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周勃为什么能安刘氏天下?能屈能伸获得吕后信任

时间:2025-04-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临终时说,厚重少文,然安天下者必勃也。

刘邦死后,掌权,她改变了刘邦与大臣们“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盟约,封诸吕为王。

吕后死后,诸吕作乱,在诸大臣用计骗得吕禄北军兵权以后,果然是周勃统帅北军,诛杀了诸吕,稳定了局势。

此后,周勃等人又共议拥立刘邦的四子为,即,刘氏天下得到了安定,刘邦的话也得到了应验。

那么,周勃为什么能够安定刘氏天下呢? 从刘邦来说,自从当皇帝以后,他最任倚重的将领就是周勃。

周勃是在沛县就跟随刘邦起事的人,起义初期就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刘邦封为“五大夫”。

刘邦成为汉王以后,封周勃为威武侯,平定三秦,周勃还有了自己的食邑,可见周勃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

刘邦当皇帝后,周勃被封为一等侯,称之为绛侯,食邑八千一百八十户。

当皇帝以后,刘邦有意识地要铲除异,所以连年用兵。

这时候,将领中最受重用的人就是周勃。

因为讨伐韩王信有功,周勃晋升为太尉。

此后讨伐陈豨和燕王的反叛时,刘邦的统兵将领都是周勃。

可以说,这时候的周勃,已经是刘邦在军事方面最为倚重的人。

曾经是刘邦下属的军队将领,有些已经转为行政官员,如曹参成为齐国相,有些先后被诛杀,如、英布、彭越等人,还有的已经不得刘邦信任,如,刘邦曾经下诏要杀死他,周勃实际上成为军队的最高将领。

那么,刘邦看上了周勃什么呢? 首先的条件是忠和勇。

作为忠,刘邦当皇帝后所进行的战斗都是和自己的老部下或同盟者进行的,周勃和这些“故人”战斗并屡立战功,其忠勇可靠刘邦当然看得明白。

在这个基础条件之上,刘邦更看重的是周勃的质朴少文,这是最令他放心的地方。

周勃的祖上原本是卷县人,后来迁到沛县。

他曾经靠编蚕箔维持生活,还当过办丧事的吹鼓手,可以说是生活最底层的人。

这样的人再有一个厚重的性格,是很容易满足的,这样的经历使他能够心甘情愿地侍候“小主子”。

他不像、曹参他们,人家原来就是县衙里的官员。

还有一点就是,他要能够比吕后活的时间长,否则一切都免谈。

刘邦是否懂得少欲寡求的厚重之人能够长寿这个道理不得而知,至少他认为,周勃能够比劳心费力的吕后更能长寿。

因为在刘邦死前,能对刘氏天下造成威胁的异姓王已经全部铲除了,危及刘氏天下的只有,而吕氏的总首领就是自己的妻子吕后。

刘邦认为周勃可以托付大事,还因为周勃少文。

周勃不喜爱文辞,每次召见儒生,他都要求他们赶紧说,这意思就是,拣要紧的说,说完了快走。

周勃不愿意接见文人儒生,其说话也木讷少言,文帝时他被人告发谋反下狱,在审问时竟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这有点儿像刘邦,刘邦曾经很不待见儒生。

郦食其曾经因为是儒生被拒,大喊自己是“高阳酒徒”,这才得到接见。

也许刘邦有志于天下才广招人才的,也许刘邦认为这样的周勃结交人少,没有野心,所以才是最放心的。

如果说,以上那些是刘邦看上周勃的,那么,周勃能在安刘问题上起作用,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屈能伸。

惠帝死后,吕行使皇帝的职权,她召集大臣们商议,打算封诸吕为王。

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明确表示反对。

又问左丞相和周勃,两人回答说,高帝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职,封吕氏诸兄弟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上面这些话显然不是少言寡语的周勃能说出来的,但即便是陈平说的,周勃无疑是赞同的。

也就是说,吕后要封诸吕为王,周勃不是反对派,而是拥护者。

散朝后,王陵责备陈平、周勃等人,说,你们竟然纵容她(吕太后)的私欲,迎合她的心愿,违背与高帝立下的盟约,将来还有什么脸面见高帝于黄泉之下?可见,周勃等人是在迎合吕太后。

少帝四年(前184),吕后改立为皇帝,群臣说:“皇太后为天下谋划,对安定宗庙社稷的思虑极为深远。

”这当中当然也包括周勃。

为此,吕后专门为周勃设置了一个职务——太尉。

虽然是相当于参谋总部,不直接带兵,但可以根据皇帝的命令调动军队。

刘邦临死前曾经留下遗嘱让周勃担任太尉,吕太后一直没有实行,到了这时候给了他这样一种职务,难道不是周勃已经“考验”合格了吗?还有一点,刘邦在世时,周勃也曾经是太尉,但那时的太尉是一种荣誉,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军衔,而吕太后给周勃的是一种职务。

能说明周勃能屈能伸的还有一个例子。

汉文帝四年(前176),周勃被贬官回到封国,他害怕被杀,每逢有官员前来看望他,就穿上甲衣,然后才和人见面。

有人因此告他谋反,周勃下狱。

廷尉审判周勃,周勃十分恐惧,却不知道如何申辩。

狱吏侮辱他,狱卒虐待他,周勃并没有表现出“士可杀不可辱”英雄气概,而是拿出大量钱财贿赂狱吏。

狱吏于是在木简上写了一句话:“请公主作证。

”公主是文帝的女儿,嫁给了周勃的大儿子周胜之。

后来周勃又用重金贿赂文帝的舅舅薄昭,经过多方努力和太后发话,周勃无罪释放。

从这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周勃能够屈从于一个小小的狱吏,并给他们好处,是一个十分能够忍辱的人。

像这种情况,很多人不能受此侮辱,选择自杀的官员有不少例子。

比如他那个儿子,就是不能忍一时之忿,最后绝食死在狱中。

还有那个更有名的,因为羞于见狱吏而自杀。

正是由于周勃的能屈能伸,吕太后没有算计他,使他能够最近距离的靠近军队,也使他能够在诸吕作乱时以太尉的名义进入北军,安定刘氏天下。

否则,如果他像王陵一样被剥夺了权力,或者到自己的封地去当一个无所事事的侯爷,他能不能安定刘氏天下还真的难说!只是我们不知道,周勃的这个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刘邦知道不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郑袖为什么有被称为南后?郑袖最后有何结局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杨玉环备受宠爱 为什么只是贵妃而没能成为皇后

杨贵妃(公元719-756年),名玉环,字太真,是我国古代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位后妃。 杨贵妃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她不仅天生丽质、,而且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深得的宠爱。在《长恨歌》中用“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粉黛无颜色”的诗句来形容杨贵妃受宠的程度。正史《》也这样记载:“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可见唐玄宗的确是被杨贵妃的美艳多情迷住了,以至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不仅封杨玉环为贵妃,还重重提拔了杨贵妃的亲戚家人,叔父杨玄皀、兄长杨、杨锜、等都被任命了重要的官职,她的三位姐姐分别被封为、和秦国夫人,由朝廷供应俸禄,可谓家族显赫。但是有一个疑问始终困扰着后世学人,那就是既然当时唐玄宗这么迷恋杨玉环,杨玉环却为什么一直是个贵妃,而没有成为皇后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有关记载中发现和挖掘线索,进行相关论证和推测。从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唐玄宗之所以没有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很可能与他得到杨玉环的卑下手段有关。网络配图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记载,杨玉环原为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开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与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李瑁之母)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而这时唐玄宗并没有见到杨玉环。 五年之后,唐玄宗才看见了杨玉环,并且一见之下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这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唐玄宗却不管这么多,他设计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荐福,便下诏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并赐道号“太真”,命令杨玉环搬出了寿王府,住进了太真宫。然后,他将大臣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瑁,并立为妃,以此来安抚寿王。五年之后杨玉环守戒期满,唐玄宗便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自己养了起来。 这件事情自然给寿王李瑁以深重的伤害,但抢走爱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对此,诗人曾在诗歌《骊山有感·咏》中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不从金舆惟寿王。”此诗说明了当时唐玄宗抢走儿媳妇后,寿王李瑁的郁闷和唐玄宗的尴尬,然而杨玉环实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为了得到她这一切都不顾了,由此也可见杨贵妃的迷人之处。另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各种外来风俗在大唐落地开花,封建伦理等级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这样做并没有引来太大的反对。网络配图 但抢夺儿子王妃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寿王李瑁虽然表面不敢说,暗地里肯定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唐玄宗虽然极其宠爱杨贵妃,将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连她的亲戚朋友都提拔为重要官员,由朝廷俸禄包养起来,甚至于民间产生了“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风气,但却一直不肯加封她为皇后。一来是从儿子手中抢来的贵妃毕竟有违伦理,虽然其时风俗开化,但纲纪伦常的主体还是存在的,让这么得来的妇人做了皇后显然无法“母仪天下”。 二来是如果封杨玉环为皇后,势必将寿王李瑁心中压抑的怒气激发出来,到时候发生政变也很有可能。其三是杨贵妃得宠后仙及鸡犬,她的兄妹亲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经发展成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为皇后,必将引起大臣的反对和权力的倾斜,这对维护稳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杨贵妃为皇后。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唐玄宗不能封杨贵妃为皇后,这就是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后一直没有子嗣。至于杨贵妃为什么没有生育我们无从得知,但没有儿子肯定是封她为皇后的一大障碍,因为古代册立皇后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参与,诏示天下,册立的皇后必须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范万众、母仪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儿子也将被立为太子,日后继承大统。因此皇后与太子一般应当是母以子显或是子以母显的,但当时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长正常,杨贵妃又迟迟没能生个儿子出来,所以就没有理由封她为皇后。如果强弓硬上马,立杨贵妃为皇后,很可能引起太子、寿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对,发生宫廷政变,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唐玄宗断然不会去冒这个险。网络配图 事实上,杨贵妃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她享受的待遇规格早就是皇后的标准了。她一入宫便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民间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说,可见杨贵妃地位之高,承运之深,宫中的仪体规制都是为她而设了。杨贵妃虽无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实,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宠。杨贵妃也比较聪明,没有反复请求唐玄宗立自己为皇后。既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女人所达到的极致,得到了天子的万千宠爱,何必还去在乎皇后的名号呢?她只需要发挥自己的美艳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远都是实际意义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