看着好像很不高兴。
王安礼问清卖笔人的姓名、住址后,即命人抓捕审讯。
卖笔人招供:这些匿名举报信都是自己写的,意在报复薛某。
王安礼奏上案情,神宗命将卖笔人枭首于市。
结案后,京师人都称赞王安礼破案神速,有若神明。
(也有文献记载是马生诬告富户,被王安礼洞察而破案。
) 王安礼不仅破案如神,在审案时,对权贵仗势欺人的行为,也仗义直言,维护弱民的利益。
一名叫赵令騑的皇族子弟花数十万钱买了一个小妾。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将小妾赶回家去,并向开封府递交诉状,要求开封府负责向这个小妾家追讨此前所付钱款。
王安礼将小妾叫来,才发现她的面颊被火炙毁容了。
王安礼,即刻上奏道:小妾此前之所以直数十万钱,就是因为她姿容出众;如今,她竟被赵令騑丧心病狂地用火烧脸,惨遭毁容。
赵令騑,与的炮烙之刑,又有什么差别?赵令騑此前所付钱款,不应追讨;皇帝还应重重惩罚赵令騑,以为警戒。
宋神宗支持王安礼的处置方案,下诏剥夺赵令騑的俸禄。
自此,权贵们对王安礼都有所忌惮,不敢随意胡作非为了。
作为一代王安石的胞弟,王安礼既没有隐匿在哥哥炫目光环中,自甘沉沦,混世度日;也没有依仗哥哥的权势,胡作非为,仗势欺人。
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进士及第。
踏上仕途后,更是将自己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秉公仗义、缜密敏捷的本性,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从而和哥哥一道,成为宋神宗、哲宗朝彪炳史册的名臣。
王安礼不仅政绩卓越,还擅作诗文。
他写的诗,或旷达超迈,或寄情高远。
他撰写的祭文(青词、朱表、斋文、祈文、祝文、上梁文),也是反映社会祭祀礼俗的重要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